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铁鞭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物理治疗学

[复制链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0:39 | 只看该作者
21楼 铁鞭01说:
第四节 截瘫患者的体位转移技术
截瘫患者的体位转移能力与脊髓损伤平面及损伤程度有关,损伤平面越低,损伤程度 越轻,体位转移能力越强。截瘫患者由于上肢功能完好,经过正规康复训练,基本能达到生 活自理,在轮椅上能独立活动,能够较为容易地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床椅转移等各项功能性 活动。C?患者虽然由于手内肌部分麻痹,抓握释放和灵巧度受限,不能捏,但有完好的伸 肘、伸腕功能,经过严格训练后,亦可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床椅转移等各项功能性活动。
一、床上翻身活动及直腿坐位(即长坐位)移动
截瘫患者(包括四肢瘫的C?患者)可直接利用肘部和手的支撑向一侧翻身,并较易完成 床上长坐位移动。
二、卧位与坐位之间的转换
1.        独立由仰卧位坐起截瘫患者(包括C?患者)可利用向两侧翻身,完成双肘支撑,再 将身体重心左右交替变换,同时变成手支撑,完成坐起动作。
该类患者由仰卧位坐起一般不需要依靠吊环,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用吊环:年龄较 大、超重、既往有心肺疾患、骯关节周围有骨化性肌炎等。
2.        独立由坐位躺下与由仰卧位独立坐起的方法顺序相反。
三、不同平面之间转移动作训练
转移方法较多,可以根据脊髓损伤平面、残存肌力、关节活动度等情况进行选择。复杂 的转移除需具备平衡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上肢肌力,如肱三头肌及伸腕肌等。
做转移时,头、双肩和躯干都要保持前屈,使头部前伸超过膝关节。大多数截瘫患者经 过训练后能够转移到任一高度的平面上。
(-)床与轮椅之间的独立转移
(1)        从轮椅到床的侧方成角转移(从右侧转移>:患者驱动轮椅从右侧尽量靠近床,与床 成20。〜30。角,关闭手闸,移开右侧脚踏板。患者在轮椅中先将臀部向前移动,右手支撑床 面,左手支撑轮椅扶手,同时撑起臀部并向前、向右侧方移动到床上。
(2)        从床到轮椅的侧方成角转移(从右侧转移):患者坐于床边,将轮椅从其右侧尽量靠 近床,与床成20°〜30°角,关闭手闸,卸下轮椅靠床侧扶手,移开靠床侧足踏板。患者右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1:16 | 只看该作者
22楼 铁鞭01说:
扶轮椅远侧扶手,左手支撑床面,同时撑起躯干并向前、向右侧方移动到轮椅上。
(3)        从轮椅到床的侧方平行转移(左侧身体靠床):患者驱动轮椅与床平行放置,关闸; 卸下近床侧扶手,将双腿抬上床(方法同直角转移);躯干向床缘方向前倾,将右腿交叉置于 左腿上,应用侧方支撑移动的方法,左手支撑于床上,右手支撑于轮椅扶手上,头和躯干前 屈,双手支撑抬起臀部并向床移动。
(4)        从轮椅到床的正面转移:这种转移方法适用于年轻的或体重超重的或双下肢痉挛 严重的患者。患者驱动轮椅正面靠近床,其间距离约为30cm,以供抬腿之用,然后关闭手 闸。将左腕置于右膝下,通过屈肘动作,将右下肢抬起,放到床上。用同样方法将左下肢放 到床上。打开轮椅手闸,向前推动轮椅紧贴床缘,再关闭手闸。双手扶住轮椅扶手向上撑 起,同时向前移动坐于床上,此过程中要保持头和躯干屈曲。然后双手支撑于床面将身体 移于床上正确位置,并用上肢帮助摆正下肢的位置(图3-25)»由于双腿要在床上滑动,故 床垫不宜太软,必要时可临时在床上使用滑板,转移完毕后撤除。

图3-25截瘴您者从轮椅到床的正丙转移
(5)        利用滑板由轮椅向床的侧方平行转移:患者驱动轮椅与床平行靠近,关闭手闸,卸 下轮椅靠床侧扶手,将双下肢抬到床上;将滑板架在轮椅和床之间,滑板的一端插入患者臀 下;患者一手支撑于置于轮椅坐垫上的滑板一端,另一手支撑于置于床垫上的滑板一端,抬 起上身,将臀部通过滑板移至床上;然后撤去滑板。
