爱盲论坛

标题: 转物理治疗学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05
标题: 转物理治疗学
本帖最后由 铁鞭01 于 2020-2-19 11:20 编辑

  以前没搞清楚这坛子有发帖自述限制所以那个没发成功,现在没事儿在从新转发一下看看:
  特别声明,由于本书是从pdf转过来的,存在乱码,但不影响你了解其中内容。顾如果觉得不好的请绕开,如果介意的请不要看。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06
《物理治疗学》第1版问世已经5年了!
5年来,全国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专业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各校学生和 老师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对第1版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5年来,康复医 学特别是物理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基于经验的物理治疗趋向于基于循证医学的物 理治疗;从传统的以手法治疗和手法引导下的功能训练向着以运动控制理论为依据、以高 科技引入康复治疗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确保物理治疗学的教学能尽快适应学科的快速 发展,根据卫生部全国高等院校康复治疗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的统一安排,我们启动了《物 理治疗学》第2版的编写工作,经过本书全体编写专家的辛勤劳动,第2版教材终于又呈现 在了广大师生们的面前。
与第1版教材相比,第2版教材在保留主要编写专家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具有高级职 称并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治疗师参与物理治疗操作性技术章节的修订,使得本教材更加贴近 于康复治疗的临床;将第1版中的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和Rood技术这3章合并为 一章(神经发育疗法);增加了一些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内容,例如,增加了虚拟现实 技术和机器人在康复治疗临床中的应用。此外,在配套教材方面,除了进一步提高配套光 盘的可操作性、增加了更多的图片;还首次编写了学习实训指导供各校在安排学生课间练 习时使用。
虽然参加第2版的编写专家坚持在传播学科“三基”、“五性”的同时,引入学科发展的 新理念、新技术,但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的年代,教材的出版很难做到与学科发展俱进,因 此,只能期待更多的院校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对第2版教材再次评头论足,对发现的错 漏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进一步修订。
燕铁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2013年1月8日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09
第一节概 述
—、概 念
(-)定义
物理治疗学,英文是physical therapy或physiotherapy,缩写为PT,是研究如何通过功能 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手法治疗(manual therapy),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 力等物理因子(physical agents)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 功能的一种专门的医学相关类学科。
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构成,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疗师特别是国内目 前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二)        范畴
从物理治疗学的定义来看,物理治疗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功能训练为主要手段, 又称为运动治疗或运动疗法;一类是以各种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冷、热、水等为主要 手段,又称为理疗;另一类是手法治疗。
(三)        物理治疗师
物理治疗师英文为physiotherapist (PT),是指实施物理治疗的专业人员,是人类社会发 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新的实用型专业人才,物理治疗师既不属于医生的范畴,也不属于 护士的范畴。他和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al therapist. OT)、语言治疗师(speech therapist. ST)等同属于医学相关类的专业人才。
二、运动治疗范畴
运动治疗的内容丰富,分类方法也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本节从临 床应用的角度做一综合分类介绍。
(-)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主要用于改善和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常用的方法根据是否借助外力分为主动运动、 主动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3种;根据是否使用器械分为徒手运动和器械运动2种。
1.主动运动是指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运动。根据运动时有无外力的参与又分为随
1
第一章
A概 论
意运动、助力运动和抗阻力运动。
(1)        随意运动(voluntary movement):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器械力)的参与, 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例如,自己活动四肢关节,行走,各种医疗体操,传统 医学中的打太极拳,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
(2)        助力运动(assisted movement):运动时的动作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要 借助于外力的帮助来完成。外力可以来自于机械(如滑轮、悬吊等),也可以来自于健侧肢 体或他人的帮助。例如,四肢骨折患者利用悬吊带将骨折肢体托起,在去除重力的作用下 来完成肢体的活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借助于滑轮的帮助,由健侧肢体拉动滑轮来帮助患 侧肢体抗重力活动,再让患侧肢体进行重力活动,以进行关节活动或肌肉力量训练;偏瘫患 者用健侧手帮助患侧上肢活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做患侧肢体的活动。
(3)        抗阻力运动(resisted movement):运动时必须克服外部的阻力才能完成,又称为负 重运动。阻力可以来自于器械或手力,多用于肌肉的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例如,四肢骨 折或周围神经损伤后,利用哑铃或沙包训练肌肉力量,利用下肢训练椅训练股四头肌肌力, 利用弹力带训练肢体肌力。
2.        主动助力运动动作的一部分是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一部分是借助于外界的 力量来完成,外力可以是器械、悬吊,也可以是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或在治疗师的帮助下 完成。
(1)        器械练习:利用杠杆原理,以器械为助力,带动活动受限的关节进行活动。应用时 应根据病情及治疗目的,选择相应器械,如体操棒、火棒、肋木,以及针对四肢关节活动障碍 而专门设计的练习器械,如肩关节练习器、肘关节练习器、踝关节练习器等。器械练习可以 个人参加,也可以小组集体进行,由于趣味性大,患者很愿意参加。
(2)        悬吊练习:利用挂钩、绳索和吊带组合将拟活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使其在去除肢体 重力的前提下主动活动,类似于钟摆样运动。悬吊练习的固定方法可以分为2种,一种为 垂直固定,固定点位于肢体重心的上方,主要用于支持肢体;一种是轴向固定,固定点位于 关节的上方,主要是使肢体易于活动。
(3)        滑轮练习:利用滑轮和绳索,以健侧肢体帮助对侧肢体活动。
3.        被动运动 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外力可以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人员实施,如关节可动范围内的运动和关节松动技术; 也可以是自己完成的被动运动,如滑轮练习、关节牵引、持续性被动活动等。
(1)        关节可动范围运动:治疗者根据关节运动学原理,活动患者的关节,完成关节各个 方向的活动,具有维持关节现有的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的作用。
(2)        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 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常用手法包括关节的牵引、滑动、滚动、挤压、旋 转等。
(3)        持续性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是利用机械或电动活动装置, 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范围内的被动活动。实验证明,CPM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 关节软骨的修复和再生,加快关节液的分泌和吸收,促进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损 伤软组织的修复。临床实践证明,CPM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粘连和关 节僵硬,消除手术和制动带来的并发症。
2
概 论V
第 章乜
(-)增强肌肉力量的技术与方法
肌力训练是根据超量负荷(over load)的原理,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 的力量。增强肌力的方法很多,根据肌肉的收缩方式可以分为等长运动和等张运动;根据 是否施加阻力分为非抗阻力运动和抗阻力运动。非抗阻力运动包括主动运动和主动助力运 动,抗阻力运动包括等张性(向心性、离心性)、等长性、等速性抗阻力运动。
1.        主动助力运动根据助力来源分为徒手助力和悬吊助力运动。
(1)        徒手助力运动:当肌力为1级或2级时,治疗者帮助患者进行主动锻炼。随着主动 运动能力的改善,治疗者逐渐减少帮助。
(2)        悬吊助力运动: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 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运动锻炼。助力可以来自通过滑轮的重物或治疗者徒 手施加,助力大小根据患者肢体的肌力而定。悬吊助力运动适合于肌力2级或稍低。
2.        主动运动 当肌力3级或以上时,患者将需训练的肢体放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进行 主动运动。
3.        抗阻力运动 抗阻力运动是克服外加阻力的主动训练方法,常用于肌力已达到3级 或以上的患者。根据肌肉收缩类型分为抗等张阻力运动(也称为动力性运动)、抗等长阻力 运动(也称为静力性运动),以及等速运动。
(三)        牵伸软组织的技术与方法
牵伸(stretching),是指拉长挛缩或短缩软组织的治疗方法,其目的主要为改善或重新获 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降低肌张力,增加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发生不可逆的 组织挛缩,预防或降低躯体在活动或从事某项运动时岀现的肌肉、肌腱损伤。牵引(traction) 虽然也具有牵拉软组织的作用,但与牵伸的最大区别在于牵引主要作用于关节,是通过力 学的原理来增大关节的间隙,达到治疗目的,而牵伸主要作用于软组织。根据牵拉力量来 源、牵拉方式和持续时间,可以把牵伸分为手法牵伸、器械牵伸和自我牵伸3种。
1 •手法牵伸 治疗者对发生紧张或挛缩的组织或活动受限的关节,通过手力牵拉,并 通过控制牵拉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来增加挛缩组织的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
2.        机械装置被动牵伸利用小强度的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缩短组织的一种牵拉 方法。其牵拉力量通过重量牵引、滑轮系统或系列夹板而发生作用。牵拉时间至少要20分 钟,甚至数小时,才能产生治疗效果。
3.        自我牵伸 由患者自己完成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可以利用自身重量作为牵拉 力量。
4.        主动抑制 在牵拉治疗中,还常常使用主动抑制的方法,即在牵拉肌肉之前,患者有 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地抑制,此时进行牵拉的阻力最小。这种牵 拉主要用于肌肉的神经支配完整,患者能自主控制的情况下,而对那些由于神经肌肉障碍 引起的肌无力,痉挛或瘫痪,则无太大作用。
(四)        基于神经生理法则的治疗技术
主要为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 NDT),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 Rood技术、Kabat-Knott-Voss技术(又称为PNF技术),这些技术具有以下 共同特点。
1.治疗原则 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将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3
<*rA~ rxic.
第—早
尸概 论
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中。
2.        治疗目的 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ADL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 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
3.        治疗顺序 按照头一尾,近端一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 程。在治疗中强调先做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做等张练习(如在某一姿势上做运 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习向心性控制(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 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
4.        治疗方法 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并认为重复强化训练对动 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10
5.        工作方式 强调早期治疗、综合治疗以及各相关专业的全力配合如物理治疗(PT)、 作业治疗(0T)、言语治疗(ST)、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的积极配合;重视患者及其家 属的主动参与,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五)        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治疗技术
1.        运动再学习治疗(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MRP)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Can和 Shepherd共同提出,该治疗方法将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 习或再训练的过程,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脑损伤 后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理论依据。认为实现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练 习活动,练习得越多,功能重组就越有效,特别是早期练习有关的运动。而缺少练习则可能 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MRP主张通过多种反馈(视、听、皮肤、体 位、手的引导)来强化训练效果,充分利用反馈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2.        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constrained-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由美国阿拉巴 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而发展起来的治疗上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训练方法。 基本概念是指患者在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强制性使用患侧上肢,增加患侧上肢的使用时间, 限制健侧上肢的使用。持续数天至2周后,患肢功能可以暂时性或永久恢复。该疗法的优 点是需要的人力(投入)少,花费少,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其理论基础来自于行为心理 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习得性失用(learned non-use)”的形成及其矫正。适合于脑 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的训练。
(六)        增强心肺功能的技术与方法
1.        放松性运动(relaxation)以放松肌肉和精神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医疗步行、医疗 体操、保健按摩、太极拳等。一般适合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精神紧张者、老年 人及体弱者。
2.        耐力性运动(endurance training)以增加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如医疗步行、骑自行 车、游泳,适合于心肺疾患及需要增加耐力的体弱患者。
三、物理因子范畴
物理因子的分类方法比较成熟,根据治疗时所采用的物理因子的属性分为以下几类。
(-)电疗法
应用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电疗法(electrotherapy, ET)。根据所釆用电流频率的不 同分为低频、中频、高频三大类,还有直流电疗法、静电疗法等。电流频率的基本计量单位
4
概 论V
第一章2
为赫(赫兹,Hz)、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各级之间按千进位换算,lGHz = 1000MHz, lMHz=1000kHz, lkHz=lOOOHz。
1.        低频电疗法(low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频率大于0Hz,小于1000Hz的电疗设 备均属于此类疗法,包括感应电疗浚、电兴奋疗法、电睡眠疗法、间动电疗法、超刺激电疗 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脊髓电刺激疗法、微电流疗法、高压脉冲电疗 法、超低频电疗法等。低频电疗法中近年来应用比较多的是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ES),包括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和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2.        中频电疗法(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频率在 lOOOHz(lkHz)〜100kHz 的 电疗设备均属于此类疗法,包括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又称为音频电疗法)、正弦调制中频 电疗法、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波动电疗法等。
3.        高频电疗法(high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频率在 100kHz~300GHz 的电疗设备均 属于此类疗法。高频电疗法中以短波疗法(shortwave therapy)和超短波疗法(ultrashortwave therapy)应用比较多,其次为分米波疗法(decimeter wave therapy)>厘米波疗法(centimeterwave therapy毫米波疗法(millimeterwave therapy)o其中,短波与超短波属于高频电磁波,短波 疗法又称射频疗法,超短波疗法又称超高频电场疗法。分米波与厘米波属于特高频波段, 毫米波疗法属于极高频电疗法、微波谐振疗法。
4.        其他电疗法如直流电疗法、静电疗法等。
(1)        直流电疗法:直流电是电流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电流,以直流电治疗疾病的方法 称为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 direct current therapy)&raquo;借助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入人体以 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或称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电离子导入疗法 (iontophoresis) o
(2)        静电疗法:利用高压静电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静电疗法(static current therapy), 分为高压静电疗法和低压静电疗法。高压静电疗法所采用的静电场是高压治疗电场,两端 输出电极间的电压达50〜60kV,电流不超过1.5mA,低压静电疗法治疗时所应用的静电场 电压不超过500V,电流小于ImAo
(-)光疗法
应用人工光源或日光辐射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光疗法(phototherapy)&raquo;光波的波长为 1000nm~180nm,按波长排列依次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三部分,其治疗种类包括以 下几种。
1.        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是不可见光,是光波中波长最长的部分,位于红光之外,故称为 红外线。分为波长1000ym~1.5|im的远红外线(长波红外线),波长1.5|im~760nni的近红 外线(短波红外线)。应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红外线疗法(infrared therapy),属于辐 射热疗法。
2.        蓝紫光疗法 蓝紫光是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部分,蓝光波长490〜450nm,紫光波长 450〜400nm。以蓝紫光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蓝紫光疗法(blue and violet light therapy)-
3.        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是不可见光,是光波中波长最短的部分,位于紫光之外,故称为 紫外线。分为波长400〜320nm的长波紫外线,波长320〜280nm的中波紫外线,波长280〜 180nm的短波紫外线。紫外线作用于人体组织后主要产生光化学效应,故又有光化学射线
5
皆弟一早
•►概 论
之称。应用紫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紫外线疗法(ultraviolet therapy)<>
4.激光疗法 激光是受激辐射放大的光,它既具有一般光的物理特性,又具有亮度高、单 色性好、定向性强、相干性好等特点。应用激光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激光疗法(laser therapy)&raquo; 又分为低强度激光疗法,如氨-M(He-Ne)激光器(输出波长632.8nm的红光激光),碑化稼 (AsGa)半导体激光器(输出波长904nm的红外激光),铮铝碑(GaAlAs)半导体激光器(输 岀波长820nm、830nm的红外激光)。高强度激光疗法,如二氧化碳(CO?)激光器(输出波 长10.6gm的红外激光),掺枚锂铝石榴石(Nd-YAG)激光器(输出波长1.06pm的红外激光), 氨离子(Ar*)激光器(输出波长514nm和485nm的绿光、蓝紫光激光)。
(三)        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波,应用超声波治疗疾病的方法 称为超声波疗法(ultrasound therapy)o传统的超声波疗法多采用800kHz的连续超声波,近 年展开了 1〜3MHz较高频超声波、30〜50kHz较低频超声波以及脉冲超声波的应用。治疗 仪有不同直径的声头(换能器)和声头耦合剂(接触剂)。常用的治疗操作方法有接触法、药 物透入法、水囊法、水下法。
(四)        磁疗法
将磁场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磁疗法(magnetotherapy),包括静磁场法(属 于恒定磁场)和动磁场法,后者又分为旋磁疗法和电磁疗法。临床上多用脉冲磁场”即用脉 冲电流通入电磁铁线圈所产生各种形状的脉冲磁场,如各种磁疗机所产生的磁场,其频率、 波形和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五)        水疗法
应用水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水疗法(hydrotherapy)o水疗法的种类很多,例如:冲浴、 擦浴、浸浴、药物浴、淋浴、湿包裹、蒸汽浴、气泡浴、漩涡浴、蝶形槽浴、步行浴、水中运动、 水下洗肠等。因所应用的水温、水的成分以及作用方式、作用压力与作用部位的不同,其治 疗作用及适应范围也不相同。
(六)        生物反馈疗法
应用电子技术和训练使人能对自己体内异常的不随意生理活动进行自我调节控制以治 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 BFT),又称电子生物反馈疗法。主 要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手指皮肤温度生物反馈疗法,皮肤电阻生物反馈疗法,血压生物反 馈疗法以及心率生物反馈疗法等。
(七)        牵引疗法
通过机械或手法的方式,利用力学原理牵拉关节,改善或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 或痉挛的治疗方法称为牵引疗法。根据牵引部位分为颈椎牵引、腰椎牵引、四肢牵引;根据 牵引体位分为卧位牵引、坐位牵引;根据牵引持续时间,分为持续牵引、间隙牵引。目前脊 柱牵引多釆用电脑控制的间歇性牵引。
(八)        其他物理因子方法        ”
1.        石蜡疗法 用加热后的石蜡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石蜡疗法(paraffin therapy),属于 传导热疗法范畴。常用的有蜡饼法、浸蜡法、刷蜡法等。
2.        低温疗法 利用低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温疗法(hypothermia),分为两类,一类 是利用低于体温与周围空气温度、但在0°C以上的低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冷疗法(cold
6
概 论V
第一章2
therapy)0如果是在0°C以下的低温治疗方法称为冷冻疗法(cryotherapy),其中-100°C以下 的治疗为深度冷冻疗法,属于冷冻外科范畴。
3.压力疗法在身体病患部位的外部施加压力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压力疗法(compression therapy)o包括肢体压力疗法,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气囊袖套式或腿套式正压治疗。局部 压力疗法,多用于肥厚性瘢痕,也可用于肢体水肿。治疗采用压力绷带(compressionbandage)> 压力套、压力衣(compression garment)等。
四、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包括传统医学(中医)中的手法治疗和西方医学的手法治疗。中医的手法治疗 分类比较宽松,按摩术(massage)和推拿术(manipulation)这两个术语经常互用,含义相同。 西方的手法治疗包括按摩术、关节松动术(joint mobilization)和推拿术,各自内涵均不同。 西医中的按摩术主要是用于治疗皮肤、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关节松动术主要用于因力学原 因引起的关节疼痛和(或)活动受限;推拿术通常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实施快速的手法,多 用于关节脱位或小关节紊乱的复位,不可将其与传统医学中的按摩(推拿)混淆。此外,西 医中的按摩术和关节松动术是物理治疗师本科必须掌握的技术,而推拿术一般需要毕业后 经过进一步的培训才可以在工作中使用。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11
第二节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
一、运动治疗的作用
运动治疗是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改善患者已经丧 失或减弱的器官功能,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其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运动治疗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骨骼肌肉系统的血液供应,促进关节滑液的分 泌,牵伸挛缩和粘连的软组织,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改善和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因此,对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形态 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增强心肺功能
运动时由于肌肉需要做功,消耗了身体内部的能源底物,促进了器官的新陈代谢,心肺 功能水平高于休息水平几倍、几十倍,增加的程度与运动的强度成正比。运动时,大量的血 液流向肌肉,心肺的功能活动也相应增加以适应机体的需要。例如,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 加,呼吸加深、加快,胸廓和横膈的活动幅度增大。
(三)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对某些经过系统运动治疗,其功能仍难以完全恢复的患者,通过对健侧肢体或非损伤 组织的训练,可以发展代偿能力,以补偿丧失的功能。例如,偏瘫或截瘫患者经过正规的 运动治疗后,患肢功能仍未能恢复,此时,通过训练代偿能力,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生活 自理。
7
弟—早
A概 论
(四)        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运动是一系列生理性条件反射的综合,适当的运动可以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改善神经系统反应性和灵活性,维持正常功能,发挥对全身各个脏器的调整和协调能力。
(五)        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主动运动可以促进糖代谢,减少胰岛素分泌,维持血糖水平:增加骨组织对矿物质(如 钙、磷)的吸收。因此,适当运动已经成为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
(六)        调节精神和心理
适度的运动可以对精神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发现,每次60分钟的低、中强度 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皮质、尾状核、下丘脑和小脑等处的内啡肽分泌增多,产生镇痛作用; 运动中机体代谢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和由此而产生的欣快感,缓解了精神和心理压 力,打断了抑郁或焦虑情绪与躯体器官功能紊乱之间的恶性循环,增强了参与者的自信心。
二、物理因子治疗作用
(-)物理因子对人体作用的特点
物理因子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共同性和特异性。
1.        共同性主要表现在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生理学作用和治疗作用。
(1)        生理学作用:如改变组织细胞和体液内离子的比例和微量元素含量,引起体内某些 物质分子(如蛋白质分子、水分子等)结构变化,影响各种酶活性,调节物质代谢,使体内产 生生物学高活性物质,增强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改变生物膜、血管、皮肤、黏膜和其他组织通 透性,引起组织温度改变,调节神经一内分泌信息控制系统功能,加强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 功能等。
(2)        治疗作用:促进神经一内分泌信息控制系统功能障碍的消除,提高机体或某些系统、 器官的功能水平,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提高局部或全身 的抵抗力,镇痛作用,消炎、消肿作用,缓解痉挛,脱敏作用,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提高药 物向组织器官渗透等。
2.        特异性物理因子的特异性是由于不同物理因子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不同细胞、组 织和器官。例如,紫外线优先作用于外胚层组织及表皮、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超短波优先 作用于结缔组织、巨噬细胞系统,并可较明显地作用于血管系统、自主神经一内分泌系统、 骨组织等;直流电优先作用于周围神经末梢感受器和周围神经纤维;正弦调制中频电流,可 使疲劳肌肉中RNA含量升高,并能增强大脑皮质、锥体神经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酸相关 蛋白的荧光强度。
(-)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
1.        消炎作用 皮肤、黏膜、肌肉、关节,乃至内脏器官,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炎症, 都是理疗适应证,可采用不同的理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急性化脓性炎症,表浅者可应用 紫外线照射或抗生素离子导入治疗;对于慢性炎症,则可采用温热疗法,磁场疗法或低、中 频电疗法。只要方法得当,均可取得预期疗效。临床研究认为,某些物理因子除了具有直 接杀灭病原微生物作用之外(如紫外线),还与改善微循环、加速致炎物质排除和增强免疫 机制等因素有关。
2.        镇痛作用 疼痛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既是一种物质现象,又是一种精神现象。
8
概 论V
第一章
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损伤、炎症、缺血、痉挛、肌力不平衡、反射性乃至精神因素,均可引 起疼痛。应用物理因子镇痛,则要弄清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炎症性疼痛以抗炎性 治疗为主;缺血性和痉挛性疼痛宜用温热疗法,改善缺血,消除痉挛;神经痛、神经炎应用 直流电导入麻醉类药,以阻断痛觉冲动'传入,或应用低、中频电疗法,以关闭疼痛闸门,激发 镇痛物质释放。当然,应用物理因子镇痛,与因子的选择、采用的方法、剂量、治疗部位等有 密切关系,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的放矢,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3.        抗菌作用 紫外线以杀菌作用著称。杀菌效力最强的光谱为254〜257nm,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炭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杀灭作用。紫外线 杀菌机制,主要是引起DNA两个胸腺唏噪单体,聚合成胸腺唏噪二聚体,使细菌失去正常 代谢、生长、繁殖能力,乃至死亡。
4.        镇静与催眠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理疗方法有电睡眠疗法、镇静性电离子导入疗 法、颈交感神经节超短波疗法、静电疗法、磁场疗法、温水浴、按摩疗法等,这些理疗法均能 增强大脑皮质扩散性抑制,解除全身紧张状态,因而产生明显的镇静和催眠效果。
5.        兴奋神经一肌肉 应用各种技术参数的低、中频电流,如间动电流、干扰电流、调制 中频电流,能引起运动神经及肌肉兴奋,用于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或用于增强 肌力训练。这些理疗方法均具有明显兴奋神经肌肉的效果。理疗兴奋作用机制是细胞膜受 电刺激后,产生离子通透性和膜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发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反应。对 于感觉障碍者,可选用感应电疗法或达松伐尔电疗法等。
6.        缓解痉挛具有缓解痉挛作用的理疗方法有作用于深部组织的短波、超短波和微波 疗法,也有作用于浅部组织的石蜡疗法、湿热包疗法、太阳灯和红外疗法,还有作用于全身 的热水浴、光浴疗法等。缓解痉挛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热能降低肌梭中传岀神经纤维兴奋 性,使牵张反射减弱和肌张力下降。
7.        软化瘢痕、消散粘连 石蜡疗法、超声波疗法、碘离子导入疗法,可以改变结缔组织 弹性,增加延展性,常用于治疗术后瘢痕和组织粘连,有明显软化瘢痕和消散粘连的作用。 有实验证明,适当温热作用,可使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组织延展性增大5~10倍。
&加速伤口愈合 应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在防止和控制伤口感染的同时,还能刺激 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上皮搭桥和创口愈合过程。锌离子导入和达松伐尔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形成的溃疡,比单纯外科换药处理伤口愈合日期显著缩短。
9.加速骨痂形成 实验证明,弱直流电阴极.TENS.干扰电疗法和脉冲磁场,均能促 进骨质生长,加速骨折愈合。国内有人进行动物实验,用干扰电疗法,在骨折4周时,治疗 组骨痂形成比对照组多,6周时治疗组愈合,但对照组骨折线仍清晰可见。
第三节物理治疗方法的发展及展望
_、物理治疗学发展简史
(-)物理治疗学的形成
物理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在与自然及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而形成, 并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9
62r_.shx
第—早
卜概 论
1.        西方物理治疗的起源物理治疗在国外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罗马和希腊时代, 人们就已经开始应用日光浴、空气浴及水疗。据文献记载,人类在发明电之前就知道电能 治病,如古希腊的渔夫们常利用一种会放电的鱼(Torpedo)来治疗关节痛。公元前400年希 腊医生Hippocarates第一个利用日光治病;公元129-200年,希腊医生用磁石治疗腹泻;公 元5Q2-550年,罗马医生用磁石治疗手足疼痛;16世纪,瑞士医生用磁石治疗脱肛、水肿、 黄疸等外科疾病。
2.        东方物理治疗的形成物理治疗的雏形在我国四千年前就已形成。在旧石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使用尖状和刮削过的利器和刮削的石器,用以刺破痈疡,排出脓血。公 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扁鹊就经常用眨石、针灸、熨贴与按摩等物理因子治 疗疾病。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详细记载了攻达(针灸)、角(拔罐)、药熨(传 导热)、导引(呼吸体操)、按跷(按摩)、浸渍发汗(水疗)等物理因子治疗疾病;公元前722 年一公元220年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按摩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此外,我国 古书中也不乏磁石、矿泉水治疗疾病的记载。
(-)现代物理治疗学发展
现代物理治疗学的兴起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伤造成了众多的伤残,而脊髓 灰质炎的流行又使残疾人增多,迫使当时的医务工作者们去寻求一些非手术、非药物、行之 有效的评定和治疗方法,如电诊断、电疗等,这些方法不仅用于治疗,还用于诊断及残疾的 预防,从而促进了物理治疗学的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伤员较多,为使伤员尽快返回前线,Howard A. Rusk(1901—1989) 等在物理医学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综合应用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作业治疗, 语言治疗、假肢、矫形支具装配等,大大提高康复效果。二战结束后Rusk等大力提倡康复 医学,把战伤的康复经验运用于和平时期。1938年美国成立了物理治疗师学会,1943年英 国成立了物理医学会,1947年美国成立了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委员会,1951年成立国 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1969年国际康复医学会成立。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物理因子陆续被应用到医学上,特别是近百年来在光疗与 电疗方面发展很快,紫外线、红外线、感应电、高频电、超声波等相继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上 来。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波,60年代发展起来的激光也很快就应用于一些疾病的 治疗。这些都不断地丰富了物理治疗的内容,增添了许多新课题。可以说,物理治疗学既 是一门最古老的医学科学,又是一门现代的医学分支。
二物理治疗学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几十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物理治疗学也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其原因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老年人口及老年病患者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 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多,老年病或慢性病随之增多(如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和癌症),迫切需 要进行康复,因此,物理治疗也显得格外重要。仅以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为例,积极的康复 治疗(以物理治疗为主)可使90%的存活患者能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30%的患者能恢复到 进行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如果没有康复治疗,恢复的百分率相应地只有6%和5%0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12
2.        工伤、交通事故增多 随着工业与交通的日益发达,工伤和车祸致残的绝对人数也
10
概 论V
第—早a
相应增多,伤残患者对康复治疗的迫切需求,促进了物理治疗的发展。这些患者功能的恢 复,除了医学的发展之外,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康复治疗,特别是物理治疗(如功能训 练、各种物理因子的应用以及中医中的针灸、按摩、中医锻炼等)。
3•慢性病患者增多医学的发震以及对各类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早期监控和介入,使 得死亡率明显降低,如先天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但生存者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 能障碍,需要接受物理治疗。如心肌梗死患者中,参加康复治疗者的死亡率比不参加者低 36.8%。据推算,我国目前有2亿多慢性病患者。
4.人类对健康的认识转变人类的需求是从低向高逐步增加的。首先,最基本的需求 是生理上的,其次是安全的需求,然后需求的是爱、归属和尊敬,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科学的提高,那种治病保命的传统认识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即便是功能障碍不能完全恢复或明显改善,但也希望能有一 个比较满意的生活质量,而物理治疗中的运动治疗,特别是主动的运动和健康保健就显得 格外重要。
三、物理治疗师培养
(-)国外物理治疗师的培养
1.        起源 现代康复医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 了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国际上康复治疗学的专业教育早己发展成为独立培养物理治 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并成立了相应的国际组织。
(1)        国际物理治疗联盟(The World Confeder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 WCPT): 1954 年 成立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国际唯一的物理治疗权威组织。现有101个成员国,包括30 多万名物理治疗师。根据联合国及世界物理治疗师联合会于1998年发表的统计数字,每 十万人口,英国有49.8名物理治疗师,澳洲有484名,加拿大有251名,美国有246名,中国 香港有85名。
(2)        国际作业治疗师联盟(The 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WFOT): 1952年在英格兰的利物浦成立,现有73个成员国,大约35万名作业治疗师。
2.        部分国家治疗师培训从治疗师教育的发展来看,各个国家的治疗师教育基本是分 亚专业培训(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毕业生的要求逐年提高。
(1)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物理治疗师(PT)的培养。初期PT专业只设 置学士学位,学制为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1938年美国成立了物理治疗师学会。21世 纪以来,美国医疗市场对物理治疗师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学士学位的教育,大多数学校PT 专业开始转向以培养硕士学位为主(学制约6年),并开设了物理治疗师博士学位教育。美 国物理治疗师的硕士教育分为两种学位:物理治疗理学硕士学位(Physical Therapy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MSPT)和物理治疗硕士学位(Master's degree in physical therapy, MPT)。 MSPT不要求申请者有大学学士学位,攻读该学位一般需要5年时间,学生毕业可同时获得 理学学士和MSPT学位。MPT要求申请者除有学士学位外,还必须学过计算机科学、心理 学、统计学基础等课程,且在物理治疗中心参加80小时的临床见习工作,获得这一学位需 要2〜3年的时间。
美国作业治疗师的培训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培养课程中以作业治疗专业
11
第一章
A概 论
课程为主,以医学基础课程为辅,专注于培养专业的治疗师,其对临床见习、实习的学分有 明确的要求。作业治疗师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工作,要求到医院进行 轮转实习,见习、实习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1.1%(16学分)。
(2)        澳大利亚:物理治疗师的培训体制为学位制,分4个等级:学士、研究生文凭、硕士、 博士。学士学习4年,共设16门课(不含实习),总学时为2752学时,其中理论课1702学时 (包括实验课和课间见习),临床实习1050学时,两者之比为1.62: 1。研究生文凭可以作为 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过渡阶段。硕士和博士有全脱产和半脱产两种,前者2~5年,后者 3~5年。博士学位全脱产如果由硕士直接攻读需要2~5年,而由学士攻读需要3~5年, 半脱产均为3〜7年。
(3)        日本:1963年开设了第一所培养物理治疗师的学校——国立疗养所东京病院附属 康复医院,学制3年,学员20名,由WHO顾问Conine和美国物理治疗师向学生们讲授物 理治疗技术。1965年开始使用物理治疗师(日文名称为理学疗法士)这一名称,即大学毕业 后经过3〜5年的毕业后教育,由理学疗法专业研究会向符合标准的会员授予学位。1966年7 月17 0,日本成立了物理治疗师协会,并将7月17日定为“物理治疗师日”。1974年6月,日 本加盟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O现全日本25所开设PT教育课程的大学中,有12所 设立了研究生院,7所设有博士研究生课程(博士研究生课程为3年、硕士研究生为2年)。 研究生院的学生以掌握研究能力为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
(-)国内物理治疗师的培养
我国至今还没有分专业培养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现有物理治疗师的培养源于康 复治疗专业。回顾康复治疗的教育历史,可以分为3个阶段。        .
1.        探索阶段1983—1988年。
此阶段主要是从事康复医学工作的老一辈专家通过出国参观考察或短期培训,回来后 举办短期在职学习班,传授康复治疗专业技术。学员绝大多数是各地各级医院理疗科、体 疗科的负责人或医师,时间绝大多数在数天至3个月,少数在半年。当时影响比较大的培 训基地主要有原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医学院)、河北省人民医院等所举办的学习班。
1982年,中山医学院率先成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随后,南京、上海、武汉、北京等地的 高等医学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3年,中山医学院和南京医学院被确定为 康复医学进修教育基地。1984年,卫生部确定医学院校本科增设康复医学课程,向医学生 普及康复医学知识。由此,国内开始了现代康复的新里程。
从1988年开始,国家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中国香港复康会在原同济医科大学(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联合举办了为期1年的“实用康复医师证书班”,以传授康复知 识,重点是传授现代康复医学中的物理治疗学技术和作业治疗技术。此学习班共办了 7年, 为国内康复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的人才。
2.        起步阶段1989—2000年。
(1)康复治疗开始了专业教育:此阶段开始出现了比较正规的专业教育,以中专教育为 主,少数学校开设了专科教育。个别西医院校在临床医学系中开设了康复医学分流班(如 当时的同济医学院),或在护理本科班中开设了康复治疗分流班(如当时的中山医学院),一 些体育院校开办了与康复治疗专业近似的本科教育(如人体保健专业、体育保健专业、养生 康复专业等),但各个院校相互之间甚少联系,更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培训出来的学生距
12
概 论V
&2r_
第—早
离国际康复治疗人员(治疗师)的要求相差甚远。
(2)        在职培训方兴未艾:此期间的在职培训仍然是培训康复治疗师的主要途径,其中影 响比较大的有国家卫生部、中国香港复康会在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联合举办的为 期1年的“实用康复治疗师证书班”,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举办的康复培训班、北 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和辽宁汤岗子疗养院举办的理疗高级班等。
(3)        康复医学提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内康复发展迎来了第一个提速时期。当时 卫生部实施医院等级评审,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否有康复医学科在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中 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各地争创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机构纷纷成立了康复医学科,极大 地推动了康复医学科的组织建设。:1997年卫生部第31号文件将康复医学科与内科、外科、 妇产科、儿科等12个临床科室列为一级临床科室,进一步提高了康复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 学科地位。2001年卫生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发文确定了理疗与康复为基本的医疗项目,推动 了康复治疗在康复医学临床治疗中的发展,也凸显了康复治疗人才奇缺的窘迫局面。
3.发展阶段2001年一现在。
(1)        康复治疗纳入高等教育:2001年卫生部科教司与教育部联合制订了《中国医学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压缩医学类专业数量的同时设置了医学相关专业康复医学(专业编号 100307W),为解决康复治疗师专业的正规教育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我国没有康复治疗专业 本科学历教育的历史。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2002 年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开始招生,200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开始招生。康复治疗纳入了 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计划内,开创了我国康复治疗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国内各地 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高等学校逐年增加。同时,国内还有相当数量的中专院校也在培养康 复及相关专业学生。这种现状体现了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势头,并与康复医学 的迅速发展相适应。
(2)        康复治疗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卫生部、教育部发文(卫科教发[2004] 167号), 将康复治疗专业列为医学相关类教育,并要求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扩大其办学 规模,预期目标为年招生数每年递增15%,年招生总数中本科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30%提 高到2010年的40%左右。
截至2010年7月底不完全统计,国内有50多家高等院校(含医学与非医学)开设了康 复治疗本科专业,不少体育学院和师范类院校也开设了康复治疗本科;80多所院校开办了 康复治疗的专科教育。按照平均每校每年招生50人计算,目前在校本科学生10000多人, 专科学生12 000多人。相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丰的提高和对生存质量的追求,对康复的 认识不断提高,康复治疗的需求日趋普及,使得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热情仍 有增加的趋势。
(3)        康复治疗师属于国家紧缺人才:从宏观上看,我国开展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专业 教育的形势已形成。据卫生部、教育部、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资料 显示,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只有约5640人。按照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的要 求,康复治疗师的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2倍。据北京市2001年调查的18所三级医院 的资料,康复治疗师符合卫生部要求的医院仅占57.6%,其他城市(除广东省外)情况更差。 国内学者在2003年时预测,2010年我国需要康复治疗师的人数保守估计是3.5万人,乐观 估计是6.9万人。而按照国际标准来计算,我国康复治疗师至少缺口 30万。
13
frfr_^xtxL
第—早
A概 论
根据2010年卫生部公布的国内医疗机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量的规定, 截至2010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的总人数约为8万人,其中三级医院需求量 约为2万人,一级医院约为1万人,而二级医院需求量远远超过3级医院和1级医院,约为 5万人。2011年卫生部颁布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中长期 发展规划中,康复治疗师培训被列为国家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
(三)物理治疗师学术团体
多年来,国内与康复有关的学术团体基本上是由医生组成或医生唱主角。由于没有治 疗师的职业分类体系,导致了治疗师至今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学术组织,更谈不上物理治疗 师的专业学术团体。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以医生为主体的学术团体的关注,并尝试 在医生的学术团体下面为治疗师搭建一个初步的学术平台。例如,中国康复医学会在康复 治疗专业委员会的下面设立了 4个治疗学组(物理治疗学组、作业治疗学组、言语治疗学 组、辅具学组),各组的组长均由治疗师担任,成员也是以治疗师为主;中华医学会在物理医 学与康复学分会的下面设立了 8个学组,每个学组都吸收了若干名高级职称的治疗师参加;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成立了作业治疗师专业委员会,这是国内第一个完全由治疗师参加的学 术团体。2012年卫生部颁布的《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参与制定专家中有近50%的专 家是治疗师。相信随着物理治疗专业的发展,在不远的未来,物理治疗师一定会有属于自 己的独立的学术团体。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16
第一节概 述
利用各种方法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 动治疗技术,称为关节活动技术,包括手法技术,利用设备的技术,利用患者自身体重、肢体 位置和强制运动的训练等。
一、关节活动基础
(-)关节的构成
1 •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1)        关节面:每个关节至少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关节面,有的关节面一端呈球形,称关节 头,而对应的一端呈凹面形,称关节窝。关节面由光滑的关节软骨构成,有利于关节的活动。
(2)        关节囊: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及附近骨上,密封关节腔。分为两层,外层为纤维层, 厚而坚韧,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内层为滑膜层,薄而柔润,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的滑膜层形成滑膜皱裟,起到补充关节空隙和分泌润滑液的作用; 有的向外膨出成为滑液囊。
(3)        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所围成的腔隙叫关节腔。腔内有滑液。腔内压力为负 压,对稳定关节起着重要作用。
2.辅助结构 有关节盘(或称关节内软骨垫)、关节盂缘、滑膜皱裳和关节韧带等。
(1)        关节盘:由纤维软骨构成,常似圆盘状或半月状,中间薄周边厚,位于两关节之间, 周缘与关节囊结合,具有减轻冲撞和震动的作用。
(2)        关节盂缘:是附着在关节窝周围的纤维软骨环,有增大关节面、加深关节窝、使关节 更加稳固的作用,肩、髄关节均有之。
(3)        滑膜皱嬖:起着补充关节空隙和分泌润滑液的作用。
(4)        关节韧带分布在关节周围或关节内。具有连接两关节骨,限制关节运动的作用。
(-)关节的类型
1.根据关节的运动分为不动、少动、活动三种类型。
(1)不动关节:相邻骨之间由结缔组织或透明软骨相连,相连方式为缝隙和软骨联合两
第二章
卜关节活动技术
种,无关节运动功能。
(2)        少动关节:也称微动关节。关节活动范围较小,连接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两骨 的关节面覆盖一层透明软骨,其间靠纤维连接,如椎间关节、耻骨联合。另一种是两骨之间 仅仅有一定间隙,其间借韧带和骨间膜相连,如紙骼关节、下胫腓关节。人体中最主要的少 动关节是椎间关节。
(3)        活动关节:全身大部分关节为这类关节,具有典型的关节构造,关节可自由活动。
2.根据关节运动轴心或自由度多寡分单轴、双轴、多轴关节。
(1)        单轴关节:此类关节只有一个自由度,即只能绕一个运动轴在一个平面上运动。包 括:①滑车关节,如指间关节、肱尺关节等均只能沿额状轴在矢状面上做屈伸运动;②车轴 关节(圆柱关节),如近、远侧槎尺关节,只能绕垂直轴在水平面上做旋前旋后运动。
(2)        双轴关节:此类关节有两个自由度,可以围绕两个互为垂直的运动轴在两个平面上 运动。包括:①椭圆关节,如槎腕关节,可在额状轴和矢状轴上做屈伸、外展、内收运动;②鞍 状关节,如拇指腕掌关节,可做屈伸及收展运动。
(3)        三轴关节或称多轴关节:此类关节有三个自由度,即在三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上可 做屈伸、收展、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包括:①球窝关节,如肩关节;②杵臼关节,如髓关节; ③平面关节,如肩锁关节、腕骨和附骨间诸关节,这些关节由于关节面曲度小,可视为球面 无穷大,所以归为多轴关节。但这些关节因两关节面大小基本一致,关节囊与关节韧带坚 实紧张,活动度小。凡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度的关节都可以做环转运动。
(三)关节的运动
1.运动轴 关节运动通过关节轴线进行,由于关节在结构上不同,运动轴可以有一个、
两个或三个。根据运动轴的多少,关节运动有以下三种情况:
(1)单轴运动:只有屈伸运动,只有一个运动轴。单轴运动的关节其骨上任何一点能沿 着一个弧线进行运动。前臂的上、下尺橈关节也属此类关节,其运动轴为橈骨头斜向尺骨
茎突。
(2)        双轴运动:不仅能够屈-伸,也可以内收-外 展。它是在互相垂直的两个运动主轴上运动。实际上 双轴运动的关节,除沿两个主轴运动外,还有无数的 次轴,产生和两个主轴不同方向的运动。例如,在一 次轴上关节可屈曲-内收,其相反方向为伸直-外展。 这种复合运动连接起来就产生圆周运动。任何双轴、 三轴运动均可产生圆周运动,但单轴运动则不能。
(3)        三轴运动:可以屈-伸,内收-外展以及旋转。 当然除了三个主轴外,还有无数次轴,这些次轴通过 关节中心,产生多种的复合运动。因此,三轴关节的 运动范围大大超过双轴关节。三轴关节是人体运动范 围最广的关节,近躯干的关节、盂肱关节和髄关节即 属此类关节。
2.运动平面关节有的只能在一个平面运动,有 的能在几个平面运动(图2-1)。
16
关节活动技术V
第二章
(1)        矢状面:关节在矢状面的运动为伸-屈运动,围绕冠状轴进行。
(2)        冠状面:关节冠面的运动为内收-外展运动,围绕矢状轴进行。
(3)        水平面(横断面):关节在水平面的运动为旋转运动,围绕垂直轴进行。
只能在一个平面运动的关节称"一面运动自由关节”,包括指间关节,拇指的掌指关节、 上尺橈关节、下尺挠关节等。能在两个平面运动的关节称“二面运动自由关节”,包括第一 腕掌关节、橈腕关节等。能在三个平面运动的关节称“三面运动自由关节”,包括肩锁关节、 肩关节、髓关节等。
所有关节运动都可以分解为环绕三个相互垂直的轴心,在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进行 的运动;即环绕额状轴在矢状面上的运动,环绕矢状轴在额面上的运动,环绕垂直轴在横断 面(水平面)上的运动。
3.        运动方向 关节的运动方向包括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内翻、外翻、背屈、 跖屈、环转等。
(1)        屈伸运动:关节沿冠状轴运动,导致相关的两骨互相接近角度减小时为屈曲,反之 为伸。
(2)        内收、外展运动:关节沿矢状轴运动导致骨向正中线移动为内收,相反方向则为外展。
(3)        旋转运动:骨环绕垂直轴运动时称为旋转运动。骨的前面向内侧旋转时为内旋,相 反则为外旋。在前臂,称为旋前和旋后。
(4)        环转运动:骨的上端在原位转动,下端则做圆周运动。凡具有进行冠状和矢状两轴 活动的关节都能做环转运动。
4.        关节活动的类型关节活动依用力程度的不同分为主动关节活动、主动一助力关节 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三种类型。
(1)        主动关节活动:作用于关节的肌肉随意收缩,使关节运动时通过的运动弧过程为主 动关节活动。
(2)        主动一助力关节活动:作用于关节的肌肉随意收缩,外加一定助力使关节运动通过 的运动弧过程为主动一助力关节活动。
(3)        被动关节活动:完全由外力使关节活动通过的运动弧过程为被动关节活动。
5.        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关节的功能取决于其活动度和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稳定 性大的关节活动度小。上肢关节有较大的活动度,而下肢关节有较大的稳定性。影响关节 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有:
(1)        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差别大时活动度大,稳定性低;差别小时则相反。
(2)        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关节囊薄而松弛,则关节的活动度大,反之则小。
(3)        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关节韧带弱而少,则关节的活动度大,反之则小。
(4)        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与伸展性:一般来说,骨骼和韧带对关节的静态稳定起主要作 用,肌肉拉力则对动态稳定起主要作用。
二、影响关节活动的主要因素
正常各关节的屈伸或旋转均有一定的角度范围,即关节活动度,各关节都有其正常活 动范围,也就是关节活动度的正常值。关节活动度的正常值根据个体、性别、年龄、职业、人 种、运动史等而有所不同。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16
(-)生理因素
1.        拮抗肌的肌张力如髄关节的外展或内收动作会受到内收肌或外展肌张力的限制, 使之不能过度外展或内收。
2.        软组织相接触 如骯、膝关节屈曲时大腿前侧与胸腹部接触而影响骯、膝关节的过度 屈曲。.
3.        关节的韧带张力宽厚坚韧的韧带会强有力地限制关节的活动幅度,如膝关节伸展 时会受到前交叉韧带、侧副韧带的限制等。
4.        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 关节囊薄而松弛的关节,其活动度就大,如肩关节;反之, 其活动度就小,如胸锁关节。
5.        骨组织的限制 当骨与骨相接触时,会限制关节的过度活动,如伸展肘关节时,会因 尺骨鹰嘴与肱骨滑车的接触,而限制肘关节过度伸展。
(-)病理因素
1.        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 由于疼痛导致了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均减少,如骨折、关节 炎症、手术后等。
2.        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挛缩、 粘连时,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均减少,如烧伤、肌腱移植术后、长期制动等;中枢神经系统 病变引起的肌肉痉挛,常为主动活动减少,被动活动大于主动活动,如脑损伤引起的肌肉痉 挛;关节或韧带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均减少。
3.        肌力降低 肌肉无力时,如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周围神经损伤,肌肉、肌腱断裂,通 常都是主动活动减少,被动活动大于主动活动。
4.        关节本身病变 关节内渗出或有游离体时,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均减少;关节僵硬 时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均丧失,如关节骨性强直、关节融合术后。
三、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主动运动
适应面广,不受场地限制,患者主动用力收缩肌肉完成的关节运动或动作,以维持关节 活动范围的训练。主要用于治疗和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与粘连,保持关节活动度,但 在重度粘连和挛缩时治疗作用不太明显。最常用的是各种徒手体操。根据关节活动受限的 方向和程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可以个人练习,也可以把有相同关节活动障碍的患 者分组集体练习。
1.        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肌力3级以上,能主动运动的患者;需要改善心肺、神经协调功能的患者等。
(2)        禁忌证:骨折未完全愈合、关节急性炎症、关节脱位未复位、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
患者。        r
2.        设备与用具徒手、各种关节活动器具和设备。
3.        操作方法与步骤
(1)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进行单关节或多关节、单方向或多方向的运动;根据病情选择体 位,如卧位、坐位、跪位、站位和悬挂位等。
18
关节活动技术V
第二章m
(2)        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完成所需的关节活动;必要时,治疗师的手 可置于患者需要辅助或指导的部位。
(3)        主动运动时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用力至引起轻度疼痛为最大
限度。        x
(4)        关节的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
(5)        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2〜3次/天。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17
4.注意事项
(1)        训练前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和动作要领,以获得患者的配合。
(2)        对于骨折未愈合等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护。
(3)        主动活动时尽可能达到最大关节活动范围,用力至引起轻微疼痛为最大限度。必要 时结合肌肉抗阻练习。
(4)        训练中动作平缓、柔和、有节律地重复数次,尽可能达最大活动范围后维持数秒。
(5)        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时,早期以闭链主动活动为主,恢复期后以开 链和闭链运动交替进行训练。
(二)主动助力运动
在外力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的运动或动作。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 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这种运动常是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的形式,其目的是逐 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常用的有器械练习和滑轮练习。
1 •器械练习 是利用器械为助力,借助杠杆原理,带动活动受限的关节活动。应用时 应根据病情及治疗目的,选择相应的器械,如肩轮、肩梯、体操棒、火棒、肋木,以及针对四 肢不同关节活动障碍而专门设计的练习器械,如肩关节练习器、肘关节练习器、踝关节练习 器等。如肩梯训练,患者靠近肩梯站立,利用手指向上方做攀沿动作,逐步扩大肩关节的活 动范围。
2.        滑轮练习 主要用于伸展患侧的挛缩组织,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利用滑轮和绳索, 以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活动。如肩关节的上举训练,患者取坐位,通过滑轮用健侧肢体 带动患侧受限的关节进行屈曲、伸展等活动。
3.        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肌力低于3级,能主动运动的患者: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粘连或肌张力增 高而使关节活动受限,能进行主动运动的患者;用于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训练等。
(2)        禁忌证:骨折内固定不稳定、关节脱位未复位、关节急性炎症、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
4.        设备与用具 肩梯、体操棒、滑板、滑轮装置等。
5.        操作方法与步骤
(1)        由治疗师或患者健侧肢体徒手或通过棍棒、绳索和滑轮等装置帮助患肢主动运动, 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2)        训练时,助力可提供平滑的运动;助力常加于运动的开始和终末,并随病情好转逐 渐减少。
(3)        训练中应以患者主动用力为主,并作最大努力;任何时间均只给予完成动作的最小 助力,以免助力替代主动用力。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18
(4)        关节的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
(5)        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2~3次/天。
6.注意事项
(1)        治疗师解释动作要领,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密切合作。
(2)        训练时,给予有力的语言鼓励,以增强训练效果。
(3)        对于骨折未愈合等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护。
(4)        尽量选择适宜的助力,常加于运动的起始和终末,以鼓励患者主动用力为主,随治 疗进展逐渐减少助力的帮助。
(5)        训练强度由低到高,训练时间逐渐延长,训练频度逐渐增多,根据患者的疲劳程度
调节运动量。        ,
(三)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可保持肌肉的生理长度和张力,维护关节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关节的正常 活动范围,特别对于治疗轻度关节粘连或肌痉挛,是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而对于肌肉瘫痪 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前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可以达到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的目的。 被动运动根据力量来源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人员完成的被动运 动,如关节可动范围内的运动和关节松动技术;一种是借助外力或器具由患者自己完成的 被动运动,如关节功能牵引、持续性被动活动等。
常用的有徒手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和器械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1.徒手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患者自身或在治疗师帮助下完成关节运动,以维持和增大 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方法。
(1)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因力学因素所致软组织的挛缩与粘连、疼痛及肌痉挛;神经性疾患所致的关节 活动范围减小和受限;不能主动活动者如昏迷、完全卧床等。
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 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
(2)        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
(3)        操作方法与步骤:①患者取舒适、放松体位,肢体充分放松。②按病情确定运动顺 序,由近端到远端(如肩到肘,競到膝)的顺序有利于瘫痪肌的恢复;由远端到近端(如手到 肘,足到膝)的顺序有利于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回流。③固定肢体近端,托住肢体远端,避 免代偿运动。④动作缓慢、柔和、平稳、有节律,避免冲击性运动和暴力。⑤操作在无痛范 围内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免损伤。⑥用于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可出现酸 痛或轻微的疼痛,但可耐受;不应引起肌肉明显的反射性痉挛或训练后持续疼痛。⑦从单 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多关节;不仅有单方向,而且应有多方向的被动活动。⑧患者感觉功 能不正常时,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完成被动运动。⑨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2~3 次/天。
(4)        注意事项:①患者应在舒适体位下进行,并尽量放松,必要时脱去妨碍治疗的衣物 或固定物。②应在无痛或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训练,避免使用暴力,以免发 生组织损伤。③感觉功能障碍者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时,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进
20
关节活动技术V
第二章
行。④进行多个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时,可按照从远端向近端的顺序,逐个关节或数个关节 一起进行训练。⑤关节活动训练中如配合药物和理疗等镇痛或热疗措施,可增加疗效。
2.器械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利用专用器械使关节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缓慢被动运动的 训练方法。
(1)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韧带重建 术后;滑膜切除术后;各类关节炎、关节挛缩粘连松解术后等。
禁忌证:正在愈合的组织和使用抗凝治疗时,不宜釆用或谨慎使用。
(2)        设备与用具:对不同关节进行连续被动运动训练,可选用各关节专用的连续被动运 动训练器械,包括针对下肢、上肢、甚至手指等外周关节的专门训练设备。
(3)        操作方法与步骤:①开始训练的时间:可在术后即刻进行,即便手术部位敷料较厚 时,也应在术后3天内开始。②将要训练的肢体放置在训练器械的托架上,固定。③开机, 选择活动范围、运动速度和训练时间。④关节活动范围:通常在术后即刻常用20。〜30。的 短弧范围内训练;关节活动范围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日渐增,直至最大关节活动范围。 ⑤确定运动速度:开始时运动速度为每1〜2分钟一个运动周期。⑥训练时间:根据不同的 程序,使用的训练时间不同,每次训练1〜2个小时,也可连续训练更长时间,根据患者的耐 受程度选定,1~3次/天。⑦训练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连续被动运动训练器械的运转 情况。⑧训练结束后,关机,去除固定,将肢体从训练器械的托架上放下。
(4)        注意事项:①术后伤口内如有引流管时,要注意运动时不要影响引流管。②手术切 口如与肢体长轴垂直,早期不宜釆用器械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免影响伤口愈合。③训练 中如同时使用抗凝治疗,应适当减少训练时间,以免出现局部血肿。④训练程序的设定应 根据外科手术方式、患者反应及身体情况加以调整。
(四)持续被动运动
持续被动运动(CPM)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80年代初用于膝关节人工关节术 后,以后应用渐广,主要用于防治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和韧带、肌腱的修复, 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消除肿胀、疼痛等症状。
1.作用机制
(1)        温和而持续地牵伸关节周围组织,以防止纤维挛缩和松解粘连,从而保持关节活动 范围。
(2)        造成关节面相对运动及关节内压的周期性改变,以加速关节液流转及更新,同时对 关节软骨进行温和的交替加压与减压,可促进软骨基质内液与关节液之间的交换,从而保 持软骨营养,防止其退变性变化。
(3)        在软骨修复过程中,通过CPM经常对关节面施以加压应力及摩擦应力,可促进修 复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向软骨细胞转化,使受损关节面最终由透明软骨覆盖,并使关节面 获得较好的塑形,从而减少以后发生骨关节疾病的机会。
(4)        韧带修复后做CPM可减轻韧带萎缩,增加修复后6周及12周时的韧带强度。
(5)        CPM时关节本体感受器不断发放向心冲动,根据闸门学说可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从而减轻疼痛。
21
第二章
A关节活动技术
(6)        CPM与一般被动运动相比,其特点是作用时间长、运动缓慢、稳定、可控,因而安全、 舒适。与主动运动相比,CPM不引起肌肉疲劳,可长时间持续进行,同时关节受力小,可在 关节损伤或炎症时早期应用且不引起损害。
2.        具体实施方法
(1)        仪器设备:由活动关节的托架和控制运动的机构组成,包括针对下肢、上肢,甚至手 指等外周关节的专门设备。
(2)        操作程序:①使用时间:可在术后即刻,甚至患者仍处于麻醉状态下进行;即便手术 部位敷料较厚时,也应在术后3天内开始。②确定关节运动弧的大小和位置:术后即刻常 用20。〜30°的短弧范围;关节活动度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日渐增或恰当的时间间隔渐 增,直至最大关节活动范围。③确定运动速度:可耐受的速度为每1〜2分钟一个运动循环。 ④疗程:根据不同的程序,使用时间不同,可连续24小时;或每次连续1小时,3次/日,疗程 至少1周或达到满意的关节活动范围。
3.        应用范围
(1)        适应证:CPM可用于膝、踝、肩、肘、腕等关节的下列情况:①骨折,特别是关节内或 干爺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②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韧带重建术、滑 膜切除术后;③创伤性关节炎、退变性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化脓性关节炎引 流术后;④关节挛缩粘连松解术后;⑤关节软骨损伤、自体骨膜或软骨膜移植修复术后。
(2)        禁忌证:连续被动运动产生对应关节面有害的应力时或造成正在愈合组织过度紧 张时,不宜采用。
(3)        注意事项:术后伤口内如有引流管时,要注意运动时不要夹闭引流管。手术切口如 与肢体长轴正交者不宜采用。肩袖广泛修补术后,不宜开展肘关节连续被动运动。注意避 免合并使用抗凝治疗,否则易造成血肿。程序的设定应根据患者反应、外科手术方式或疾 病的整体情况调整。
(五)        肌肉牵伸技术(见第四章)
(六)        关节松动技术(见第五章)
(七)        牵引疗法(见第七章)
四、关节活动技术的临床应用
(-)适应证
1.        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 患者不能主动活动身体的该部分,昏迷、麻痹、完全卧床休 息、存在炎症反应、主动关节活动导致疼痛。
2.        主动和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 患者可主动收缩肌肉,有或无辅助条件下可活 动身体的该部分;肌肉较弱(低于3级)釆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有氧练习时,多次 重复的主动或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改善心血管和呼吸功能。
3.        特殊情况 身体的某一部分处于制动阶段,为保持其上下部位的关节功能,并为新 的活动做准备;卧床患者避免循环不良、骨质疏松和心肺功能的降低。
(二)禁忌证
运动破坏愈合过程,运动造成该部位新的损伤,运动导致疼痛、炎症等症状加重。
22
关节活动技术V
第二章3
五、        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
1.        熟悉关节的结构在进行关节被动运动时必须熟练掌握关节解剖学结构、关节的运 动方向、运动平面及其各个关节活动范围的正常值等。
2.        早期活动 在不加重病情、疼痛的情况下,尽早进行因伤病而暂时不能活动关节的 被动活动,活动范围应尽可能接近正常最大限度的活动。
3.        全范围活动关节活动范围的维持训练应包括身体的各个关节,并且每个关节必须 进行全方位范围的关节活动(如肘关节屈曲、伸展;肩关节的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外旋 和内旋等)。但每次活动只针对一个关节,在运动该关节时,要给予该关节一定的牵拉力, 这样可减轻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力,使训练操作容易进行,并能保护关节,防止关节面挤压。
4.        与肌肉牵伸结合 对于跨越两个关节的肌群,应在完成逐个关节的活动后,对该肌 群进行牵张。对于那些活动受限的关节或长期处于内收、屈曲位的关节,要多做被动牵拉 运动,如牵拉跟腱维持踝关节的背屈活动、对屈曲的肘关节做伸展活动等。
六、        制动对关节活动的影响
(-)制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关节创伤的愈合过程中经常活动会产生疏松结缔组织,如果限制关节活动就会在关节 囊、筋膜、肌肉、韧带等处出现疏松结缔组织的短缩,变成致密结缔组织,失去弹性和伸缩 性,从而限制关节的活动。
(-)关节挛缩
关节挛缩是指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病变造成关节活动受限,也有人将 其定义为由皮肤、肌肉、肌腱、神经等关节结构以外的软组织失去原有弹性的状态,导致关 节活动范围受限。关节挛缩可由多种原因形成。关节挛缩可分为先天性挛缩和后天性挛 缩。后天性挛缩又分为以下几种:
1.        皮肤性挛缩 因烫伤、创伤、炎症等造成皮肤瘢痕而出现的挛缩。
2.        结缔组织性挛缩因皮下组织韧带及肌腱等软组织缩短而岀现的挛缩。
3.        肌源性挛缩 因关节长期固定、肌肉疾病、创伤等造成肌肉缩短、萎缩、瘢痕形成而 岀现的挛缩。
4.        神经源性挛缩 因各种疾病、创伤等造成神经损伤使肌腱、肌膜、韧带等缩短出现的 挛缩。
(1)        反射性挛缩:为了减少疼痛,长期将肢体放置于某种强制体位造成的挛缩。
(2)        痉挛性挛缩: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易出现痉挛性瘫痪。在发 病的急性期会因胶原纤维沉积于肌腱、肌膜、韧带等处导致软组织缩短、丧失弹性而出现急 性挛缩。瘫痪使关节缺乏活动,同时也限制关节自然活动,形成制动,痉挛的程度不同致肌 群间肌力失衡,肌痉挛的存在使得静态下肌纤维长度缩短,长期处于缩短状态的肌肉会形 成肌源性挛缩。另外痉挛性瘫痪也使关节软骨承受压力加大,易形成关节强直。
(3)        弛缓性挛缩:周围神经麻痹可引起弛缓性瘫痪。由于瘫痪肌与正常的拮抗肌之间 失去了肌力之间的相对均衡,易形成拮抗肌的缩短,长期处于缩短位,缺乏舒展则形成挛 缩。如坐骨神经损伤时产生马蹄足的畸形。
23
■ ■"宀
---
A关节活动技术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22
第二节上肢关节活动技术
一、肩部关节
盂肱关节 肩锁关节 胸锁关节 喙锁关节
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狭义的肩关节即指盂肱关节。 由肩胛骨的肩峰和锁骨的外侧端构成。
由胸骨和锁骨的内侧端构成。
由喙骨和锁骨的外侧端构成。
肩峰下关节由肩峰和肱骨头构成。
肩胸关节 由肩胛骨和胸廓后壁构成,为非骨性关节,所以这种关节称为假关节或
(-)解剖学概要
肩部骨骼包括肱骨、锁骨、肩胛骨以及与肩部运动密切相关的胸骨和肋骨,组成肩部的 6个关节。
1.
2.
3.
4.
5.
6.
功能性关节。
(-)运动学概要
1.盂肱关节当肩胛骨固定并阻止胸锁关节、肩锁关节或肩胸关节运动时,盂肱关节 仅有下列的运动范围。
(1)前屈:发生在矢状面上,其横轴通过肱骨头,可做约90。的屈曲。下盂肱韧带变得 紧张限制进一步的运动。
(2)        后伸:与屈相反。当上臂到达身体的后面,称为过伸。由于上、中盂肱韧带的限制, 过伸的范围为40°〜60°。
(3)        外展:发生在额状面上,沿前后轴进行,外展运动的范围取决于盂肱关节的旋转。 当完全内旋时,主动的外展为60°左右,因为此时大结节碰到了肩峰和肩锁韧带;外旋90° 时,大结节到了肩峰的后下方,主动外展增加到接近90°,这时外展被三角肌的主动收缩功 能不足所限制;被动外展可到达120°,然后被下盂肱韧带阻止。
(4)        旋转:发生在水平面上,屈肘90。时,可将盂肱关节的旋转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分 开。若上臂位于身体的侧旁,外旋可使肱骨内上繰向前移动,内旋则内上髒向后移动。旋 转的幅度随上臂的上举而变化。当上臂在身体的侧旁,旋转的总幅度约180°;当上臂完全 上举时,由于喙肱韧带和盂肱韧带扭曲和紧张,旋转运动减为90°左右。当盂肱关节在外展 90°和屈肘90°时,外旋的正常范围近90°,内旋大约为70°。
2.        肩锁关节肩锁关节是一个在肩峰内侧缘和锁骨的肩峰端之间的滑动关节。这关 节将肩胛骨和锁骨连在一起进行相似的运动的同时伴有每块骨自身的运动。关节有三个轴 和三个自由度,这些运动就是上提、外展和旋转的运动。
肩锁和胸锁运动结合的作用是允许肩胛骨运強所以当肩胛骨的肋面仍保持紧贴胸壁 时,关节盂就可按其需要向前、向上或向下。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运动范围的总和等于肩 胛骨的运动范围。
3.        胸锁关节是唯一直接连接上肢与胸廓的关节。肩带连同整个上肢借肌肉、韧带和 筋膜悬于颅和脊柱颈部。这种悬挂结构的位置部分取决于重力作用,部分取决于锁骨。锁
24
关节活动技术V
第二章
骨限制肩带各方向的运动,特别是向前方向的运动。
锁骨除提肩、降肩、前突和后缩外,还可在胸锁关节上沿其长轴旋转约40。。当肩外展 或屈曲90。后,才发生这种横向旋转,这对肩胛骨完全上旋和肩的完全屈曲或外展十分重 要。如锁骨的旋转被阻止,臂上举只能hjll0°o
当臂上举大于90。,胸锁关节到达最大范围的上举时,这时即发生轴的旋转。锁骨的上 旋是由于肩锁韧带(斜方和锥状韧带)紧张所致。这两条韧带也限制肩胛骨与锁骨分离。
4.        肩峰下关节盂肱关节的运动需要肱骨头和喙肩弓之间较大的运动。
5.        肩胸关节此关节的正常功能对上肢的灵活性和稳固性十分重要。肩胸关节提供了 肱骨运动的一个可移动的基础,所以增加了臂的运动范围,保持三角肌在臂上举时良好的 长度一张力关系;当臂上举或用手倒立时,肩胸关节提供了盂肱关节的稳定性,吸收震动; 在截瘫患者用拐杖步行或从座位上推起时,肩胸关节则能抬高身体。
6.        肩带运动下列名词用于肩胛骨和锁骨的运动:
(1)        提肩和降肩:提肩是指锁骨的肩峰端和肩峰向上朝向耳的运动,约为60° ;降肩是 指肩峰锁骨区向下的运动,静息的坐位,约能下降5。〜10。。
(2)        前突和后缩:前突是指锁骨的肩峰端和肩胛骨沿胸壁向前的运动。该运动能使肩 胛骨脊柱缘离开后正中线13〜15cm。这种运动又可称肩胛骨的外展。后缩是指锁骨的肩 峰端和肩胛骨沿胸壁向后移动,接近后正中线,又称肩胛骨的内收。在胸锁关节处肩胛骨 的前突和后缩的运动幅度大约为25°。
(3)        肩带的向上-前-下-后运动:即提肩、前突、降肩和后缩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环转运 动,当然也可反方向的环转。在这运动中,胸锁关节为运动的轴心,肩峰的运动轨迹为环 形。因为肩胛骨以肩锁关节与锁骨相连,所以胸锁关节能调节肩胛骨的位置,使肩胛骨紧 贴胸壁。
(4)        上旋和下旋:上旋是指肩胛骨的关节盂向上,下角在胸壁上向外下的运动。在肩关 节完全屈曲时,为最大的上旋范围。下旋指肩胛骨的关节盂向下的运动。当臂后伸将前臂 横置于腰部时,将发生完全的下旋。上旋和下旋的运动幅度约60。。
7•肩肱节律 正常肩上升同时伴一系列精确的协调运动,称肩肱节律。肩胛骨、肱骨均 参与整个运动。除外展的早期具有个体差异外,在外展至30。后,以2: 1的比率外展,即在 30。〜170°外展中,每15。的外展,10°发生在盂肱关节,5。在肩胸关节。
在臂上举时,发生在肩胸关节的运动是上升、外展和上旋,肩胛骨的下角沿胸廓侧边 向前,关节盂向上移动。在运动过程中,肩胛骨的旋转轴从肩胛冈的内侧移向胸锁关节处。 这种轴的大移动造成斜方肌和前锯肌力臂的明显改变。
(三)关节活动技术
1.被动活动技术包括以下操作技术:
(1)        肩关节前屈: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侧腕关节处,另一只手握 住肘关节稍上方,然后慢慢把患者上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过头。
(2)        肩关节后伸:患者取俯卧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侧腕关节处,另一只手握 住肘关节稍上方,然后慢慢把患者上肢沿矢状面做后伸动作。
(3)        肩关节外展: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侧腕关节处,另一只手握 住肘关节稍上方,然后慢慢把患侧上肢沿额状面外展,但当患者上肢被移动到外展90。时,
25
2第二章
►关节活动技术
要注意将上肢外旋后再继续移动直至接近患者同侧耳部。
(4)        肩关节水平外展和内收: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立于患侧身体及外展的上肢之间, 一手握住患侧腕关节处,另一只手握住肘关节稍上方,然后慢慢把患侧上肢沿水平面先做 外展后内收。
(5)        肩关节内外旋: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治疗师立于患侧, 一手固定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以肘关节为轴,将患侧前臂沿肱骨干轴线向头、向 足方向运动,使肩关节被动外旋或内旋。
(6)        肩胛骨被动活动: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治疗师面 对患者站立,一手放在肩峰部以控制动作方向,一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指与四指分开,固 定肩胛骨的内缘和下角。双手同时向各个方面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做上抬、下降、伸(向 外)、回缩(向内)运动,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做旋转运动。
2.        主动助力活动技术 常用的有器械练习和滑轮练习,比外还包括肩轮、肋木、吊环等 训练方法。
(1)        悬吊:肩关节活动受限,训练时患者坐在椅子上,头上方悬吊一滑轮,根据训练的 目的,调整椅子的位置,使滑轮位于正前方、侧方或后方。欲进行肩关节屈曲训练时,将绳 通过滑轮,绳索两端固定把手,滑轮位于正前上方,患者双手握住绳两端的把手,利用健侧 手向下的拉力,完成患侧上肢的屈曲运动。当训练肩关节外展时,可调整椅子的位置,使滑 轮在患侧的上方,利用健侧上肢内收的拉力,完成患侧上肢的外展运动。
(2)        体操棒等:可利用体操棒或体操绳进行训练。两手分别抓握体操棒或体操绳两端, 利用健侧上肢的运动带动患侧上肢完成各种被动运动,扩大关节活动度。
(3)        肩梯训练:患者靠近肩梯站立,利用手指向上方做攀沿动作,逐步扩大肩关节的活 动范围。
3.        主动活动技术 基本动作为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水平外展-内收,内 旋-外旋。练习时动作要平稳,并且每个关节必须进行全方位范围的关节活动。
二、肘关节
(-)解剖学概要
肘关节由肱橈关节、肱尺关节和橈尺近侧关节共同组成。①肱楼关节,是肱骨小头和 橈骨头窝相关节;②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的滑车切迹相关节;③梯尺近侧关节,为 橈骨头环状关节面和尺骨的橈切迹相关节。三个关节围在同一关节囊内。关节囊包裹上述 三个关节,它的纤维层前、后较薄弱,而两侧有强厚的橈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加强。在橈 骨头环状关节面周围则有橈骨头环状韧带包绕,该韧带附于尺骨楼切迹的前、后缘,形成一 个完整的骨纤维环,该环口上大下小,形似漏斗,所以仅允许橈骨头在环内做旋转运动,加 上梯侧副韧带可防止梯骨头向远侧和外侧移位。
(-)运动学概要        *
橈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联合运动可使前臂做旋前和旋后运动。这两个自由度的 运动可增加或缩短手和肩部的距离以及前臂的旋转,并在引体向上和俯卧撑运动中起有重 要的作用。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22
1.肘关节屈伸运动由于肱尺关节的关节面形态以及侧副韧带和橈骨头环状韧带的
26
关节活动技术V
第二章3
限制,肱尺关节和肱橈关节只能在冠状轴上做屈伸运动,其肘关节屈伸运动的运动轴为尺 骨滑车和橈骨头中心点的连线,相当于在屈肘时,内、外上驟连线的稍远侧。