(6)        利用滑板由轮椅向床的后方转移:轮椅的后方转移只适用于椅背可以拆卸或安装 有拉链的轮椅。患者驱动轮椅从后方靠近床沿,关闭手闸,拉下轮椅靠背上的拉链或卸下 靠背;在轮椅与床之间架上滑板,滑板的一端插入患者臀下并固定好;患者用双手支撑于床 面将身体抬起,向后移动坐于床上;再用双手将下肢抬起移至床上并摆正;最后撤除滑板 (图 3-26)。
59
E第三章
A体位转移技术


图3-26截瘫患者利用滑板由轮椅向床的后方转移
(7)利用上方吊环由轮椅向床的转移(左侧身体靠床):患者驱动轮椅从左侧靠近床,轮 椅与床平行,关闭手闸,卸下轮椅靠床侧扶手;先将双腿移到床上,再将左手伸入上方吊环, 右手支撑于轮椅扶手;在右手用力撑起的同时,左手腕或前臂向下拉住吊环,臀部提起,向 床上转移。
由床返回轮椅与上述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1:34 | 只看该作者
23楼 铁鞭01说:
(-)轮椅与椅之间的独立转移
1.        由轮椅向椅的成角转移
(1)        首先将轮椅制动,椅子固定牢靠,两椅互成60°角,卸下轮椅靠近椅子一侧的扶手 (图 3-27 ①)。
(2)        患者臀部在轮椅中向前移动,尽量坐于轮椅的前沿,将双足平放于地面上(图3-27②)。
(3)        患者一手扶于椅子的远侧角,但不能扶在椅背或椅子扶手上,以免翻倒,另一手扶于轮 椅的扶手上,手足同时用力将臀部抬起并向侧方移至椅子上,其间不必完全站立(图3-27③)。
(4)        用手将双腿移到椅子前方的标准位置上,并调整臀部及背的位置使坐位舒适稳定 (0 3-27 ④)。
2.        由并列的轮椅到椅的转移除将两椅并列放置外,其余均与两椅成角转移相似。
3.        利用滑板由轮椅到椅的侧方转移适用于两椅距离较远或两椅面不同高的情况。
(1)        轮椅与椅子尽可能靠近并列,两椅的前沿平齐(图3-28①)。
(2)        轮椅邻近椅子一侧的扶手卸下,在两椅间架上滑板(图3-28②)。
(3)        先将双足移向椅子,然后一手支撑于轮椅的椅座,另一手支撑在椅子的远侧 (图 3-28 ③)。
(4)        双手及双足同时用力,通过支撑动作将躯干抬起移于椅子并坐下,用手将双下肢位 置摆正,最后抽去滑板(图3-28④)。
60
体位转移技术V
第三章
① ②
③ ④
图3-27截痒总者独立由轮椅向椅的成角转移


图3-28截瘫总者独上利用滑板由轮椅到椅的價方转移
61
体位转移技术
4.由轮椅到椅的正面转移其原则类似两椅的成角转移。
(1)        将轮椅与椅子正面对置,使两椅前沿平齐。
(2)        轮椅制动,椅子稳定放置,使双足平放于地面上。
(3)        患者一手支撑于椅子坐板的远侧,另一手支撑于轮椅坐板的近侧,躯干略前倾,手 足同时用力将臀部抬起移向椅子。
(4)        转身坐于椅子上,将双腿移至椅子正前面,摆正体位。
(三)轮椅与坐厕之间的转移
轮椅与坐厕之间转移的先决条件:①卫生间的门应足够宽,没有门槛,以方便轮椅出 入;②卫生间应较大,能允许轮椅有一些活动空间;③坐厕应十分稳定,旁边的墙上应安装 有安全扶手,以利患者转移及大小便时稳定躯干;④仅C?及以下脊髓损伤患者可独立完成 由轮椅向坐厕的转移。
1-独立由轮椅到坐厕的侧方转移(从右侧转移)从轮椅到坐厕的侧方转移,方法同从 轮椅到床的侧方转移。此种方法于转移前脱裤子较好,以免坐在坐厕上后再脱时,裤或裙 可能被浸湿。其转移步骤如下:
(1)        患者驱动轮椅接近坐厕,与之成45°角。患者将双足平放于地面上,在膝关节的正 下方,以便转移时上下肢能承重。卸下轮椅右侧扶手(图3-29①)。
(2)        将左手置于轮椅左侧扶手,右手置于坐厕旁边墙上的扶手上,支撑上抬躯干并向右 侧转身。注意转移过程中保持头和肩的屈曲(图3-29②)。
(3)        将左手移到轮椅的右侧大轮上,右手支撑于墙上的扶手,进一步上抬躯干并向后移 动坐于坐厕上(图3-29③)。
① ②
图3-29截瘫患者独立由轮椅到坐厠的制方转移
便后转移回轮椅的方法与此过程相反。
在坐厕旁边的墙上无扶手的情况下,有经验的截瘫患者可将右手置于坐厕的坐垫上支 撑以上抬躯干。        z