2.        橈尺联结包括橈尺近侧关节、挠尺远侧关节和前臂骨间膜。槎尺近侧关节和橈尺 远侧关节联合运动产生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鉴于尺骨较固定,所以在旋前和旋后运动 中,主要是槎骨头的转动和橈骨的尺切迹环绕尺骨头环状关节面移动。当旋后时挠、尺骨 平行,手掌朝向前;旋前时挠骨在尺骨的前方与其交叉,手掌朝向后。其运动轴相当于橈骨 头和尺骨头中心点的连线。
3.        运动范围 肘关节平均屈145°(120°〜160。)。当上臂和前臂的肌肉和软组织互相 接触时,阻止了肘关节进一步的屈曲,所以肌肉发达者或肥胖者其屈曲程度会有所减少,这 可能使自身的手不能放到自己的肩上,这种运动限制称为肌性限制(muscle bound)o瘦弱 者由于尺骨的冠突进入肱骨的冠突窝,而中止了进一步屈曲。在整个屈曲运动弧中,肘关 节屈曲60°〜140。是人们用上肢完成一般日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运动范围,这80°可称为 肘关节的功能运动弧。
肘关节平均伸为0°,其伸的运动在尺骨鹰嘴进入肱骨的鹰嘴窝而中止,其运动范围正 常仅有很小的差异。肌肉强健者一般不能过伸,而瘦弱者可能有5°或5。以上的过伸。临床 上,肘关节的过伸对脊髓损伤和四肢瘫痪的患者有很大的功能意义,因为这些患者不能伸 肘去推门或其他物品,也不能用伸肘使自己的身体从座位上抬高,假如他们有这几度肘关 节的过伸;就可能学会用重力和杠杆原理使肘关节固定于过伸位,然后能够推门或推一些 较轻的东西,也可能借过伸的肘关节使自己的臀部略从座位上抬高一些,从而来改善局部 的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的发生。
橈尺联结的运动范围,在前臂处于中间位时,一般认为旋前和旋后各90°,但旋前多数 人仅为80°。在检查旋前旋后运动范围时,肘关节应半屈位,并贴于胸侧壁,这样可以防止 肩关节旋转运动的参与。从旋后位开始整个旋前稍小于180°(平均170°)。若肘部伸直,由 于肩关节内旋和外旋的参与,手掌的旋转接近360°。
肘关节的紧锁位(最稳定位)是肘关节伸直位,前臂旋后5。(以中间位为标准)。
(三)关节活动技术
1.        被动活动技术包括以下操作技术:
(1)        肘关节屈曲和伸展: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扶持患肢腕关节上方,另一手固定 肱骨远端,在完成肘关节屈曲的同时前臂旋后,完成肘伸展的同时前臂旋前。
(2)        前臂旋转: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肩关节外展位,使肘关节屈曲90。,治疗师一手托住 其肘后部,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沿前臂骨干轴线完成旋前、旋后动作。
2.        主动助力活动技术常用的有器械练习、滑轮练习和前臂旋转训练器等。
3.        主动活动技术 基本动作为肘关节的屈曲-伸展,前臂旋转。患者双手靠近身体,弯 曲手臂触肩后再伸直。也可手肘弯曲成直角,置于桌上,将手掌心向上和向下翻转。练习 时动作要平稳,并且每个关节必须进行全方位范围的关节活动。
三、腕关节
(-)解剖学概要
腕部区域有15块骨、17个关节和一个广泛的韧带系统。
27
第二章
A关节活动技术
1.        槎腕关节楼腕关节是由双向凹状的橈骨远端和双向凸形的手舟骨和月骨的近侧关 节面组成。
2.        腕中关节腕中关节是近侧列腕骨与远侧列腕骨之间的关节,即手舟骨与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月骨与头状骨以及三角骨与钩骨之间的关节。
3.        腕掌关节第2〜4掌骨基底部相互关节,并与远侧列腕骨以不规则的形式构成连接。
(~)运动学概要
1.梯腕关节腕的屈、伸、外展、内收运动的一部分发生在梯腕关节。
2•腕中关节腕的屈、伸、外展、内收也发生于此。
3.        腕掌关节 第2〜3腕掌关节的运动角度为1。〜2°或更小;第4腕掌关节的运动角度 为10。〜15。;第5腕掌关节更灵活,有25°〜30°的运动角度。拇指腕掌关节囊虽厚但松弛, 掌骨可从大多角骨牵开达3mm。收展运动是在与手掌呈直角的平面进行,而屈伸的运动平 面与手掌平面平行。对掌是第一掌骨在大多角骨上旋转将拇指垫对到其他指的指垫上。虽 然鞍状关节的形态非常一致,仅为两个自由度的运动,但拇指腕掌关节的关节囊松弛允许 有15°-20°的旋转。
4.        腕的运动和轴腕的平面运动发生在橈腕关节和腕中关节。腕中关节具有腕外展 1/2的运动;内收的1/3,其余的运动则在梯腕关节。这些运动通过头状骨的轴进行。外展 的正常运动终末感是硬的,这是由于手舟骨与挠骨茎突的接触所致。内收范围较大,其运 动终末感来自橈侧副韧带的张力。屈腕在橈腕关节为50°,腕中关节为35。;在完全背伸中 其值相反,即35°在梯腕关节,50°在腕中关节。其运动轴也通过头状骨。但完全屈曲和完 全背伸时,其运动轴向远侧移位。
(三)关节活动技术
1.        被动活动技术 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肘关节处于屈曲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侧前 臂远端,另一只手抓握患侧手指,做腕关节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动作。
2.        主动活动技术 患者双手托住一体操球,进行腕关节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动作; 也可以握住腕关节屈伸训练器,进行腕关节的屈曲、伸展动作。
四、手部关节
(-)解剖学概要
1.        掌指关节掌指关节为髒状关节,具有两个运动自由度。掌骨的圆形头与稍凹的近 端指骨底相关节,掌骨头接近3/4的面覆有关节软骨,并向掌面延伸。近节指骨基底部的关 节软骨通过纤维软骨掌板延伸。内侧和外侧副韧带附于掌骨头与指骨基底部,韧带的附着 点之间的距离在关节屈曲时大于关节伸直时。掌骨深横韧带附于掌板并行于掌骨头之间连 接第2〜5掌骨的邻近边。
2.        指骨间关节 第2~5指,每指都有两个指骨间关节,分别称近侧和远侧指骨间关节。 拇指仅有两节指骨所以只有一个指骨间关节。指骨间关节有相似于掌指关节的掌板机制并 带有附加的控制韧带。这种韧带在屈指腱鞘的两侧跨越关节掌侧面,能防止指关节的过伸。
(-)运动学概要
1.掌指关节 有接近90。的屈曲,示指稍小一些,中、环指则依次递增其运动范围。运 动终末感可能是由于指骨与掌骨接触是硬的,也可能由于关节囊限制是坚实的。根据韧带
28
关节活动技术V
ZrA~ —~
弟一早亠
性的结构,过伸范围可变,有些人过伸为0°,另外一些人可超过45° o当掌指关节伸时,侧 副韧带松弛允许大约20。的外展。假如邻近指张开,则有20。左右的内收。
2.        拇指掌指关节 为屈戌关节,比其他手指的掌指关节运动范围小,屈为45°〜60°,过 伸为0°〜20。。在充分屈或伸时,韧带紧张几乎没有收或展的运动。在半屈位,则有5。〜10。 侧向运动以及有附于内、外侧籽骨肌收缩所产生的指骨的动力性旋转。这些运动适应于拇 指精确地夹捏物体。
3.        近侧和远侧指骨间关节 也为一个运动自由度的屈戌关节。指骨的双髒状头以及 侧副韧带的较大的张力无法做收展运动。近侧指骨间关节屈大约为120。,而远节指骨间关 节则稍小于90°。除了韧带松弛的个别人可见过伸外,近节和远节指骨间关节的过伸为0°。 拇指指骨间关节过伸为5°〜10。,被动过伸则更大,如用拇指垫掀压时。
(三)关节活动技术
1.        被动活动技术
(1)        掌指关节的活动: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侧掌部,另一只手活动 手指,分别做掌指关节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动作。
(2)        指骨间关节的活动: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侧掌部,另一只手活 动手指,分别做近侧和远侧指骨间关节的屈曲、伸展动作。
2.        主动活动技术 患者结合日常生活,自主进行掌指关节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动 作及指骨间关节的屈曲、伸展动作。如握拳是手指弯曲,放开是手指伸直;也可五指伸直, 向手腕外侧打开后再夹紧。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23
第三节下肢关节活动技术
一、髓关节
(-)解剖学概要
醜关节又称髄臼股关节,是身体内结构上最稳定的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虽然称 为球窝关节,但关节面仅覆盖在靓臼的前、上和后三面。在马蹄形关节面的内侧区域称为 髓臼窝,其中有股骨头韧带、一个可移动的脂肪垫和滑膜。股骨头韧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 营养股骨头的血管。股骨头和韻臼的关节面互相适配得更好,连接更牢固。这增加了关节 的稳定性但限制了运动的范围。关节囊很强厚地附于骯臼的边缘,像一根管子样包裹股骨 颈,远端的前面附于转子间线,后面附于转子间箱。
(-)运动学概要
靓关节具有三个自由度的运动:屈-伸、展-收和内-外旋。在大多数的活动中,这三种 类型运动常组合在一起;骯部运动均伴有腰椎运动。
1.运动轴 在髄关节,运动可以发生在任意的轴上,这些轴均通过股骨头的中心;但为 了方便描述,通常选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
(1)屈伸:在站立时,屈伸的轴是水平的冠状位。左右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称总髄轴。 当站立位骨盆向前或后方向转动或在仰卧位上拉两膝靠近胸腔时,在总骯轴周围产生运动。 当大腿触到前腹壁前,能做一侧屈髄同时屈膝的动作;当伸膝时,胭绳肌的长度限制髄屈在
29
第二章
卜关节活动技术
70°〜90。。器股韧带限制髄过伸在0。〜10。;当想做进一步过伸时,就需后伸腰椎(脊柱前 凸)使人误认为是髄关节伸的运动幅度。
(2)        收展:在站立时,收展的运动轴在水平的矢状位。肢体对骨盆的运动如提腿向外侧, 或骨盆对下肢的运动如躯干向站立侧的腿方向倾斜。不管是肢体或骨盆运动,正确的名称 应使用競关节的外展或内收。髄关节的外展为45。左右,常伴有骨盆的抬高。靓关节的内收 为两条腿接触或0°,但腿可能交叉到30°〜40°的内收位。这不是纯平面的运动(因为一条 腿必须在屈位,而另一条腿在伸位),在跑步、转向和交叉大腿时,这是一个重要的运动。
(3)        旋转:站立时,内旋和外旋的轴是垂直的,这轴和股骨的机械轴是一致的。内旋是 大转子向前移动接近骨盆的前部,外旋是与内旋相反方向的运动。当屈膝90°时,可通过胫 骨从其中间位的运动来观察髄关节的旋转。
(4)        股骨的解剖轴和机械轴:股骨的解剖轴是一条通过股骨干的直线,而机械轴则为骯 关节中心和膝关节中心的连线。在直立位,机械轴通常是垂直的。股骨颈与股骨的解剖轴 形成约125°的角。
2.正常运动范围正常人髄关节的运动范围终末感通常是坚硬的,因为是韧带性的限 制。但屈轆关节同时屈膝例外,因为这运动被腹部的脂肪组织所限制。在严重的肥胖症, 这种限制能影响其功能如系鞋带或驾驶汽车以及拾取和携提物体的能力。屈瓠同时伸膝的 运动被月国绳肌的长度限制。
(三)关节活动技术
1.        被动活动技术
(1)        靓关节屈曲: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托住患侧小腿近膝关节处,另一 只手用手心托住患侧足跟处,双手将患侧大腿沿矢状面向上弯曲,使大腿前部尽量接近患 者腹部。
(2)        髄关节后伸:患者取俯卧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抓握患侧踝关节上方,另一只手 从下方抓住患侧膝关节前部,并用前臂托住患侧小腿和膝关节部位,用力向上方抬,被动伸 展骯部。
(3)        髄关节内收、外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托膝关节后方,前臂支撑大腿远端,另 一手握足跟,在瓠关节轻度屈曲的状态下,完成髓关节的外展,然后返回原来位置。
(4)        髓关节内旋、外旋: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展位,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膝关节上方, 另一手固定踝关节上方,完成下肢轴位的旋转,足尖向外侧为韻关节外旋,足尖向内侧为瓠 关节内旋;也可以令患者髄关节呈屈曲位,治疗师一手扶持患者小腿近端,另一手固定足 跟,以觥关节为轴,向内、外侧摆动小腿,完成骯关节的外旋、内旋。
2.        主动助力活动技术
(1)        競关节屈曲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先将滑轮套带套在踝关节上方,再将绳通过滑轮, 绳索两端固定把手,滑轮位于正前上方,患者双手握住绳两端的把手向下拉,完成韻关节的 屈曲运动。 #■'
(2)        骯关节内收、外展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先将滑轮套带套在踝关节上方,再将绳通过 滑轮,绳索两端固定,患者近似水平位进行靓关节内收、外展训练。
3.        主动活动技术
基本动作为骯关节的前屈一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练习时动作要平稳,并且每
30
关节活动技术V
第一早.
个关节必须进行全方位范围的关节活动。如躺着直腿抬高后放下;或是屈膝坐着,大腿向 上提起:也可站着,将大腿向前后、左右(内外)摆动。
二膝关节
(-)解剖学概要
膝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它由股骨远端、胫骨和腓骨近端和離骨共同构成,内侧胫股关 节、外侧胫股关节和離股关节3个关节均围在同一个关节囊内。膝关节囊内还有半月板和 前、后交叉韧带等结构。内侧和外侧半月板是纤维软骨,其作用是增加胫股关节的适应性 和分散压力。膝关节的负重区在内、外侧胫股面几乎是相等的,在膝关节过伸时负重面最 大;屈膝时,负重区在胫骨上向后移动,并变小。膝关节外有副韧带,包括胫侧副韧带和腓 侧副韧带,强厚的内侧(胫侧)和外侧(腓侧)副韧带防止膝关节在额状面的被动运动。胫侧 副韧带防止胫骨在股骨上的外展(膝外翻或X形腿);腓侧副韧带防止胫骨内收(膝内翻或 弓形腿)。
(-)运动学概要
1.        膝关节的运动 膝关节有两个自由度:屈-伸和轴旋转。膝关节的屈曲范围取决于 与大腿后面接触的小腿肚肌的大小,通常在120。〜130。。由于受跨过髓和膝两个关节的股 直肌(起自骼前下棘)的限制,当伸觥时屈膝运动范围减小。过伸的运动范围较小,正常不 超过15°。
(1)        屈伸运动轴:运动轴位于通过两股骨髒中心连线的上方几厘米处。临床上,膝关节 的屈伸轴近似通过股骨内、外侧髒中心的连线。
(2)        轴旋转:屈膝时轴旋转发生在水平面上。当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内、外侧副韧带紧 张,关节稳定,几乎无旋转运动。当屈膝时,韧带松弛,这就是膝关节在屈曲位时有相当量 旋转的原因之一。旋转运动平均40°左右,外旋大约为内旋的两倍。当减少屈膝程度时,旋 转运动范围也变小。当膝接近伸直时不能做旋转动作。
正常膝关节的被动内、外旋终末感是坚硬的。因为运动被关节囊和韧带结构所限制, 这些结构包括侧副韧带、交叉韧带、胭斜韧带、支持带和骼胫束。
(3)        膝关节的终末旋转:正常当伸膝关节时,胫骨在固定的股骨上外旋大约20°。这种 旋转运动可在伸膝的最后20°看到,称膝关节的终末旋转。这是纯粹机械现象,发生于被动 和主动的伸膝运动中,不能随意产生或阻止。
2.        半月板运动被动和主动的力可使半月板在胫骨上运动和控制其运动。例如,在伸 膝时股骨髒将半月板推向前方,股骨課与胫骨髒的接触更向前;相反,半月板在屈膝时移向 后方。据报道内侧半月板移动总量为6mm,外侧半月板为12mm。此外,半月板的移动或 变形是根据轴旋转时股骨課运动的方向。韧带和肌的附着移动半月板的边缘。例如,半月 板韻纤维在伸肌机制中使半月板向前移动,而屈肌的附着(半膜肌和胭肌)使半月板向后运 动。若半月板不能随股骨髀一起移动,如发生在突然的扭转或强有力的运动,这时半月板 可能被股骨髒压碎或撕破。
3.        副韧带作用当伸膝时副韧带阻止胫骨的前、后移位。副韧带在股骨繰附着处偏于 屈伸轴的后上方。这种偏移造成在伸膝时韧带紧张而屈膝时变得松弛。所以副韧带提供了 终末旋转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又允许屈膝时的轴旋转。当屈膝时,由于减少了关节面的适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24
A关节活动技术
配性,因此易化了轴旋转。当屈膝时,股骨驟与胫骨的髒间隆起和半月板的接触面减少,使 胫骨旋转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4.        交叉韧带作用前、后交叉韧带提供对整个膝关节屈伸运动的控制和稳定。这些韧 带位于关节的中央,股骨的操间窝内。因为其从侧面和前面看是交叉的,故此得名。虽然 交叉韧带与关节囊紧密相关,但它们并不是关节囊内结构而是囊外结构。在整个膝关节的 屈伸运动中,前后交叉韧带并非同时紧张,但它们始终保持相对恒定的长度。交叉韧带用 这种方式迫使驟面滑动的发生。
5.        关节囊关节囊形成围在关节周围的一个袖套,附着于股骨髒和胫骨礫的上下。前 面有鶴骨嵌入,后面有一中央皱嬖几乎分隔关节腔。支持带和韧带加强关节囊并成为整个 关节囊的一部分。肌的近侧腱穿关节囊附于股骨的外侧髒。半膜肌形成斜韧带的一部分并 发出纤维到胫侧副韧带和其骨性附着处。这是半月板、韧带、支持带、骨、肌和关节囊之间 复杂的被动和主动连接的实例。
(三)关节活动技术
1.        被动活动技术 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托膝关节后方(胭窝),另一手托足跟进行 膝关节的屈曲。然后在競关节屈曲状态下完成膝关节伸展。
2.        主动助力活动技术 患者取仰卧位,髄关节屈曲90。,先将滑轮套带套在踝关节上 方,再将绳通过滑轮,绳索两端固定把手,滑轮位于正前上方,患者双手握住绳两端的把手 向下拉,完成膝关节伸展运动。
3.        主动活动技术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主动进行膝关节伸展训练。
三、踝及足关节
(-)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踝、足和足趾是一个有34个关节的复合体,通过骨性结构、韧带附着和肌收缩从一个 适应不规则地面的柔软性结构变为刚性的负重结构。踝-足复合体的柔刚特性使它具有多 种功能,包括:支持体重;控制和稳定小腿着地;对不规则的地面进行调节和适应;当用足 趾站立,攀登或跳跃时,以抬高身体:在步行、跑步、跳跃着地时吸收震动;机械操作;上肢 截肢或肌麻痹的人,足能替代手的某些功能。
1.距小腿关节 位于小腿与距骨之间的距小腿关节是具有一个运动自由度的屈戌关节, 通常称为踝关节。距骨滑车有一个负重的上关节面,这个关节面与胫骨的远端相关节,滑 车的内、外侧面分别与胫骨的内踝外侧面和外踝内侧面相关节。胫、腓骨由胫腓前、后韧带 连在一起。这样内外踝形成一个牢固的关节窝,容纳楔形的距骨滑车。
(1)        运动轴:内、外課尖下方的连线与踝关节轴方向接近。当膝关节的水平轴垂直人体 中线(如矢状面)时,内踝尖端通常在外踝的前上方,因此踝关节轴均倾斜于矢状面和额状 面。垂直轴也与水平轴倾斜。
踝关节的运动轴与主要面均不垂直,而与三个运动平面相交。这种轴称为三向轴。环 绕这个轴可做所有三个面的运动,从踝关节的自然位可产生30°的跖屈,测出在矢状面上 (跖屈)为28°以上,在水平面(内旋)上为1°以及在额状面上(旋前)为4°。在踝关节背屈 30。时,在矢状面上的运动为23°,水平面上为9° (外旋)以及在额状面上(旋后)为2°&raquo;
(2)        踝关节运动:从解剖姿势位开始,背屈的正常范围为0。〜30°。这是在仰卧位时测
32
关节活动技术V
第二章乜
量的,此时膝关节为伸直位,跨越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腓肠肌处于伸长位限制了背屈。屈膝 如坐位是测量单独踝关节运动的最好姿势,此时腓肠肌处于松弛状态,背屈的运动范围会 更大些。在同一组中,男性跖屈为56。±6。。
正常的背屈终末感是坚硬的。当膝关节屈时,限制来自韧带结构;当膝关节伸时则限 制来自腓肠肌的长度或抵抗。跖屈的终末感也是坚硬的,这是来自关节囊、韧带和背屈肌 的抵抗。
2.        足部关节 足骨可分为三段,后足(距骨和跟骨)、中足(足舟骨、骰骨和三块楔骨)、 前足(跖骨和趾骨),这些骨及其附属韧带形成了三个弓即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在 踝关节和足的开链和闭链运动中所有的附骨间关节和附跖关节都有少量但很重要的运动。
(1)        距下关节(跟距关节):跟骨的上面有三个关节面(后、中、前),与距骨下面相应的 关节面相关节。跟骨后关节面凸起,而跟骨中、前关节面则凹下,这样就可阻止距骨在跟骨 上方前、后移位。
关节轴和运动:从跟骨的后外面向前、上、内通过附窦的线来代表距下关节的三向轴。 该轴与矢状面为42° ±9°,与水平面为23°±ll°o
(2)        附横关节:附横关节也称为附中关节,它涉及一个外科截肢平面。从上看它的关节 线呈S形,由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的关节面形成。附横关节参与前足在后足上的运动,在 旋前时降低纵弓高度而旋后时增加足纵弓的高度。但这些关节本身不产生独立的运动。韧 带的附着和骨性结构连接使附横关节和距下关节形成具有一个运动自由度的三向轴。在内 翻时,足舟骨和骰骨向内侧移动并在固定的距骨下方绕距骨旋转,跟骨随骰骨向前并在距 骨下方转动。
附横关节平均在额状面可向内侧倾斜(旋后)20。和外侧倾斜20。(旋前),其中距舟关节 (13°和8°)比距下关节(6°和3°)大。
(3)        附跖关节:骰骨和三块楔骨与五块跖骨基底部关节形成附跖关节。由于楔骨与邻 近的第二跖骨牢固樺接,因此仅允许做少量屈伸运动,其他的附跖关节可沿中足的弧度做 少量旋转。第四、五附跖关节最灵活,其背屈和跖屈以及旋前和旋后的总运动量分别为9° 和 11。:
(4)        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这些关节与手的相应结构对应,而有功能的差异,掌指关 节(MCP)允许屈90°过伸0°〜30°,但跖趾关节(MTP)相反,过伸90°屈仅为30°〜45°。这 种大幅度的过伸被用于足趾站立和步行(在站立相末期MTP过伸),趾的收展运动,运动量 小于手部,肌肉的控制也比手部差。
趾骨间关节与手部也相似,大趾只有一个关节,而其他趾为两个,即近侧和远侧趾间 关节。
3.        踝关节和足的附加运动完全背屈是距小腿关节的紧锁位,因此附加运动仅发生在 跖屈时。内、外踝连接较稳固,因此正常距骨可被动在前后方向移动约2〜3mm。过度的向 前或向后的运动分别被称为前屉征和后屉征,这提示有韧带的松弛或破坏的可能。
(-)关节活动技术
1 -被动活动技术
(1)踝关节背屈:患者仰卧位,下肢伸展。治疗师一手固定踝关节上方,另一手握足跟, 在牵拉跟腱的同时,利用治疗师的前臂屈侧推压足底。
33
&pound;第二章
A关节活动技术
(2)        踝关节跖屈:患者仰卧位,下肢伸展。治疗师固定踝关节上方的手移到足背,在下 压足背的同时,另一手将足跟上提。
(3)        踝关节内翻、外翻:患者仰卧位,下肢伸展。治疗师一手固定踝关节,另一手进行 内、外翻运动。如果有助手,也可以让助手固定踝关节,治疗师手握足前部和足跟使全足同 时完成内翻、外翻运动。
(4)        附横关节旋转:患者仰卧位,下肢伸展。治疗师用一手固定距骨和跟骨,另一手握 住足舟骨和骰骨,轻柔地进行旋转运动。
(5)        趾间关节和跖趾关节的屈伸和外展、内收:患者仰卧位,下肢伸展。治疗师用手固 定拟活动的近端关节,再活动远端关节,其运动原则和方法与活动掌指关节相同。
2.        主动助力活动技术
(1)        踝关节屈伸训练器:患者坐位,双足放在训练器上,用带固定足前部,双手抓住助 力杆做前后摆动。
(2)        踝关节内翻、外翻训练器:患者坐位,双足放在训练器上,用带固定足前部,双手抓 住助力杆做左右摆动。
3.        主动活动技术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主动进行踝关节各方向活动训练。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25
第四节躯干活动技术
一、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脊柱的运动节段是由两个相邻的椎骨、三个椎间关节、椎间盘的软组织、纵韧带和节段 间韧带以及关节囊组成。椎间盘和两侧的关节突关节形成一个三角,因此一处的运动必导 致另两处的运动。大多数的脊骨连接可做六个自由度的运动,那就是前后弯曲(屈、伸)、侧 弯(侧屈)、旋转、前后切、侧切和牵拉压缩。
(-)前椎骨连接结构
1•构成 负重的椎体、椎间盘、纵韧带构成前椎骨结构。椎体的生物力学功能包括抵 抗来自上方体重的压力、肌收缩的压力以及抬高、拉、推所产生外来负荷的压力。椎间盘保 护关节突关节免遭压力而损伤,并允许和限制脊柱的运动。每一个椎间盘由三部分组成: 纤维环、髓核和两块透明软骨。纤维环包绕了中央的髓核。髓核为含有80%或更多水分的 胶冻状结构。两块透明软骨板位于纤维环、髓核与椎体之间。纤维环的纤维从上位椎骨的 椎体下缘到达下位椎骨的椎体上缘,各层的纤维方向交替相反形成交织,这样能约束相反 方向的运动。椎间盘的周缘与椎体一样,但腰部椎间盘的高度大一些。椎间盘占脊柱全长 的 25% o
2.髓核髓核含有大量的水,并具有亲水性。白天站立和行走产生的压力使髓核丧失 少量的水分,而在睡眠或休息时由于髓核的压力减小,水分又得到再储存。因此人早晚的 身高有2cm的差异。到了 20岁左右供应椎间盘血管消失,髓核对丧失水分的再储存能力减 退。由于提重物和年龄的增长产生的微损伤使纤维环的纤维成分增加,而能复原的弹性成 分相对减少。年龄的增长使30〜50岁成年人的纤维环易遭受损伤,继而髓核脱出而压迫神 经根。而50岁以上的人可能丧失躯干的高度,易发展为胸部脊柱后凸即驼背。
34
关节活动技术V
第二章
3.        纵韧带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覆盖在从枢椎到紙椎的前、后面。前纵韧带宽而强厚 附于纤维环和椎体的边缘;在椎体与韧带之间,有血管通过椎体表面的孔,进出椎体。前纵 韧带是限制后伸,在腰舐区它还支持突向前的弯曲(腰曲)。后纵韧带较窄,附于纤维环和 椎体的上缘,并不附于椎体,它覆盖了一个动脉、静脉和淋巴管丛和滋养孔,这些脉管通过 此孔进入椎体。后纵韧带略能阻止脊柱前屈,但其杠杆作用很差,抗张强度相对较低;但当 前屈时后纵韧带变得紧张,迫使滋养孔将丛内液体挤进椎体内,该机制认为是增加椎体抗 压的能力。
4.        椎间盘的压力 通过尸体和活体研究,记录腰椎间盘的压力,证实正常椎间盘:髓核 的中心为流体静力学性作用,椎间盘内的压力与负荷压力(一直到230kg)呈线性关系,髓核 支持大约是负荷压力的1.5倍,纤维环为承受力的1/2,作用于纤维环周边的力达负荷压力 的4〜5倍,两侧的关节突关节支持约1/5的承受压力。压力通过髓核广泛地分布在正常椎 间盘内,而纤维环可能作为一个液体或抗张结构发挥作用。
(-)后椎骨连接结构
后椎骨连接是由椎弓、横突、棘突、两侧的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组成。
1.        关节突关节是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之间的关节。关节突 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椎骨运动和防止椎间盘过度的剪切、屈、侧屈和旋转。运动的方向 和幅度由关节突关节面的方向来决定,这个方向从颈椎到腰椎发生变化。
2.        韧带 包括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横突间韧带。
(1)        黄韧带:连接相邻椎骨的椎板之间,共有23条。因为有大量的弹性成分而呈黄色。 它产生对椎间盘的预应力和抗前屈。黄韧带的纤维覆盖关节囊的前面,产生关节囊的张力 防止关节突关节运动时对关节囊的挤压和损伤。
(2)        其他韧带:黄韧带的纤维与棘间韧带延续,而棘间韧带移行为棘上韧带,棘上韧带 在项部移行为项韧带,横突间韧带连接相邻的横突之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十分有效地 阻止脊柱的前屈运动。韧带系统的附着离椎体距离比脊柱的肌肉更远,因此有杠杆作用上 的优势。此外棘上韧带特别在腰区有较大的抗张强度。
3.        耦联运动(coupling motions)脊柱连接产生的运动很少是单纯面的运动,而是组合 的运动,称耦联。当一个向前的水平面力作用于一个椎骨时就可产生较简单的耦联。椎骨 在Z轴上向前移(前切),并绕X轴(屈)向前旋转。这是由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方向以及 由纤维环、脊柱韧带、筋膜和肌限制运动而产生耦联。
(三)颈段
枕骨、寰椎和枢椎形成颅椎区。这里的关节面近乎水平,有2或3个运动自由度。
1 •寰枕关节 是由寰椎的上关节面和枕骨的枕髒组成,有两个运动自由度,两个寰枕 关节联合运动产生头与脊柱之间的运动。寰枕关节的主要点头运动是发生在矢状面上,其 运动为通过两侧枕髒的额状轴。可用两示指尖各放在两侧乳突尖端显示该轴的大概位置。 寰枕关节还可做小量的侧屈,但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2.寰枢关节 包括三个关节:寰枢正中关节和两个寰枢外侧关节。寰枢正中关节由枢 椎的齿突和寰椎前弓后方的关节面组成关节,齿突后方有强厚的寰椎横韧带。齿突在寰椎 前弓和寰椎横韧带所围成环内允许寰椎环绕齿突旋转。运动轴垂直通过齿突,颈区旋转大 约50%的运动在寰枢关节。
35
A-A- ■ I *>
卜关节活动技术
3.关节突关节在典型的颈椎连接中,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方向由水平逐渐变为与水 平面和额状面成45。角。关节面的方向和松弛而有弹性的关节囊允许在这两个面上运动。 前屈时上关节突滑向前上方,后伸时则滑向后下;向右侧屈时,左上关节面向前上,而右上 关节面则向后下,椎体旋向右,棘突旋向左。
(四)胸段
胸椎支持头和躯干并允许它们的运动,还能保护心、肺、大血管,是提供呼吸运动的关 节,供呼吸肌以及躯干和上肢肌的附着。
1.        关节突关节 关节面方向为额状位,限制了前屈运动,允许做侧屈,但肋和胸骨限制 了胸椎潜在的运动。胸椎的后伸也被棘突的接触所限制,总的后伸运动到达直线。典型胸 椎前、后屈的运动范围为4°〜6°,侧屈为6°,旋转为8°。下位胸椎的运动范围受肋骨的限 制较少而关节面的方向逐渐转为矢状位,椎骨间的运动更类似腰部的运动,即增加屈伸和 侧屈运动,减少旋转运动。
2.        肋椎关节 肋与胸椎的侧面形成两个滑膜关节,即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总称肋 椎关节。典型的肋头关节是肋头(第2〜9肋)与相应的胸椎椎体的上肋凹,椎间盘和上位 椎骨的下肋凹相关节,而不典型的第1、10、11和12肋仅与相应胸椎的椎体肋凹关节。第 1~10肋的肋结节与相应胸椎横突肋凹构成肋横突关节。这两个关节的前方均有韧带加 强。第2~7肋的肋软骨与胸骨组成滑膜关节,而第1肋为软骨连接;第8~10肋的肋软骨 分别与上位肋软骨关节;第11〜12肋的外侧端游离。
通过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的轴做旋转运动,使肋的前端做提升和下降的运动。上位 肋较水平,因而提升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增加;而下位肋较斜向下方,因而提升时能增加胸 廓的横径。可以将一手放在胸骨的上部,另一手放在上胸部的背面,然后令被检查者深呼 吸就可感到胸廓前后径的增加;如将两只手放在胸廓下部的侧面做深呼吸就可感到胸廓横 径的变化。
伍)腰段
1.        腰椎 腰椎的椎体以及椎间盘较大,前纵韧带和骼腰韧带强厚,在直立位时能承受 头、躯干、上肢的主要重量。腰椎关节突关节面呈半月形,位于矢状和额状面上。「2和匚 矢状位的关节面大于额状位,以后额状位关节面的比例逐渐增加,L5〜S「则额状位的关节 面大于矢状位。这种关节面的方向改变能阻止旋转和前切运动。
2.        腰紙关节 在站立位时,腰紙关节处有明显的脊柱成角,因此腰紙关节由于从上传 来的体重使它遭受到很大的前切力。关节被强厚的来自l4~l5的骼腰韧带以及腰紙韧带 加强。这些韧带主要限制侧屈运动,但也限制屈、伸和旋转。Ls和s的关节突关节面方向 接近额状位,因此能防止第5腰椎过度的前屈。弱化骼腰关节的解剖学变异可能允许腰椎 在紙骨上滑向前方。这在临床上称为脊柱前移症。
二、躯干活动技术
(-)颈部活动技术
1.        被动活动技术 患者仰卧位,下肢伸展。治疗师双手固定头部两侧,依次做颈的基本 动作:前屈-后伸、侧屈、左右旋转活动。
2.        主动活动技术 患者坐位,分别做颈的基本动作:前屈-后伸、侧屈、左右旋转活动。
36
关节活动技术V
第二章
(-)腰部活动技术
1.        被动活动技术 患者侧卧位,上面的下肢膝屈曲,下面的下肢伸直,治疗师一手固定 患者上面的骯关节,另一只手放在同侧骨盆部位,使髄和骨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停留数 秒钟,以达到充分牵拉躯干的作用。
2.        主动活动技术 患者站位,分别做腰区的前屈-后伸、侧屈、左右旋转活动。
(王俊)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27
第三章体位转移技术
第一节概 述
一、        定义与分类
1.        定义 体位转移(transfer)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一 坐f站f行走。
正常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每天要完成的各种体位转移活动有上千次之多,并可在潜 意识状况下轻而易举地完成。但对瘫痪患者而言,轻者不能顺利完成,重者则完全不能完 成。因此,为了使瘫痪患者能够独立地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必须教会他们从卧位到坐 位、从坐位到立位、从床到椅、从轮椅到卫生间等各种转移方法。当患者不能独立完成转移 活动时,则必须教会患者及家属辅助的转移方法。如果辅助转移活动也不能完成,还可以 借助升降器械被动完成转移活动。
2.        分类 转移的方法很多,但并没有某一种“正确”的方法适合任何一位患者,而只要 这种方法适合患者及其护理人员就可以。转移的方法越简单、安全、有效越好。体位转移 方法一般分为:独立转移、辅助转移和被动转移三大类。
(1)        独立转移:是指患者独自完成、不需他人帮助的转移方法。
(2)        辅助转移:是指由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的转移方法。
(3)        被动转移:即搬运,是指患者因瘫痪程度较重而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 转移时,完全由外力将患者整个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一般分为人工搬运和 机械搬运。人工搬运至少需要两个人,机械搬运即借助各种器械(如升降机)进行转移。无 论人工还是机械搬运,都有帮助者介入,也需要被帮者配合。
二、        基本原则
1.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        /
(1)        水平转移时,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的高度应尽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瘫患者转 移时。
(2)        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轮椅转移时必须先制动,活动床转移时应先锁 住床的脚轮,椅子转移时应将其置于最稳定的位置。
体位转移技术V
第三章
(3)        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应尽可能靠近。若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
(4)        床垫和椅面应有一定的硬度。一般越硬越好,以利患者转移。
(5)        应当教会患者利用体重转移,如利用倾斜力、翻滚力、摆动惯性以增加起身的动量。
(6)        转移时应注意安全。患者应尽畫避免被家具或轮椅大轮、脚踏板碰伤肢体或臀部。 如轮椅和床之间转移时,靠床一侧的轮椅扶手要卸下,轮椅脚踏板要向旁移开,否则会碰到 患者踝部,导致皮肤擦伤。
(7)        患者学习独立转移的时机要适当。太早容易失败会使患者失去信心,太晚则因依 赖而失去兴趣。
(8)        有多种转移方法可供选择时,以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为首选。
2.        辅助转移的基本原则
(1)        治疗师或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应互相信任。在进行转移前,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作 自我介绍,并清楚解释转移的目的、方向、方法和程序,使患者处于最好的起始位置。
(2)        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熟知患者病情。如应知道患者有什么缺陷,体形、体重、瘫痪 程度和认知力如何,需要何种方式和多少力度的帮助。如果患者具有一定的能力,则转移 的速度必须按患者的能力而定。
(3)        转移前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准备好必要的设施与空间,使转移得以安全、有效地 进行。若要由床移向椅子或由椅子移向轮椅,要先将椅子或轮椅放在适当的位置,以缩短 距离及减少转换方向。轮椅或活动床要锁住,拆去阻碍转移的扶手及脚踏板。并让患者尽 量排空大小便,使其在转移过程中不会发生大小便失禁。
(4)        治疗师或护理人员需要相当的技巧而不能单独依靠体力。帮助时主要依靠下肢力 量,因此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并一前一后,髏、膝关节可以微屈但腰背部 及头颈必须伸直,旋转时不用腰力而用足的转动来实现,同时身体要循着转移方向移动,并 保持患者身体左右对称。同时,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清楚自己的体力和技能,没有把握 时不要单独帮助患者转移。
(5)        为了安全,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穿合适的鞋子或赤足,必要时可穿防滑平底鞋。 为防止打滑,不可只穿袜子进行转移。衣着要方便活动,头发、饰物和戒指不能伤到患者。
(6)        治疗师或护理人员的指令应简单、明确,以便患者能正确理解、接收和执行。转移 过程中治疗师或护理人员与患者应当相互支持,协同用力。治疗师或护理人员与患者有语 言、文化差异时尤应注意。
(7)        转移过程中,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留意患者突然或不正常的动作,如脑卒中患者的 不随意运动,以避免意外发生。
(8)        随着患者功能的恢复,帮助应逐渐减少。
3.        被动转移的基本原则
(1)        患者应当消除紧张、对抗的心理,从身心上放松自己,对帮助者要有信心,以配合转移。
(2)        搬运时患者应当向前看,而不是向地板或向帮助者看。
(3)        搬运过程中患者应当保持转移开始的姿势,不再改变。
(4)        若搬运过程需要两个以上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则每一位都必须清楚地了解整个转移 程序及方向。开始转移时,由其中一位负责喊口号,如“一、二、三,起”,然后同时把患者 扶起。
39
第三章
•►体位转移技术
(5)        利用机械搬运时,转移前应检查器械是否完好,准备并固定好,并保证空间通畅,没 有障碍。
(6)        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机械搬运,转移时均不能增加患者的痛苦,不能影响或加重 病情。
三、体位转移方法的选择
三种转移方法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原则。①患者能够独立转移时则尽量不要帮助,能提 供少量帮助时则不要提供大量帮助,而被动转移作为最后选择的转移方法。②患者残疾较 重或存在认知障碍时不要勉强训练其独立转移活动。③转移距离过远时难以依靠一个人的 帮助。
第二节偏瘫患者的体位转移技术
一、床上转移活动
(-)床上翻身
1.        从仰卧位到患侧卧位
患者体位:仰卧位。
治疗师位置:立于患者的患侧,以解除 患者害怕摔下的顾虑。
操作方法:患者双侧骯、膝屈曲,双上 肢Bobath握手伸肘,肩上举约90°,健侧上 肢带动患侧上肢先摆向健侧,再反方向摆向 患侧,同时向患侧用力转动躯干、摆膝、转 头,完成肩胛带、骨盆带的共同摆动,以借 摆动的惯性翻向患侧(图3-l)o
因向患侧翻身主要是由健侧帮助完成 的,所以这种翻身方法易被患者掌握并接 受。由于此方法简单、省力,不会诱发患侧 的痉挛和联合反应,故应反复练习并嘱咐患 者和家属落实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但需注 意勿使患肩受损。
2.        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
患者体位:仰卧位。
操作方法:患者用健足从患侧胭窝处插 入并沿患侧小腿伸展,将患足置于健足上方。 然后双手Bobath握手进行上举后向左、右 两侧摆动,利用躯干的旋转和上肢摆动的惯 性向健侧翻身。
(D
图3-4住瘫总者从仰卧往到总價卧住(左侧为总侧)
①双手Bobath握手(双手十指交叉相握,患手拇指 在上方),左右摆动;②伸肘屈膝摆动翻向患侧
40
:开始训练时,治疗师可辅助其骨盆旋转,协助完成翻身动作,或是辅助患侧下肢保持在 覩、膝关节屈曲、足底完全置于床面。在此基础上利用上肢摆动的惯性完成翻身动作。一 般患者通过数次训练大多可以掌握。
(-)床上卧位移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
操作方法:患者先将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健手将患手固定在胸前,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侧 下肢抬起向一侧移动;用健足和肩支起臀部,同时将臀部移向同侧;臀部侧方移动完毕后, 再将肩、头向同方向移动。反复练习后患者可以较自如地在床上进行左右方向的移动。
(三)由卧位到床边坐位
1.独立从健侧坐起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腿跨过健腿。
操作方法:患者用健侧前臂支撑自己的体重,头、颈和躯干向上方侧屈;用健腿将患腿移 到床缘下;改用健手支撑,使躯干直立,完成床边坐起动作(图3-2)。
如有困难,治疗师从健侧向患侧推其头部辅助完成。
图3-2偏痒患者床上独工从健.傅坐起(左個为患個)
2.        独立从患侧坐起难度较从健侧坐起稍大,但对患者是更好的训练。要点是患侧卧 位后利用患肢前臂支撑完成坐起。
患者体位:取患侧卧位。
操作方法:患者用健手将患臂置于胸前,提供支撑点(图3-3①)。头、颈和躯干向上方 侧屈(图3-3②)。健腿跨过患腿,在健腿帮助下将双腿置于床缘下(图3-3③)。用健侧上 肢横过胸前置于床面上支撑,侧屈起身(图3-3④)。患者坐直,调整好姿势。
治疗师可在其患侧支持他的头部,并帮助他向健侧直立。
3.        治疗师辅助下坐起
患者体位:侧卧位(健侧、患侧均可),两膝屈曲。
操作方法:治疗师先将患者双腿放于床边,然后一手托住位于下方的腋下或肩部,另一
41
第二早
A体位转移技术
图3-3偏瘁患者在床上独立从总側坐起(右個为患僞)
手按着患者位于上方的骨盆或两膝后方,命令患者向上侧屈头部。治疗师抬起下方的肩部, 以骨盆为枢纽转移成坐位。在转移过程中,鼓励患者用健侧上肢支撑。
(四)由床边坐位到卧位
1.        独立从患侧躺下
患者体位:坐于床边。
操作方法:将患手放在大腿上。健手从前方横过身体,置于患侧骯部旁边的床面上。 患者将健腿置于患腿下方,并将其上抬到床上。此过程中注意保持躯干屈曲,以对抗向后 倒的趋势。当双腿放在床上后,患者逐渐将患侧身体放低,最后躺在床上。此过程中患者 双腿一直保持屈曲。
2.        独立从健侧躺下
患者体位:坐于床边。
操作方法:将患手放在大腿上,健腿置于患腿后方。躯干向健侧倾斜,健侧肘部支撑于 床上,用健腿帮助患腿上抬到床上。当双腿放在床上后,患者逐渐将身体放低,最后躺在床 上,并依靠健足和健肘支撑使臀部向后移动到床的中央。
3.        治疗师辅助躺下
患者体位:坐于床边。
操作方法:患者将患手放在大腿上,患腿交叉置于健腿上。治疗师站在其患侧(右侧), 左足指向床,右足指向患者的双足,用左上肢托住患者的颈部和肩部(图3-4①)。治疗师微 屈双膝,将右手置于患者的腿下,当患者从患侧躺下时帮助其双腿抬到床上(图3-4②)。治 疗师转到床的另一侧,将双侧前臂置于患者的腰及大腿下方。患者用左足和左手用力向下 支撑床面,同时治疗师向床的中央拉患者的骯部。然后患者再将头部移动枕头中央,调整 好姿势,取舒适的患侧卧位(图34③)。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27
二、坐位与立位之间的转移
(-)独立转移
1.        由坐位到立位的转移
患者体位:坐于床边。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侧足底着地,两足跟落后于两膝,患足稍 后,以利负重及防止健侧代偿。
操作方法:①患者Bobath握手,双臂前伸;②躯干前倾,使重心前移,患侧下肢充分负 重;③臀部离开床面;④双膝前移,双腿同时用力慢慢站起,立位时双腿同等负重。
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患者不得低头,起立后防止膝关节过伸或是伴有踝关节跖屈内翻 的靓关节向后方摆动。
2.        由立位到坐位的转移从立位到坐位方法与上述顺序相反,但更难于完成。因为这 主要通过股四头肌的离心性收缩来控制,要求更好的下肢肌群的协调作用。同时,当从立 位返回坐位时,臀部往往重重地落下,双下肢对体重的控制对于偏瘫患者而言是难度较大 的事情,尤其是在下肢屈曲位时体重负荷更难控制,要在治疗师的辅助下反复练习。
患者体位:背靠床站立,双下肢平均负重,Bobath握手,双臂前伸。
操作方法:①患者躯干前倾,同时保持脊柱伸直,两膝前移,屈膝、屈醜;②慢慢向后、 向下移动臀部和髄部,坐于床上;③当患者坐下时,确信患腿承受一定重量。
从椅子或轮椅上站起和坐下的方法同上,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椅子应结实、牢固、椅 面硬,具有一定的高度。高椅子比矮椅子易于站起,开始训练时,应选择高椅子。②有扶手 的椅子比较理想,有利于站起和坐下时的支撑。③轮椅应制动,脚踏板向两侧移开。
(-)辅助转移
1.由坐位到立位的转移
患者体位:坐于床边或椅子上,躯干尽量挺直,两脚平放地上,足尖与膝盖成一直线,患 足稍偏后。
操作方法:①患者Bobath握手伸肘,治疗师站在患者偏瘫侧,面向患者,指引患者躯干 充分前倾,醜关节尽量屈曲,并注意引导患者体重向患腿移动。注意躯干前倾是屈髄的过 程而不是弯脊柱和低头。②治疗师进一步引导患者将重心向前移到足前掌部,一手放在患 膝上,重心转移时帮助把患膝向前拉,另一手放在对侧臀部帮助抬起体重。③患者伸骯伸 膝,抬臀离开床面后挺胸直立。起立后患者双下肢应对称负重,治疗师可继续用膝顶住患
43
第三章
A体位转移技术
膝以防患膝突然屈曲。
注意此过程中应防止在站立瞬间健足后移造成健下肢单独负重站起的情况。治疗师可 用足在患足后抵住。
2.由立位到坐位的转移
从立位到坐位的转移方法与上述顺序相反。但应注意:①无论是站起还是坐下,患者 必须学会向前倾斜躯干,保持脊柱伸直。患者必须学会两侧臀部和下肢平均承重。②治疗 师向下压患者的患膝(向足跟方向),鼓励患者站立时两腿充分负重。③治疗师应教会患者 在完全伸膝前将重心充分前移。
三、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
1.        由床到轮椅的独立转移
患者体位:坐在床边,双足平放于地面上。
操作方法:①将轮椅放在患者的健侧,与床成45°夹角。关闭轮椅手闸,移开近床侧脚 踏板。②患者健手支撑于轮椅远侧扶手,患足位于健足稍后方。③患者向前倾斜躯干,健 手用力支撑,抬起臀部,以双足为支点旋转身体直至背靠轮椅。④确信双腿后侧贴近轮椅 后正对轮椅坐下。
由轮椅返回病床的转移与上述顺序相反。
2.        辅助下由床到轮椅的转移一一方法1
患者体位:坐在床边,双足平放于地面上。
操作方法:①将轮椅放在患者的健侧,与床成45°夹角。关闭轮椅手闸,移开近床侧脚 踏板。②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双膝微屈,腰背挺直,双足放在患足两边,用自己的膝部在 前面抵住患膝,防止患膝倒向外侧。③治疗师一手从患者腋下穿过置于患者患侧肩胛上, 并将患侧前臂放在自己的肩上,抓住肩胛骨的内缘,另一上肢托住患者健侧上肢,使其躯干 向前倾。然后将患者的重心前移至其脚上,直至患者的臀部离开床面。如果患者抬头,将 有助于体重转移到腿上。④治疗师引导患者转身坐于轮椅上。患者不应环抱治疗师颈部, 因为他将用力拉,易产生下肢全伸模式,并用这种模式站立。
由轮椅返回病床,方法同前。应鼓励患者由患侧转移,因为这可以增加患者对患侧的 认识及使用。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28
3.        辅助下由床到轮椅的转移——方法2
患者体位与轮椅位置同上,治疗师站在患者瘫痪侧,面向患者,与其患侧同侧足指引运 动方向,另一足与床成45°角。
操作方法:治疗师用同侧手穿拇握法(图3-5①)握住患手,另一手托住患侧肘部 (图3-5②)。患者患足位于健足稍后方,健手支撑于轮椅远侧扶手,同时患手拉住治疗师 的手站起。然后以双足为支点转动身体直至背靠轮椅。在站立过程中治疗师可通过与患 者互握的手给予一定的体重支持,并帮助患者转动身体(图3-5③)。治疗师确信患者双腿 后侧贴近轮椅后,向前倾斜身体,并半蹲,帮助患者臀部向后、向下移动慢慢坐于轮椅中 (图3-5④)。
44
A-A-~1*1~
第二早
体位转移技术V
图3-5偏瘫患者辅助下由床到轮椅的转移(右制为患傅)
四、轮椅与坐厕之间的转移
1.        由轮椅到坐厕的独立转移
患者体位:驱动轮椅正面接近坐厕,关闭轮椅手闸,移开脚踏板。
操作方法:①患者双手支撑于轮椅扶手站起(图3-6①)。②先将健手移到对侧坐厕旁 的对角线上的扶栏上,然后健腿向前迈一步,健侧上下肢同时支撑,向后转身,背向坐厕 (图3-6②)。③先将患手置于轮椅另一边扶手上,然后再移到坐厕旁的另一侧扶栏上(图 3-6③)。④脱下裤子,确信腿的后侧贴近坐厕,然后坐下(图3-6④)。
由坐厕返回轮椅与上述相反。
2.        辅助下由轮椅到坐厕的转移
患者体位:坐于轮椅中,正面接近坐厕,关闭轮椅手闸,移开脚踏板。轮椅与坐厕之间 留有一定空间,以利治疗师活动。
操作方法:①治疗师站在患者患侧,面向患者,一侧下肢置于患者前面,另一侧下肢置 于轮椅旁。治疗师用同侧手穿拇握法握住患手,另一手托住患侧肘部(图3-7①)。②患者 健手支撑于轮椅扶手,同时患手拉住治疗师的手站起。在站立过程中治疗师可通过与患者 互握的手给予一定的体重支持。然后患者将健手移到坐厕旁的扶栏上(图3-7②)。③治疗 师和患者同时移动双足向后转身,直到患者双腿的后侧贴近坐厕(图3-7③)。④脱下裤子, 治疗师协助患者臀部向后、向下移动坐于坐厕上(图3-7④)。
由坐厕返回轮椅与上述相反。
45
2第三章
A体位转移技术
① ②
图3-6偏痺总者独立由轮椅到坐厠的转移(右傅为患傅)
① ②
图3-7偏瘴总者辅助下由轮椅到坐厨的转移(左侧为总侧)
46
体位转移技术V
第三章m
五、进出浴缸
(-)坐位独立进出浴缸
1.        先决条件 由于浴室内温度较高,潮湿,地面及浴缸壁均较滑,而偏瘫患者一侧肢体 肌肉力量较差,平衡、协调及反应能力均欠佳,易发生安全问题。故在进出浴缸时需要有人 在旁监督及保护,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浴缸底部必须放置防滑垫;浴缸周围的墙上必 须安装好高度合适的安全扶手。
2.        具体方法 由坐位进出浴缸包括从椅子、凳子、轮椅进岀浴缸,可使用浴板,其方法 基本相同。
(1)        患者坐在靠近浴缸边并与之成45°角的轮椅上,健侧邻近浴缸。轮椅与浴缸之间留 有一定空间,以便放置浴板(图3-8①)。关闭轮椅手闸,卸下近浴缸侧的轮椅扶手,移开脚 踏板,双足平放于地面。浴缸中注满水,然后脱下衣裤(图3-8②)。
(2)        患者健手支撑于浴板,患手支撑于轮椅扶手,同时用力撑起上身,以下肢为支点转 动身体,直至双腿后侧碰到浴板,先将患手移至浴板一端,然后向下坐到浴板上(图3-8③)。
(3)        患者将两腿先后跨进浴缸,然后移到浴缸中央上方坐好(图3-8④)。
(4)        患者将身体放入浴缸中。
出浴动作与上述相反。岀浴前须将浴缸中的水放尽,并擦干身体。
图3-8偏痒总者独殳由坐位进出浴•虹(右傅为患侧)
(-)辅助下由坐位进出浴缸
(1)患者坐在靠近浴缸边并与之成45°角的轮椅上,健侧邻近浴缸。轮椅或凳子与浴缸 之间留有一定空间,以便放置浴板。关闭轮椅手闸,卸下近浴缸侧的轮椅扶手,移开脚踏
47
第三章
卜体位转移技术
板,双足平放于地面。浴缸中注满水,然后脱下衣裤。
(2)        治疗师站在患者瘫痪侧,面向患者,一侧下肢置于患者前面,另一侧下肢置于轮椅 旁。治疗师用同侧手穿拇握住患手,另一手托住患侧肘部(图3-9①)。
(3)        患者健手支撑于浴板,同时患手拉住治疗师的手站起。在站立过程中治疗师可通 过与患者互握的手给予一定的体重支持。患者以下肢为支点转动身体,直至双腿后侧碰到 浴板,然后向下坐到浴板上(图3-9②)。
(4)        患者自行将健腿跨进浴缸,治疗师帮助把患腿放入浴缸。然后移到浴缸中央上方 坐好(图3-9③)。
出浴动作与上述相反。出浴前须将浴缸中的水放尽,并擦干身体。