2.        独立由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从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是将轮椅直对坐厕,患者 两腿分开,像骑马一样骑在坐厕上。
3.        独立由轮椅到坐厕的后方转移这种方法可用于双下肢痉挛较重的患者。当患者 有髄伸肌与膝屈肌联合痉挛时,从侧方转移较为危险。采用这种方法转移应先将轮椅的靠
62
体位转移技术4
第三章
背换成中间有长拉链的靠背。
患者驱动轮椅从后方靠近坐厕,拉下轮椅靠背上的拉链,一手置于坐厕旁边墙上的扶 手上,另一手置于坐厕的坐垫上,向上撑起并向后移动坐于坐厕上。
4.辅助下由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同四肢瘫患者转移方法。
(四)轮椅与浴缸之间的转移
由于浴室内温度较高,潮湿,地面及浴缸壁均较滑,故脊髓损伤患者进出浴缸将更困 难,尤其是四肢瘫患者。因进岀浴缸需要患者的上肢有较大的支撑力量,故只有C?及以下 损伤的患者才可独立完成由轮椅向浴缸的转移。
注意转移前浴缸应注满水,离开前排空水;浴缸底部必须放置防滑垫;浴缸周围的墙上 必须安装好高度合适的安全扶手。
1.独立由轮椅到浴缸的一端转移
(1)        患者驱动轮椅接近浴缸一端,与浴缸有一定距离锁住轮椅,以便双脚能上抬够到浴 缸(图3-30①)。
(2)        用上肢帮助上抬双腿置于浴缸的边沿上,移开轮椅的脚踏板(图3-30②)。
(3)        打开手闸,向前驱动轮椅,直到轮椅完全贴近浴缸(图3-30③)。
(4)        患者右手置于浴缸边沿,左手置于轮椅左侧扶手上,在轮椅中上抬臀部向前移动, 双腿滑入浴缸中(图3-30④)。
(5)        将左手移到浴缸边沿上,双手支撑,躯干充分屈曲(图3-30⑤)。
④ ⑤ ⑥
图3-30截瘫患者建立由轮椅到浴缸的一端转移
63
匚第二早
A体位转移技术
(6)保持躯干屈曲,双手沿着浴缸边沿向前移动,先上抬躯干越过边沿,然后将身体放 低进入浴缸中,动作应尽量轻柔(图3-30⑥)。
患者出浴缸的过程与之相反。
2.        独立由轮椅到浴缸的侧方转移(从右侧转移)
(1)        患者驱动轮椅从右侧接近浴缸,使轮椅与浴缸成30°
角。卸下轮椅右侧扶手,移开右侧脚踏板,关闭手闸。
(2)        用双上肢帮助将双腿上抬置于浴缸中。
(3)        屈曲躯干,右手置于浴缸远侧边沿,左手置于浴缸近 侧边沿,双手用力支撑上抬躯干越过浴缸边沿。
(4)        进一步支撑并转动身体面向浴缸一端,慢慢放低身体 进入浴缸中。(图3-31)
3. 辅助下由轮椅到浴缸的侧面转移同四肢瘫患者转移图3-34截瘴患者独立由轮椅 方法。        到浴■虹的個方转移
(五)轮椅与地板之间的转移
轮椅与地板之间的转移,可使患者移到地上或从地上移回轮椅。拥有这个能力可扩大 患者的活动范围,丰富患者的生活,如能使患者在海滩上下水,在地板上与孩子玩耍。这项 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自救措施,当患者从轮椅上摔下时,他就能应用此项技术从地板上、大 街上、篮球场上回到轮椅中。
下面介绍T“完全性损伤患者轮椅与地板之间转移的步骤。
1.独立由轮椅到地板的转移
⑴ 关闭轮椅手闸,卸下轮椅扶手(图3-32①)。
(2)        用手将双足放到地板上,移开脚踏板。患者左肘支撑于轮椅靠背,右手支撑于轮椅 大轮,抬起上身,左手将轮椅坐垫拉出(图3-32②)。
(3)        将膝关节伸直,将轮椅坐垫置于两前轮之间的地板上,以便患者坐于地板时起保护 作用(图3-32③)。
(4)        双手支撑于轮椅坐位前方以上抬躯干,并将臀部向前滑动越过轮椅的前沿(图3-32®)=
(5)        逐渐放低重心坐到置于地板上的轮椅坐垫上(图3-32⑤)。
腹肌力弱的患者需伸展头部及肩部以帮助臀部向前越过轮椅边沿。保持伸展可防止患
者放低身体时向前抛出。
治疗师站在患者前面,纠正其位置,必要时帮助他维持平衡。
2.独立由地板到轮椅的转移
(1)        患者背向轮椅坐在地板上的轮椅坐垫上,将轮椅制动。患者两手支撑于轮椅坐位前 缘,或重新安好脚踏板,将双手置于脚踏板顶端以支撑(图3-33①)。
(2)        用力支撑上抬躯干,注意头、颈要伸展(图3-33②)。
(3)        可能的话,收缩腹肌,下降肩部,向后拉骨盆坐到轮椅座位上。用双手将双腿上抬 放于脚踏板上(图3-33③)。
(4)        将轮椅坐垫对折,置于大轮和髓部之间的轮椅扶手上,患者双手支撑于大轮上,上 抬身体,坐垫弹向臀下;或将对折的坐垫置于轮椅靠背与患者下背部之间,患者双手支撑于 轮椅扶手上,向上抬起躯干,坐垫弹入座椅。最后均需调整好坐垫位置(图3-33④)。
64
/rZr - rS~
弟二早二
体位转移技术V
图3-32 Th5L全性损伤患者独立由轮椅到地板的转移


图3-33 口完全性挣甌损伤患者独立由地板到轮椅的转移
65
第二早
卜体位转移技术
四、坐轮椅上下马路台阶的训练
因驱动轮椅上下马路台阶需要有完好的手功能,故只有G及以下脊髓损伤患者才可独 立完成该项转移活动。
先.让患者坐在轮椅中反复练习抬起轮椅前轮,用后轮保持平衡的技巧。
1.        坐轮椅上马路台阶
(1)        患者坐在轮椅上,面对马路台阶,前轮离马路台阶数厘米。
(2)        缓慢向后再快速向前驱动轮椅的同时抬起轮椅前轮,将其置于台阶上。
(3)        将前轮退到台阶边缘,使后轮与台阶距离最大,以使上台阶时获得更大的冲力。
(4)        双手置于驱动轮的恰当位置,再向前快速驱动轮椅,使后轮上台阶。
2.        坐轮椅向后退下马路台阶
(1)        患者驱动轮椅后退到台阶边缘。
(2)        向后慢慢驱动轮椅,控制后轮下降。
(3)        在控制下转动轮椅,把前轮从台阶上放下。
五、被动转移技术
请参阅本章第二节六。
第五节脑瘫患儿的体位转移技术
_、卧坐跪位的体位转移技术
(―)从卧位坐起
患儿俯卧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扶住其胸部或背部,一手转动其髄部成侧卧位,然后向 下向后按觀部,使患儿能用一侧上肢支撑身体坐起。随着患儿控制能力的增加,治疗师可 以抓住一侧手向上推,以巩固平衡能力。
(二)        从坐位站起
患儿坐在椅子上,治疗师面向患儿,将其双脚平放于地面上。治疗师一手按住患儿膝 部,使其身体向前倾,另一手放在患儿臀部稍稍向上托起。当患儿臀部抬离椅面时,治疗师 扶住患儿肘部,保持其身体向前倾,并帮助患儿伸直骯部站立。患儿站起后,治疗师扶着患 儿胸部和膝部,避免其向后倾倒。
(三)        从跪位站起
患儿先由双膝跪位变为单膝跪位:治疗师跪坐于患儿身后,固定一侧下肢,使患儿重心 转向固定的一侧下肢,抬起另一侧下肢使该侧足平放于地板上,成单跪位。治疗师帮助患 儿身体前倾,并把重心移至前腿。治疗师一手扶着患儿下胸部帮助站立。站立后,治疗师 一手固定双膝,另一手固定腰紙部,保持瓠部伸直,并使重心前移,保持平衡。
二、脑瘫患儿的抱法
不能独自坐、站、行走的婴幼儿脑瘫患儿,家长常将其抱在怀里。如果抱得姿势不正确,
66
体位转移技术V
第三章3
异常姿势得以强化,将阻碍正确姿势的形成,因此脑瘫患儿与正常婴幼儿抱法不同。正确 的抱法,可作为治疗的一部分。
(―)基本原则
1.        保持良肢位 怀抱患儿时要注倉抑制其异常姿势、保持良好姿势:头部端正,躯干尽 量处于正常的位置,双侧手臂不受压,双手伸直向前,双腿分开。
2.        避免异常姿势反射将患儿从床上抱起和放回床上的方法是否恰当与强化或抑制异 常姿势反射有关。例如,抱起伸肌张力高的患儿前,应先将他的头和身体侧转,扶他坐起来, 然后将他抱起,以防患儿在被抱起过程中,岀现伸肌张力进一步强化及头部突然后仰。切 记不可单握着患儿的手或手臂便抱起,因为患儿缺乏正常的肌肉控制来保护关节,只握着 患儿的手便抱起,不但危险,而且会加深痉挛程度。同样原因,将患儿放回到床上时,也应 先将患儿转身呈侧位悬空位,然后再放下。将患儿抱起时,抱者应保持腰背挺直,用下肢力 量站起来。
3.        注意控制头部 头控制差而双手能抓握的患儿,可令其双手抓住抱者的衣服,环搭 抱者的颈、肩部,并且不要把头控制差的患儿背在背后,这样会使他的头部后仰或倾倒。为 了防止患儿丧失观察周围环境的机会,怀抱患儿时,应尽量避免其面部靠近抱者胸前。此 外,不要把患儿当做婴儿般抱着,尽量让患儿学习控制自己身体的方法。