图3-9僞痺息者辅助下由坐位进出浴虹(右個为患傅)
六、被动转移技术
(-)人工搬运
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帮助转移时,必须指定一个人做指挥,发口令,以产生同步活动。
1.标准式或椅式搬运法这种搬运法的优点是在整个过程中可观察到患者的表情和 反应,对胸部和上肢疼痛的患者特别适用。
(1)治疗师握腕法:有以下几种:单腕握、双腕握、指握和双手握等方法。具体搬运时
图3-10椅式撤运法的几种常用握腕法
48
体位转移技术V

(2)操作方法:①患者尽量坐直,双臂向前外侧伸展(图3-11(D)。②两位治疗师立于 患者两侧,面向患者背侧,两腿分开,骯、膝微屈,头与腰背伸直,靠近患者侧的肩降低,抵 住患者侧胸壁,背伸直,患者上肢落在帮助者后背上,两帮助者的一手通过患者股后部互握 对方之腕(图3-11②)。③两帮助者的另一手置于患者背部,保持搬运时患者的躯干正直, 或者用一人之手开门,根据指挥者的命令两人同时伸直腰腿将患者抬起(图3-11③)。
图3-14标浪式或椅式搬运法
2.穿臂搬运法
操作方法:患者直坐,双前臂在前面交叉互握(图3-12①)。一名治疗师站在患者椅或 床的后面,身体贴近他的背部,两手穿过患者腋窝伸至患者胸前,分别握住患者两前臂;另 一治疗师站在患者的侧面,双手分别置于患者双侧大、小腿之后;由立于头部的治疗师下 令,两人同时将患者抬起并搬到需要的位置(图3-12②)。
使用此方法,可由一人完成患者的床上转移,两人可完成患者床一椅、椅一坐厕、椅一 地板等之间的转移。

图3-12穿臂搬运法
(-)机械搬运
1•定义机械搬运是指借助器械,如升降机来提举并转运患者的一种搬运方法。有固 定和移动升降机之分,除动力装置外,还有配套的吊带及坐套。
49
3 <**!>* ..........
A体位转移技术
2.        作用及目的机械搬运多用于严重残疾而无法用人力进行长期转移的患者,他们有 可能终生卧床,医疗或康复机构不能久留,回归家庭后也无法用人力提供长期帮助。假如 一个人帮助进行抬起转移,无论对家人还是患者都比较困难和危险。因此使用升降机可在 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患者能正确操作和使用,将会给他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同时解放了正常人的劳动。
3.        常用升降机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升降机有三种基本的类型,即:移动式升降机、落地 式固定升降机和上方固定式升降机。
(1)        移动式升降机:由圆形或方形钢管制成,通过吊带或坐套提起患者(图3-13)。可以 将患者由一个房间转运到另一个房间。有关的设施要求和使用细则如下:①移动式升降机 的安全负荷一般在127~220kg之间,足够转运任何患者。②动力有电控和液压控制之分, 液压的操纵较费力但整机较轻,电控的则反之。③底架上装有脚轮,底架大小、脚轮尺寸可 根据用户的需要选择,一般由床边、卫生间或浴缸边的空间大小来决定,大轮易于超越诸如 地毯、小门槛这类障碍,但要求床、椅、浴缸下面的空间较高。④可以拆卸,便于运输。⑤由 他人帮助操纵时,帮助者应熟悉锁定、转弯、逾越障碍的技巧。⑥严重残疾或僵硬的患者不 适合使用此类升降机。
(2)        落地式固定升降机(图3-14):其使用细则有以下几点:①落地式固定升降机有两种 类型,一种为永久性固定于地面,另一种为底盘固定于地面适当位置,升降杠可以从底盘拔 岀。②主要适用于因空间限制或浴室等不适合使用移动式升降机的地方,如:将其固定于 浴室内的浴缸边,将患者从浴缸外吊起放进盆中。③优点是较移动式升降机占地小,成本 也低些。④可以设计成患者操纵或帮助者操纵,如水疗室内运动池旁的升降机主要由治疗 师操纵。
(3)        上方固定式升降机:这种升降机或是永久性固定于一个位置,或是不同长度的垂直 或弯曲地吊装于天花板的滑轮上。实际是由滑轮、绳索或吊带构成的起吊系统,可以是电 动或手动(图3-15)。
工作原理:这种升降机较为简单的控制是通过两条尼龙绳索完成,一条升起患者,另一 条则放低。而较为复杂的控制是在此基础上加入电传装置,可使患者完成侧方移动。这种 侧方移动可由另外加入的两组绳索控制,一组向左摆,一组向右摆。但患者独立操纵较为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29
困难,可能需要帮助者协助完成。
注意事项:安装这种升降机安全是第一位的;安装滑轨前必须仔细评估患者的房屋结 构,天花板需要加固;滑轮运行的滑轨,必须牢牢固定;横梁承重量、滑轮大小、滑轨与地面 的距离等必须详细计划好;电动升降机也潮湿环境中使用应注意安全。
4.利用升降机被动转移患者的方法
(1)利用上方固定式升降机由轮椅到坐厕的转移:①上方固定式升降机的轨道固定于卫 生间坐厕上方。治疗师推动轮椅从侧面接近坐厕,关闭轮椅手闸,卸下近坐厕侧轮椅扶手, 移开脚踏板。治疗师帮助患者脱下裤子,将坐套套于患者大腿下方,将吊带固定于升降机 (图3-16①)。②治疗师操纵升降机,升起患者,沿着轨道使患者从侧方滑向坐厕正上方 (图3-16②)。③治疗师操纵升降机降低患者,使之正好坐于坐厕上(图3-16③)。
由坐厕返回轮椅与之相反。
图3-16利用上方固定式升降机由轮椅到坐厕的转移
(2)利用移动式升降机由轮椅到浴缸的转移:①治疗师推动轮椅从侧面平行接近浴缸, 关闭轮椅手闸,卸下近浴缸侧轮椅扶手,移开脚踏板。然后将浴缸注满水,帮助患者脱下衣 裤,将升降机坐套套于患者大腿下方,将吊带固定于升降机。②治疗师操纵升降机,使患者 升高以离开轮椅,然后移动升降机直至患者到达浴缸正上方。③治疗师操纵升降机降低患 者,使之进入浴缸内,当患者坐于盆底时注意头的支持。然后解下吊带。
由浴缸返回轮椅与之相反。但岀浴前必须排空浴缸并擦干患者。
第三节四肢瘫患者的体位转移技术
一、脊髓不同损伤平面的特点
由于脊髓损伤平面及损伤程度的不同,脊髓损伤患者的体位转移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1 • G及C4以上的脊髓损伤 患者因呼吸肌、四肢肌、躯干肌完全瘫痪,需依赖呼吸机 维持生命,这种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依靠被动转移技术(人工或机械搬运方法)完 成体位转移活动。
51
制屢目置卜体位转移技术
2.        Cs完全性脊髓损伤 患者虽然膈肌有功能,可不用呼吸机而自主呼吸,但因肋间肌 瘫痪,呼吸储备能力下降,身体耐力差,且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无功能,虽然上肢三角肌、 肱二头肌尚有功能,但缺乏伸肘功能及前臂、腕、手的所有功能,故此类患者生活基本不能 自理,不能独立完成翻身、坐起、从床到轮椅等各项转移活动,但患者可在辅助下完成上述 活动。
3.        C6完全性脊髓损伤 患者可屈肘、伸腕,但伸肘功能不良,不能屈腕、屈指和抓握,手 功能丧失,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肋间肌受累,呼吸储备下降,身体耐力差,此类患者生活能 部分自理,可训练其床上翻身活动,利用上肢屈肘勾住系于头上方的吊环可以坐起。
4.        C7~T2完全性脊髓损伤 患者上肢肘关节屈伸活动良好,但躯干控制无力、下肢完 全瘫痪、呼吸储备不足。C?患者由于手的内在肌部分瘫痪,抓握释放和灵巧度受限,不能捏。 c8以下患者腕手坊能完好。此类患者生活基本上能自理,在轮椅上能独立活动,能在床上 活动和进行各种转移活动,如利用滑板完成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
5.        T,以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上肢功能完全正常,肋间肌无瘫痪,故呼吸正常,身体耐 力增强,躯干部分瘫痪或正常,下肢完全瘫痪或部分瘫痪,此类患者生活能自理,能够较为 容易地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床椅转移等各项功能性活动。
下面以C6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为例介绍四肢瘫患者的各种体位转移方法。
二、床上翻身活动
1.        C6完全性损伤患者独立从仰卧位到俯卧位的翻身动作(向右侧翻身)C6完全性损 伤患者缺乏伸肘、屈腕能力,手功能丧失,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患者只能利用上肢甩动引 起的惯性,将头颈、肩胛带的旋转力通过躯干、骨盆传到下肢完成翻身动作。
(1)        患者仰卧于床上,头、肩屈曲,双上肢伸展上举、对称性摆动,产生钟摆样运动。向 左侧甩动,使右上肢越过身体左侧,以获得下一步向右翻转所需的动力(图3-17①)。
(2)        再屈曲头、肩,双上肢迅速从左侧甩向右侧。这个动作完成后,右肩尽可能向后拉 (图 3-17 ②)。
(3)        借助于上肢甩动的惯性使躯干和下肢翻成俯卧位(图3-17③)。

图3-47 G完全性损伤患者独止从仰卧位到俯卧位物身
52
体位转移技术彳園目詠*;
(4)        将左前臂支撑于床面并承重,右肩进一步后拉,使两侧前臂同等负重(图3-17④)。
(5)        将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
按相反顺序完成仰卧位。
2.四肢瘫患者在辅助下从仰卧位至?I侧卧位的翻身动作(向右侧翻身)
(1)        患者仰卧于床上,治疗师立于患者的左侧,帮助患者将左上肢横过胸前,将左下肢 跨过右下肢,左足置于右侧床面。
(2)        治疗师一只手置于患者左侧腰下(患者体重较重时,应置于患者左侧肩部下方),另 一只手置于患者左侧骯部下方,腹部抵住床沿作为支撑点,用力推动患者韻部向上,使患者 右侧卧。
(3)        治疗师辅助患者调整好姿势:头颈部转向右侧,移动患者肩部使之侧卧于床中央, 将患者左手置于右侧床沿,双膝屈曲,以免患者向后倒。
三、卧位与坐位之间的转换
(-)由仰卧位坐起
1.        C6完全性损伤患者独立由仰卧位坐起的方法
(1)        患者在床上取仰卧位,上举双臂,用力左右摆动躯干,利用惯性将右上肢甩过身体 左侧,同时屈曲头和肩,旋转躯干上部,翻向左侧(图3-18&copy;.②)。
(2)        先用左肘支撑床面,然后变成双肘支撑,抬起上身,并保持平衡(图3-18③)。
(3)        将体重移到右肘上,然后将左肘移近躯干,并重新取得平衡。
(4)        保持头、肩前屈,将右上肢撤回身体右侧,并用双肘支撑保持平衡。
(5)        再将身体转向左肘支撑,同时外旋右上肢,在身体后伸展,右手支撑床面(图3-18④)。
(6)        调整身体位置使重心向右上肢转移,同样外旋左上肢,在身体后伸展,用左手支撑床 面(图3-18⑤)。
(7)        慢慢交替将双手向前移动,直至体重移到双下肢上,完成坐起动作(图3-18⑥)。
图3-18 C。完全性损伤患者独立由仰卧位坐起
2.        C6完全性损伤患者利用上方吊环由仰卧位坐起的方法吊环悬吊于身体中线上方, 或稍过中线偏向支撑侧上肢,接近胸骨剑突的位置。吊环的把手应在患者伸展的腕部所能 够到的位置。
53
2第三章
A体位转移技术
(1)        患者仰卧于床上,伸展其右上肢,用腕部勾住吊环(图3-19①)。
(2)        向吊环方向拉动身体,并依靠左肘支撑体重(图3-19②)。
(3)        在吊环内屈曲右肘关节,并承重,同时将左肘移近躯干(图3-19③)。
(4)        用左肘支撑体重,右上肢在外旋上举位屈曲,右腕抵住吊环链条(图3-19④)。
<5)用右上肢承重,左上肢在身体后侧外旋并伸肘支撑床面(图3-19⑤)。
(6)        体重移至左上肢,右上肢从吊环中取下,在身体后方外旋伸肘支撑于床面(图3-19⑥)。
(7)        交替向前移动双手,直到躯干直立、上下肢承重。
(-)由坐位躺下
C6完全性损伤患者独立由坐位躺下的方法:
(1)        患者在床上取长坐位,双手在髓后支撑,保持头、肩向前屈曲。
(2)        身体向右后侧倾倒,用右肘承重。
(3)        屈曲左上肢,将一半体重转移至左肘。
(4)        仍然保持头、肩屈曲,交替伸直上肢直到躺平。
四、床上直腿坐位(即长坐位)移动
床上直腿坐位(长坐位)是指脊髓损伤患者在床上取屈髓、伸膝的坐位方式。此种坐位 方式是脊髓损伤患者在床上完成各项功能性活动的基础。
54
体位转移技术V
AA- — ode.
第二早
以c6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直腿坐位移动为例,因该类患者肱三头肌瘫痪,缺乏伸肘能 力,转移较为困难。
1.支撑向前方移动
(1)        患者在床上取长坐位,双下肢外旋,膝关节放松。头、肩、躯干充分向前屈曲,头超过 膝关节,使重心线落在髓关节前方,以维持长坐位平衡。双手靠近身体,在髏关节稍前一点的 位置支撑。因肱三头肌瘫痪,应外旋肩关节,前臂旋后,以保持肘关节稳定伸展(图3-20①)。
(2)        双手用力支撑上抬臀部(图3-20②)。
(3)        保持头、躯干向前屈曲,使臀部向前移动(图3-20③)。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0
支撑向后方移动方法同向前移动,但方向相反。
2.支撑向侧方移动(向左移动)
(1)        患者在床上取长坐位,右手半握 拳置于床面,紧靠臀部。左手放在与右手 同一水平而离臀部约30cm的地方,肘伸 展,前臂旋后或中立位(图3-21①)。
(2)        躯干前屈使头超过膝部,上抬臀 部,同时头和肩转向右侧,带动左肩向前 移动、右肩向后移动。因背阔肌有神经支 配,可拉动骨盆移向左手处(图3-21②)。
(3)        用上肢将双腿位置摆正。
支撑向右移动方法同向左移动,但方 向相反。
① ②
图3-21 C°完全性损伤总者支撑向左傅移动
五、不同平面之间转移动作训练
C6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由于缺乏肱三头肌及屈腕肌肌力,不能独立完成不同平面之间 的转移动作训练,需在辅助下完成该训练。
(-)一人转移四肢瘫患者(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
患者坐在轮椅中,臀部向前移动,直到双足能平放在地面上。治疗师面向患者,采用髓 膝屈曲、腰背伸直的半蹲位,用自己的双脚和双膝抵住患者的双脚和双膝的外侧,双手抱住 患者的臀部,同时患者躯干向前倾,将下埶抵在治疗师的一侧肩部。如果患者的肱二头肌 尚有神经支配,可用双臂抱住治疗师的颈部;如两臂完全瘫痪,则可将两臂悬置于膝前。如
55
第三章
A体位转移技术
果患者超重或不能将下频抵住治疗师的肩部,那么治疗师必须抓住患者的腰带。治疗师的 头应转向一侧,必要时将自己的下频抵在患者的肩部。
然后治疗师用力将患者向上提起,并向后倾斜身体以对抗患者的体重,必要时治疗师 —侧脚可向后迈一步以保持平衡,但应注意控制患者的膝部。将患者拉起呈站立位后,再 向床边转动。治疗师左手仍扶住患者臀部,右手向上移动至其肩胛骨部位以稳定躯干,同 时控制住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其髄关节,将其臀部轻轻放到床上(图3-22)o
(-)由轮椅到椅的辅助转移
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帮助患者站立,然后帮助患者转移。无论采用直角、侧方、正面转 移,均应先使轮椅与椅子位置适当并稳定,转移空间无障碍。其具体转移步骤基本同前述 的由一人从轮椅到床转移四肢瘫患者方法。
(三)        辅助下由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
(1)        患者坐于轮椅中,正面接近坐厕,关闭轮椅手闸,移开脚踏板。轮椅与坐厕之间留 有一定空间,以利治疗师活动。治疗师协助患者坐于轮椅边沿,半蹲,双足置于患者双足外 侧,用自己的双膝、双足抵住患者的双膝、双足,以免患者膝、足向前滑及屈曲。然后治疗师 双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扶住其肩胛骨。患者双上肢抱住治疗师肩部(图3-23①)。
(2)        治疗师双腿用力帮助患者站起(患者协同用力)(图3-23②)。
(3)        维持好平衡后,以双下肢为支点,治疗师帮助患者缓慢向后转身。此过程中注意防 止患者双膝关节屈曲(图3-23③)。
(4)        当患者双腿的后方贴近坐厕后,治疗师左手仍扶住患者肩胛骨,右手脱下患者裤 子,然后向后、向下推压患者靓部,使患者坐于坐厕上(图3-23④)。
由坐厕返回到轮椅与上述相反。
(四)        辅助下由轮椅到浴缸的侧面转移
(1)        患者坐于轮椅中,从侧面接近浴缸,关闭轮椅手闸,移开脚踏板。治疗师先将浴缸 注满水,然后帮助患者脱下衣裤。治疗师半蹲,双足置于患者双足外侧,用自己的双膝、双 足抵住患者的双膝、双足,以免患者膝、足向前滑及屈曲。然后治疗师双手从患者腋下穿过 扶住其肩胛部。患者双上肢抱住治疗师肩部(图3-24①)。
(2)        治疗师双腿用力帮助患者站起(患者协同用力)(图3-24②)。
56
体位转移技术V
第三章

图3-23四肢瘫患者辅助下由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



图3-24四肢痒患者辅助下由轮椅到浴缸的侧面转移
57
卩 一 ate 右
卜体位转移技术
(3)        维持好平衡后,以双下肢为支点,治疗师帮助患者缓慢向后转身。此过程中注意防 止患者双膝关节屈曲(图3-24③)。
(4)        当患者双腿的后侧贴近浴板后,治疗师帮助患者坐于浴板上。治疗师协助患者将 双腿放进浴缸,然后帮助患者坐到浴板中间(图3-24④)。
由浴缸返回到轮椅与上述相反。岀浴前须将浴缸中的水放尽,并擦干身体。
六、被动转移技术
请参阅本章第二节六。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0
第四节 截瘫患者的体位转移技术
截瘫患者的体位转移能力与脊髓损伤平面及损伤程度有关,损伤平面越低,损伤程度 越轻,体位转移能力越强。截瘫患者由于上肢功能完好,经过正规康复训练,基本能达到生 活自理,在轮椅上能独立活动,能够较为容易地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床椅转移等各项功能性 活动。C?患者虽然由于手内肌部分麻痹,抓握释放和灵巧度受限,不能捏,但有完好的伸 肘、伸腕功能,经过严格训练后,亦可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床椅转移等各项功能性活动。
一、床上翻身活动及直腿坐位(即长坐位)移动
截瘫患者(包括四肢瘫的C?患者)可直接利用肘部和手的支撑向一侧翻身,并较易完成 床上长坐位移动。
二、卧位与坐位之间的转换
1.        独立由仰卧位坐起截瘫患者(包括C?患者)可利用向两侧翻身,完成双肘支撑,再 将身体重心左右交替变换,同时变成手支撑,完成坐起动作。
该类患者由仰卧位坐起一般不需要依靠吊环,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用吊环:年龄较 大、超重、既往有心肺疾患、骯关节周围有骨化性肌炎等。
2.        独立由坐位躺下与由仰卧位独立坐起的方法顺序相反。
三、不同平面之间转移动作训练
转移方法较多,可以根据脊髓损伤平面、残存肌力、关节活动度等情况进行选择。复杂 的转移除需具备平衡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上肢肌力,如肱三头肌及伸腕肌等。
做转移时,头、双肩和躯干都要保持前屈,使头部前伸超过膝关节。大多数截瘫患者经 过训练后能够转移到任一高度的平面上。
(-)床与轮椅之间的独立转移
(1)        从轮椅到床的侧方成角转移(从右侧转移>:患者驱动轮椅从右侧尽量靠近床,与床 成20。〜30。角,关闭手闸,移开右侧脚踏板。患者在轮椅中先将臀部向前移动,右手支撑床 面,左手支撑轮椅扶手,同时撑起臀部并向前、向右侧方移动到床上。
(2)        从床到轮椅的侧方成角转移(从右侧转移):患者坐于床边,将轮椅从其右侧尽量靠 近床,与床成20°〜30°角,关闭手闸,卸下轮椅靠床侧扶手,移开靠床侧足踏板。患者右手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1
扶轮椅远侧扶手,左手支撑床面,同时撑起躯干并向前、向右侧方移动到轮椅上。
(3)        从轮椅到床的侧方平行转移(左侧身体靠床):患者驱动轮椅与床平行放置,关闸; 卸下近床侧扶手,将双腿抬上床(方法同直角转移);躯干向床缘方向前倾,将右腿交叉置于 左腿上,应用侧方支撑移动的方法,左手支撑于床上,右手支撑于轮椅扶手上,头和躯干前 屈,双手支撑抬起臀部并向床移动。
(4)        从轮椅到床的正面转移:这种转移方法适用于年轻的或体重超重的或双下肢痉挛 严重的患者。患者驱动轮椅正面靠近床,其间距离约为30cm,以供抬腿之用,然后关闭手 闸。将左腕置于右膝下,通过屈肘动作,将右下肢抬起,放到床上。用同样方法将左下肢放 到床上。打开轮椅手闸,向前推动轮椅紧贴床缘,再关闭手闸。双手扶住轮椅扶手向上撑 起,同时向前移动坐于床上,此过程中要保持头和躯干屈曲。然后双手支撑于床面将身体 移于床上正确位置,并用上肢帮助摆正下肢的位置(图3-25)&raquo;由于双腿要在床上滑动,故 床垫不宜太软,必要时可临时在床上使用滑板,转移完毕后撤除。

图3-25截瘴您者从轮椅到床的正丙转移
(5)        利用滑板由轮椅向床的侧方平行转移:患者驱动轮椅与床平行靠近,关闭手闸,卸 下轮椅靠床侧扶手,将双下肢抬到床上;将滑板架在轮椅和床之间,滑板的一端插入患者臀 下;患者一手支撑于置于轮椅坐垫上的滑板一端,另一手支撑于置于床垫上的滑板一端,抬 起上身,将臀部通过滑板移至床上;然后撤去滑板。
(6)        利用滑板由轮椅向床的后方转移:轮椅的后方转移只适用于椅背可以拆卸或安装 有拉链的轮椅。患者驱动轮椅从后方靠近床沿,关闭手闸,拉下轮椅靠背上的拉链或卸下 靠背;在轮椅与床之间架上滑板,滑板的一端插入患者臀下并固定好;患者用双手支撑于床 面将身体抬起,向后移动坐于床上;再用双手将下肢抬起移至床上并摆正;最后撤除滑板 (图 3-26)。
59
E第三章
A体位转移技术


图3-26截瘫患者利用滑板由轮椅向床的后方转移
(7)利用上方吊环由轮椅向床的转移(左侧身体靠床):患者驱动轮椅从左侧靠近床,轮 椅与床平行,关闭手闸,卸下轮椅靠床侧扶手;先将双腿移到床上,再将左手伸入上方吊环, 右手支撑于轮椅扶手;在右手用力撑起的同时,左手腕或前臂向下拉住吊环,臀部提起,向 床上转移。
由床返回轮椅与上述相反。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1
(-)轮椅与椅之间的独立转移
1.        由轮椅向椅的成角转移
(1)        首先将轮椅制动,椅子固定牢靠,两椅互成60°角,卸下轮椅靠近椅子一侧的扶手 (图 3-27 ①)。
(2)        患者臀部在轮椅中向前移动,尽量坐于轮椅的前沿,将双足平放于地面上(图3-27②)。
(3)        患者一手扶于椅子的远侧角,但不能扶在椅背或椅子扶手上,以免翻倒,另一手扶于轮 椅的扶手上,手足同时用力将臀部抬起并向侧方移至椅子上,其间不必完全站立(图3-27③)。
(4)        用手将双腿移到椅子前方的标准位置上,并调整臀部及背的位置使坐位舒适稳定 (0 3-27 ④)。
2.        由并列的轮椅到椅的转移除将两椅并列放置外,其余均与两椅成角转移相似。
3.        利用滑板由轮椅到椅的侧方转移适用于两椅距离较远或两椅面不同高的情况。
(1)        轮椅与椅子尽可能靠近并列,两椅的前沿平齐(图3-28①)。
(2)        轮椅邻近椅子一侧的扶手卸下,在两椅间架上滑板(图3-28②)。
(3)        先将双足移向椅子,然后一手支撑于轮椅的椅座,另一手支撑在椅子的远侧 (图 3-28 ③)。
(4)        双手及双足同时用力,通过支撑动作将躯干抬起移于椅子并坐下,用手将双下肢位 置摆正,最后抽去滑板(图3-28④)。
60
体位转移技术V
第三章
① ②
③ ④
图3-27截痒总者独立由轮椅向椅的成角转移


图3-28截瘫总者独上利用滑板由轮椅到椅的價方转移
61
体位转移技术
4.由轮椅到椅的正面转移其原则类似两椅的成角转移。
(1)        将轮椅与椅子正面对置,使两椅前沿平齐。
(2)        轮椅制动,椅子稳定放置,使双足平放于地面上。
(3)        患者一手支撑于椅子坐板的远侧,另一手支撑于轮椅坐板的近侧,躯干略前倾,手 足同时用力将臀部抬起移向椅子。
(4)        转身坐于椅子上,将双腿移至椅子正前面,摆正体位。
(三)轮椅与坐厕之间的转移
轮椅与坐厕之间转移的先决条件:①卫生间的门应足够宽,没有门槛,以方便轮椅出 入;②卫生间应较大,能允许轮椅有一些活动空间;③坐厕应十分稳定,旁边的墙上应安装 有安全扶手,以利患者转移及大小便时稳定躯干;④仅C?及以下脊髓损伤患者可独立完成 由轮椅向坐厕的转移。
1-独立由轮椅到坐厕的侧方转移(从右侧转移)从轮椅到坐厕的侧方转移,方法同从 轮椅到床的侧方转移。此种方法于转移前脱裤子较好,以免坐在坐厕上后再脱时,裤或裙 可能被浸湿。其转移步骤如下:
(1)        患者驱动轮椅接近坐厕,与之成45°角。患者将双足平放于地面上,在膝关节的正 下方,以便转移时上下肢能承重。卸下轮椅右侧扶手(图3-29①)。
(2)        将左手置于轮椅左侧扶手,右手置于坐厕旁边墙上的扶手上,支撑上抬躯干并向右 侧转身。注意转移过程中保持头和肩的屈曲(图3-29②)。
(3)        将左手移到轮椅的右侧大轮上,右手支撑于墙上的扶手,进一步上抬躯干并向后移 动坐于坐厕上(图3-29③)。
① ②
图3-29截瘫患者独立由轮椅到坐厠的制方转移
便后转移回轮椅的方法与此过程相反。
在坐厕旁边的墙上无扶手的情况下,有经验的截瘫患者可将右手置于坐厕的坐垫上支 撑以上抬躯干。        z
2.        独立由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从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是将轮椅直对坐厕,患者 两腿分开,像骑马一样骑在坐厕上。
3.        独立由轮椅到坐厕的后方转移这种方法可用于双下肢痉挛较重的患者。当患者 有髄伸肌与膝屈肌联合痉挛时,从侧方转移较为危险。采用这种方法转移应先将轮椅的靠
62
体位转移技术4
第三章
背换成中间有长拉链的靠背。
患者驱动轮椅从后方靠近坐厕,拉下轮椅靠背上的拉链,一手置于坐厕旁边墙上的扶 手上,另一手置于坐厕的坐垫上,向上撑起并向后移动坐于坐厕上。
4.辅助下由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同四肢瘫患者转移方法。
(四)轮椅与浴缸之间的转移
由于浴室内温度较高,潮湿,地面及浴缸壁均较滑,故脊髓损伤患者进出浴缸将更困 难,尤其是四肢瘫患者。因进岀浴缸需要患者的上肢有较大的支撑力量,故只有C?及以下 损伤的患者才可独立完成由轮椅向浴缸的转移。
注意转移前浴缸应注满水,离开前排空水;浴缸底部必须放置防滑垫;浴缸周围的墙上 必须安装好高度合适的安全扶手。
1.独立由轮椅到浴缸的一端转移
(1)        患者驱动轮椅接近浴缸一端,与浴缸有一定距离锁住轮椅,以便双脚能上抬够到浴 缸(图3-30①)。
(2)        用上肢帮助上抬双腿置于浴缸的边沿上,移开轮椅的脚踏板(图3-30②)。
(3)        打开手闸,向前驱动轮椅,直到轮椅完全贴近浴缸(图3-30③)。
(4)        患者右手置于浴缸边沿,左手置于轮椅左侧扶手上,在轮椅中上抬臀部向前移动, 双腿滑入浴缸中(图3-30④)。
(5)        将左手移到浴缸边沿上,双手支撑,躯干充分屈曲(图3-30⑤)。
④ ⑤ ⑥
图3-30截瘫患者建立由轮椅到浴缸的一端转移
63
匚第二早
A体位转移技术
(6)保持躯干屈曲,双手沿着浴缸边沿向前移动,先上抬躯干越过边沿,然后将身体放 低进入浴缸中,动作应尽量轻柔(图3-30⑥)。
患者出浴缸的过程与之相反。
2.        独立由轮椅到浴缸的侧方转移(从右侧转移)
(1)        患者驱动轮椅从右侧接近浴缸,使轮椅与浴缸成30°
角。卸下轮椅右侧扶手,移开右侧脚踏板,关闭手闸。
(2)        用双上肢帮助将双腿上抬置于浴缸中。
(3)        屈曲躯干,右手置于浴缸远侧边沿,左手置于浴缸近 侧边沿,双手用力支撑上抬躯干越过浴缸边沿。
(4)        进一步支撑并转动身体面向浴缸一端,慢慢放低身体 进入浴缸中。(图3-31)
3. 辅助下由轮椅到浴缸的侧面转移同四肢瘫患者转移图3-34截瘴患者独立由轮椅 方法。        到浴■虹的個方转移
(五)轮椅与地板之间的转移
轮椅与地板之间的转移,可使患者移到地上或从地上移回轮椅。拥有这个能力可扩大 患者的活动范围,丰富患者的生活,如能使患者在海滩上下水,在地板上与孩子玩耍。这项 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自救措施,当患者从轮椅上摔下时,他就能应用此项技术从地板上、大 街上、篮球场上回到轮椅中。
下面介绍T“完全性损伤患者轮椅与地板之间转移的步骤。
1.独立由轮椅到地板的转移
⑴ 关闭轮椅手闸,卸下轮椅扶手(图3-32①)。
(2)        用手将双足放到地板上,移开脚踏板。患者左肘支撑于轮椅靠背,右手支撑于轮椅 大轮,抬起上身,左手将轮椅坐垫拉出(图3-32②)。
(3)        将膝关节伸直,将轮椅坐垫置于两前轮之间的地板上,以便患者坐于地板时起保护 作用(图3-32③)。
(4)        双手支撑于轮椅坐位前方以上抬躯干,并将臀部向前滑动越过轮椅的前沿(图3-32&reg;)=
(5)        逐渐放低重心坐到置于地板上的轮椅坐垫上(图3-32⑤)。
腹肌力弱的患者需伸展头部及肩部以帮助臀部向前越过轮椅边沿。保持伸展可防止患
者放低身体时向前抛出。
治疗师站在患者前面,纠正其位置,必要时帮助他维持平衡。
2.独立由地板到轮椅的转移
(1)        患者背向轮椅坐在地板上的轮椅坐垫上,将轮椅制动。患者两手支撑于轮椅坐位前 缘,或重新安好脚踏板,将双手置于脚踏板顶端以支撑(图3-33①)。
(2)        用力支撑上抬躯干,注意头、颈要伸展(图3-33②)。
(3)        可能的话,收缩腹肌,下降肩部,向后拉骨盆坐到轮椅座位上。用双手将双腿上抬 放于脚踏板上(图3-33③)。
(4)        将轮椅坐垫对折,置于大轮和髓部之间的轮椅扶手上,患者双手支撑于大轮上,上 抬身体,坐垫弹向臀下;或将对折的坐垫置于轮椅靠背与患者下背部之间,患者双手支撑于 轮椅扶手上,向上抬起躯干,坐垫弹入座椅。最后均需调整好坐垫位置(图3-33④)。
64
/rZr - rS~
弟二早二
体位转移技术V
图3-32 Th5L全性损伤患者独立由轮椅到地板的转移