(-)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扶抱方法
1.高张型(痉挛型)患儿的抱法高张型患儿仰卧时颈部常转向一侧,双手或单手屈 曲、紧握拳头,而且不能上举至肩部以上;双肩向后缩,以致双手不能在中线活动;身体和 双下肢僵直、内收内旋。
怀抱高张型脑瘫患儿时,家长一手托住患儿臀部,一手扶住肩背部,将患儿竖直抱在怀 里,将其两腿分开,分别搁置在家长两侧髓部或一侧骯部前后侧,从而达到牵张下肢内收肌 痉挛的目的(图3-34),
2.低张型(软瘫型)患儿的抱法低张型患儿仰卧时双手松弛地平放在身体两旁,很少 在身体中线活动;双下肢屈曲、外展外旋,双脚外侧紧贴床面,呈青蛙姿势。这类患儿往往 不能自动抬起头部或挺直腰背。
67
第三章
A体位转移技术
怀抱低张型脑瘫患儿时,要使其头、躯干竖直,家长一手托住患儿臀部,使其背部依靠 在家长胸前,以防患儿日后发生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也有利于训练患儿正确的躯干竖直 姿势(图3-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2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3:44 | 只看该作者
24楼 铁鞭01说:
第四章肌肉牵伸技术
第一节概 述
一、定义与分类
(-)定义
牵伸(stretching)是指为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和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 围,运用外力拉长短缩或挛缩的软组织,做轻微超过软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 牵伸技术是临床治疗各种软组织挛缩或短缩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的常用技术和方法之一,操 作简便、安全、有效。
(-)分类
牵伸分类法众多,根据牵伸力量的来源分为手法牵伸、器械牵伸和自我牵伸;根据牵伸 肌群分为屈肌群牵伸和伸肌群牵伸;根据牵伸强度分为低强度牵伸和高强度牵伸;根据牵 伸力量来源和参与方式分为被动牵伸、主动牵伸和神经肌肉抑制技术;根据牵伸时间分为 长时间牵伸和短时间牵伸,持续牵伸和间歇牵伸;根据牵伸部位分为脊柱牵伸和四肢牵伸。
二、软组织牵伸的解剖生理基础
软组织是指肌肉及其辅助结构肌腱、筋膜、滑膜囊、腱鞘和关节辅助结构关节囊、韧带 以及皮肤等连接组织。各种软组织都有各自的生理特性,影响着制动作用和延长能力。当 牵拉这些软组织时,随着速度、强度、温度和时间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临床效果。另外,可 收缩和不可收缩组织的机械性特征和可收缩组织的神经生理学特征也影响软组织的延伸。 当组织被牵拉时,可收缩和不可收缩组织都具有弹性和可塑性。
(-)骨骼肌
1.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人体大约有600多块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骨骼肌由大量 的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维就是一个肌细胞,长度为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直径约60gm» 肌纤维属于永久性细胞,不能再生,一旦遭受破坏就成为永久性缺失。新生儿期以后肌纤 维数目恒定,自身的成长发育和体育锻炼只发生肌肉体积和长度增加,而肌细胞数目不增 加。当肌肉大量损伤后,就将被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所取代,进而出现关节和软组织挛缩。
在骨与关节的配合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躯干和四肢运动,而骨骼肌的
69
£第四章
卜肌肉牵伸技术