图3-33 口完全性挣甌损伤患者独立由地板到轮椅的转移
65
第二早
卜体位转移技术
四、坐轮椅上下马路台阶的训练
因驱动轮椅上下马路台阶需要有完好的手功能,故只有G及以下脊髓损伤患者才可独 立完成该项转移活动。
先.让患者坐在轮椅中反复练习抬起轮椅前轮,用后轮保持平衡的技巧。
1.        坐轮椅上马路台阶
(1)        患者坐在轮椅上,面对马路台阶,前轮离马路台阶数厘米。
(2)        缓慢向后再快速向前驱动轮椅的同时抬起轮椅前轮,将其置于台阶上。
(3)        将前轮退到台阶边缘,使后轮与台阶距离最大,以使上台阶时获得更大的冲力。
(4)        双手置于驱动轮的恰当位置,再向前快速驱动轮椅,使后轮上台阶。
2.        坐轮椅向后退下马路台阶
(1)        患者驱动轮椅后退到台阶边缘。
(2)        向后慢慢驱动轮椅,控制后轮下降。
(3)        在控制下转动轮椅,把前轮从台阶上放下。
五、被动转移技术
请参阅本章第二节六。
第五节脑瘫患儿的体位转移技术
_、卧坐跪位的体位转移技术
(―)从卧位坐起
患儿俯卧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扶住其胸部或背部,一手转动其髄部成侧卧位,然后向 下向后按觀部,使患儿能用一侧上肢支撑身体坐起。随着患儿控制能力的增加,治疗师可 以抓住一侧手向上推,以巩固平衡能力。
(二)        从坐位站起
患儿坐在椅子上,治疗师面向患儿,将其双脚平放于地面上。治疗师一手按住患儿膝 部,使其身体向前倾,另一手放在患儿臀部稍稍向上托起。当患儿臀部抬离椅面时,治疗师 扶住患儿肘部,保持其身体向前倾,并帮助患儿伸直骯部站立。患儿站起后,治疗师扶着患 儿胸部和膝部,避免其向后倾倒。
(三)        从跪位站起
患儿先由双膝跪位变为单膝跪位:治疗师跪坐于患儿身后,固定一侧下肢,使患儿重心 转向固定的一侧下肢,抬起另一侧下肢使该侧足平放于地板上,成单跪位。治疗师帮助患 儿身体前倾,并把重心移至前腿。治疗师一手扶着患儿下胸部帮助站立。站立后,治疗师 一手固定双膝,另一手固定腰紙部,保持瓠部伸直,并使重心前移,保持平衡。
二、脑瘫患儿的抱法
不能独自坐、站、行走的婴幼儿脑瘫患儿,家长常将其抱在怀里。如果抱得姿势不正确,
66
体位转移技术V
第三章3
异常姿势得以强化,将阻碍正确姿势的形成,因此脑瘫患儿与正常婴幼儿抱法不同。正确 的抱法,可作为治疗的一部分。
(―)基本原则
1.        保持良肢位 怀抱患儿时要注倉抑制其异常姿势、保持良好姿势:头部端正,躯干尽 量处于正常的位置,双侧手臂不受压,双手伸直向前,双腿分开。
2.        避免异常姿势反射将患儿从床上抱起和放回床上的方法是否恰当与强化或抑制异 常姿势反射有关。例如,抱起伸肌张力高的患儿前,应先将他的头和身体侧转,扶他坐起来, 然后将他抱起,以防患儿在被抱起过程中,岀现伸肌张力进一步强化及头部突然后仰。切 记不可单握着患儿的手或手臂便抱起,因为患儿缺乏正常的肌肉控制来保护关节,只握着 患儿的手便抱起,不但危险,而且会加深痉挛程度。同样原因,将患儿放回到床上时,也应 先将患儿转身呈侧位悬空位,然后再放下。将患儿抱起时,抱者应保持腰背挺直,用下肢力 量站起来。
3.        注意控制头部 头控制差而双手能抓握的患儿,可令其双手抓住抱者的衣服,环搭 抱者的颈、肩部,并且不要把头控制差的患儿背在背后,这样会使他的头部后仰或倾倒。为 了防止患儿丧失观察周围环境的机会,怀抱患儿时,应尽量避免其面部靠近抱者胸前。此 外,不要把患儿当做婴儿般抱着,尽量让患儿学习控制自己身体的方法。
(-)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扶抱方法
1.高张型(痉挛型)患儿的抱法高张型患儿仰卧时颈部常转向一侧,双手或单手屈 曲、紧握拳头,而且不能上举至肩部以上;双肩向后缩,以致双手不能在中线活动;身体和 双下肢僵直、内收内旋。
怀抱高张型脑瘫患儿时,家长一手托住患儿臀部,一手扶住肩背部,将患儿竖直抱在怀 里,将其两腿分开,分别搁置在家长两侧髓部或一侧骯部前后侧,从而达到牵张下肢内收肌 痉挛的目的(图3-34),
2.低张型(软瘫型)患儿的抱法低张型患儿仰卧时双手松弛地平放在身体两旁,很少 在身体中线活动;双下肢屈曲、外展外旋,双脚外侧紧贴床面,呈青蛙姿势。这类患儿往往 不能自动抬起头部或挺直腰背。
67
第三章
A体位转移技术
怀抱低张型脑瘫患儿时,要使其头、躯干竖直,家长一手托住患儿臀部,使其背部依靠 在家长胸前,以防患儿日后发生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也有利于训练患儿正确的躯干竖直 姿势(图3-35)。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3
第四章肌肉牵伸技术
第一节概 述
一、定义与分类
(-)定义
牵伸(stretching)是指为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和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 围,运用外力拉长短缩或挛缩的软组织,做轻微超过软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 牵伸技术是临床治疗各种软组织挛缩或短缩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的常用技术和方法之一,操 作简便、安全、有效。
(-)分类
牵伸分类法众多,根据牵伸力量的来源分为手法牵伸、器械牵伸和自我牵伸;根据牵伸 肌群分为屈肌群牵伸和伸肌群牵伸;根据牵伸强度分为低强度牵伸和高强度牵伸;根据牵 伸力量来源和参与方式分为被动牵伸、主动牵伸和神经肌肉抑制技术;根据牵伸时间分为 长时间牵伸和短时间牵伸,持续牵伸和间歇牵伸;根据牵伸部位分为脊柱牵伸和四肢牵伸。
二、软组织牵伸的解剖生理基础
软组织是指肌肉及其辅助结构肌腱、筋膜、滑膜囊、腱鞘和关节辅助结构关节囊、韧带 以及皮肤等连接组织。各种软组织都有各自的生理特性,影响着制动作用和延长能力。当 牵拉这些软组织时,随着速度、强度、温度和时间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临床效果。另外,可 收缩和不可收缩组织的机械性特征和可收缩组织的神经生理学特征也影响软组织的延伸。 当组织被牵拉时,可收缩和不可收缩组织都具有弹性和可塑性。
(-)骨骼肌
1.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人体大约有600多块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骨骼肌由大量 的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维就是一个肌细胞,长度为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直径约60gm&raquo; 肌纤维属于永久性细胞,不能再生,一旦遭受破坏就成为永久性缺失。新生儿期以后肌纤 维数目恒定,自身的成长发育和体育锻炼只发生肌肉体积和长度增加,而肌细胞数目不增 加。当肌肉大量损伤后,就将被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所取代,进而出现关节和软组织挛缩。
在骨与关节的配合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躯干和四肢运动,而骨骼肌的
69
&pound;第四章
卜肌肉牵伸技术
收缩与舒张是其具有弹性、伸展性、可塑性及黏滞性等物理特性的表现。肌肉的弹性是指 肌肉被动牵伸后当外力去除时,肌肉恢复原来长度的能力;可塑性是指牵伸后,组织有保持 新的更长的长度趋势:肌肉的伸展性是指肌肉在松弛状态下,受到外力作用时长度延伸的 能力;黏滞性是指当外力去除后,肌肉不能立即恢复其原来的长度的特性。其中,肌肉的伸 展性与外力(如牵拉和负重)并不成直线比例,而是随着外力逐渐增大,其长度增加的程度 逐渐减少。
2.        骨骼肌的收缩方式每个骨骼肌纤维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它们至少接 受一个运动神经末梢的支配,并且在体骨骼肌纤维只有在支配它们的神经纤维有神经冲动 传来时,才能进行收缩;在大多数肌肉中,肌束和肌纤维呈平行排列,两端都和由结缔组织 构成的腱相融合,以肌腱附着于骨骼。通常四肢的骨骼肌在附着点之间至少要跨过一个关 节,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才能引起肢体的屈曲和伸展。
肌肉收缩方式根据长度和张力变化的特点,分为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又分 为等张向心性收缩和等张离心性收缩,等张向心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 外加阻力,肌肉长度缩短,肌肉的起止点相互接近,故又称缩短收缩,如屈肘、伸膝等动作, 它是人体得以实现各种加速运动的基础;等张离心性收缩,是指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 力,肌肉被拉长,肌肉起止端相互远离,又称拉长收缩,如负重屈肘后缓慢放松时的肱二头 肌收缩和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在运动中它具有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等长收 缩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活动,如站立、支撑、悬 垂等。等长收缩在运动中具有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至于等速收缩,在一般生理活动状态下很难产生,它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产生变化, 而带动关节运动的速度是由特定的仪器设定不变的。它也分为向心性和离心性两种方式。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4
3.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因素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因素主要有前负荷、后负荷和 肌肉收缩能力。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即初长 度。前负荷反映初长度对张力的影响:当初长度增加时,每次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 应地增大,当超过某一限度时,初长度再增加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所以,肌肉收缩应 该存在最适前负荷和最适初长度,并在最适初长度下产生最大的张力。后负荷是指肌肉开 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后负荷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碍收缩时肌肉的缩 短。在等张收缩的条件下,随着后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张力增加而缩短速度却减小,即二 者成反比。除了前、后负荷外,肌肉本身内在特性也影响着肌肉收缩效能。临床常见的机 械性创伤和生物感染等因素,改变了肌肉内部功能结构和状态,从而降低了肌肉收缩的效 果。运动锻炼可以改变肌肉内部功能状态,使肌肉的体积、张力以及柔韧性和顺应性改变, 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效果。
(-)肌腱与周围组织
1.肌腱 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色白、强韧,但无收缩功能,位于肌腹的两 端,其抗张强度约为肌腹的112〜233倍。肌肉借助,肌腱附着于骨骼,当肌肉受到暴力时, 通常肌腱不易断裂而肌腹可能断裂,或者肌腹与肌腱连接部或者是肌腱的附着点被拉裂。 与肌腱相连的结构是肌内膜,分割肌纤维和肌原纤维的最内层组织;肌束膜,包绕纤维束; 肌外膜,包绕整个肌肉的外层纤维鞘。纤维鞘是与肌肉相连并包绕肌肉的框架,也是肌肉 抵抗被动拉长的最初抵抗力的来源。当挛缩发生时,肌外膜之间会与胶原相粘连,从而限
70
肌肉牵伸技术彳
第四章
制了运动。
2.关节囊 由纤维结缔组织膜构成的囊,附着于关节周围,并与骨膜融合连续,包围关 节。分两层,外层为纤维膜,质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富含血管和神经;内层为 滑膜层,质薄而柔润,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富含血管网,分泌滑液,其不仅起到润滑作用, 还是关节软骨和半月板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而韧带是连接骨与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纤 维束,不仅能够加强关节稳定性,而且有限制关节过度运动的作用,有囊内韧带(如膝关节 内的前后交叉韧带)和囊外韧带(如膝关节侧副韧带和離韧带等)之分。任何疾病造成关节 囊和韧带的损伤,都会不同程度造成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挛缩,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三)肌梭与腱器官
1•肌梭 一种感受牵拉刺激的梭形装置,外覆结缔组织囊。肌梭囊内一般含有6~12 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它又分为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两类;囊外的肌纤维就称为梭外 肌纤维。整个肌梭附着'在梭外肌纤维旁,与其平行排列。由于肌梭的感受装置位于其中 央部,所以当梭外肌纤维收缩时,感受到的牵拉刺激将减少;而当梭内肌纤维收缩时,则 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的敏感度将增高。肌梭有两种感觉末梢:一种是初级末梢,以螺旋形 式环绕于核袋和核链纤维的中间部,其传入纤维是直径较粗的la类纤维;另一种是次级 末梢,通常分布于核链纤维上,其传入纤维为直径较细的II类纤维。中枢神经系统有传出 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a传出纤维)和梭内肌纤维(丫传出纤维),当丫运动神经元兴奋时, 梭内肌纤维收缩,牵拉肌梭内核袋纤维上的初级纤维,提高其敏感性,再通过I a类纤维传 入改变a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以调节肌肉收缩。因此,丫传出纤维对调节牵张反射具有重 要作用。
2.腱器官 也是一种牵张感受装置,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 关系。但电生理学研究发现,虽然两者都是与肌肉收缩有关的感受装置,生理功能却不相 同。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长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而肌梭的传入冲动 频率不变;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张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不变,而肌梭的传入 冲动频率减少;当被动牵拉肌肉时,却发现肌梭和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都增加。因 此,腱器官是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而肌梭则是感受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装置。
对于肌梭和腱器官在肌肉受到牵拉时的作用,目前普遍认为:首先兴奋肌梭的感受装 置发动牵张反射,导致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则可兴奋 腱器官,抑制牵张反射,以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4
三、牵伸的作用
(-)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由于疾病使身体某些部位长期制动,难免出现肌肉紧张和软组织挛缩等症状。就正常 人而言,长期坐位工作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能经常进行肌肉的伸展性锻炼,也会引起肌肉 轻微的挛缩或紧张,特别是月国绳肌、股直肌等。因此,早期、正确的牵伸治疗尤为重要,它可 以有效防止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挛缩,保持或者恢复关节的 正常活动范围。
(二)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
观察发现,由于创伤而固定关节4天后,就可见软组织出现挛缩现象。初期可采用主动
71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抑制技术,通过反射机制使紧张的肌肉松弛,尽量避免被动牵伸,以免增加疼痛和肌肉紧张 度。待肌肉紧张明显好转后,釆用被动牵伸技术进一步拉长挛缩的肌肉,恢复生理性肌力 平衡,增加活动范围。研究同时发现,挛缩存在的时间越长,正常肌肉组织被粘连组织、瘢 痕组织取代的就越多,缓解也就更困难。
(三)        调整肌张力,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姿势异常或制动等原因使肌肉、肌腱的弹性回缩力和伸展性降低,肌肉萎缩,临床上通 过牵伸刺激肌肉内的感受器——肌梭,来调节肌张力和改善肌力。对于中枢性疾患所致的 肌张力增高和肌痉挛,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也可以通过缓慢持续的牵伸来降低肌张力,保持 肌肉的静息长度,改善或者重新获得软组织的延展性。对于肌张力低下的肌群,通过适当 地静态牵伸延长肌肉,可以直接或间接反射性地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增强肌力。另外,牵伸 可以减少肌肉劳损的发生,持续被动牵伸较静态牵伸更为有效。
(四)        防治粘连、缓解疼痛
制动使韧带等纤维组织基质中水分减少,黏弹性减弱,纤维之间润滑作用降低;同时纤 维与纤维之间的距离缩小,接触时间延长,致使化学横键形成,造成纤维之间的粘连':若同 时存在组织炎症水肿,常有新生细纤维形成,排列紊乱,任意与原有纤维多处粘连,断面截 面面积增加,限制其相对滑动。牵伸技术可使结缔组织在牵伸应力作用下逐渐延长,应力 作用能促进胶原纤维的合成并能使胶原纤维沿其纵轴重新排列,防治粘连,缓解疼痛,防止 肌力失衡。
(五)        预防软组织损伤
健康教育方面,针对日常生活工作和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特点,提醒患者在活动前,应 预先对关节和软组织进行相应的牵伸活动,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降低肌肉和肌 腱等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5
四、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
(-)挛缩定义和常见病因
1.        挛缩定义挛缩(contracture)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病理变 化,软组织适应性短缩,造成关节活动障碍。临床上通过对肌肉紧张程度和关节活动度的 评估,一般容易诊断。挛缩常根据发病部位和短缩肌肉的动作来命名,比如膝关节股四头 肌短缩畸形不能充分屈膝,就命名为伸膝挛缩;腓肠肌短缩而不能充分背伸,就称为踝关节 屈肌挛缩。
2.        常见病因 ①皮肤组织挛缩:烧伤、炎症及创伤等所致皮肤挛缩;②结缔组织挛缩: 常见的是肌腱和韧带等结缔组织受损;③肌肉源性挛缩:如长期制动某个关节、长期卧床、 不良的工作姿势和生活习惯以及创伤后所致肌肉损伤;④神经源性挛缩:各种原因引起的 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挛缩。
(-)软组织挛缩的类型 ,
1.肌静力性挛缩 是指临床上由于患者肌肉、肌腱缩短,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但 是组织病理学上却没有明确的改变。有时肌肉、肌腱发生一过性轻度挛缩,也称为肌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紧张的肌肉可以被拉长,但不能达到肌肉的最大长度。正常人如果不经常 进行肌肉的伸展性锻炼,如长期处于坐位低头伏案的人群,也会出现肌肉轻微的挛缩或紧
72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2
张,特别是双关节肌如胭绳肌、股直肌等。此类挛缩经过正确的主被动牵伸治疗,大多数可 在短时间内产生疗效。
2.        瘢痕粘连 正常组织损伤后如果出现瘢痕组织,由于粘连将导致周围软组织的活动 范围降低,从而限制了关节的活动和功能。常见的有深度烧伤后、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等,瘢 痕组织的形成引起局部组织挛缩。对于此类患者,早期合理的康复介入,可以有效预防瘢 痕的发生;而已经形成组织挛缩者,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牵伸、理疗等方法来减轻。
3.        纤维性粘连纤维性粘连是指由于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和纤维性改变而造成的软组 织挛缩,它可以明显限制关节活动,其存在时间越长,正常组织被粘连组织、瘢痕组织取代 的就越多,关节功能的改善就变得越发困难。因此,治疗上强调及时控制各种炎症,预防组 织纤维化,尽早开展康复训练。
4.        不可逆性挛缩各种病因导致正常软组织被大量的非伸展性组织(如骨、纤维组织 等)所替代,使软组织丧失延长能力,称为不可逆性挛缩。保守治疗对此类挛缩大多无效, 常采用手术方法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
5.        假性肌静力性挛缩相对于肌静力性挛缩而言,假性肌静力性挛缩是由于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所致,如小儿脑瘫、偏瘫和颅脑损伤等疾病;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使肌肉处于一 种不正常的持续收缩状态,进而引起关节活动障碍。早期预防和早期康复介入对这类患者 尤为重要。
五、肌肉牵伸种类与方法
(―)被动牵伸
1.        手法牵伸顾名思义,手法牵伸是治疗师徒手对紧张或挛缩的组织及活动受限的关 节进行牵伸,通过控制牵伸参数(体位、方向、速度、强度和时间等),来消除组织紧张、增加 挛缩组织的长度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由于其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和有效,临床最为常 用。相较于关节的被动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手法牵伸旨在使受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而 关节的被动活动是指在关节本身活动并未受限、可利用的范围内进行运动,目的是维持关 节现有的活动范围,但无明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作用。
2.        机械牵伸由于手法牵伸的强度和时间局限性,临床上常借助重量牵引、滑轮系统 和夹板等机械装置来持续增加小强度的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缩短组织,提高疗效。 牵伸时间至少20分钟,甚至数小时;牵伸强度视患者而异。
3.        自我牵伸是指患者为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自己将身体部位移动至某一位置所进行 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利用自身重量、体位改变和肢体运动等为动力来源,牵伸强度和持 续时间大体与手法牵伸相同。正确指导患者处于固定而舒适的体位进行自我牵伸,合理调 节牵伸参数尤为重要,它是临床巩固疗效的措施之一。
(二)主动抑制
为使牵伸的阻力最小化,在肌肉牵伸前,嘱患者有意识地主动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 受到自己人为的抑制,此法称主动抑制。该技术只能放松肌肉组织中具有收缩性的结构, 对结缔组织没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肌肉支配完整,而且患者能够自主控制的情况 下;对由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痉挛和瘫痪的患者,作用不大。
1.收缩一放松法 ①置拟牵伸的肌肉于舒适的拉长位置;②进行抗阻等长收缩约10秒,
73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使肌肉感觉疲劳;③主动放松该肌肉;④治疗师被动活动肢体,通过增加活动范围来牵伸肌 肉;⑤休息几秒钟后,重复上述过程1~2次。
操作时注意事项:①强调在无痛状态下,完成紧张肌肉的抗阻等长收缩:②对于抗阻等 长收缩的强度,并不一定需要最大强度,较长时间的中等强度抗阻等长收缩就可有效抑制 紧张肌肉,同时也便于治疗师控制。
示范举例:踝跖屈肌牵张。①患者取仰卧位,主动踝背伸至适当位置,使跖屈肌紧张; ②治疗师一手置于小腿远端固定,另一手放在足底,向足背方向施加阻力,患者跖屈抗阻等 长收缩约10秒;③主动放松跖屈肌;④治疗师被动将患者踝关节背伸,拉长跖屈肌。
2.        收缩一放松一收缩法①〜③步骤与“收缩一放松法”相同;④紧张肌肉的拮抗肌主 动做向心性肌肉收缩,使受累肢体的关节活动范围增加。
操作时注意事项:同“收缩一放松法”。
示范举例:踝跖屈肌牵张。①〜③步骤同“收缩一放松法”;④主动做踝关节背伸运动 来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
3.        拮抗肌收缩法①将紧张的肌肉被动拉长至一个舒适的位置;②紧张肌肉的拮抗肌 做等张收缩;③对收缩的拮抗肌施加轻微阻力,但允许关节运动,此时由于交互抑制的作 用,紧张的肌肉因而被放松。
操作时注意事项:避免施加太大的阻力,以免导致紧张肌肉的张力扩散,反而限制了关 节运动或引起疼痛。
示范举例:治疗踝跖屈疼痛或紧张。①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自行将踝关节放在一个 舒适的位置;②主动行踝关节背伸;③治疗师在踝关节背伸同时,于足背处施加轻微阻力, 允许关节运动,此时踝跖屈肌被放松。
(三)其他有助于牵伸技术的方法
1.        冷热疗法 热疗可以增加组织的伸展性,降低治疗中发生损伤的可能性,热敷后的 肌肉更容易被牵伸。常用的方法有蜡疗和超声波等,超声波疗法可以降低挛缩肌肉和结缔 组织张力以及感觉神经兴奋性,缓解疼痛和痉挛;还可以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蜡 疗则可以使皮肤保持柔软有弹性,防止皮肤过度松弛和形成皱褶,提高皮肤紧张度;对瘢 痕、肌腱挛缩等有软化和松解作用,并能减轻因瘢痕挛缩引起的疼痛。也有人建议在牵伸 前后予以局部冷敷,以减轻软组织牵伸后的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2.        手法按摩 尤其是深部手法按摩,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降低肌紧张。一般选 择在热疗后进行按摩,软组织的伸展性将达到进一步的提高,便于下一步进行肌肉牵伸。
3.        夹板和支具由于肌肉的弹性和黏滞性,被牵伸的软组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弹; 为使肌肉保持在最大有效长度,可在牵伸之后应用夹板或支具进行长时间持续的牵伸,能 有效地起到牵伸挛缩部位和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目的。一般来说,夹板常用于上肢,支具主 要用于躯干和下肢。
六、肌肉牵伸程序
(-)牵伸前的评估
牵伸前,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必须对患者进行系统地临床检查,了解受累关节的发病原 因、性质以及功能状况,再依据相关的评定量表来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74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
K
(-)选择牵伸方法
积极与患者沟通,让其尽量保持在舒适、放松的体位;被牵伸部位处于抑制反射、易于 牵伸的肢体位置;充分暴露牵伸部位,如有可能应去除绷带、夹板或较多的衣服。根据引起 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选择最有效的治狩方法。如果功能受限的主要原因是由软组织挛缩 引起的,可选用肌肉牵伸技术;如果是关节本身的原因,可选用关节松动术或两者兼顾。
(三)牵伸技术参数
1 •患者体位 一般选择卧位和坐位,尽可能暴露治疗的部位,便于关节被牵伸至最大 的活动范围。
2.        牵伸方向牵伸力的方向应与肌肉紧张或挛缩的方向相反。先施以小强度、主动牵 伸软组织结构;在可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活动;缓慢移动肢体至运动受限的终末端;固定 近端、运动远端肢体,以增加肌肉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
3.        牵伸强度强调在无痛或微痛的范围内实施操作,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临床实践 证明,低强度、长时间的持续牵伸效果优于高强度、短时间的牵伸。
4.        牵伸时间 被动牵伸持续时间一般为每次10〜15秒,也可达30〜60秒;然后重复 10〜20次,反复使被牵伸肌肉在长度上延伸、局部有紧张牵拉感;每次间隔时间为30秒左 右,同时配以轻手法按摩来放松,利于组织修复并缓解治疗反应。机械性牵伸每次15〜20 分钟。住院患者视病情1〜2次/日,门诊患者每日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一般需行 3~5个疗程。如果规范治疗1周后仍无明显疗效或者症状加重,应该重新评估,立即调整 参数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七、临床应用
(-)适应证
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继发引起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 降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影响;预防由于制动、内外固定和失用等造成的肌力减弱以及 相应组织短缩的发生。另外,体育锻炼前后的有效牵伸,利于预防肌肉骨骼系统受损。
(二)        禁忌证
关节内外组织有感染、结核和肿瘤等,特别是各种炎症急性期;新发生的骨折和软组织 损伤:严重的骨质疏松;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内;关节活动或肌肉被拉长时出现 剧烈疼痛;骨性因素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挛缩或软组织短缩已经造成关节僵硬,形成了不 可逆性挛缩。此外,对于截瘫或肌无力严重者,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保持一定的肌力, 应慎用肌肉牵伸技术。
(三)        注意事项
1.        对拟牵伸的肌肉进行功能评估,明确牵伸和限制的肌肉和关节,充分固定好近端,牵 伸动作宜缓慢可控制。
2.        积极介绍病情,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使被牵伸部位放松;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的 反应,一般肌肉酸痛不能持续24小时以上,否则需要调整牵伸参数。
3.        为避免牵伸中挤压关节,可对关节先稍加分离牵引力,力度要求适中、缓慢、持久, 这样既能使软组织产生张力,又不会引起或加重疼痛。治疗中,要避免跳跃性牵伸,尤其在 关节活动末端应避免弹动关节,因为可以刺激被牵伸肌肉的牵张反射,反射性引起收缩,影
75
第四章
&raquo;肌肉牵伸技术
响牵伸效果。
4.避免过度牵伸已长时间制动或不活动的组织,特别是大强度、短时间的牵伸比小强 度、长时间的牵伸更容易损伤软组织,造成关节不稳定。而关节不稳定又会加剧疼痛,增加 了骨骼肌再次损伤的风险。另外,应注意避免牵伸已岀现水肿的组织和过度牵伸肌力较弱 的肌肉。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5
第二节上肢肌肉牵伸技术
—、肩部肌肉
肩关节的运动方向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和内外旋等动作,参与的肌群中有许多 肌肉都附着在肩胛骨上,因此在牵伸肩部肌肉时必须固定肩胛骨(保持肩胛骨在没有外展 和外旋的位置上)。临床观察发现,肩部肌肉中,最容易引起紧张或挛缩的肌肉是限制肩关 节全范围前屈、外展和旋转的肌群,而那些阻止肩关节内收和伸展到中立位的肌群很少会 出现紧张或者挛缩。
(-)徒手被动牵伸
1•肩关节前屈 肩后伸肌群牵伸(图4-1)。
牵伸目的:牵伸肩关节后伸肌群,增加肩关节前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肘关节取屈曲位,前臂和手自然放松。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上方手从患者内侧握住肘关节,下方手置于肩胛 骨腋侧缘固定肩胛骨。
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前屈到最大范围,牵拉肩后伸肌群。
图4-1用后伸肌群牵伸
2.肩关节后伸
牵伸目的:牵伸肩关节前屈肌群,增加肩关节后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上肢置于体侧,前臂和手自然放松。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上方手置于肩胛骨上以固定肩胛骨,下方手从掌 侧握住肘关节。
牵伸手法:下方手从掌侧托起肱骨远端,将肱骨被动后伸到最大范围,牵拉肩前屈肌群。
76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
3.肩关节外展 肩内收肌群牵伸(图4-2)。
牵伸目的:牵伸肩内收肌群,增加肩关节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主动外展位,屈肘90°。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测,上方手托住肘关节,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 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外展至最大范围,牵伸肩内收肌群。
图4-2肩内收肌群牵伸
4.肩关节内旋 肩外旋肌群牵伸(图4-3)。 牵伸目的:牵伸肩外旋肌群,增加肩关节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屈肘90°,肩外展90°&raquo;
治疗师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内侧手置于肱骨远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
牵伸手法:外侧手缓慢将前臂向足部方向朝治疗床面运动至最大范围,牵拉肩关节外 旋肌群。
图4-3用外旋肌群牵伸
5.肩关节外旋
牵伸目的:牵伸肩内旋肌群,增加肩关节外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屈肘90°,肩外展90°。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外侧手置于肱骨远端,内侧手握住前臂远端。 牵伸手法:内侧手将前臂向头部方向朝治疗床面运动至最大范围,牵拉肩关节内旋肌群。
77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6.        肩关节水平外展
牵伸目的:牵伸胸部肌群,增加肩水平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肩部置于治疗床外,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可呈屈曲位。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内侧手固定肩部,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
牵伸手法:外侧手将患者上肢向地面方向运动至最大范围,牵伸肩关节水平内收肌群。 另外,胸肌的牵伸也可在坐位下进行,患者双手五指交叉放在头后部,治疗师立于患者身 后,双手分别握住两侧肘关节,向后做水平外展运动,同时嘱患者做深吸气后呼气的运动。
7.        增加肩胛骨的活动
牵伸目的:牵伸肩胛提肌,增加肩胛骨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头主动转向非牵伸侧,稍前屈,直至颈部后外侧感酸胀。屈肘,外展牵 伸侧上肢,牵伸侧手置于头后部。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身后牵伸侧,外侧手自前面托住肱骨远端,内侧手放在牵伸 侧颈肩交界处。
牵伸手法:内侧手向下按压,外侧手向上抬起;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后深呼气,达到牵伸 肩胛提肌的作用。
(-)自我牵伸
1.        长轴牵伸 患者侧坐在高靠背椅上,牵伸侧上肢放在椅背外,手提一重物或利用对 侧手向下牵伸上肢。
2.        分离牵伸 患者站立,牵伸侧腋下夹一毛巾卷,屈肘。对侧手可在胸前或背后握住 前臂远端,向身体内侧牵伸肩部。
3.        增加肩前屈 当上肢前屈小于90。时,可侧坐在治疗台旁,牵伸侧上肢放在治疗台上, 伸肘并前臂旋前,非牵伸侧手放在上臂上面,身体向前方及治疗台方向倾斜,以牵伸肩后伸 肌群。当上肢前屈大于90。时,可采用双上肢前举,两手握紧肋木,身体悬挂在肋木上来牵 伸肩后部伸肌群,此时应考虑患者年龄、肌力等情况,注意避免损伤。
4.        增加肩后伸 患者坐位,背对治疗台;伸肘,牵伸侧上肢后伸,手抓住治疗台沿,非牵 伸侧手放在患侧肩部以固定肩关节,身体向前并向下运动,以牵伸肩前屈肌群。
5.        增加肩外展 当上肢外展小于90。时,坐位下外展上肢于治疗台上,伸肘并前臂旋前; 非牵伸侧手放在上臂上面,身体向下同时朝治疗台方向倾斜。当上肢外展大于90。时,可侧 对墙边站立,牵伸侧肩外展并屈肘,前臂贴在墙上;非牵伸侧手放在肱骨近端,身体下蹲, 以牵伸肩内收肌群。
6.        增加肩旋转 患者侧坐桌旁,牵伸侧上肢平放在治疗台上,肘关节屈曲90°。牵伸 内旋肌群时,前臂掌面离开桌面;牵伸外旋肌群时,前臂掌面向桌面运动。
7.        增加肩胛骨活动 患者靠墙而立,牵伸侧上肢外展同时屈肘,肘部接触墙壁,手放在 头后面,头部转向非牵伸侧,稍前屈;牵伸时身体稍向下蹲,使肩胛骨上旋。也可以坐在治 疗床边,牵伸侧手抓住床沿,头转向非牵伸侧并前屈,非牵伸侧手放在头的对侧;牵伸时双 手同时反方向用力,使肩胛骨向下运动。
二、肘部肌肉
肘部肌肉牵伸时,如果力量过大,容易造成肌肉创伤,导致骨化性肌炎;因此,被动牵拉
78
肌肉牵伸技术q
第四章
肘部要格外谨慎,尤其在牵伸儿童时,手法更应轻柔、缓慢,牵伸强度要小,时间稍长,或者 采用主动抑制技术,以避免发生新的损伤。
(-)被动徒手牵伸
1.肘关节伸直 肘屈肌群牵伸(图4-4)。
牵伸目的:牵伸屈肘肌群,增加肘关节伸直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内侧手放在肱骨近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 牵伸手法:外侧手被动牵伸肘关节至最大范围,以牵拉屈肘肌群。
图44肘屈肌群牵伸
2.肘关节屈曲
牵伸目的:牵伸伸肘肌群,增加肘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下方手托住肘部。
牵伸手法:上方手被动屈曲肘关节至最大范围,以牵伸伸肘肌群。患者也可取坐位,手 置于颈后部,治疗师外侧手握住肘部向上牵伸,内侧手握住腕部向下牵伸。此法对牵伸肱 三头肌长头的效果较好。
3•前臂旋前和旋后 肘部旋后肌群牵伸(图4-5)。
牵伸目的:牵伸旋后肌群增加旋前活动范围;牵伸旋前肌群增加旋后活动范围。
图4-5肘部旋后肌群牵伸
79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屈肘90°。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下方手握住肘关节固定 肱骨。
牵伸手法: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做旋前或旋后动作至最大活动范围。牵伸时要注 意梯骨围绕尺骨转,固定好肱骨防止发生肩关节内外旋代偿。
(二)自我牵伸
1.        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①患者站在床边,置患肢前臂于治疗床上,利用身体重量向前 向下压,以牵伸伸肘肌群;②置一毛巾卷于牵伸侧肘窝处,非牵伸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屈肘 至最大范围,以牵伸肱三头肌;③面墙而立,两侧前臂背侧和手背接触墙壁,上身向前,同 时屈肘,借助上身重量达到牵伸伸肘肌群,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        增加伸肘活动范围 患者背向肋木,双手反向抓紧肋木;躯干向前运动,同时伸肘, 借助上身重量牵伸屈肘肌群。
3.        增加旋前或旋后活动范围牵伸侧置于屈肘位,非牵伸侧手握住牵伸侧前臂的远端, 做旋前或旋后活动达最大范围。或者嘱患者双手同时持一小木棍,健侧带动患侧做旋前和 旋后动作。
三、腕及手部肌肉
由于手的外在肌经过腕关节,可以影响腕关节的活动范围;所以,在牵伸腕部肌肉时, 要强调牵伸力应接近腕掌关节,手指处于放松状态。当手指诸关节挛缩时,需要对其分别 进行牵伸,切忌不能同时牵拉;如果是外部的肌肉限制了运动,在一个关节上牵拉肌肉时需 要稳定其他的关节,然后维持被拉长时的位置,越过第二个关节牵伸肌肉,直至被牵拉到正 常的长度。
(-)被动徒手牵伸
1.腕关节伸展 屈腕肌群牵伸(图4-6)o
牵伸目的:牵伸屈腕肌群,增加腕背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者坐在治疗床旁,前臂旋前使掌心向下,腕伸出桌沿。
治疗师手的位置:坐在牵伸侧,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者手掌。
牵伸手法:被动伸腕至最大范围,牵拉腕屈肌群,同时允许手指被动屈曲。
图4-6屈腕肌群牵伸
80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W
2.        腕关节屈曲
牵伸目的:牵伸伸腕肌群,增加腕屈曲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在治疗床旁。上肢放在治疗床上,屈肘90°,前臂旋后或中立位, 手指放松。        *'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牵伸侧,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手掌背面。
牵伸手法:被动屈腕至最大范围,牵拉腕伸肌群,同时保持手指自然伸直。
3.        腕关节桂侧偏 尺侧屈腕肌群牵伸(图4-7)。
牵伸目的:牵伸尺侧偏肌群,增加梯侧偏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坐位,前臂平置于治疗台上。
治疗师手的位置: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第五掌骨。
牵伸手法:向橈侧偏,牵伸尺侧肌群。
图4-7尺侧屈腕肌群牵伸
4.        腕关节尺侧偏
牵伸目的:牵伸橈侧偏肌群,增加尺侧偏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坐位,前臂平置于治疗台上。
治疗师手的位置: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第二掌骨。 牵伸手法:向尺侧偏,牵伸橈侧肌群。
5.        指关节伸展
牵伸目的:牵伸屈指肌群,增加伸指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坐位或仰卧位,牵伸侧上肢稍外展,屈肘90° o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下方手托放在手指掌侧,五指 相接触。
牵伸手法:下方手被动伸腕至最大范围,再将手指完全伸直。
6.        指关节屈曲
牵伸目的:牵伸伸指肌群,增加屈指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或坐位,牵伸侧上肢稍外展,屈肘90°。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下方手握住手指。 牵伸手法:下方手被动屈腕至最大范围,再将手指完全屈曲。
81
刁第四章
尸肌肉牵伸技术
(-)自我牵伸
1.        增加屈腕活动范围 双手手背相贴放于胸前,手指向下,肘关节做向下运动,腕关节 做向上运动,以牵伸伸腕肌群;也可以将前臂掌侧放在桌上,手伸出桌沿,非牵拉侧手放在 其手背并向下施加力量,以牵伸伸腕肌群。
2.        增加伸腕活动范围 双手手掌相贴放在胸前,手指向上,肘关节向上运动,腕关节做 向下运动;也可以将牵伸侧手掌平放在治疗台上,非牵伸侧手放在手背上固定,患侧前臂向 前运动。
3.        增加橈侧、尺侧偏活动范围 牵伸侧前臂旋前放在桌上。增加橈侧偏时,将手掌向 下,非牵伸侧手放在手背上,向橈侧偏牵伸尺侧肌群;增加尺侧偏时,将手掌向上,非牵伸 侧手握住手掌,向尺侧偏牵伸視侧肌群。
4.        增加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1)        增加掌指关节屈曲时,牵伸侧手握拳,非牵伸侧手放在掌指关节处,将近端指骨向 手掌方向屈曲,以牵伸掌指关节伸肌群。
(2)        增加掌指关节伸展时,牵伸侧掌心向上,四指并拢;非牵伸侧拇指横放于掌侧掌指 关节处,其余四指放在手指背侧,拇指用力向背侧伸展,以牵伸掌指关节屈肌群。
5.        增加指间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1)        增加指间关节屈曲时,牵伸侧手屈曲近端及远端指间关节,非牵伸侧手握住其手指 背侧,同时屈曲近端及远端指间关节,以牵伸伸指肌腱。
(2)        增加指间关节伸展时,牵伸侧手指伸直,非牵伸侧拇指放在近端指骨背面,示指放 在远端指骨掌面,同时牵伸近端及远端关节屈指肌腱,以牵伸屈指肌腱。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7
第三节下肢肌肉牵伸技术
—、靓部肌肉
髓部肌肉附着在骨盆和腰部脊柱上,当牵拉醜部肌肉时,必须固定好骨盆,以减少不必 要的代偿运动,使牵伸力量真正作用在覩部。
(-)被动徒手牵伸
1.屈膝时髄关节屈曲 屈膝位伸髄肌牵伸(图4-8)0
图4-8屈膝位伸蕊肌牵伸
82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
牵伸目的:牵伸臀大肌,增加屈膝时屈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稍屈髓屈膝。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远端手握住足跟,近端手托住患肢股骨远端。
牵伸手法:双手托起患侧下肢,同时被动屈曲骯关节和膝关节至最大范围。在牵伸过 程中固定非牵拉侧股骨,阻止骨盆向后方倾斜移动患者的臀部和膝部,使其充分屈曲以达 到牵拉靓关节的伸肌群。
2.        伸膝时醜关节屈曲
牵伸目的:牵伸胭绳肌,增加伸膝时屈骯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放在治疗师肩上。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侧,靠近患侧的肩部支撑患侧下肢,一手放在股骨远端以固定 骨盆和股骨。
牵伸手法:保持患肢膝关节充分伸展,另一手或另一个人帮助,沿大腿的前面固定对侧 的下肢在膝0。伸展位,骯关节中立位,同时尽量屈曲牵伸侧髄关节至最大范围。
注意:豔外旋时,屈瓠的牵拉力量作用于月国绳肌中间,靓内旋时,屈韻的牵拉力量作用 于胭绳肌外侧。
3.        競关节后伸 競后伸位骼腰肌牵伸(图4-9)o
牵伸目的:牵伸骼腰肌,增加骯后伸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牵伸侧下肢稍屈膝,非牵伸侧下肢伸膝。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非牵伸侧,上方手放在臀部固定骨盆,防止骨盆运动;下方 手放在股骨远端托住大腿。
牵伸手法:下方手托起大腿离开治疗床面进行牵拉,后伸骯关节至最大范围。
如果患者俯卧位有困难,也可以取仰卧位,非牵拉侧下肢安置于床面上,向胸壁方向屈 曲體膝关节以稳定豔和脊柱;将被牵伸的下肢悬于治疗床沿,以使髓关节后伸超过中立位。
治疗师站在患者治疗床头,一侧手固定患者非牵拉下肢韻骨下方,借助重力帮助大腿 朝向胸壁的方向,以防止骨盆前倾;另一只手放于牵伸下肢鶴骨前上方,牵伸时牵伸侧手向 下压大腿,使髄关节后伸至最大范围,牵伸骼腰肌。为了增加牵伸效果允许牵伸侧伸膝,以 使髓关节的股直肌不被限制活动范围。也可以让患者非牵伸侧屈曲髄膝关节,自己抱紧大 腿并向胸部方向屈靓屈膝,阻止骨盆在牵伸过程中向前方倾斜。
图4-9 K后伸位U族肌牵伸
83
書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4.伸髄伴屈膝 股直肌牵伸(图4-10)o
牵伸目的:牵伸股直肌,同时增加伸醜和屈膝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牵伸侧下肢稍屈膝,非牵伸侧下肢伸膝。
治疗师手的位置:一只手保持骯关节完全伸直,另一只手握住胫骨远端并逐渐尽可能多 地屈膝不要使瓠外展或旋转,使股直肌得到最大的牵伸。
图4-10股直肌牵伸
5.靓关节外展 仰卧位髄内收肌群牵伸(图4-ll)o
牵伸目的:牵伸髓内收肌群,增加髓关节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放在对侧大腿内侧,下方手从月国窝下托住牵 伸侧大腿。
牵伸手法:上方手用上臂和前臂支撑患者大腿的远端,并按压对侧前骼悄或保持对侧 下肢轻度外展来固定骨盆。尽可能外展轆关节至最大范围,以牵拉内收肌。还可以利用沙 袋固定健侧膝部,使健侧下肢保持在轻度外展位。治疗师用双手托起患侧下肢,做外展内 收运动。
图4-11仰卧位诡内收肌群牵伸
6.醜关节内收
牵伸目的:牵伸靓外展肌群,增加靓关节内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侧卧位于床边,牵伸侧在上面的腿伸靓,非牵伸侧下面的腿屈競屈膝90。。
84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

治疗师手的位置:治疗师站于患者背后,上方手置于骼哺上固定骨盆,下方手按在牵伸 侧股骨远端的外侧。
牵伸手法:上方手按压韶悄固定骨盆,屈膝、伸髄至中立位或轻度骯后伸位,轻度向上 方牵伸。让患者的魏部利用重力内收,或治疗师下方的手外加一定的压力至大腿远端的外 侧面以增强内收瓠关节。
7.骯关节外旋 韻内旋肌群牵伸(图4-12)。
牵伸目的:牵伸醜内旋肌群,增加骯关节外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患者俯卧,伸髄屈膝90°。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按压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外 踝处。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骨盆,下方手将小腿向内转至骯部外旋最大范围,以牵拉覩内旋 肌群。
若患者体位为臀部坐于床边,屈醜屈膝90°,治疗师上方手施加压力于骼靖以固定骨 盆,下方手于外踝或小腿外侧施加压力,以外旋髓关节。
图4-12 at内旋肌群牵伸
8.轆关节内旋
牵伸目的:牵伸醜外旋肌群,增加骯内旋。
患者体位:患者俯卧位,牵伸侧下肢伸競屈膝90°,非牵伸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置于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外 踝处。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骨盆,下方手将小腿向内转至最大范围,牵拉股外旋肌群。
(二)自我牵伸
1.        增加屈韻活动范围 患者手膝跪位,腰部保持稳定,臀部向后运动至最大范围,以牵 伸伸髄肌群。
2.        增加伸髄活动范围 ①患者俯卧位,双手放在肩前,伸肘手掌支持,上身向上抬至最 大范围,以牵伸骼腰肌。②站立位,双足分开,双手放在腰后,上身尽量后伸。③牵伸屈骯 肌群中的股直肌,直腿坐在治疗床上。牵伸侧下肢尽量外展并屈膝,非牵伸侧下肢伸直。 牵伸时,非牵伸侧膝部接触床面,上身向牵伸侧下肢移动,此时大腿前侧有酸胀感。
85
第四章
卜肌肉牵伸技术
3.        增加交叉伸屈競活动范围 患者取前弓步,牵伸侧屈靓、屈膝90°,非牵伸侧下肢向 后伸直,双手放在弓步腿的離骨上方,挺胸,身体下压,此方法可同时牵伸前侧伸瓠肌群和 后伸侧下肢的屈醜肌群(图4-13)o
4.        增加靓内收、外展活动范围 ①患者距墙一臂远处侧方站立,牵伸侧上肢外展,手放 在墙上,下肢外旋放在非牵伸侧下肢后方。牵伸时躯干向外侧屈,骨盆向内侧移动,以牵伸 靓外展、内收肌群(图4-14)o②患者取双足左右分开站立位,两手叉腰并做左右侧屈运动, 躯干重心在转移过程中以牵伸髄内收肌群。③骼胫束牵拉:患者取站立位,牵伸侧下肢向 后一步,上肢向上伸展,双手相握,髄部向一侧偏,以牵拉骼胫束,避免腰部侧屈代偿运动。
图4-13前個伸后傅屈诡肌群自我牵伸
图4-44        外展内收肌群自我牵伸
二、膝部肌肉
(-)被动徒手牵伸
1•膝关节屈曲 俯卧位伸膝肌群牵伸(图4-15)。
牵伸目的:牵伸伸膝肌群,增加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俯卧位。牵伸侧下肢屈膝于床边,在大腿下垫一软枕,防止牵伸时骼前上 棘和韻骨被挤压,非牵伸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放在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 牵伸手法:上方手在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被动屈膝至最大范围,牵拉膝部伸肌群。
牵拉伸膝肌群也可以在坐位下进行:患者坐在治疗床沿,屈髄90°,尽量屈膝于床的边 缘;治疗师站在牵伸侧的下肢外侧,上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固定,下方手握住内外踝上方,尽 量向后推小腿使膝关节尽量屈曲,牵拉伸膝肌群。
不同的体位,治疗效果各异。取坐位对增加屈膝0°〜90。效果最好,俯卧位则对增加屈 膝90°〜135°效果最佳。需要注意的是,俯卧位操作时切忌动作过快、用力过大,否则容易 引起伸膝肌群过度牵拉,导致膝关节损伤。
86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8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2
图4-45俯卧位伸膝肌群牵伸
2.膝关节伸直
牵伸目的:牵伸屈膝肌群,增加膝关节伸直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下肢伸直,在大腿和韻骨前面放一毛巾卷,以减轻患者離骨挤压等 不适。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放在大腿后方,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股骨和骨盆,防止轆关节在牵伸过程中屈曲,下方手将小腿缓慢 地向下压至最大伸膝范围,牵拉膝关节屈肌群。
如患者膝关节伸膝大于150。时,患者可取仰卧位牵伸,治疗师站在牵伸侧,上方手或前 臂放在離骨上方固定大腿和髄部,阻止在牵拉过程中骯关节屈曲。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踝 关节上方,向上抬起小腿,治疗师双手反方向用力,最大限度地伸展膝关节。此方法对伸膝 关节终末端活动受限,效果较好(图4-16).
图4-16仲卧位屈膝肌群牵伸
(-)自我牵伸
1.        增加伸膝活动范围 患者坐在床沿,牵伸侧下肢伸膝于床上,非牵伸侧下肢放在地 上,上身向前弯曲至最大范围,以牵伸屈膝肌群。
2.        增加屈膝活动范围根据屈膝活动受限程度,采取不同牵伸手法。①屈膝明显受限, 取站立位,牵伸侧下肢屈膝90°,双手重叠放在離骨上方向下压,同时小腿向前运动,牵伸 伸膝肌群(图4-17)。②屈膝中度受限(ROM<90°),可双手扶椅背,屈髓、屈膝下蹲,借助
87
第四章
》肌肉牵伸技术
自身重量,牵伸伸膝肌群。③屈膝轻度受限(ROM>90°),牵伸侧下肢可放在较高的椅子上 做屈髓、屈膝动作,双手握住椅背,身体向前倾,牵伸伸膝肌群;该方法同时对牵伸踝跖屈 肌,增加踝背伸也有较好作用。
三、踝与足部肌肉
(-)被动徒手牵伸
1•踝关节背伸 踝背屈、踝跖屈肌群牵伸(图4-18)。
牵伸目的:牵伸踝跖屈肌群,伸膝时增加背屈踝关节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膝关节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立于牵伸下肢的外侧。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处固定小腿,下方手握 住患者足跟,前臂掌侧抵住足底,使距腓关节在中立位。
牵伸手法:下方手一方面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向远端牵拉足跟,背屈踝关节中的距踝关 节;另一方面用前臂向近端运动,并轻轻加压力于近侧的跖骨,以牵拉腓肠肌,使踝背伸至 最大的活动范围。上述手法,在屈膝时增加踝关节背屈活动范围,主要牵伸的是比目鱼肌。
值得注意的是,当牵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时,容易过度牵拉引起足弓内侧缘松弛。因 此,牵伸时一定要缓慢用力,避免用力过大,导致医源性平底足的发生。
图4-18睬甘屈、踝跖屈肌群牵伸
88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
2.        踝关节跖屈
牵伸目的:牵伸踝背伸肌群,增加踝关节跖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或者仰卧位。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下肢外侧,上方手托住踝关节的后部以固定小腿,下 方手握住足背。
牵伸手法:下方手用力向下活动足至最大跖屈活动范围,使踝被动跖屈。
3.        踝关节内翻踝外翻肌群牵伸(图4-19)o
牵伸目的:牵伸足外翻肌群,增加踝内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治疗师站立在牵伸下肢的外侧,上方手握住内外踝下方距骨处,下方 手握住足跟。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胫骨远端,下方手将足跟向内转动,牵伸腓侧肌群,使足内翻达到 最大活动范围。
图4-19睬外觀肌群牵伸
4.        踝关节外翻
牵伸目的:牵伸足内翻肌群,增加踝外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治疗师站立于牵伸下肢的外侧,上方手握住内外踝下方距骨处,下方 手握住足背。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胫骨远端,下方手握住足的背面,跖屈、足外翻牵伸胫骨前肌,使 足外翻踝关节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如果牵伸胫骨后肌,上方手固定胫骨远端,下方手握 住足底部,背屈、足外翻牵伸胫骨后肌,在肌腱拉力的反方向上调整运动和力量,使足外翻 踝关节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5.        足趾屈伸
牵伸目的:牵伸脚趾的屈曲和伸直肌群,增加脚趾屈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
治疗师位置:一般取坐位。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趾骨近端以限制关节代偿活动,下方手(活动指)握住趾骨的远
89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端朝着需要的方向活动,使脚趾的屈曲和伸直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要分别牵拉每一块限 制脚趾活动的肌肉组织。
牵拉的强度:牵拉力量的强度应轻柔,低强度牵拉与高强度相比更舒服,低强度、长时 间的牵拉,对软组织挛缩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自我牵伸
踝部最常出现紧张或挛缩的肌肉为小腿三头肌,主要影响踝的背伸功能,而踝背伸肌 的挛缩发生很少;临床上主要通过自我牵伸法来增加踝背伸活动范围,具体操作如下:
1.        患者站在楔形木块上,根据挛缩程度来选择不同的坡度。
2.        足跟悬空站在楼梯台阶上,下肢伸直,借助自身重量进行牵伸。
3.        患者取站立位面对墙壁,双手支撑墙面,身体向前(尽量)使腹部接近墙面,每次5-10秒,反复10〜20次;根据肌肉紧张程度,双足不断地向后移动,治疗时必须感受到三头肌 有紧张牵拉感。
4.        屈膝下蹲,背靠墙,健腿右前,患腿在后离墙壁约20cm下蹲,腰部挺直,利用自身体 重对三头肌进行牵伸,双侧足跟不能离开地面。随着病情好转,患侧足跟逐渐靠近墙壁至 约15cm,离墙壁越近其功能越好。每次10〜20秒,反复5〜10次。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9
第四节脊柱肌肉牵伸技术
_、颈部肌肉牵伸技术
(-)徒手被动牵伸
1.颈椎前屈 颈部伸肌群牵伸(图4-20)o
牵伸目的:牵伸颈部伸肌群,增加颈椎屈曲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坐位。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患者顶枕部,下方手放于上段胸椎部位。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脊柱;上方手放置于头部,轻柔地向下压颈部伸肌群,使颈部屈 曲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图4-20颈部伸肌群牵伸
90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3
2.        颈椎后伸
牵伸目的:牵伸屈颈肌群,增加颈椎后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坐位。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患者前额部,下方手放于上段胸椎部位。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脊柱;上方手在前额部向后推,牵拉屈颈肌群,使颈部后伸达到 最大的活动范围。
3.        颈椎侧屈对侧颈屈肌群牵伸(图4-21)o
牵伸目的:牵伸对侧颈侧屈肌群,增加颈侧屈活动度。
患者体位:取坐位。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牵拉侧的颍部,下方手放于同侧的肩部。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牵拉侧肩部,防止肩关节代偿运动:上方手轻缓地推动患者头部 向对侧,以牵拉颈侧屈肌,使颈部侧屈运动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图4-21对傅颈屈肌群(右侧)牵伸
(二)自我牵伸
1.        颈椎后伸肌群牵伸 坐在靠背椅子上,双上肢自然放松于躯干两侧,前屈颈椎牵伸 颈部后伸肌群,增加颈椎前屈活动范围。
2.        颈椎前屈肌群牵伸 坐在靠背椅子上,双上肢自然放松于躯干两侧,后伸颈椎牵伸 颈部前屈肌群,增加颈椎后伸活动范围。
3.        颈侧屈肌群牵伸 坐在靠背椅子上,双上肢自然放松于躯干两侧,颈部向一侧做侧 屈运动,牵伸对侧颈屈肌群。
二、腰部肌肉牵伸技术
(-)徒手被动牵伸
1 •腰椎后伸 腰前屈肌群牵伸(图4-22)&laquo;
牵伸目的:牵伸腰部屈肌群,增加腰椎后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站立位,头部慢慢地靠在治疗师的肩膀上。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胸骨前,下方手放于腰紙部。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腰紙部;上方手在胸前轻轻向后推,牵拉腰屈肌群,使腰椎后伸 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注意动作应缓慢,保持身体动态平衡,避免摔倒。
91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图4-22原前屈肌群牵伸
2.        腰椎前屈
牵伸目的:牵伸腰背部伸肌群,增加腰椎前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站立位。
治疗师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背部,下方手放于腰紙部。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腰紙部;上方手在背部,轻轻向下压,牵拉腰椎伸肌群,使腰椎 前屈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时,选择低强度、动作缓慢地进行牵 伸,避免动作太大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
3.        腰椎侧屈 腰部侧屈肌群牵伸(图4-23
牵伸目的:牵伸腰部侧屈肌群,增加腰椎侧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站立位。
治疗师位置:站立位,上方手置于牵拉侧肩膀,下方手放在非牵拉侧骼部。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腰紙部;上方手在肩部轻轻向对侧推,牵拉屈腰肌群,使腰椎侧 屈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图4-23腰部值屈肌群(2■值)牵伸
(-)自我牵伸
1.腰椎后伸肌群牵伸 站立位,双上肢自然放松于躯干两侧,做腰椎前屈运动至最大 的活动范围,牵伸腰部后伸肌群。
92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乜
2.        腰椎前屈肌群牵伸 站立位,双手叉腰,做后伸腰椎运动至最大的活动范围,牵伸腰 部前屈肌群。
3.        腰椎侧屈肌群牵伸 站立位,一手叉腰,一手上举,向对侧做腰部侧屈运动至最大的 活动范围,牵伸腰部侧屈肌群。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39
第五章关节松动技术
第一节概 述
—、基本概念
(-)定义
关节松动技术(joint mobilization)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师在 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因力学因素导致 的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 特点。
(-)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
关节松动技术常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类型。
1.        生理运动(physiological movement)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如关节的 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生理运动可以由患者主动完成,也可以由治疗师被动完成,在 关节松动技术操作中,生理运动就是一种被动运动。
2.        附属运动(accessory movement)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附属运动是 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一般不能通过关节的主动活动来完成,而需要由 其他人或健侧肢体的帮助才能完成。例如,滑动、滚动、分离(包括垂直分离和水平分离)或 牵引等,均属于附属运动中常用的手法。
应用举例,一个人不能主动地使脊柱任何一个相邻的关节(如颈椎)发生分离,但他人 可以通过类似于牵引的方式比较容易地完成上述活动;又如,一个人也不能主动地使掌指 关节发生轴向分离,但借助于健侧手的帮助,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掌指关节的轴向分离。这 些活动都属于关节的附属运动。
3.        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的关系两者关系密切。当关节因疼痛、僵硬而限制了活动时, 其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如果生理运动恢复后,关节仍有疼痛或 僵硬,则可能关节的附属运动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治疗时通常在改善关节的生理运动之前, 先改善关节的附属运动;而关节附属运动的改善,又可以促进关节生理运动的改善。
(三)治疗平面
手法治疗中的一个假想平面,该平面平行于关节面,并垂直于关节的轴心。治疗时,凡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召
属于分离或牵拉的手法,实施力的方向或是平行于治疗平面,或是垂直于治疗平面。凡属 于滑动(gliding)的手法,实施力的方向一定平行于治疗平面,而滚动(rolling)手法,实施力 的方向沿着治疗平面变化。
(四)关节松动技术与我国传统医学手法的区别
关节松动技术在手法操作上有些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 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中两者有较大的区别。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推拿又称按摩, 两者所指相同。但在西方治疗技术中,推拿术与按摩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1.        西方按摩术(massage)是指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一 些手法操作,其手法比较简单,主要有揉法、推法、叩击法、震颤法。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软组 织损伤,如烧伤后的皮肤瘢痕,肌腱移植或缝合术后的组织粘连和瘢痕等。
2.        西方推拿术(manipulation)是指作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的一种快速、小范围的手法 操作,多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趁患者不注意而突然发力。一般分为快速推拿术和麻醉下推 拿术两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脱位后的复位等。
关节松动技术在广义上可以归入推拿术的范畴,但在实施时其操作手法的速度比推拿 术要慢。20多年来,国外关节松动技术发展很快,临床应用广,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与 按摩术、推拿术一起共同构成了治疗骨科疾患的三大基本操作技术。由于澳大利亚的麦特 兰德(Maitland)对这一技术的发展贡献很大,因此,也有将其称为“麦特兰德手法”或“澳式 手法。”
二、手法等级
与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相比,关节松动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对操作者施加的手法进行 分级。这种分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仅可以用于记录治疗结果,也可以用于临床研究。
(-)分级标准
手法分级是以关节活动的可动范围为标准,根据手法操作时活动(松动)关节所产生的 范围的大小,将关节松动技术分为4级。
I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II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 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in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 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IV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 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手法等级选择
治疗时根据关节在附属运动或生理运动时是以疼痛为主还是以僵硬为主来选择手法的 等级。
一般而言,i、n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因疼痛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皿级手法适用于治 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关节僵硬;w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 节活动受限。手法分级范围随着关节可动范围的大小而变化,当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时,分 级范围相应减小,当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时,分级范围也相应增大(图5-1)。
95
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图5-1分级随.关节活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①关节松动手法分级模式图
关节活动受限时的手法分级;A2~B2关节活动改善后的手法分级
三、治疗作用
1.        缓解疼痛当关节因肿胀或疼痛不能进行全范围活动时,关节松动可以通过活动关 节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从而缓解疼痛。同时可以 防止因关节活动减少而引起的关节退变,这些是关节松动的力学作用,关节松动的神经学 作用表现在关节松动可以抑制脊髓和脑干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痛阈。
2.        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动物实验及临床均发现,关节不活动可以引起组织纤维增生, 关节内粘连,肌腱、韧带和关节囊挛缩。关节松动技术,特别是Ms IV级手法,由于直接牵 伸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因此,可以保持或增加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改善关节的活动 范围。 ,
3.        增加本体反馈本体感受器位于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和关节囊,关节松动由于直 接活动了关节、牵伸了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和关节囊,因此,可以提高关节本体感受器的 敏感度,主要是下列本体感觉信息:关节的静止位置和运动速度及其变化,关节运动的方向, 肌肉张力及其变化。
96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2
K'
四、        临床应用
1.        适应证 任何由于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 紧张;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 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2.        禁忌证 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增加)、关节的炎症、 恶性疾病以及未愈合的骨折。
五、        操作程序
(-)患者体位
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 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松动。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时,治疗师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侧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侧手松动另一端。本 节中除特别说明,凡是靠近患者身体的手称内侧手;远离患者身体的手称外侧手;靠近患者 头部一侧的手为上方手;靠近患者足部一侧的手为下方手。其他位置术语与标准解剖位相 同,即靠近腹部为前,靠近背部为后,靠近头部为上,靠近足部为下。
(三)        治疗前评估
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 硬)及其程度。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 用小级别手法(I、II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in、N级)改善活动。治疗中要不断 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四)        手法应用技巧
1.        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主要是根据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治疗 目的(如缓解疼痛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
2.        手法操作的幅度 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 应超过僵硬点。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 快速度(如I级手法)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如皿级手法)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        手法操作的强度 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活动范围 大的关节如髄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关节。
4.        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时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4次,治疗的总时间在15〜20分钟。 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
5.        治疗反应治疗后一般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多为正常的治疗 反应,通常在4〜6小时后应消失。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太大,应 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一天。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 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关节松动技术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理过程,如类风湿关节炎和损伤后的炎
97
m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症反应。在这些情况下,关节松动的主要作用是缓解疼痛,维持现有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 减少因力学因素引起的活动受限。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0
第二节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一、颈椎关节
(-)运动学概要
虽然颈椎在脊椎椎骨中体积最小,但它的活动度和活动频率最大,而且解剖结构、生理 功能复杂,所以容易引起劳损和外伤。
1.        生理运动 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运动。活动比较大的节段是c“,C“,C", 一般从C24屈曲程度大于伸直,而在c6~t,,伸直稍大于屈曲。
2.        附属运动包括相邻颈椎的分离牵引、滑动及旋转。分离是颈椎沿着长轴的牵伸运 动,滑动是相邻椎体间的前后及侧方的移动,而旋转则是指相邻椎体间或横突间的转动。
(-)手法操作要领
1.        分离牵引
作用:颈椎的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去枕仰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外,枕在治疗师的手掌上,颈部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头部位,一侧手托住患者头后部,一侧手放在下颌处, 双手将头部沿长轴纵向牵拉,持续约15秒钟,然后放松还原。重复3次。颈椎上段病变在 颈部中立位牵引,中下段病变在头前屈10。〜15°位牵引。
注意事项:治疗师每次施加的牵拉力量逐渐增加,依次为全力的1/3, 2/3, 3/3o
2.        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分离牵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分离牵引。向左旋转时,治疗师右手放在患者 枕部托住其头部,左手放在其下颌,双手同时使头部向左缓慢转动。向右旋转时手法操作 相反。
3.        侧屈摆动
作用:增加颈椎侧屈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向右侧屈时,治疗师的右手放在患者的枕 后部,示指和中指放在患者颈椎左侧拟发生侧屈运动的相邻椎体横突上,左手托住患者下 颌。操作时治疗师上身稍微向左转动,使颈椎向右侧屈,向左侧屈时手法操作相反。
4. 后伸摆动(图5-2)        /•
作用: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坐位,大腿支撑患者头后部。双手放在颈部两侧向上提,使颈 椎被动后伸。
98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
图5-2颈椎后伸摆动
5.        垂直按压棘突
作用: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额处,下颌稍内收。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指尖相对放在同一椎体的棘突上, 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c2和C7的棘突在体表比较容易摸到,操作时可以C2或C7的棘突 为标准,依次向下(从C2开始)或向上(从C7开始)移动。
6.        垂直按压横突
作用: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一侧横突上,拇 指指背相接触,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可以双手拇指同时推动,或内侧手拇指固定,外侧 手推动。如果局部疼痛明显,外侧手的拇指可以靠近横突尖;如果关节僵硬明显,外侧手的 拇指可以靠近横突根部。
7.        垂直松动椎间关节
作用:增加颈椎侧屈和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但头部向患侧转动约30。。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放在横突与棘突之间,向腹侧推动。 如果在此体位上一时不能模准,可先让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治疗师一侧手拇指放在棘突 上,一侧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横突上,然后让患者头向患侧转动约30。,治疗师双手拇指 同时向中间靠拢,此处即相当于椎间关节处。如果症状偏向棘突,可以外侧手固定,内侧手 稍偏向棘突用力;如果症状偏向横突,可以内侧手固定,外侧手稍偏向横突用力。
二、胸椎关节
(-)运动学概要
胸椎的生理运动可以前屈30°、后伸20°,左右侧屈共为40°,左右旋转为70°,旋转时合 并有侧弯。附属运动包括垂直按压棘突、侧方推棘突、垂直按压横突等。
(-)操作要领
1.垂直按压棘突
作用:增加胸椎的屈、伸活动范围。
99
第五章
►关节松动技术
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上段胸椎(Tg)病变时,脸向下,双手五指交叉,手掌向上放在 前额;中、下段胸椎(Ts.8, T9.12)病变时,头向一侧,上肢放在体侧或上肢外展,前臂垂于治疗 床两侧,胸部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上段胸椎病变,治疗师面向患者头部站立,双手拇指放在胸椎 棘突上,指尖相对或指背相接触,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胸椎背部。中、下段胸椎病变,治 疗师站在体侧,-侧手掌根部(相当于豌豆骨处)放在胸椎棘突。操作时借助上肢力量将棘 突向腹侧按压。
2.        侧方推棘突
作用:增加胸椎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双手拇指重叠放在拟松动棘突的侧方,其余 四指分开放在胸背部。拇指固定,双上肢同时用力将棘突向对侧推动。
3.        垂直按压横突
作用:增加胸腰椎旋转及侧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胸椎的一侧横突上, 指背相接触或拇指重叠将横突向腹侧推动。如果疼痛明显,拇指移向横突尖部;如果僵硬 明显,拇指移向横突根部。
4.        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胸椎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在治疗床上,双上肢胸前交叉,双手分别放在对侧肩部。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者一侧,向右旋转时,左手放在其右肩前面,右 手放在左肩后面,双上肢同时用力,使胸椎随上体向右转动。向左旋转时治疗师手法操作 相反。
三、腰椎关节
(-)运动学概要
通过椎间盘的横轴,范围由上到下逐渐增加,腰椎的单独旋转幅度甚小,左右共约16°。 附属运动包括垂直按压棘突、侧方推棘突、垂直按压横突以及旋转摆动等。
(-)操作要领
1.垂直按压棘突见图5-3。
作用:增加腰椎屈、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腹部可以垫一小枕, 使腰椎生理性前屈变平,上肢放在体侧或垂于治 疗床沿两侧,头转向一侧。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 下方手掌根部(相当于豌豆骨处)放在拟松动的 棘突上,五指稍屈曲,上方手放在下方手腕背部。 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棘突垂直
图5-3垂直按压棘突
100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E
向腹侧按压。
2.        侧方推棘突
作用:增加腰椎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4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棘突一侧,指腹接触 棘突,拇指尖相对或拇指相互重叠,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腰部。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 助上肢力量将棘突向对侧推动。
3.        垂直按压横突
作用:增加腰椎侧屈及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腰椎的-侧横突上,指 背相接触或拇指重叠。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横突向腹侧推动。如果疼痛 明显,拇指移向横突尖部;如果僵硬明显,拇指移向横突根部。
4.        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腰椎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下肢屈髄、屈膝。屈靓角度根据松动的腰椎节段而定, 松动上段腰椎,屈髓角度偏小,松动下段腰椎,屈髄角度偏大。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一侧肘部放在患者的肩前,另一侧肘部 放在骼靖上,双手示指分别放在拟松动相邻椎体的棘突上,同时反方向(肩向后,骼靖向前) 来回摆动。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1
第三节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一、肩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肩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包括水平内收和外展),旋转(包括内旋 和外旋);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挤压、前后向滑动等。
(-)操作要领
1.        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肩外展约50°,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 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内侧手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约10 秒钟,然后放松,操作中要保持分离牵引力与关节盂的治疗平面相垂直。
2.        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
101
第五章
►关节松动技术
内侧手放在腋窝,拇指在腋前。外侧手向足的方向持续牵拉肱骨约10秒,使肱骨在关节盂 内滑动,然后放松,操作中要保持牵引力与肱骨长轴平行。
3.        上下滑动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牯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此手法是上述1和2手法的结合。治疗师站在躯干一侧,双手 分别握住肱骨近端的内外侧。内侧手稍向外做分离牵引,同时,外侧手将肱骨上下推动。
4.        外展向足侧滑动 见图5-4。
作用: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90°,屈肘约70°,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师前臂内侧。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坐在患者外展肩的外侧,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 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外侧手稍向外牵引,内侧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图5-4外展向足侧滑动
当患者关节疼痛剧烈或明显僵硬,上肢不能外展,可让患者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或外 展至最大范围,肘关节伸、屈均可;治疗师站在患肩床头,双手拇指放在肩峰下肱骨头上, 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两侧。双手固定不动,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5.前后向滑动见图5-5。
作用:增加肩前屈和内旋活动范围。
图5-5前后向滑动
102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上方手的手掌放在肱骨头上, 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稍稍将肱骨托起,上方手将肱骨的近段由前向后推动。如果关 节疼痛明显(如急性期),治疗师可以将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上,由前向后推动肱骨头。
6.后前向滑动见图5-6。
作用:增加肩后伸和外旋活动范围。
有三种操作方法。
(1)        患者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旋前放在胸前。治疗师站在患侧肩关节的 外侧,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双手拇指同时将肱骨头 向前推动(图5-6①);此手法也可以在患者侧卧位时操作。
(2)        患者仰卧位,上肢稍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师内侧上肢肘窝处。治疗师站 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外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外侧手将肱 骨由后向前推动(图5-6②)。
(3)        患者俯卧位,患侧肩关节放在治疗床边缘,肩前方垫一毛巾,上肢外展,上臂放在 治疗师内侧大腿上。治疗师站在外展的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放在肱骨近端后面,外侧 手放在肱骨远端前面。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将肱骨向前推动(图5-6③)。
① ②
图5-6后前向看动
103
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上述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关节明显疼痛的患者;第三种方法主要用 于治疗关节明显僵硬的患者;第二种方法介于两者之间。
7.        外展摆动
作用:当外展超过90°时,进一步增加外展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 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外侧 手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
8.        侧方滑动见图5-7。
作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躯干一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远 端及肘部。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向外侧推动肱骨。
如果关节僵硬明显,治疗师也可以用双手握住肱骨近端,颈肩部抵住肱骨远外侧。松 动时,双手向外,肩部向内同时推动肱骨。
图5-7侧方滑动
9.        水平内收摆动
作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肩前屈90°,屈肘,前臂旋前,手搭在对侧肩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后方,同侧手托住患侧肘部,另一侧手握住搭在对侧 肩部的手。双手同时将患侧上肢做水平内收摆动。
10.        后前向转动
作用: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 及肱骨近端前面。双手拇指同时由后向前转动肱骨。
11.        内旋摆动见图5-8。
作用: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104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乜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上方手托住肘部,下方手握住前 臂远端及腕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
图5-8内旋摆动
12.        外旋摆动
作用:增加肩外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屈肘90° □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下 方手托住肘关节前面,上方手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
13.        肩胛胸壁关节松动手法见图5-9。
作用:增加肩胛骨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 指与四指分开,固定肩胛骨下角。双手同时向各个方面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分别做上抬、 下降、前伸(向外)、回缩(向内)运动,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做旋转运动。
图5-9用胛购璧关节松动手法
105
第五章
肘关节松动技术
二、肘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肘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伸;橈尺近端关节与橈尺远端关节共同作用可以旋前和旋 后。附属运动包括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以及侧方滑动等。
(-)肱尺关节操作要领
1.        分离牵引
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屈肘至最大范围,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肘窝,手掌接触前臂近端,掌根靠近尺 侧,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和腕部背面尺侧。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向足的方向推动尺骨。
2.        长轴牵引
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稍外展,肘关节伸到最大范围,前臂旋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尺 侧。内侧手固定,外侧手沿着长轴牵引尺骨。
3.        侧方滑动
作用:增加肱尺关节的活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伸肘,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一侧手放在肱骨远端,一侧手握住前臂近端。 将尺骨向橈侧推。
4.        屈肘摆动
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或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的外侧,上方手放在肘窝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 远端,并将前臂稍作长轴牵引后再屈曲肘关节。
5.        伸肘摆动
作用:增加伸肘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外侧,上方手放在肘窝,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 在伸肘活动受限的终点摆动前臂。
(三)肱橈关节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见图5-10&raquo;
作用:增加肱槎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上方手抓住肱骨的远端,下方手握住前臂近端 的尺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向外侧推动橈骨,做肱橈关节分离的动作。
2.长轴牵引
作用:增加肱梯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的活动范围。
106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
图5-10分离牵引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肘关节在伸肘活动受限处,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上肢及躯干之间,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外侧手握住 前臂远端橈侧。内侧手固定,外侧手沿楼骨长轴向远端牵拉。
3.侧方摆动
作用:增加伸肘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下方手握住前臂远 端橈侧及腕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向尺侧摆动。
(四)橈尺近端关节
1.        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屈肘,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双手分别握住槎骨或尺骨的远端。一侧手固 定,一侧手将橈骨或尺骨沿长轴牵引。
2.        前后向滑动 见图5-11。
作用:增加前臂旋前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伸肘,前臂旋后。
图5-14前后向滑动
107
匕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或坐,双手分别握住橈骨和尺骨的近端,拇指在上, 四指在下。一侧手固定尺骨,一侧手向背侧推动橈骨。
3.后前向滑动见图5-12=
作用:增加前臂旋后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或坐位,肩稍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或坐位,一侧手拇指或掌根部放在橈骨小头处,四 指放在肘窝,一侧手握住肘关节下方。上方手向掌侧推梯骨小头。
图5-12后前向滑动
4.前臂转动
作用:增加前臂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上方手握住肱骨远端,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 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旋前或旋后摆动。
三、腕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腕部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腕(掌屈)、伸腕(背伸),視侧偏斜(外展)、尺侧偏斜(内 收),以及旋转等。附属运动有分离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等。
(-)棧尺远端关节操作要领
1.        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前臂旋前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双手分别握住挠骨和尺骨的远端,拇指在掌 侧,其余四指在背侧。握住尺侧的手固定,握住橈侧手的拇指将橈骨远端向背侧推动。如 果关节僵硬比较明显,可以改拇指为鱼际推动橈骨。
2.        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前臂旋后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前臂旋前。
108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双手分别握住橈骨和尺骨远端,拇指在背侧,其余四指在掌 侧。橈侧手固定,尺侧手拇指将尺骨远端向掌侧推动。如果关节僵硬比较明显,可以把拇 指改为用鱼际推动尺骨。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2
(三)        橈腕关节操作要领
1.        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台上,腕关节中立位伸出床沿或桌沿。前 臂下可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 并向远端牵拉腕骨。
2.        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屈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手背近排腕骨处固定,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梯侧, 并向背侧推梯骨。
3.        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伸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屈肘90°,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近排腕骨掌侧固定,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橈侧背面, 并向掌侧推动楼骨。
4.        尺侧滑动
作用:增加腕橈侧偏斜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伸肘,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伸出治疗床或治疗台缘。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固定前臂远端,一侧手握住近排腕骨梯侧,并向尺侧 推动。
5.        橈侧滑动
作用:增加腕尺侧偏斜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肩关节外展,内旋,伸肘,前臂旋前或旋后位,腕关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固定前臂远端,一侧手握住近排腕骨尺侧,并向挠侧 推动。
6.        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腕关节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屈肘90°,前臂和腕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近排腕骨,将腕骨顺时 针或逆时针转动。
(四)        腕骨间关节松动手法
1.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腕骨间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后,腕中立位。
109
:第五章
卜关节松动技术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坐位,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腕骨的掌面,示指放在 相应腕骨的背面。一侧手固定,一侧手向背侧推腕骨。
2.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腕骨间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伸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腕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坐位,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腕骨的背面,示指放在 相应腕骨的掌面。一侧手固定,一侧手向掌侧推动腕骨。
四、手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手部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伸,内收、外展,拇指对掌等。附属运动包括分离牵引、长 轴牵引,以及各方向的滑动等。
(-)操作要领
1.        腕掌关节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腕部伸出床沿或桌沿,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固定远排腕骨,一侧手握住相对应的掌骨,向远端牵拉。
2.        掌骨间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相邻掌骨间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后向滑动时前臂旋后,后前向滑动时前臂旋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坐位,双手拇指放在相邻掌骨的远端,前后向滑动 时,拇指在掌侧,四指在背侧;后前向滑动则相反,拇指在背侧,四指在掌侧。松动时,一侧 手固定,一侧手将相邻的掌骨由掌侧向背侧(前后向滑动),或由背侧向掌侧(后前向滑动) 推动。
3.        掌指关节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中立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腕关节中立位,掌指关节屈曲90。o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固定掌骨远端,一侧手握住指骨近端,将指骨向掌骨远 端牵拉。
4.        掌指关节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腕关节中立位,手指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指骨近端,将指骨沿长 轴向远端牵拉。
5.        掌指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        /
作用:前后向滑动增加掌指关节屈曲活动范围,后前向滑动增加掌指关节伸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或中立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手指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指骨近端,前后向滑动 时将近端指骨向背侧推动,后前向滑动时将近端指骨向掌侧推动。
110
关节松动技术彳
第五章
6.        掌指关节侧方滑动
作用:增加掌指关节内收、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或中立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腕关节中立位,手指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堪住掌骨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指骨近端的内外侧,将 指骨向橈侧或尺侧来回推动。
7.        掌指关节旋转摆动
作用: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台上,手指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指骨近端,将指骨稍作 长轴牵引后再向掌侧转动,或向背侧转动。
8.        拇指腕掌关节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中立位放在治疗床上,腕关节中立位,可在前臂下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远排腕骨的大多角骨固定,一侧手握住拇指近端 指骨,将拇指近端指骨沿长轴向远端牵引。
9.        拇指腕掌关节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拇指腕掌关节屈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后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远排腕骨的大多角骨,一侧手握住第1 掌骨并向背侧推动。
10.        拇指腕掌关节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拇指腕掌关节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固定远排腕骨的大多角骨,「侧手 握住第1掌骨,并向掌侧推动。
11.        拇指腕掌关节尺侧滑动
作用:增加拇指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中立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腕关节中立位,拇指掌侧内收。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舟状骨及大多角骨固定,一侧手握住第1掌骨,并 向尺侧推动。
12.        拇指腕掌关节橈侧滑动
作用:增加拇指对掌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后位放在治疗床上,腕中立位,拇指掌侧内收。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手腕背侧,手指放在舟状骨、大多角骨及第2掌骨 近端固定,一侧手放在第1掌骨处,将第1掌骨向梯侧推动。
13.        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
操作手法相同。包括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旋转摆 动。这些手法的治疗作用、治疗师操作手法与掌指关节相同,可参阅本节掌指关节这一部分 内容。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3
第四节下肢关节松动技术
一、靓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髓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伸,内收、外展,以及内旋和外旋。附属运动包括分离牵引、 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以及旋转摆动等。
(-)关节松动手法
1.        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中立位,双手抓住床头,以固定身体。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双手握住大腿远端,将小腿夹在内侧上 肢与躯干之间。双手同时用力,身体向后倾,将股骨沿长轴向足部方向牵拉。
2.        分离牵引见图5-13。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屈靓90°,屈膝并将小腿放在治疗师的肩上,对侧下肢伸直。 双手抓住床头,以固定身体。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上身稍向前弯曲,肩部放在患腿的小腿 下,双手五指交叉抱住大腿近端。上身后倾,双手同时用力将股骨向足部方向牵拉。
注意:治疗中保持患侧靓关节屈曲90°。
图5-13分离牵引
3.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屈髄和外旋髓活动范围。        ,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稍外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在患侧,上方手掌放在大腿近端前外侧,下方手 放在月国窝内侧。下方手将大腿稍托起,上方手不动,借助身体及上肢力量将股骨向背侧 推动。
112
关节松动技术卷麵圜畅;
4.后前向滑动见图5-140
作用:增加醜后伸及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膝。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患侧站立,上方手放在大腿近端后面,下方手托住膝 部和大腿远端。下方手稍向上抬起,上方手固定,上身稍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股骨向腹侧 推动。
5.        屈曲摆动
作用:增加醜屈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髓屈膝,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下方手托住小腿。双手 同时将大腿向腹侧摆动,使患侧下肢髄关节发生被动屈曲。
6.        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靓的内旋或外旋活动范围。
此手法有以下两种操作方法。
(1)        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分别屈靓,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 上方手放在離骨上,下方手握住足跟,将小腿抬起。做内旋旋转时,上方手向内摆动大腿, 下方手向外摆动小腿;做外旋旋转时,上方手向外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内摆动小腿。
(2)        患者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患侧,上方手 放在臀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的内外踝处。做内旋时下方手将小腿向外摆动,做外 旋时下方手将小腿向内摆动。
7.        内收内旋摆动见图5-15。
作用:增加髓内收、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寵,屈膝,足放在治疗床上,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上方手放在患侧髄部,下方手放在患膝 離骨上。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大腿向对侧骯部方向摆动。
8.        外展外旋摆动见图5-16o
作用:增加醜外展、外旋活动范围。
113
第五章
卜关节松动技术
图5-45内收内旋摆动        图5-16 外展外旋摆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骯,屈膝,足放在对侧膝关节上,呈“4”字状,健侧下肢 伸直。        八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上方手放在对侧骨盆上,下方手放在患 侧膝关节。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膝关节向下摆动。
注意:此手法也是临床上骨科检查中常用的骯关节检查手法之一。
二、膝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和伸,在屈膝位小腿可内旋(足尖向内)和外旋(足尖向外)。 附属运动包括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等。
(~)股胫关节操作要领
1.长轴牵引见图5-17o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坐在治疗床上,患侧屈膝垂于床沿,月国窝下可垫一毛巾卷,身体稍后倾,双手 在床上支撑。
图5-17长轴牵引
114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E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侧向患者下蹲或坐在低治疗凳上,双手握住小腿远端。双手 固定,将小腿向足端牵拉。
2.        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膝关节伸的活动范围
此手法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        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患侧月国窝下垫一毛巾卷。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 在大腿远端的前面,下方手放在小腿近端前面,虎口位于胫骨结节稍上方。上方手固定,上 身前倾,借助身体及上肢力量将胫骨向背侧推动。
(2)        患者坐位,患侧下肢屈膝,月国窝下垫一毛巾卷。治疗师面向患者坐位,一手虎口或 掌根部放在小腿近端大约胫骨结节处,一手握住小腿远端,将胫骨近端向背侧推动。
3.        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髓,屈膝,足平放床上,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坐在治疗床一侧,大腿压住患者足部,双手握住小腿近端,拇 指放在韻骨下缘,四指放在月国窝后方。双手固定,身体后倾,将胫骨向前拉动。
4.        侧方滑动
作用: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立于患侧,双手将下肢托起,内侧手放在小腿近端内侧,外 侧手放在大腿远端外侧,将小腿夹在内侧前臂与躯干之间。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将胫骨向 外侧推动。
注意事项:此手法和骨科检查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法相同。
5.        伸膝摆动
作用:增加膝关节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稍外展,屈膝。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足的方向站立于患侧,双手抬起患侧下肢,将其置于 内侧上肢与躯干之间。双手握住小腿远端,稍将小腿向下牵拉,并同时将小腿向上摆动。
6.        旋转摆动
作用:内旋摆动增加小腿内旋活动范围,外旋摆动增加小腿外旋活动范围。
此手法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患者坐位,小腿垂于治疗床沿。治疗师面向患者坐在一低凳上,双手握住小腿近端, 并稍向下牵引。内旋时,向内转动小腿,外旋时,向外转动小腿。
(2)        患者仰卧位,下肢稍外展。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双手托起患者下肢,上方手放在 大腿远端前面,下方手托住足跟。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小腿向外转动(内旋)或向内转动 (外旋)。
(三)験股关节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增加韻骨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稍屈膝,可以在月国窝下垫一毛巾卷。
115
第五章
卜关节松动技术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双手拇指与示指分别放在韻骨两侧。 双手握住韻骨,同时向上抬动。
2.        侧方滑动
作用:一般松动,增加離骨活动范围。
卑者体位:仰卧位,稍屈膝,可以在月国窝下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膝关节外侧。双手拇指放在離骨外侧,示指放在对 侧。双手固定,同时将離骨向外侧或内侧推动。
3.        上下滑动
作用:向上(头部方向)滑动时,增加伸膝活动范围;向下(足部方向)滑动时,增加屈膝 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稍屈膝,可以在月国窝下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向下滑动时,双手拇指放在離骨上端, 其余四指放在離骨两侧。向上滑动时,双手拇指放在離骨下端,其余四指放在離骨两侧。 双手同时用力将離骨向上或向下推动。
如果離骨活动明显受限,可以将一侧手的虎口或掌根放在離骨的上端(向下滑动)或下 端(向上滑动),另一侧手虎口放在離骨的下方(向下滑动)或上方(向上滑动)操作。
(四)上胫腓关节操作要领
1.        前后向滑动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醜,屈膝,足平放在治疗床上,对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坐在治疗床旁,大腿压住患者的足前部。双手拇指放在腓骨 小头上,其余四指放在两侧。双上肢同时用力将腓骨小头向后推动。
2.        后前向滑动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俯卧位,小腿下方垫一枕头或将小腿放在治疗师的大腿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或治疗师将自己的内侧腿屈膝放在治疗床上托住患 者小腿。双手拇指放在腓骨小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小腿两侧。双上肢同时用力将腓骨小 头向前推动。
三、踝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3

踝部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跖屈、背伸,内翻、外翻等。附属运动包括长轴牵引、前后向 滑动、后前向滑动、上下滑动等。其中下胫腓关节可以进行以下运动:①上下运动:即腓骨 头在在胫骨平台下向外方活动;②前后运动:范围很小,通常用手才能感觉出来,并随年龄 的增加而减少;③旋转及侧方运动:两者常同时发毎 此外,当足背伸时,外踝向上、外、后 方,跖屈时向下、内、前方。
(-)下胫腓关节操作要领
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
116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三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踝关节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前后向滑动时,上方手掌根部放在内踝后面,下方 手掌根部放在外踝前面;后前向滑动时,上方手掌根部放在外踝后面,下方手掌根部放在内 踝前面。前后向滑动时,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外踝向后推动;后前向滑动时,下方手固定, 上方手将外踝向前推动。
(三)胫距关节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见图5-18。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操作时可以采用以下手法。
(1)        患者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踝关节放松。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在患侧,双 手握住内外踝远端,相当于距骨处。也可用一侧下肢屈膝压住患者大腿后面固定。双手同 时向上用力牵引(图5-18①)。
(2)        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踝关节伸出床沿外。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或坐在床尾,双 手握住足背近端,借助上肢力量将足向远端牵引(图5-18②)。
图5-18分离牵引
①俯卧位;②仰卧位
2.        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背伸活动范围。
操作时可以采用以下手法。
(1)        患者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踝关节稍跖屈。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下方手放 在距骨前面,上方手放在内、外踝后方。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距骨向后推动。
(2)        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踝关节伸岀治疗床外。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床尾,上方手 握住内、外踝前方,下方手握住距骨前面,拇指在外侧,四指在内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借 助上肢力量将距骨向后推动。
3.        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跖屈活动范围。
操作时可以釆用以下手法。
117
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1)        患者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踝关节放松。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虎口放 在距骨后面,下方手虎口放在内、外踝前面。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将距骨向前推动。
(2)        患者俯卧位,踝关节伸出治疗床外,小腿前面垫一毛巾卷。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床 尾,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后面,下方手虎口放在距骨后面。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借助上肢力 量将距骨向前推动。
(3)        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前面,下方手托 住跟骨。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借助上肢力量将内、外踝向后推动。
4.        向内侧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外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下肢伸直,踝关节伸出治疗床外,小腿前面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在患足外侧,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后面,下方手握 住跟骨及距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借助上肢力量将跟骨及距骨向内侧推动。
注意:这一手法对距下关节也有一定的松动作用。
5.        向外侧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的内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患侧卧位,患肢置于下方并伸直,踝关节伸出治疗床外。上方健侧下肢屈 骯、屈膝。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后面,下方手握住跟骨及 距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借助上肢力量将跟骨及距骨向外侧推动。
6.        屈伸摆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后面,下方手握住足底。 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足做屈、伸摆动。
注意:这一手法对距下关节也有一定的松动作用。
7.        翻转摆动
作用:内翻摆动增加踝内翻活动范围,外翻摆动增加踝外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足跟后部,下方手握住足跟前部。 内翻摆动时,双手将跟骨向内侧翻转;外翻摆动时,双手将跟骨向外翻转。如果关节比较僵 硬,治疗师可以用上方手握住足跟,下方手握住足的中部,双手同时摆动,以增加摆动的强 度和范围。
(四)距下关节
1.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操作时可以采用以下手法。
(1)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踝关节伸出治疗床外。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床尾,内侧手 放在内、外踝远端距骨前面,外侧手握住跟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借助上肢力量将跟骨向 远端牵拉。
118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

(2)患者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双手用虎口 分别握住跟骨和楔骨,双上肢同时用力将跟骨及足向上牵拉。
2.        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背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及距骨后面,下方手虎口 放在距骨前下方的附骨上。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距下关节的远端向后推动。
3.        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跖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足跟,手掌放在跟骨后,下方手虎 口或掌根部放在距骨前面。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借助上肢力量将跟骨向前推动。
4.        侧方滑动
5.        屈伸摆动
6.        翻转摆动
上述手法的操作与胫距关节的手法操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操作时固定手尽量 靠近距骨,松动手尽量靠近跟骨,使力量真正作用于距下关节。具体操作方法此处不再 赘述。
(五)        附骨间关节
附骨间关节的松动技术基本相同,主要为上下滑动,即由足背向足底滑动,或由足底向 足背滑动。向足底滑动可以增加附骨的背伸活动范围;向足背滑动可以增加附骨的跖屈活 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稍屈骯,屈膝,或坐位,踝关节放松,稍跖屈。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立或坐位,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附骨的背侧,示指放在足 底相应附骨的跖面。向足底滑动时,一侧手固定,另一侧手拇指向足底方向推动相邻附骨; 向足背滑动时,一侧手固定,另一侧手示指向足背方向推动相邻附骨。
(六)        附跖关节
1.        上下滑动
作用:增加附跖间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踝关节放松,稍跖屈。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上方手握住附骨,下方手握住跖骨。上方手固定, 下方手将跖骨上下推动。如果要松动某个单一附跖关节,则将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的附 骨和跖骨近端的背面,示指放在足底相应的附骨和跖骨的跖面,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跖骨 近端向足背或足底方向推动。
2.        旋转摆动
作用:旋前摆动增加踝关节外翻活动范围,旋后摆动增加踝关节内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踝关节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双手分别握住附骨和跖骨近端,拇指在足背,四指 在足底。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跖骨向内转动(旋前),或向外转动(旋后)。
119
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四、足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足的功能主要为支撑体重,足部关节的生理运动有屈、伸,内收、外展、内翻、外翻。附 属运动有上下滑动、侧方滑动、长轴牵引、旋转等。
(-)操作手法
1.        跖骨间关节的上下滑动
作用:增加相邻跖骨间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俯卧位或坐位,踝关节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双手分别握住相邻跖骨。一侧手固定,一侧手将相 邻的跖骨上下推动。
2.        跖趾关节上下滑动
作用:增加跖趾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跖骨上,拇指在足底,示指在足背, 下方手放在相应的趾骨近端,拇指在足底,示指在足背。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趾骨上下 推动。
3.        趾骨间关节
(1)        分离牵引
(2)        长轴牵引
(3)        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
(4)        侧方滑动
(5)        旋转摆动
上述松动手法与指骨间关节的手法操作基本相同,可参阅本章第三节,此处不再赘述。
(燕铁斌)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5
第六章肌力训练技术
第一节概 述
肌力是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是肌肉发挥其生理功能 的形式,肌肉主要通过肌力对外界做功。肌力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会引起 人体各项日常活动的障碍,如坐、站、步行障碍等。肌力训练是增强肌力的主要方法,肌力 下降者常常通过肌力训练恢复至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者可以通过肌力训练达到代偿、增强 运动能力的目的。肌力训练的具体技术和方法有多种,如神经传递冲动训练、助力训练及 抗阻训练等。本章将重点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肌力训练技术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肌肉生理学概念
1.        肌力(muscle strength)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2.        肌肉耐力(muscle endurance)指肌肉持续地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 定强度的等张(速)收缩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肌肉开始收缩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 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影响耐力的因素有肌纤维的类型、肌红蛋白的储备、酶的 作用及肌力的大小等;耐力与所进行的运动强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肌肉耐 力就越小。
3.        肌肉长度-张力关系(muscle length-tension relation)指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与肌 肉收缩所产生肌力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适宜的初长度,才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 若肌肉收缩时,初长度已处于缩短状态或过分拉长状态,其收缩力下降。
4.        向心性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指在肌力训练中,使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 种训练方式。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其运动学 功能是产生加速运动。如屈曲肘关节时的肱二头肌收缩,伸膝时的股四头肌收缩。
5.        离心性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指在肌力训练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被动 地延长,肌肉同时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
(-)肌肉运动学概念
1.助力训练(assisted exercise)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
121
第六章
A肌力训练技术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6
运动或动作的一种训练方法。辅助力量可由治疗师、患者的健肢提供,亦可利用器械、引力 或水的浮力等提供。主要适用于肌力1〜3级的患者进行肌力训练。
2.        主动训练(active exercise)指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运动时既不需要助力,亦不用克服外来阻力。主要适用于肌力3级以上的患者进行肌力 训练。
3.        抗阻训练(resistance exercise)指患者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 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抗阻训练对增强肌力最为有效。主要适用于肌力3级以上的患 者进行肌力训练。渐进抗阻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是一种逐渐增加阻力的训 练方法,肌力增强时,负荷量也随之增加。
4.        悬吊训练(suspension exercise)是助力训练的一种,指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 装置,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这种训 练方法可节省治疗师的体力消耗。
5.        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 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在肌肉和骨关节损伤 后的训练初期,为了避免给损伤部位造成不良影响,常利用此种运动方法进行肌力的增强 训练,如站“马步”或半蹲位训练股四头肌、外固定情况下的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训练等。 可用于肌力为2〜5级的患者。
6.        等张训练(isotonic exercise)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张力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 长度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人类肢体的大部分日常活动都属于等张 收缩。根据肌肉训练过程中肌肉纤维长度的不同改变,又将等张训练分为向心性收缩与离 心性收缩两种不同的肌肉训练方式。
7.        等速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指利用等速仪器,根据运动过程中患者肌力大小的 变化,由机器提供相匹配的阻力,使整个关节按照预先设定的速度进行运动的一种训练方 法,又称可调节抗阻训练或恒定速度训练。等速训练也分为向心性训练与离心性训练两种 不同的肌肉训练方式。
二、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一般认为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其产生的肌力也越大。一块 肌肉生理横断面为每条肌纤维横断面之和,单位生理横断面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绝 对肌力。一般认为绝对肌力值在各种族人群中相对一致。
2.        肌肉的初长度 即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是弹性物质,在其生理限度内,当肌肉 在收缩前被牵拉至适宜的长度时,收缩时的肌力较大;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 时,产生的肌力为最大。由于关节在不同的角度时,肌纤维的初长度不同,故肌肉所产生的 肌力也不同。
3.        肌纤维的类型骨骼肌纤维可依据其收缩的特性不同分为快肌和慢肌两大类。快 肌纤维较慢肌纤维能产生更大的收缩力,因此,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断面积或 直径大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大。一般情况下,人体四肢肌肉的快、慢肌纤维类型百分比构 成大致相等,但受肌力训练的影响,快肌和慢肌的纤维横断面积和收缩力量可以发生相应 的改变。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7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
4.        肌肉的募集 肌肉收缩时同时投入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也越大,称为肌 肉的募集(recruit)o肌肉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当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 度越大,动员的运动单位就越多;当运型神经冲动的频率越高,激活的运动单位也越多。缺 乏训练的人只能动员肌肉中60%的肌葬维同时参加收缩,而训练水平良好的人肌纤维的动 员可达90%以上。
5.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一般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相一致,但也有不一致 的,如在一些较大的肌肉中,部分肌纤维与肌腱形成一定的角度而呈羽状连接。这种羽状 连接纤维越多,成角也较大,肌肉较粗,能产生较大的力,如腓肠肌或其他快肌纤维,具有较 强的收缩力。
6.        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 肌肉的收缩方式不同,产生的力也不同,如向心性收缩 和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不同。通常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要大于向心性收缩肌力; 收缩速度越慢,肌肉的募集量越多,产生的肌力越大。
7.        年龄和性别 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女性肌力一般为男性的2/3;尤其以握力和垂直 跳的力量差别最为明显,女性的握力仅为男性的60%,垂直跳的肌爆发力约为男性的65%o 肌力与年龄也有关系,女生达到最大肌力在20岁左右,男生在20〜30岁之间。40岁之后, 则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心理因素肌力易受心理的影响。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训练 者所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
三、肌力下降的常见原因
1.        神经系统疾病 无论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还是周围神经损伤,都会影响到受损神 经所支配肌肉的募集。如脑卒中、颅脑外伤等可引起偏侧肢体的肌肉瘫痪或肌力下降;臂 丛神经损伤后上肢肌肉瘫痪或肌力下降。
2.        失用性肌肉萎缩 是指由于制动及无功能状态,使肌原纤维产生减少,从而导致肌 纤维萎缩和肌肉力量的减退,常见于骨关节疾病、骨关节损伤术后和长期卧床的心脑血管 疾病患者。研究表明正常人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每天约减 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可减少50%,同时肌肉出现失用性萎缩,以股四头 肌、踝背伸肌萎缩最为明显;肌肉耐力亦逐渐减退,肌肉容积缩小,肌肉松弛,肌力和肌肉耐 力下降。失用性萎缩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肌肉的容积可复原,肌力和肌肉耐力可逐渐恢 复。除了失用性萎缩外,肌肉萎缩还包括失神经性肌肉萎缩、缺血性肌肉萎缩等常见类型。
3.        肌源性疾病肌源性肌力下降主要是因肌营养性不良、多发性肌炎等疾病所致。进 行性肌营养性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萎缩;多发性肌炎出现肌 力下降的主要部位为四肢近端肌群、颈屈曲肌群、咽喉肌群等。
4.        年龄增加 肌肉力量在儿童少年时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强,20〜25岁达到最高 水平,25岁以后平均每年最大力量下降1%, 65岁时只有25岁时力量的60%。
四、肌力训练的目的和种类
(-)肌力训练的目的
1.增强肌力使原先肌力下降的肌肉通过肌力训练,肌力得到增强。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7
2.增强肌肉耐力增强肌肉的耐力,使肌肉能够维持长时间的收缩。
3-为其他相关训练做准备 通过肌力训练使肌力增强,为以后的平衡、协调、步态等功 能训练做准备。
(-)肌力训练方法分类
1•按照训练目的分类可分为增强肌力训练和增强肌肉耐力训练两种。人体肌肉纤 维分为两大类型:I型肌纤维和n型肌纤维。I型肌纤维,又称为慢肌纤维或慢收缩氧化型 纤维肌,含肌原纤维较少,含线粒体和肌红蛋白较多,支配它的运动神经元较小,周围毛细 血管丰富,氧化酶活性较高,糖酵解酶活性较低;主要依靠有氧代谢供能,其收缩较慢、产 生的张力较低,但持续时间长、不易疲劳,是做低强度运动及休息时维持姿势的主要动力。 I[型肌纤维又称为快肌纤维,主要是Hb型纤维(又称快收缩酵解型纤维),含肌原纤维较多, 含线粒体和肌红蛋白较少,支配它的运动神经元较大,周围毛细血管较少,氧化酶活性低, 糖酵解酶活性高;依靠ATP分解及糖无氧酵解供能,其收缩快、产生张力高、易疲劳,是做 高强度运动时的主要动力。
肌肉收缩强度的不同,参与收缩的肌纤维亦不同,肌肉训练的效果亦不同。收缩强度 相当于最大收缩强度的40%时,肌肉的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且主要募集I型肌纤维,对增 强肌肉耐力有效;收缩强度进一步增加时,肌肉募集率增高,Ua、Hb型纤维也依次参与收 缩,此时对增强肌力有效。因此当训练目的为增强肌力时,应加大负荷量以募集更多的肌 纤维收缩,同时加快运动速度及缩短训练时间;而以增强耐力为目的时,则负荷量应相对减 小,重复次数应增加,训练的时间应延长。
2.        按照肌力大小分类 可分为传递神经冲动训练、助力训练、主动训练、抗阻力训练、 渐进抗阻训练等运动方法。0〜1级肌力时,可采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和被动训练;1〜3级 肌力时,可采用助力训练;3级以上肌力,可行主动训练;4~5级肌力时,可行抗阻训练。
3.        按照肌肉收缩的方式分类可分为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和等速训练。
第二节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与临床应用
—、基本原则
(-)抗阻训练原则
训练中施加阻力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因素。阻力主要来自于肌肉本身的重量、肌肉在移 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外加的阻力等。因此,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应考虑采用抗阻训练 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超量恢复原则
超量恢复(muscle super-compensation principal)是指肌肉或肌群经过适当的训练后, 产生适度的疲劳。肌肉先经过疲劳恢复阶段,然后达到超量恢复阶段(图6-1)。在疲劳恢 复阶段,训练过程中消耗的能源物质、收缩蛋白、酶蛋白恢复到运动前水平;在超量恢复阶 段,这些物质继续上升并超过运动前水平,然后又逐渐降到运动前水平。所以,当下一次训 练在前一次超量恢复阶段进行,就能以前一次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起到 巩固和叠加超量恢复的作用,逐步实现肌肉形态的发展及功能的增强。
124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E
图6-1題量恢复原则示意图
(三)注意事项
按照肌肉练习的超量恢复原则,在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肌肉训练时要引起一定肌群的适度疲劳因为无明显的肌肉疲劳也就无超量恢复出 现,肌肉训练就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训练中切忌出现过度的疲劳,由于过度疲劳会 对较弱的肌肉造成损伤,因此训练中应严密观察。过度疲劳的表现为:运动速度减慢、运动 幅度下降、肢体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动作、或主诉疲乏劳累;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停止 训练。另外,在肌力增强训练后,却反而出现了肌力下降的现象,表明前段的训练强度过大, 肌肉出现了过度疲劳,此时应减少运动强度或停止训练一段时间。
2.        肌肉训练要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尽量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 段内进行。训练间隔时间太短,肌肉疲劳尚未完全恢复,继续训练将加重疲劳,会引起肌肉 劳损;间隔时间太长,超量恢复已消退,无法巩固和叠加超量恢复,使肌力得不到增强。因 此,合理的训练频度应为每天1次或隔天1次。
二、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肌力训练前需进行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ing, MMT)或采用专业肌力测定器 械进行评定,评定完成后根据情况进行肌力训练,常用的肌力训练方法如下。
(-)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肌力0〜1级的患者。常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肌肉瘫 痪,如脑卒中后软瘫期、臂丛神经损伤后上肢肌肉瘫痪。
2.        训练方法 引导患者做主观努力,通过意念的方式,竭力去引发瘫痪肌肉的主动收 缩。此时患者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周围传递,使瘫痪肌 肉逐渐恢复功能。这种主观努力可以活跃神经轴突流,增强神经营养作用,促进神经本身 的再生。
(二)助力训练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肌力1〜3级的患者。此时,肌力较弱尚不能独自主动完成运动, 开始进行助力训练,可以逐步增强肌力。注意在训练时,应随着肌力的恢复不断地改变辅 助的方法和辅助量。常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肌力有一定程度恢复的患者,骨折术后 早期需功能训练的患者。
2.        训练方法常用的助力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25
2第六章
A肌力训练技术
(1)        徒手辅助主动训练:利用治疗师的手法,不需要任何器械的帮助。当肌力为1级或 2级时,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例如:当股四头肌肌力为2级时,让患者侧卧位,训 练侧下肢在下方,膝关节屈曲;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一只手托起上方下肢,让患者主动伸 展下方下肢的膝关节,同时治疗师的另一只手在下方下肢小腿后方稍加辅助力量;随着肌 力的改善,进行辅助量的精细调节,以增强训练效果。该训练方法的缺点是治疗师与患者 呈一对一的训练模式,比较费时费力。
(2)        滑面上辅助主动训练:在光滑的板面上利用滑石粉或小滑车等方法,减少肢体与滑 板之间的摩擦力,进行滑面上的辅助训练;同时,也可通过垫毛巾或加大滑板的倾斜度等方 法,加大摩擦力在滑板上做滑动训练。此训练是在肢体克服一定阻力下进行的,训练难度 高于徒手辅助主动运动和悬吊式训练法。
(3)        滑车重锤的主动训练:以上两种运动均是在水平面上进行,而滑车重锤训练是在垂 直面上用滑车、重锤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此方法主要适用于靓、肩、膝等大关节的肌 力训练,不适用于手指、腕、肘和踝等关节的训练。
(4)        浮力辅助主动训练:指在水中进行的一种辅助主动运动,可利用水对肢体的浮力或 漂浮物,以减轻肢体重力的影响。
(三)        悬吊训练
1.        适用范围 悬吊训练属于一种助力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肌肉肌力1〜3级的患者。
2.        训练方法 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 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训练时,可利用变化的体位和不同位置的滑轮、挂 钩等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如训练股四头肌的肌力时,患者侧卧、患侧肢体在上;在 膝关节垂直方向的上方置一挂钩,用吊带在踝关节处固定,用绳索使小腿悬空;让患者完成 膝关节的全范围屈伸运动,动作宜缓慢、充分,避免下肢借助惯性做钟摆样动作。训练时治 疗师要注意固定大腿,以防止摇摆、降低训练效果;并随着肌力的改善,调节挂钩的位置、 改变运动面的倾斜度、用手指稍加阻力或用重锤作阻力,以增加训练难度。
(四)        主动训练
1•适用范围 适用于肌力达3级以上的患者。并且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 的速度、次数、间歇。
2.训练方法 训练中应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将肢体置于抗重力位,防止代偿运动。
(五)        抗阻训练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肌力已达到4级或5级,能克服重力和外来阻力完成关节活动范 围的患者。
2.        训练方法 具体做法与辅助主动运动的形式相同,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 物、摩擦力、流体阻力等作为阻力。常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徒手抗阻力主动训练:固定位置与辅助主动训练形式相同,固定关节近端。阻力的 方向与运动的肢体成直角,根据训练要求,阻力的部位与姿势应适当变换。加阻力时不可 过急,宜缓慢,使运动中的肌肉收缩时间延长,一次动作2〜3秒完成,开始时在轻微阻力下 主动运动10次,然后加大阻力,使肌肉全力收缩活动10次,可做向心性等张收缩,也可做 离心性等张运动及等长运动。对骨折患者,要注意施加阻力的部位,保护骨折固定的部位, 阻力不可过大,以免影响骨折恢复。
126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2
(2)        加重物抗阻力主动训练:直接用手拿重物或把重的东西系在身体某部位进行练习。 如做膝伸展运动时,把沙袋固定在踝部进行练习。
(3)        重锤与滑车抗阻力主动训练:此方法用重锤作阻力,用滑车改变牵引的方向;牵引 方向与肢体成90。直角,使肌肉产生叢大力量;无论是向心性或离心性收缩,运动速度不宜 过快,肌肉收缩到最大后停2〜3秒,每个动作都需缓慢进行。
(4)        弹簧抗阻力主动训练:用弹簧的弹性作阻力进行肌力训练。
(5)        摩擦阻力抗阻主动训练:由于摩擦阻力难以控制、不稳定、不易量化,所以,该训练 不是抗阻运动的常用方法。
(6)        水中抗阻力主动训练:水的浮力可协助运动,对抗水浮力的运动属于抗阻训练,还 可在肢体末端拴上一定重量的物体,向下方运动,以克服水对重物的浮力进行训练。
(六)        等长训练
1.        适用范围 根据肌力的恢复程度,2~5级肌力的患者均可进行等长收缩运动训练。 常用于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骨折石膏外固定后。
2.        训练方法 研究证明,20次/组、每次肌肉持续6秒的等长训练,其效果明显优于3 次/组、每次持续6秒的训练。
(1)        “tens”方法:即每次肌肉收缩10秒后休息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次训练10 组,这种训练方法对肌力恢复更为有效。
(2)        多角度等长训练(multi-angle isometric exercise, MIE):是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 每隔20。做一组等长训练。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克服等长训练的角度特异性,扩大等长练习 的作用范围,能在可任意设定关节角度的等速训练器上进行;可在训练时避开“疼痛弧”,选 择在“疼痛弧”的两侧进行多角度等长训练;可通过等长训练的生理溢流作用,促进对“疼痛 弧”处的肌力恢复。多角度等长训练可采用“tens”原则,即每间隔20。〜30。选择一个角度, 每个角度用力收缩10秒,休息10秒;重复用力收缩10次,共训练5〜10个角度(依据不同 的关节)。用力收缩时,开始2秒迅速达到所需力矩值,然后保持该力矩值6秒,最后2秒逐 渐放松。
(3)        训练的形式:①徒手等长运动:受训肢体不承担负荷,而保持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 ②肌肉固定训练:适用于固定在石膏中的肢体,要求肌肉收缩时不能引起关节的运任何动, 如股四头肌在伸展位石膏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等长收缩练习;③利用器具:可利用墙壁、地 板、肋木和床等各种固定不动的器械和物品,保持肢体肌肉长度不变进行等长训练。
(七)        等张训练
1.        适用范围:根据肌力的恢复程度,3〜5级肌力的患者均可进行等张收缩运动训练。
2.        训练方法
(1)        等张训练的基本方法:该法是直接或通过滑轮举起重物的训练,如举哑铃或沙袋、 拉力器等训练。其特点是所用重物的绝对重量不变;但是,由于运动中肢体杠杆位置的改 变,阻力和肌力作用于关节旋转中心的力臂会有改变,而二者的改变不一致,所以当肌肉收 缩处于相对不利的条件下,可使其抗阻能力减弱,且只能选用较小阻力,因而影响训练效果。
(2)        渐进性抗阻训练法:用等张训练增强肌力的关键在于较大的阻力,做最大收缩或 接近最大收缩的训练,此法遵循大负荷少重复的原则。Delorme渐进抗阻训练法:先测出训 练肌肉连续10次等张收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称为10RM (10-repetition maximum)=每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8
A肌力训练技术
次训练3组,重复10次,各组间休息1分钟。第1、2、3组训练所用阻力负荷依次为1/2、3/4 及1个lORMo每周复测10RM值,并相应调整负荷量,使其随肌力的增加而增加。Oxford 渐进抗阻训练法:与Delorme法类似,但把负荷顺序颠倒,使第1、2、3组训练负荷分别为
1、3/4、1/2 的 lORMo
(3)向心训练和离心训练:等张训练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训练和 离心训练。如屈曲肘关节时的肱二头肌收缩、伸膝时的股四头肌收缩,为向心性收缩;在太 极拳活动中变换肢体姿势的肌肉收缩如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手握重物缓慢伸肘时肱二 头肌的收缩等,为离心性收缩。
(八)        短暂最大负荷练习
1 •适用范围同等张训练。
2.训练方法这是由Rose提出的一种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相结合的肌肉练习方法。 即在最大负荷下,以等张收缩完成关节运动,并在完成时接着做等长收缩5~10秒,然后放 松,重复5次,每次增加负荷0.5kg。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10秒者,则不加大负荷。
(九)        等速训练
1.        适用范围 可根据肌力恢复的程度,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式;对于3级以下肌力,可先 在持续被动活动(CPM)模式下进行助力运动,以进行肌肉的早期训练,对于3级以上肌力 可选用向心性肌力训练和离心性肌力训练。
2.        训练方法包括等速向心性肌力训练和等速离心性肌力训练,常用的训练系统包括 Cybex, Biodex, Kin-Com 和 Lido。
(1)        等速向心肌力训练:是最常用的一种肌力训练方式。由于等速仪器能提供不同的 运动速度,因此可根据不同病情需要,选择一系列不同的运动速度进行肌力训练,这种训练 方法又称为运动速度谱训练。运动速度谱包括:慢速(1°〜60°/s)、中速(60° ~1807s),快速 (180°〜300°/s)及功能性运动速度(300°〜1000°/s)。运动速度谱训练方法包括:肌力训练 和功能适应性训练两种形式。
肌力训练形式常用于运动系统伤病康复治疗的早期及中期,以训练肌力为主。常选用 慢速和中速中的几种角速度组成运动速度谱。1次运动速度谱训练为1个训练单位。根据 肌肉功能情况,逐渐增加训练次数到2个或3个训练单位。
功能适应性训练形式主要用于运动系统伤病康复治疗的后期,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为 主。这个时期应进行快速、单次大收缩强度及多次重复收缩的训练,训练速度接近日常活 动或竞技运动时的收缩速度(3007s左右),这对促进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运动员早日 重返运动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等速离心肌力训练:等速仪器可提供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离心收缩/离心收缩两 种训练方式。在前一种训练方式中,主要训练一组肌群,如顺时针方向是肌群的向心收缩, 逆时针方向则为同一肌群的离心收缩,从而形成一组肌群向心收缩-离心收缩连续的收缩 方式;后一种训练方式,可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两组肌群的离心收缩肌力,提高两组肌 群的肌力;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在等速离心收缩中,运动速度的生理溢流作用要大于等速向心收缩,约为607s;因此, 训练中运动速度之间相隔可略大一些。另外,离心训练的间歇时间一般也要长于等速向心 肌力训练。
128
肌力训练技术圖软
(3)短弧等速肌力训练:是指在限定活动范围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的一种方法,主要适 用于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后关节活动受限的疼痛患者。运动系统伤病常导致关节及周围 软组织的损伤,当关节活动至一定角度时可引起损伤部位的疼痛,在力矩曲线上表现为“疼 痛弧”;如在疼痛弧内进行运动有时会加重损伤,甚至引起新的损伤,对关节功能康复不利。 训练时,可在等速仪器上选用短弧等速肌力训练的方法,即限定运动活动范围,选择疼痛弧 的两侧进行等速肌力训练从而避开疼痛部位;选择合适的训练速度,先选择慢速及中速(如 60°-150%)进行训练,如果训练速度过快,关节活动不易在小幅度内迅速增速并跟上训练 速度,常感受不到阻力而影响训练效果;随着患者局部症状的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可逐渐扩 大,训练速度也可逐渐增加。
(十)其他训练方式
1.        振动力量训练(vibration training) 一种新兴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多与传统肌力抗 阻训练同时进行。其原理是通过外界的振动刺激引起la传入纤维兴奋,同时激活快肌纤维 和慢肌纤维,最大限度地募集运动单位参与活动。振动训练分为局部振动训练和全身振动 训练两种。局部振动训练将振动器直接放置在肌腹或肌腱的位置上,多用于上肢肌力训练; 全身振动训练一般利用放置在地面上的振动训练平台,患者单腿或双腿站立在仪器上进行 训练。振动训练能够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以及平衡控制能力,除常用于体育竞技 项目训练外,临床上也可将其应用于肌力下降和脑卒中后平衡功能训练。
2.        核心力量训练(core training)核心力量是指附着于脊柱、骨盆、骯关节等骨骼上并 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中起到保持身体基本姿势、维持姿势稳定与平衡的核心肌肉之间协调配 合、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核心肌肉主要是指附着在腰椎-骨盆-醜关节联合体上的腹 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骼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竖脊肌等 29块肌肉,核心肌群数量较多、大小不一、深浅不一,在维持人体平衡和提高运动控制时具 有重要作用。其训练方式多采用不稳定性训练,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使用悬吊、瑞士球、 平衡盘等器材进行训练。临床上将其应用于慢性腰痛治疗和预防妊娠期妇女产前并发症取 得了不错的疗效。
三、肌力训练方法的选择原则
1.        安全性必须将患者的训练安全放在第一位。适当的方法,可有效增强肌肉的力 量;不恰当的方法,不仅训练的效果差,而且容易引起损伤。如骨折损伤后早期,不宜进行 快速度的等速训练或等张训练等。
2.        有效性为了确保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应根据患者现有肌力水平、训练目的来选择 合适的训练方法(表6-1),主要包括肌肉收缩的类型、适当的负荷量、运动速度、重复次数、
表根据肌力大小选择训练方法
肌力大小        训练方法
0级        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1~2级        传递神经冲动训练、等长训练、助力训练
3级        主动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助力训练
4~5级        主动训练、抗阻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
129
第六章
A肌力训练技术
训练间隔时间等。如对肌力3级以上的患者,应采用抗阻训练方法;以增强肌肉耐力训练 为主要目的时,应选择小负荷、多重复的肌肉训练方法。
3.        实用性 根据本单位现有条件,选择一些简便易行、易掌握的肌力训练方法。
4.        个体化 选择肌力训练方法时应征求患者的意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制订 个体化的训练方案,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四、临床应用
(-)适应证
1.        失用性肌肉萎缩由肢体长期制动引起,如对骨折后石膏外固定的肌肉进行等长 训练。
2.        关节源性肌肉萎缩由疼痛反射性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引起,如对膝关节源性肌 肉萎缩进行等速训练。
3.        神经性肌肉萎缩由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引起所支配肌肉的瘫痪或肌力减退所致, 如对臂丛神经损伤后0级肌力的肌肉可进行神经传递冲动训练。
4.        肌源性疾病时肌肉收缩功能异常可进行强度适宜的肌力训练。
5.        骨关节畸形由局部肌肉力量不平衡引起,如对脊柱侧弯、平足等进行选择性增强 肌肉力量、调整肌力平衡训练。
6.        脊柱稳定性差 由躯干肌肉力量不协调引起,如进行腰腹肌肌力训练,预防下腰痛 发生。
7.        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如对膝关节炎患者进行腓肠肌肌力训练,防止膝 关节退行性改变。
&内脏下垂、尿失禁由腹肌和盆底肌肌力减退引起,如对老年妇女盆底肌肌力下降 的患者进行盆底肌肌力训练。
(-)禁忌证
1.        全身有严重感染和高热患者。
2.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3.        皮肌炎、肌炎发作期、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或抗阻训练。
4.        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局部肌肉训练,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肿。
5.        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成牢固骨痂时,不宜进行等张或等速肌力 训练。
(三)注意事项
1.        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节奏遵循超量恢复的原则,每次练习应引起适度的肌肉 疲劳,然后以充分的休息间歇等待超量恢复的出现,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练习。达 到超量恢复阶段时,可以测得肌力的增加,训练者主观感觉疲劳完全消除,对再次练习表现 出较高的积极性与信心,以此判断肌肉疲劳是否恢复°
2.        注意调节阻力恰当阻力的施加及调整是增强肌力训练的重要因素。阻力通常加在 需要增强肌力的肌肉附着部位远端,这样较少的力量即可产生较大的力矩。也需根据患者 的状况,来确定加阻力的部位,如当股四头肌肌力达到4级时,可在小腿的位置施加阻力; 当肌力比4级稍强时,可在踝关节处施加阻力;当肌力未达到4级时,可在小腿的上1/3处
130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
施加阻力。每次施加阻力的强度应平稳、非跳动性,并能使患者顺利完成全关节的活动范 围;当患者不能完成全范围的关节活动时,可降低阻力或改变施加阻力的部位。
3.        注意无痛训练 训练过程中发生疼痛,是出现损伤或加重损伤的信号,应予以重视 并尽量避免。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抑制,阻碍肌肉收缩,使肌力训练 无效。
4.        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肌力训练的过程是患者主观努力的过程。训练前应使患者 充分了解肌肉练习的意义和作用,消除其可能存在的疑虑;经常给予语言的鼓励,并显示训 练的效果,以提高其信心和长期坚持训练的积极性;应使患者了解肌力增长的大致规律,掌 握科学的练习方法。
5.        注意心血管反应 等长抗阻力训练时,特别是对抗较大的阻力时,会引起血压的明 显升高,加之等长训练时常伴有憋气,也会对心血管造成额外的负荷。因此,有高血压、冠 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禁止在等长抗阻训练时过分用力或憋气。
6.        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在增强肌力训练时应避免代偿动作的出现。如当骼腰肌、股 四头肌肌力较弱时,做骯关节的屈曲动作,可出现阔筋膜张肌的代偿运动,表现为髄部屈曲 时出现下肢外展、外旋。因此,在训练屈醜肌时,应防止阔筋膜张肌的代偿运动,控制大腿 外展、外旋,从正前方做屈覩训练;臀中肌肌力较弱时,做骯外展动作,出现腰大肌、骼肌代 偿,表现为在骯外展时引起大腿的外旋;所以,训练臀中肌时,要将大腿置于内旋、外旋的 中间位置,然后再进行外展动作。治疗师也可徒手或利用固定等方法,来抑制患者出现代 偿动作的出现。
7.        作好详细的训练记录认真记录患者的训练情况,包括患者训练时对运动负荷的适 应能力、训练的运动量是否适合、训练中患者的状况,在训练前后随时测试肌力的进展情 况,并根据患者的状况随时调整训练的强度和运动时间等,以达到最佳肌力训练效果。
第三节增强上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
一、解剖学概要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49
(―)肩部肌群
肩关节肌群可分为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和外旋等肌群;包括三角肌、冈上 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它们分布于肩关节周围,起自上肢带骨(如:肩胛 骨、锁骨等),止于肱骨。其作用是运动肩关节,并增强其稳固性。
1.        三角肌 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从前、外、后三面包绕肩关节,肌束向外 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三角肌包含前部肌束、中部肌束、后部肌束;前部肌束收 缩,使肩关节前屈、旋内和内收;中部肌束收缩,使上臂外展成水平位;后部肌束收缩,使肩 关节后伸、外旋和内收;三部分肌束同时收缩,使肩关节外展。
2.        冈上肌 在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侧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 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协助肩关节外展。
3.        冈下肌 呈三角形,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侧经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 作用是肩关节外旋。
131
第六章
A肌力训练技术
4.        小圆肌 位于冈下肌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侧面,止于肱骨大结节下部,协助肩 关节外旋。
5.        大圆肌 在小圆肌下方,起自肩胛骨下角背侧面,肌束向外上,止于肱骨小结节悄, 作用是肩关节内收和内旋。
6.        肩胛下肌 呈三角形,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外上经肩关节前面,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是肩关节内收和内旋。
7.        喙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与短头同起自喙突,止于肱骨中部内侧,协助 使肩关节前屈和内收。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彼此相连,围绕肩关节的上方、后面和前面, 形成肌腱袖,对肩关节起保护和稳定作用。
(-)肘部和前臂肌群
肘部和前臂肌群可分为伸肘、屈肘肌群和前臂旋前、旋后肌群;包括位于上臂前部的肱 二头肌、肱肌和后部的肱三头肌。
1 •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部的浅层,属梭形肌。起端有长、短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 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腔,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向下合并成 肌腹,下端移行为肌腱,止于橈骨粗隆。作用是肘关节屈曲,当前臂旋前时能使其旋后;此 外,还能协助肩关节屈曲。
2.        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前面,止于尺骨粗隆,协助肘关节 屈曲。
3.        肱橈肌 肱棧肌起自肱骨外上髒上方外,止于橈骨茎突,作用是肘关节屈曲。
4.        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部,起端有3个头,分为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类似“马蹄 形”。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经大圆肌、小圆肌间下降;外侧头、内侧头分别起自梯神经 沟外上方、内下方骨面,即外侧头起于肱骨后上部,内侧头起于肱骨后下部。3头向下会合, 以一个坚韧的肌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是肘关节伸直,长头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5.        旋前圆肌 起自肱骨内上髒和前臂深筋膜,止于橈骨中部外侧面,作用是肘关节屈 曲和前臂旋前。
6.        旋前方肌 扁平方形,紧贴梯、尺骨下段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橈骨,作用是前臂旋前。
7.        旋后肌 起自肱骨外上課和尺骨,向外下止于橈骨上端,作用是前臂旋后。
(三)腕部及手部肌群
1.前臂肌群 前臂肌群围绕尺骨和挠骨,分前、后两群,多为长肌,肌腹在近侧,远侧 移行为长腱。
(1)        屈腕肌群:自橈侧向尺侧依次为橈侧腕屈肌、掌长肌和尺侧腕屈肌,均起自肱骨内上 課和前臂深筋膜。橈侧腕屈肌止于第2掌骨底,屈肘屈腕,并使腕关节外展。掌长肌腱连 于掌腱膜,助屈肘屈腕,紧张掌腱膜。尺侧腕屈肌止于豌豆骨,屈肘屈腕,并使腕关节内收。
(2)        伸腕肌群:自梯侧向尺侧依次为挠侧腕长伸肌、梯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 尺侧腕伸肌。它们共同起于肱骨外上髒。橈侧腕长伸肌、梯侧腕短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分别 止于第2、3、5掌骨底,作用为伸腕。指伸肌向下分为4条肌腱,经手背分别至第2~5指背 面,形成指背腱膜,止于中节和远节指骨底,作用伸指和伸腕,并协助伸肘。小指伸肌腱加 入小指指背腱膜,作用伸小指。
132
肌力训练技术V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50
2.手部肌群分为手的外在肌和内在肌。
(1)        手的外在肌:肌腹在前臂,肌腱经腕集中于手部。指浅屈肌起自肱骨内上驟和尺骨、 挠骨前面,肌束向远侧移行为4条肌腱,通过腕管和手掌,在第2~5指近节指骨中部,每腱 分为两脚,止于中节指骨体两侧,可屈第2~5指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和肘关 节。在橈侧有拇长屈肌、尺侧有指深屈肌,起自橈、尺骨和骨间膜,前者止于拇指远节指骨 底,屈拇指指骨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后者向下分成4腱经腕管入手掌,至第2〜5指,穿指浅 屈肌腱两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屈第2~5指近、远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自 橈侧向尺侧依次为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它们起自橈、尺骨及骨间膜的 后面;拇长展肌止于第1掌骨底;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拇长伸肌止于拇指远节指 骨底;示指伸肌止于示指的指背腱膜。
(2)        手的内在肌:手部除前臂肌群延入的长腱外,手掌还有3个小肌群,与手的精细动 作有关。外侧群在手掌拇指侧,形成鱼际隆起,共4块肌肉,分为两层。浅层外侧为拇短展 肌,内侧为拇短屈肌;深层外侧为拇对掌肌,内侧为拇收肌。4块肌肉分别使拇指做展、屈、 对掌和内收等运动。
内侧群在手掌小指侧,形成小鱼际隆起,有3块肌肉,也分两层。浅层内侧为小指展 肌,外侧为小指短屈肌;深层为小指对掌肌。各肌分别使小指做展、屈和对掌运动。
中间群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①蚓状肌:为细束状小肌,有4条, 起自指深屈肌腱槎侧,绕至第2~5指背面,止于指背腱膜,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②骨 间肌:位于掌骨间隙内,包括骨间掌侧肌3块,收缩时使第2、4、5指向中指靠拢;骨间背侧 肌4块,使第2、4指离中指向两侧分开。各骨间肌均止于指背腱膜,可协助蚓状肌屈掌指 关节,伸指间关节。
二、运动学概要
(-)肩部肌群
主要由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及肩胛下肌等组成,这些肌肉的收缩可 以使肩关节在额状面、矢状面上做出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和外旋等动作。肩关节前 屈主要是由三角肌前部和喙肱肌收缩引起;后伸主要是由三角肌后部收缩引起;外展主要 是由三角肌中部和冈上肌收缩引起;内收主要是由胸大肌、大圆肌引起;内旋主要是由肩胛 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圆肌收缩引起;外旋主要是由冈下肌和小圆肌收缩引起。
三角肌是肩部主要肌肉,包绕了盂肱关节的3个面,在臂上举早期,三角肌的收缩是垂 直方向,产生对关节盂与肱骨之间的剪切力,造成肱骨头上升顶在喙肩弓上;当上举进行 时,外展的杠杆臂增加,三角肌产生的大部分肌力形成了关节的稳定成分。冈上肌、冈下肌 及小圆肌收缩使肱骨头紧压于关节盂从而防止半脱位;脑卒中、脑外伤及脊髓损伤等会引 起这些肌肉的瘫痪,加之上肢本身重力的作用而导致患侧肩关节半脱位。
(-)肘部和前臂肌群
肘关节可进行屈曲、伸直运动。肱二头肌、肱肌、肱梯肌这三块肌肉收缩可使肘关节屈 曲。肱二头肌除了有屈曲肘关节的作用之外,还可使前臂后旋,其后旋作用在肘关节屈曲 90。时较强;随着肘关节的伸直其旋后作用减弱。肱橈肌除有屈肘作用之外,还有一定的前 臂旋前、旋后作用;肱二头肌瘫痪时,肱橈肌会代偿肱二头肌进行屈曲肘关节,在屈曲肘关
133
第六章
A肌力训练技术
节的同时,会使前臂旋前转向中立位。肱三头肌收缩可以使肘关节伸直。
前臂橈尺联合关节可以进行旋前、旋后运动。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收缩可使前臂旋前, 其中旋前圆肌是最强有力的前臂旋前肌肉。肱二头肌及旋后肌是使前臂旋后的最主要肌 肉。由于旋后肌为单纯的旋后肌肉,而肱二头肌还具有屈肘功能,所以在不伴有屈肘的慢 速、无阻力旋后运动时,只有旋后肌收缩。
(三)腕部及手部肌群
腕关节在腕部肌群的作用下可行屈和伸、尺侧偏和槎侧偏运动。槎侧腕长伸肌、橈侧 腕短伸肌和尺侧腕短伸肌收缩可引起腕关节背伸,这些肌肉以一个总腱起自肱骨外上髒。 “网球肘”即为腕伸肌总腱腱鞘炎。橈侧腕屈肌、掌长肌及尺侧腕屈肌收缩可以引起腕关节 屈曲,腕关节屈曲抗阻训练时这三块肌肉肌腱变得突起;位于中央的是掌长肌腱,橈侧腕屈 肌位于掌长肌的橈侧,尺侧腕屈肌位于掌长肌的尺侧,这三块屈腕肌以…个总腱起自肱骨 内上課。
上述腕关节屈曲和背伸肌肉中,掌长肌和視侧腕短伸肌位于腕关节的中央,无内收和 外展腕关节作用;其他腕屈肌和腕伸肌位于掌长肌或橈侧腕短伸肌两侧,这些肌肉收缩时, 会同时引起腕关节的内收或外展。尺侧腕伸肌和尺侧腕屈肌收缩会产生腕关节内收;梯侧 腕长伸肌和橈侧腕屈肌收缩会引起腕关节的外展:拇长屈肌和拇短伸肌收缩也可产生腕关 节外展运动。
手部的功能十分复杂且精细,主要取决于手外肌和手内肌共同的协同作用。手外肌起 点在前臂或肱骨,止点在手指骨,收缩时可产生伸腕和屈腕动作;如果这些肌肉因为外伤、 粘连、挛缩而缩短,会影响手指和腕部的活动范围。这些屈肌收缩不仅会出现手指的屈曲, 也会产生不希望的屈腕动作,因此伸腕肌可以收缩来阻止这种动作的出现。伸腕肌收缩的 强度与手指屈曲的强度成正比,即手指屈曲越强,伸腕肌的收缩强度越大。手内肌的起点 和止点均在手内部,主要负责手指的内收和外展。
在手抓握物体时,屈指几乎同时在指间关节发生,主要在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的 屈曲是由于侧带和手固有肌腱的被动牵张;指深屈肌的收缩牵拉蚓状肌的起点,同时屈指 间关节,使手固有肌向远侧牵张,产生掌指关节的屈曲。在不抗阻屈指运动时,只有指深屈 肌有活动。在静息位半屈手指时,可看到这种运动性张力的存在。
手内在肌长期瘫痪的患者,即使指深屈肌和指浅屈肌是完好的,他们也不能有效地抓 握物体。此类患者仍能握拳,但指间关节首先屈曲,然后掌指关节逐渐屈曲。若没有固有 肌参与,快速地握拳(如抓一个球)就有困难。手内肌和外在肌的失衡最终形成爪形手,关 节囊及韧带的改变、手内肌的萎缩及弹性的丧失是爪形手形成的原因之一。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51


134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
(-)增强肩部肌群肌力技术
1.增强肩前屈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健侧卧位,训练侧主肢放在体侧,伸肘。治疗师立于患者身旁,一手托 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做全关节范围内的屈肩 动作,然后回复原位,重复进行。在训练的过程中治疗师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决定给予助力 的大小:1级肌力时,给予助力帮助前屈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上肢,不 予前屈肩关节助力。
器械训练:根据情况,患者坐位或卧位,利用悬吊、滑板、水中运动等形式进行助力训练 (图 6-2)。
悬吊
图6-2隔关节前屈肌群助力训练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训练侧上肢放在体侧,伸肘。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前臂 远端,另一手放在肱骨的远端,向下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以肩部力量向正前方抗阻 力屈曲肩关节至90。,然后恢复原位,重复进行。上述方法也可以在坐位下练习。治疗师站 在肩部外侧,一手放在患者肩部上方固定患者肩部,另一手放在肱骨的远端向下施加压力, 患者抗阻力前屈肩关节。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卧位或立位,利用哑铃、弹力带、弹簧等进行抗阻训练(图6-3)o
2.增强肩外展外旋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训练侧上肢前臂中立位置于身旁。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托住 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做肩关节全范围内的外展 动作,然后恢复原位,重复进行。1级肌力时,治疗给予助力帮助外展肩关节;2〜3级肌 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上肢,不予外展肩关节助力。
135
第六章
A肌力训练技术
器械训练:与肩关节前屈肌群助力训练使用器械类似,患者体位发生变化即可达到训 练目的,例如悬吊助力训练时,患者侧卧位,悬吊上肢远端即可进行外展助力训练。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屈肘90°,前臂中立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 放在肱骨远端外侧向内施加阻力,另…手握住前臂远端,以保持稳定。抗阻力方法:患者抗 阻力全范围外展上肢。上述方法也可以在坐位练习。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放在肩部, 固定肩胛骨,另一手放在肱骨远端外侧并向内侧施加阻力,患者抗阻力外展肩关节至90。。
器械训练:与肩关节前屈肌群抗阻训练使用器械类似,患者由前屈改为外展运动即可 达到训练目的,例如立位利用弹簧进行抗阻训练时,患者上肢远端握住弹簧一端,肩关节外 展即可进行外展抗阻训练。
3.        增强肩后伸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健侧卧位,训练侧上肢自然置于体侧。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托住患者 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做全关节范围内的肩后伸动 作,然后恢复原位,重复进行。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后伸肩关节;2~3级肌力 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上肢,不予后伸肩关节助力。
器械训练:与肩关节前屈肌群助力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俯卧位,上肢放在体侧,伸肘。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放在肩后面,固 定肩胛骨,另一手放在肱骨远端并向下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后伸肩 关节。
器械训练:与肩关节前屈肌群抗阻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4.        增加肩内收肌群的肌力        ,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端坐位,健侧上肢自然下垂置于体侧。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托住患者 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使患者训练侧上肢外展90°、前臂中立位。方法:患者 注意力集中,做全关节范围内的肩内收动作,然后恢复原位,重复进行。1级肌力时,治疗师
136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m
给予助力帮助内收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上肢,不予内收肩关节助力。
器械训练:与肩关节外展肌群助力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上肢外展90。,前臂中立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放在肩后 面固定肩胛骨,一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并向橈侧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 围内收上肢。
器械训练:与肩关节外展肌群抗阻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5.增加肩内旋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肘部放在床沿,前臂被动旋前位垂直向 上。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使前臂旋前向上。 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做全关节范围内的肩内旋动作,然后恢复原位,重复进行。1级肌 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前臂帮助内旋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训练侧上肢,不 予内旋肩关节助力。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屈曲,利用悬吊减重进行助力训练(图64)。
悬吊(助力训练)        滑轮和重锤(抗阻训练)
图6*4 肩关节内外旋肌群助力讽练和抗fa训练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肘部放在床沿,前臂旋前位垂直向上。 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肘关节内侧,保持稳定,一手握住前臂尺侧远端并施加阻力。抗 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内旋肩关节。上述方法也可在俯卧位下进行。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屈曲,利用滑轮和重锤进行抗阻训练(图6-4)。’
6.增强肩外旋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肘部放在床沿,前臂垂直床面向上。治 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者的肘关节内侧,另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远端。方法:患者注意 力集中,做全关节范围内的肩外旋动作,然后恢复原位,重复进行。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52
予助力于前臂远端帮助外旋肩关节;2〜3级肌力时,帮助固定训练侧上肢,不予外旋肩关节 助力。
器械训练:与肩关节内旋肌群助力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肘关节内侧,保持稳定,一手握 住前臂远端背侧远端并向足的方向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外旋肩关 节。上述方法也可在俯卧位下进行。患者肩外展90°,屈肘90。,肘部放在床沿。治疗师一 手固定肩胛骨,一手握住前臂远段并向下施加阻力。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外旋肩关节。
器械训练:与肩关节内旋肌群抗阻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增强肘部及前臂肌群肌力技术
1.增强屈肘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位,肩关节外展30。,肘关节被动伸直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托 住患者的上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远端。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做全关节范围内 的肘屈曲动作,然后恢复原位,重复进行。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前臂远端帮助屈 曲肘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训练侧上肢,不予屈曲肘关节助力。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或卧位,利用悬吊、滑板、滑轮和重锤等进行助力训练(图6-5)。
悬吊
图6-5肘关节展曲肌群助力诃练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上肢置于体侧,稍屈肘,前臂旋后。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固定 肱骨远端,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并向足的方向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 肘。上述方法可以在坐位练习,患者坐在桌旁,训练侧上肢放在桌上,前臂旋后。治疗师面 向患者而坐,一手固定上臂远端,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并向下施加阻力。患者抗阻力全范 围屈肘。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立位或卧位,利用哑铃、弹力带、肋木等进行抗阻训练。其中肋木 上爬练习为对抗自身重力,要求上爬过程中保持屈肘,每次上爬1格。
2.增强伸肘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位,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被动屈曲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托
138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E
住患者的上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远端,使肘关节屈曲90°,前臂水平位。方法: 患者注意力集中,做全关节范围内的肘伸直动作,然后恢复原位,重复进行。1级肌力时, 治疗师给予助力于前臂远端帮助伸直肘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训练侧上肢,不予 伸直肘关节助力。        /
器械训练:与肘关节屈曲肌群助力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上肢外展90°,肘下垫一毛巾卷,屈肘。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 放在肱骨远端背侧,固定肱骨,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并向上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 力全范围伸肘。
器械训练:与肘关节屈曲肌群抗阻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3.增强前臂旋前或旋后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位,上臂置于体侧,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旋前,手部放松。治 疗师立于患侧,一手固定上臂远端,一手握住前臂远端。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做全关节 范围内的前臂旋前/旋后动作,然后恢复复原位,重复进行。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 于前臂远端帮助前臂旋前/旋后: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训练侧上肢,不予前臂旋前/ 旋后助力。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上肢稍外展,屈肘90°,前臂中立位。治疗师立于患侧,双手分 别固定肘和前臂。增加旋前肌群肌力时,在前臂远端向背侧施加阻力。增强旋后肌群肌力 时,在前臂远端向掌侧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旋前或旋后。
器械训练:患者立位或坐位,利用哑铃、哑铃片、滑轮和重锤等进行抗阻训练(图6-6)。
图6-6前臂我前.茨后肌群抗阻训练
(三)增强腕及手部肌群肌力技术
1.增加屈腕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位,前臂中立位,肘关节及前臂置于治疗床上,手指放松伸直。治疗 师立于患侧,一手固定腕关节近心端,另一手握住手掌。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做全关节 范围内的屈曲腕关节动作,然后恢复原位,重复进行。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手的 掌指关节帮助屈腕;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不予屈腕助力。
139
第六章
A肌力训练技术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放在前臂远端掌 侧,固定前臂,一手握住手掌并向下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腕。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利用沙袋、重锤、胶皮条等进行抗阻训练(图6-力。
抄袋或重锤
图6-7旎关节屈伸肌群抗阻训练
2.        增加伸腕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在桌旁,前臂旋前放在桌上,手放松伸直。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固 定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手掌。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做全关节范围内的伸展腕关节动 作,然后恢复原位,重复进行。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手掌帮助伸腕;2〜3级肌力 时只帮助固定,不予伸腕助力。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放在前臂远端背侧,固定前臂,一手 握住手背并向桌面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伸腕。
器械训练:与腕关节屈曲肌群抗阻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3.        增加腕橈侧偏或尺侧偏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在桌旁,前臂中立位放在桌上,手超出桌沿自然下垂。治疗师立于患 侧,一手放在前臂远端,固定前臂,另一手握住手背。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做全范围的 橈侧偏或尺侧偏。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手背帮助腕关节橈侧偏或尺侧偏;2~3 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不予腕关节橈侧偏或尺侧偏助力。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放在前臂远端,固定前臂,当增强橈 侧偏肌群肌力时,另一手放在第1掌骨橈侧并向尺侧施加阻力;当增强尺侧偏肌群肌力时, 另一手放在第5掌骨尺侧并向橈侧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橈侧偏或尺 侧偏。        ,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利用胶皮条、重锤和滑轮等进行抗阻训练(图6-8)o
4.        增强屈掌指关节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掌骨,另一
140
肌力训练技术V

重锤和滑轮(手放入手套内)
胶皮条
图6-8旎关节尺挠僞肌群抗阻训练
手握住近节指骨。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全范围屈曲掌指关节。1级肌力时,治疗师 给予助力于指间关节的远端帮助屈曲掌指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不予屈曲掌指 关节的助力。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位置: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掌骨,另一手放在近节 指骨掌面并向下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保持指间关节伸直,抗阻力全范围屈曲掌指 关节。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或卧位,利用橡胶弹力球、弹力圈、手指训练台进行抗阻训练。手 背伸肌腱断裂术后使用弹力固定器固定,也可进行屈肌腱的抗阻训练(图6-9)o
弹力固定器
图&9寧指关节屈曲肌群抗阻诃练
5.增强对掌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腕关节,固 定上肢,另一手拇指和示指握住患者的拇指或小指掌骨。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患者努力 全范围对掌。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掌骨帮助拇指或小指对掌;2〜3级肌力时,只 帮助固定,不予拇指或小指对掌的助力。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立于患侧,双手分别握住拇指和小指掌侧并向外侧 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对掌。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利用弹力胶条可进行抗阻训练。
141
2第六章
卜肌力训练技术
6.增强屈指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在桌旁,前臂旋后,腕呈中立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指间关 节近端,固定近节指骨,另一手握住远节指骨。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做全范围屈曲指间 关节。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指间关节的远端帮助屈曲指间关节;2〜3级肌力时, 只帮助固定,不予屈曲指间关节的助力。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指间关节近端,固定近节指骨, 另一手握住指间关节的远端并向下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曲指间 关节。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常用手指训练台进行抗阻训练。
第四节增强下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
_、解剖学概要
(-)靓部肌群
醜部肌肉大都起自骨盆的内、外面,跨越骯关节,止于股骨上部,按其与競关节的关系, 可分为前、后两群。
1 •前群 有骼腰肌、阔筋膜张肌及缝匠肌。
(1)        骼腰肌:由腰大肌和骼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腰椎横突,翳肌起自骼窝, 两肌向下汇聚,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股部,止于股骨小转子。此肌使髓关节前屈和旋外;下 肢固定时,可使骨盆和脊柱腰部前屈。
(2)        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起自骼前上棘,肌腹夹在阔筋膜(大腿深筋膜) 两层之间,在大腿上、中1/3交界处向下移行于骼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髒。此肌紧张阔筋膜, 并屈豔关节。
(3)        缝匠肌:呈扁长带状,起自骼前上棘,斜向内下方,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屈髓、 膝关节,并可使已屈的膝关节内旋。
2.后群 位于臀部,分列3层,浅层为臀大肌,中层由上向下依次为臀中肌、梨状肌、闭 孔内肌和股方肌,深层为臀小肌和闭孔外肌。
(1)        臀大肌:大而肥厚,形成臀部的膨隆。它起自骼骨翼外面和紙骨背面,肌束向外下, 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骼胫束。此肌使醜关节后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辅助伸直躯干, 防止身体前倾,以维持身体站立。
(2)        臀中肌和臀小肌:位于臀大肌深面,依次叠盖。它们均起自骼骨翼外面,向下止于
股骨大转子。两肌均使髓关节外展。        ,
(3)        梨状肌:起自紙骨前面外侧部,向外穿出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尖。此肌将坐 骨大孔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4)        闭孔内肌:起于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的骨面,闭孔内肌肌腱向后穿经坐骨小孔,然 后转而行向外侧止于转子窝;可使骯关节外旋。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54
A肌力训练技术

第六章2
(5)闭孔外肌:起于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的骨面,闭孔外肌肌腱在股方肌深面行向后外, 止于转子窝;可使髄关节外旋。
3.内侧群 位于大腿内侧,共有5块,列为3层,浅层由外上向内下依次为耻骨肌、长 收肌和股薄肌;中层在耻骨肌和长收肌的深面,为短收肌;深层在长收肌、短收肌的深面, 为大收肌。内侧群肌起自耻骨坐骨支、坐骨结节,除股薄肌止于胫骨外,其余各肌均止于股 骨粗线,大收肌尚有一腱止于股骨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围成收肌腱裂孔。大腿内侧群 肌的作用为使骯关节内收。
(-)膝部肌群
膝部肌群位于股骨周围,主要分为前群和后群。
1•前群有股四头肌。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包覆股骨前、内、外侧面。起部有4 个头:股直肌,起自骼前下棘;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深面,起自股骨体前面;其他两头为 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上述4头向下会合,形成总腱包绕験 骨,并向下延为離韧带,止于胫骨粗隆。股四头肌收缩可屈覩、伸膝及使骨盆前倾,维持人 体站立姿势,并使骨盆和大腿做相向运动。
2.后群 位于大腿后面,包括位于外侧的股二头肌和位于内侧的半腱肌、半膜肌。
(1)        股二头肌: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头会合后止于腓骨头。
(2)        半腱肌和半膜肌:半腱肌位于半膜肌的浅面,它们均起自坐骨结节,向下止于胫骨上 端内侧。
后群3块肌肉均可伸髄关节和屈膝关节。当膝关节屈曲时,股二头肌可使小腿旋外,半 腱肌和半膜肌可使小腿旋内。
(三)踝部肌群
踝部肌群按肌肉在小腿位置分为前、后和外侧群。
1.        前群 内侧为胫骨前肌,外侧为趾长伸肌,两者之间为蹲长伸肌。它们均起自胫骨、 腓骨和骨间膜前面,向下移行为肌腱,至足背。胫骨前肌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使踝 背屈和足内翻。趾长伸肌分为4腱,向下延为第2~5趾的趾背腱膜,止于中节趾骨、远节 趾骨底。有时还分出一细腱,止于第5跖骨底,称第3腓骨肌。躅长伸肌止于躅趾远节趾骨 底。趾长伸肌、躅长伸肌均使足背屈,并分别伸2〜5趾和躅趾。
2.        外侧群 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两肌均起自腓骨外侧面,向下延为肌腱,绕外踝 后方向前,腓骨短肌腱止于第5跖骨粗隆,腓骨长肌腱入足底斜向前内侧,止于内侧楔骨和 第1跖骨底。两肌使踝关节跖屈和使足外翻。腓骨长肌腱与胫骨前肌腱在足内侧缘结成腱 环,有维持足横弓的作用。
3.        后群有浅、深两层肌。
(1)        浅层:为强大的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两个浅头即腓肠肌起自股 骨内、外侧髀的后面,一个深头即比目鱼肌,起自胫、腓骨上端的后面。上述3个头会合,向 下移行为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功能:小腿三头肌上提足跟,使踝关节跖屈,对于行走、跑跳和直立有重要作用。腓肠 肌还可屈膝关节。
(2)        深层:有4块肌,上方为胭肌,其下方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躅 长屈肌。趾长屈肌起自胫骨后面,以长腱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4腱,止于第2〜5趾远节
143
第六章
&raquo;肌力训练技术
趾骨底。其作用为使踝关节跖屈和屈第2~5趾。躅长屈肌起自腓骨后面,以长腱经内踝后 方至足底,止于躅趾远节趾骨底。其作用为使踝关节跖屈和屈躅趾。胫骨后肌位于前筋膜 隔与胫腓骨间膜之间,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后面,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内侧,止于舟 骨粗隆和3块楔骨。其作用为使踝关节跖屈并使足内翻。
(四)足部肌群
1.        足背肌 在趾长伸肌腱深面,包括躅短伸肌和趾短伸肌,分别助伸躅趾和第2〜4趾。
2.        足底肌 与手掌肌相似,分3群。内侧群3块,为躅展肌、躅短屈肌和躅收肌。外侧 群两块,为小趾展肌和小趾短屈肌。作用各如其命名。中间群分3层,浅层有趾短屈肌及 其深面的跖方肌,均助屈趾;中层为蚓状肌,助屈跖趾关节和伸趾骨间关节;深层有3块骨 间足底肌和4块骨间背侧肌,分别使各趾向第2趾靠拢或彼此分开。
二、运动学概要
(―)髄部
髓关节可以在髄部肌群的作用下,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及内旋/外旋几个方向 的运动。骼腰肌、股直肌、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收缩会使髄关节前屈;臀大肌、股二头肌长 头、半膜肌、半腱肌收缩可以使競关节后伸;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上部纤 维收缩可使靓关节外展;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和大收肌同时收缩可使靓关节内 收。髄关节周围的大多数肌肉都是有旋转作用的,瓠关节内旋和外旋的动作具体由哪一块 肌肉收缩完成这取决于骯关节的位置,如臀大肌在骯伸直时,有外旋髄关节的功能,但屈髓 时其上部纤维就有内旋作用。
髄部肌肉在靓关节不同角度时具有不同的作用。如在覩关节伸展时,大腿内收肌的肌 肉拉力线位于韻关节的前方,具有前屈骯关节作用:在髄关节屈曲时,大腿内收肌的肌肉拉 力线位于髄关节的后方,具有后伸骯关节作用。关节角度变化后的肌肉拉力线改变,使肌 肉收缩作用发生转变,这种情况也见于梨状肌。在觥部肌群中,如阔筋膜张肌、股直肌等肌 肉同时跨过髄、膝两个关节,属于双关节肌,根据肌肉长度-张力关系的原理,双关节肌的 效能受到被跨越的两个关节的位置影响。如股直肌在屈膝时,屈髄作用大为增强;在伸靓 时,伸膝作用更为明显。
(-)膝部
膝关节可以在膝部肌群的作用下,完成伸直/屈曲、内旋/外旋动作。股四头肌收缩可 使膝关节伸直,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收缩可使膝关节屈曲,半腱肌、半膜肌和缝匠肌 收缩可以使膝关节内旋,使膝关节外旋的肌肉主要是股二头肌,阔筋膜张肌可起到协助膝 关节外旋作用。
膝部肌群中作用于膝关节的单关节肌有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胭肌和股二头 肌短头共5块。其余的肌肉则跨越骯关节和膝关节(如股直肌、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半 膜肌、股二头肌长头和阔筋膜张肌的骼胫束)或跨过滕关节和踝关节(腓肠肌)。所以,髄关 节和踝关节的运动或位置都会影响这些肌肉对膝关节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双关节肌极少被用来同时运动两个关节,通常是用来克服一个关节来自 重力或其他肌肉收缩的阻力。假如双关节肌在两个关节活动时同时收缩,完成其所有活动 范围,那么该肌将缩短一个很长的距离,并在缩短的过程中很快丧失其肌力。例如:人在俯
144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
卧或直立位做伸髄再屈膝动作,胭绳肌必须跨髄、膝两个关节同时缩短,这将使胭绳肌收缩 强度明显下降,很难完成此动作。类似的情况也见于在踝跖屈的同时屈膝关节。
(三)踝部
踝关节在踝部肌群的作用下,可行錬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运动。使踝关节跖屈 的肌肉包括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躅长屈肌、趾长屈肌;使踝关节背屈的肌肉,包括胫骨前 肌、躅长伸肌及趾长伸肌;使足内翻的主要肌肉有胫骨前肌、胫骨后肌;使足外翻的主要肌 肉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跨过踝关节的肌肉除腓肠肌和胭肌外,其余肌肉都起于近侧的胫骨和腓骨。由于没有 肌肉附着于距骨,所以从小腿到足的肌肉都是可同时作用于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双关节肌。 腓肠肌是跖屈踝关节的主要肌肉,在足踮起时可及明显收缩,腓肠肌麻痹时,患者不能用足 趾站立,涉及跑、跳动作的活动也无法进行。胫骨后肌、躅长屈肌、趾长屈肌这些肌肉不附 着于跟骨,杠杆作用极差,所以这些肌肉收缩时主要对更远侧的关节发生作用而不是踝关 节,故不能代偿小腿三头肌的作用,而只能协助小腿三头肌跖屈踝关节。胫骨后肌在足底 广泛止于距突、舟骨粗隆、楔骨、骰骨和趾骨基底部,胫骨后肌收缩对维持足弓具有重要作 用,当胫骨后肌麻痹后,足弓无法维持而引起平足畸形。
胫骨前肌为踝关节的主要背屈肌,仅作用于踝关节。躅长伸肌及趾长伸肌的主要作用 为伸趾,但在踝关节背屈时则丧失其伸趾功能。当胫骨前肌麻痹而伸趾肌完好时,伸趾肌 仅能产生有限的背屈功能。若胫骨前肌、躅长伸肌及趾长伸肌麻痹,可导致步行摆动相足 下垂,因而需要过度的屈髄、屈膝来防止足趾接触地面,形成所谓的“跨阈步态”。
三、下肢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噩部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1.增强屈骯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健侧卧位,伸靓,屈膝90。o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托住足跟及踝关节,一 手托住大腿远端及膝关节。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屈瓠。1级肌力时,治疗 师给予助力帮助屈曲髓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下肢,不予屈曲髓关节助力。
器械训练:患者卧位,利用悬吊、滑板、水中运动等进行助力训练(图6-10)。
轮轴(或滑板)
滑轮和重锤(或弹簧)
水中运动(可带浮漂)
图6-10 U关节展曲肌群助力讽练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下肢屈髄,屈膝。治疗师立于患侧,双手将下肢扶起,屈髓90°, 膝关节自然屈曲,一手托住足跟及踝关节,一手放在大腿远端,向足的方向施加阻力。抗阻
145
2第六章
》肌力训练技术
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髄。上述方法也可以在坐位下进行,治疗师一手放在骼前上 棘处固定骨盆,另一手放在股骨远端并向下施加阻力,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韻。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54
器械训练:患者卧位、坐位或立位,利用沙袋、哑铃、弹力带等进行抗阻训练。
2.        增强髓后伸肌群肌力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健侧卧位,屈瓠90°,屈膝90° o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托住足跟及 踝关节,一手托住大腿远端及膝关节。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伸髄。1级 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后伸髄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下肢,不予伸 髓关节助力。
器械训练:与瓠关节屈曲肌群助力训练使用器械类似,改变体位即可进行骯关节后伸 肌群助力训练。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一手及前臂放在臀部, 固定骨盆,一手放在大腿股骨远端并向下施加L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后伸 醜关节。
器械训练:与骯关节屈曲肌群抗阻训练使用器械类似,改变体位即可进行融关节后伸肌 群抗阻训练。如仰卧位时进行骯关节屈曲抗阻训练,患者改为俯卧位即可进行后伸抗阻训练。
3.        增强靓外展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中立位。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放在股骨远端后方, 一手放在脚踝处,托起下肢。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骯外展。1级肌力时, 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外展髓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下肢,不予外展关节 助力。
器械训练:与髓关节屈曲肌群助力训练使用器械类似,改变体位即可进行骯关节外展 肌群助力训练。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放在骼前上棘处固定骨盆,一手放在 大腿远端外侧并向内侧施加阻力。如果膝关节无疼痛,下方手也可放在外踝处并向内侧施 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外展韻关节。上述方法也可以在侧卧位进行。训 练侧下肢在上,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放在骼骨上缘固定骨盆,一手放在股骨远端外侧 并向下施加阻力。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外展觀关节。
器械训练:与飆关节屈曲肌群抗阻训练使用器械类似,改变体位即可进行髓关节外展 肌群抗阻训练。
4.        增加競内收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r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正常侧下肢饉关节外展25°,训练侧下肢外展约30° o治疗师 立于患侧,一手放在膝关节胭窝处,一手放在脚后跟处,托起下肢。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 努力做全范围的骯内收。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内收醜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 助托起训练侧下肢,不予内收髄关节助力。
146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3
器械训练:与競关节外展肌群助力训练器械基本相同,运动方向相反。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位置:立于患侧,上方手放在骼前上棘固定骨盆,下方 手放在大腿远端内侧并向外施加阻力:如果膝关节无疼痛,下方手也可放在内踝处并向外 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内收髓(由外展位经中立位到内收位)。上述方 法也可以在侧卧位进行。训练侧下肢在下,治疗师站在患者的身后,一手于上方膝关节内 侧托起下肢,另一手于下方股骨远端内侧并向下施加阻力,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内收髓关节。
器械训练:与髄关节外展肌群抗阻训练器械基本相同,运动方向相反。
5.增强髄内旋或外旋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位,骯关节外旋/内旋位。治疗师立于患侧前方,外 旋时,一手放在膝关节内侧,一手握住脚踝。内旋时,一手放在膝关节外侧,一手握住脚踝。 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内旋或外旋競关节。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 助内旋或外旋骯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下肢,不予内旋或外旋骯关节助力。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训练侧屈骯,屈膝90°。治疗师立于患侧,增强靓内旋肌群肌 力时,一手放在大腿远端内侧,一手握住外踝处并向内侧施加阻力;当增强髓外旋肌群肌力 时,一手放在大腿远端外侧,一手握住内踝处并向外侧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 全范围内旋髓关节(小腿向外)或外旋骯关节(小腿向内)。
(~)膝部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1.增强屈膝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健侧卧位,双下肢伸直。治疗师立于患者前方,一手固定训练侧大腿远 端,另一手托住训练侧小腿远端。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屈膝动作。1级 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屈膝;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小腿,不予屈膝关节 助力。
器械训练:患者卧位,利用悬吊、弹簧、水中运动、滑轮和重锤等进行助力训练(图6-11)。
滑轮和重锤(或弹簧)        水中运动(可带浮漂)
图6-44 膝关节屈曲肌群助力诃练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治疗师位置:立于患者前方,一手放在臀部固定骨 盆,一手放在小腿远端后方并向下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膝。
147
第六章
卜肌力训练技术
器械训练:患者卧位或坐位,利用弹力带、弹簧、滑轮和重锤进行抗阻训练(图6-12)。
滑轮和重锤(坐位)
2.增强伸膝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健侧卧位,训练侧下肢伸髓、屈膝90° o治疗师立于患者前方,一手托 住固定大腿远端,另一手托住小腿远端。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伸膝动 作。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伸膝;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小腿,不予伸 膝关节助力。
器械训练:与膝关节屈曲肌群助力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位,双下肢垂于床沿,大腿下方放一毛巾卷。治疗师位置:立于患者 前方,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方,固定股骨,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并向后施加阻力。抗阻力方 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伸膝。
器械训练:与膝关节屈曲肌群助力训练使用器械类似,运动方向相反。
(三)踝部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1.        增强踝背屈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健侧卧位,训练侧下肢伸直。治疗师立于患者前方,一手固定小腿远 端,另一手握住足背。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背屈踝动作。1级肌力时, 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背屈踝关节;2~3级肌力时,只固定小腿远端,不予背屈踝关节助力。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或卧位,弹力带中部置于足底前部,手持弹力带两端可进行助力 训练。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下稍屈膝(膝下垫一个枕头),踝中立位。治疗师立于患者前方, 上方手放在小腿远端,固定胫骨,下方手握住足背,并向足底方向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 患者抗阻力全范围背屈踝关节。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或卧位,利用固定杆阻挡、弹力带和悬挂重物进行抗阻训练。
2.        增强踝跖屈肌群肌力        ,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侧卧位,踝关节中立位。治疗师立于患者前方,一手固定小腿远端,另 一手握住足背。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跖屈踝动作。1级肌力时,治疗师 给予助力帮助跖屈踝关节;2〜3级肌力时只固定小腿远端,不予跖屈踝关节助力。
148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稍屈膝,月国窝下垫一个枕头,踝中立位。治疗师立于患者前方, 一手放在小腿近端,固定胫骨,一手握住足跟,前臂掌侧抵住足底并向足背方向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跖屈踝关节。踝跖屈肌群肌力训练也可以在站立位练习。 患者单足站立,足跟抬起,跖屈踝关节保持片刻后放下,反复进行。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或卧位,利用滑轮、重锤或负重跖屈等进行抗阻训练。
3.增强足内翻或外翻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踝关节中立位(内翻)或轻度跖屈(外翻)。治疗师立于患者前 方,一手握住小腿远端固定在治疗床的床面上,一手握住足背。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 力做全范围的足内翻或外翻动作。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足内翻或外翻;2〜3 级肌力时,只固定小腿远端,不予助力足内翻或外翻。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位,小腿垂于床沿,足放在治疗师的大腿上。治疗师立于患者前方, 一手握住小腿远端,当增强足内翻肌群肌力时,另一手握住足的内侧缘并向下施加阻力;当 增加足外翻肌群肌力时,另一手握住足的外侧缘向下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 全范围足内翻或外翻。
作者: 铁鞭01    时间: 2020-2-19 11:55

137
第六章

第五节增强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技术
一、解剖学概要
(-)颈前肌群
1.        头长肌和颈长肌 头长肌起自第3〜6颈椎横突,肌纤维向内上止于枕骨基底部,由 第1〜3颈神经支配;两侧头长肌同时收缩可使头和上颈椎前屈,单侧收缩产生颈的侧屈和 旋转。颈长肌覆盖于寰椎前弓到第3胸椎椎骨的前外侧面,主要作用为前屈颈部。
2.        前、中、后斜角肌 斜角肌起自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位于头长肌和颈长肌斜部 止点下方,其纤维向下而微外,止于第1肋骨前部上面或第2肋前部;由第3〜8颈神经支 配。主要作用为前屈、侧屈颈部。
3.        胸锁乳突肌两头分别起于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项线的外侧 部;受副神经和第2、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支配。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可使头倾向同侧、 面部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时,可使头后仰。
(-)颈后肌群
1.        枕下小肌群 包括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头后大直肌起自枢椎棘突,头后 小直肌起自寰椎后结节,向上止于枕骨下项线;头后小直肌的外侧部为头后大直肌所覆 盖;头上斜肌起自寰椎横突,止于枕骨下项线外侧部;头下斜肌连于枢椎棘突和寰椎横突 之间。
2.        横突棘肌 连接于横突和棘突之间,包括回旋肌、多裂肌和半棘肌。回旋肌最深,它 附着于横突和上位椎骨棘突的基底部;多裂肌起于横突,肌纤维斜向内上跨过2~5个椎体,
149
第六章
A肌力训练技术
向上止于上2~5位椎骨的棘突:半棘肌起于上6位胸椎横突,向上止于枕骨下项线上方和 颈椎的棘突。
3.        斜方肌 起于枕骨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和棘上韧 带,止于锁骨、肩峰和肩胛冈。此肌牵引肩胛骨接近脊柱,如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 侧屈,双侧肌收缩使头后仰。
4.        颈部竖脊肌竖脊肌为许多椎后肌的总称,这些肌肉从紙骨到枕骨依次相续。这些 肌肉从外侧到内侧分别称为骼肋肌、最长肌和棘肌。根据其所附着的范围分别在这些肌肉 名称前冠以头、颈、胸、腰等,如:头最长肌、颈骼肋肌。它们受脊神经后支支配。
颈竖脊肌主要包括颈骼肋肌、头最长肌、头夹肌、颈夹肌。颈骼肋肌起自第3〜6肋的 肋角处,止于第4〜6颈椎的横突。头最长肌附于上5位胸椎的横突和第2〜6颈椎横突和 颖骨的乳突。头夹肌、颈夹肌起于项韧带的下部和上3位胸椎的棘突;头夹肌向外止于乳 突和枕骨上项线,颈夹肌则止于上位颈椎的横突。这些肌肉由第1〜4胸神经的后支支配。 两侧的颈竖脊肌收缩可使寰枕关节和颈椎后伸,一侧收缩则产生颈椎侧屈。
(三)        躯干前屈肌群
主要有前外侧腹肌群、胸固有肌,前者由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组成。腹 直肌的作用是前屈脊柱、降胸廓、增加腹压;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作用是前屈、侧 屈、回旋脊柱和增加腹压。胸固有肌有肋间内、外肌,分别起到提肋助吸气、降肋助呼气的 作用。
1.        腹直肌 位于腹前正中线两旁,为上宽下窄的带状多腹肌,左右分为两块,被横形腱 分隔,状如多块肌肉,类似“洗衣板”。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悄,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 肋软骨前面。全肌有3〜4条腱划,分成4〜5个肌腹。
2.        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以肌齿起自下8肋外面,肌束斜向前下,后部的止 于骼悄,其余肌束向内下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至正中线参 与构成白线。
3.        腹内斜肌 在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骼悄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2,呈扇形放 射,后部肌束向上止于下3肋,大部肌束水平向内侧移行为腱膜,至腹直肌外侧缘分为两 层,分别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后层,并在正中线参与构成白线。
4.        腹横肌 在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6肋内面、胸腰筋膜、骼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 肌束水平向前行,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后方至白线,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层和白线。但 在脐下4〜5厘米处以下,此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均转至腹直肌前面,加入腹直肌鞘 前层。
5•胸固有肌主要有肋间内、外肌等。
(1)        肋间外肌:位于肋间浅层,起自肋骨下缘,纤维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上缘,于肋 软骨间隙处移行为肋间外膜。此肌主要有提肋、助吸气作用。
(2)        肋间内肌:位于肋间深层,起自肋骨上缘,纤维斜向前上,方向与肋间外肌交错,止 于上一肋骨下缘,从肋角处向后移行为肋间内膜。此肌主要有降肋、助呼气作用。
(四)        躯干后伸肌群
位于棘突两侧的脊柱沟内,分为数层;浅层肌长,有竖脊肌和夹肌;深层肌短,节段性 明显,连接邻近的椎骨。深层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作用。
150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
1.        胸部横突棘肌连接于横突和棘突之间。
2.        胸、腰部竖脊肌 又称紙棘肌,纵长,粗大,起自紙骨背面和骼皤后部,向上分为3 列:外侧列止于肋骨(骼肋肌),中间列止于横突并上达乳突(最长肌),内侧列附着于棘突 (棘肌)。竖脊肌使脊柱后伸,上部兼有仰头作用。
3.        胸腰筋膜 为背部的深筋膜,包被竖脊肌。在腰部特别发达,分成浅(后)、中、深(前) 3层。浅层位于竖脊肌表面,并作为背阔肌的起始腱膜;中层位于竖脊肌和腰方肌之间; 深层位于腰方肌的前面。3层筋膜向内侧分别附着于腰椎棘突和横突,向外侧在竖脊肌 和腰方肌外侧缘相互融合,形成竖脊肌与腰方肌的鞘,并作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始 腱膜。
(五)躯干旋转肌群
主要包括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
二、运动学概要
头、颈和躯干肌在中线两侧成对排列,当两侧肌肉收缩时产生矢状面的前屈和后伸运 动。当一侧肌肉收缩时,则在额状面或水平面上产生侧屈或旋转运动。能起到前屈头、颈 和躯干的肌肉有:枕下肌、头长肌、颈长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 肌和腰大肌。能使头、颈和躯干伸直的肌肉有枕下肌、横突棘肌和竖脊肌。
人体的脊柱就像一根直立的竹竿,脊柱前后左右肌肉就像固定于竹竿的绳索,当竹竿 保持直立位时,两侧绳索用以维持竹竿直立平衡的力最小。为减少每根绳索所受的力可以 通过增加竹竿两侧的绳索数目来达到,这种机制也见于人体维持脊柱平衡,如:人体有很多 块肌肉参与前屈/后伸脊柱,而并非只前后各一块。如果这些肌群中有一块肌肉麻痹,患者 将调整姿势使身体的重心向着瘫痪肌肉原先用力方向移动,来代偿瘫痪肌肉维持身体的平 衡,这样势必会导致瘫痪肌肉对侧肌肉收缩增加。如:腹肌麻痹时,人在坐位或站位时躯干 均会向前屈曲前倾,这时竖脊肌会增加收缩来平衡由于重心前移而带来的力矩。若患者向 后倾斜使头臂和躯干的重心落在脊柱轴的后方,此时平衡就很难控制,人就会跌倒。
躯干肌群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固定胸廓、骨盆和脊柱,当肢体运动时也可引起躯干肌群 的协同收缩,从而达到训练躯干肌肉的目的。如抬腿时,所有腹肌均活动来固定骨盆和脊 柱的腰部,故可以通过改变下肢的力臂长度(屈膝或伸膝)或抬一条或两条腿的方法,来改 变腹肌收缩的强度。在俯卧位时伸髄,也可达到使背伸协同收缩的训练目的。
横突棘肌和竖脊肌是使躯干伸直的两块主要肌肉,这些肌肉瘫痪的人,俯卧位不能伸 脊柱,在直立位时不能伸直脊柱。虽然在脊柱侧屈、旋转、深呼吸时,横突棘肌和竖脊肌都 有较大的活动,这并不表示这些肌肉就是这些运动的主动肌,最通常的是在脊柱旋转时作 为协同肌稳定脊柱,防止主动肌产生不需要的动作,如:一侧腹外斜肌收缩能够旋转躯干, 但也能屈曲躯干,此时对侧的竖脊肌和横突棘肌就会收缩来稳定脊柱。
当人站立屈飆用手去触脚趾时,伸髄肌(主要是胭绳肌)和竖脊肌通过离心收缩来控制 屈骯和脊柱的向前弯曲,同样这些肌肉的向心收缩使躯干恢复直立位。现代理论认为躯干 能承受大的前屈运动能力是来自脊柱后方的韧带、胸腰筋膜、腹横肌和腹内斜肌所产生的, 这主要是因为脊柱屈曲时竖脊肌的力线几乎与脊柱平行,仅具有很小的力量,此时竖脊肌 的收缩不能产生伸脊柱腰部的作用,只能增加对椎间盘的压力。
151
沖圖瞬►肌力训练技术
三、躯干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1.增强颈前屈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侧卧位,头下垫枕使头部保持水平,肩部放松。治疗师立于患者一侧, 一手托住患者头部,一手固定患者肩部。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颈前屈动 作。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颈前屈动作;2〜3级肌力时,只固定肩部、托起头部, 不予颈前屈动作助力。
器械训练:患者卧位,利用悬吊减重进行助力训练。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头下垫枕使头部保持水平,肩部放松。治疗师立于患者一侧, 一手固定患者肩部,一手置于患者头前额部向下施加阻力。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做全 关节范围的颈前屈动作。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或卧位,利用弹力带、滑轮和重锤等进行抗阻训练(图6-13)。
弹力带(前屈)
滑轮和重锤(后伸)
弹力带(后伸)
图6-13颈部前屈和后伸肌群抗阻讽练
2.        增强颈后伸肌群肌力
⑴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侧卧位,头下垫枕使头部保持水平,肩部放松。治疗师立于患者一侧, 一手托住患者头部,一手固定患者肩部。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颈后伸动 作。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颈后伸动作;2~3级肌力时,只固定患者肩部、托起 头部,不予颈后伸动作助力。
器械训练:患者卧位,利用悬吊减重进行助力训练。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俯卧位,肩部放松。治疗师立于患者一侧,一手固定患者肩部,一手放 在患者头枕部向下施加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做颈后伸动作。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或卧位,利用弹力带、滑轮和重锤等进行抗阻训练,与前屈肌群训 练时体位相反(图6-13)。        ”
3.        增强躯干前屈肌群肌力
(1)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下肢被固定,双上肢置于体侧。治疗师立于患者一侧,一手托 住患者头部,一手固定患者骨盆。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头、肩抬离床面
152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
动作。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做头、肩抬离床面动作;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 定骨盆,不予头、肩抬离床面动作的助力。
器械训练:患者仰卧位,动作与徒手训练相同,可以利用弹力带悬吊头部或上背部进行 助力训练。
(2)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肩部放松。治疗师立于患者一侧,双手固定患者双侧大腿。方 法:患者努力做双手向前平举能坐起和双手抱头能坐起训练。
器械训练:患者仰卧位,双上肢负重(哑铃)情况下做仰卧起坐训练。也可利用腰腹肌 训练仪进行躯干前屈肌群抗阻训练。
4.        增强躯干后伸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俯卧位,下肢被固定,双上肢置于体侧。治疗师立于患者一侧,一手压 在臀部,一手托在患者的上胸部。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做全范围的头、胸抬离床面 动作。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做头、胸抬离床面动作;2~3级肌力时,只帮助压 住臀部,不予头、胸抬离床面动作的助力。
器械训练:患者俯卧位,动作与徒手训练相同,利用弹力带悬吊前胸部进行助力训练。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俯卧位,下肢被固定,双上肢置于体侧,胸部以上在床沿外。治疗师立 于患者一侧,一手压在臀部,一手放在患者的上背部施加不同大小的阻力。方法:能抗较大 阻力抬起上身。
器械训练:患者坐位,利用滑轮和重锤可进行抗阻训练,也可利用腰腹肌训练仪进行躯 干后伸肌群抗阻练习。
5.        增强躯干旋转肌群肌力
(1)        肌力1〜3级
徒手训练:患者坐位,固定骨盆。治疗师立于患者一侧,双手扶在患者的双肩上。方 法:集中注意力,努力将上身向左右两侧旋转。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上身向左 右旋转;2~3级肌力时,只提供保护防止失平衡,不予上身向左右旋转的助力。
(2)        肌力4〜5级
徒手训练:患者仰卧位,固定下肢,双上肢放置于体侧。治疗师立于患者一侧,双手固 定患者的双下肢。方法:患者努力双手抱头坐起,并向一侧转体,重复进行。
(仓跃宏)
作者: kwcha333    时间: 2020-9-11 23:04
本帖最后由 kwcha333 于 2020-10-17 13:03 编辑

fav link:
通渠公司


谢谢楼主分享






欢迎光临 爱盲论坛 (http://www.aima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