收缩与舒张是其具有弹性、伸展性、可塑性及黏滞性等物理特性的表现。肌肉的弹性是指 肌肉被动牵伸后当外力去除时,肌肉恢复原来长度的能力;可塑性是指牵伸后,组织有保持 新的更长的长度趋势:肌肉的伸展性是指肌肉在松弛状态下,受到外力作用时长度延伸的 能力;黏滞性是指当外力去除后,肌肉不能立即恢复其原来的长度的特性。其中,肌肉的伸 展性与外力(如牵拉和负重)并不成直线比例,而是随着外力逐渐增大,其长度增加的程度 逐渐减少。
2.        骨骼肌的收缩方式每个骨骼肌纤维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它们至少接 受一个运动神经末梢的支配,并且在体骨骼肌纤维只有在支配它们的神经纤维有神经冲动 传来时,才能进行收缩;在大多数肌肉中,肌束和肌纤维呈平行排列,两端都和由结缔组织 构成的腱相融合,以肌腱附着于骨骼。通常四肢的骨骼肌在附着点之间至少要跨过一个关 节,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才能引起肢体的屈曲和伸展。
肌肉收缩方式根据长度和张力变化的特点,分为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又分 为等张向心性收缩和等张离心性收缩,等张向心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 外加阻力,肌肉长度缩短,肌肉的起止点相互接近,故又称缩短收缩,如屈肘、伸膝等动作, 它是人体得以实现各种加速运动的基础;等张离心性收缩,是指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 力,肌肉被拉长,肌肉起止端相互远离,又称拉长收缩,如负重屈肘后缓慢放松时的肱二头 肌收缩和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在运动中它具有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等长收 缩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活动,如站立、支撑、悬 垂等。等长收缩在运动中具有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至于等速收缩,在一般生理活动状态下很难产生,它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产生变化, 而带动关节运动的速度是由特定的仪器设定不变的。它也分为向心性和离心性两种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4:08 | 只看该作者
25楼 铁鞭01说:
3.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因素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因素主要有前负荷、后负荷和 肌肉收缩能力。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即初长 度。前负荷反映初长度对张力的影响:当初长度增加时,每次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 应地增大,当超过某一限度时,初长度再增加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所以,肌肉收缩应 该存在最适前负荷和最适初长度,并在最适初长度下产生最大的张力。后负荷是指肌肉开 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后负荷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碍收缩时肌肉的缩 短。在等张收缩的条件下,随着后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张力增加而缩短速度却减小,即二 者成反比。除了前、后负荷外,肌肉本身内在特性也影响着肌肉收缩效能。临床常见的机 械性创伤和生物感染等因素,改变了肌肉内部功能结构和状态,从而降低了肌肉收缩的效 果。运动锻炼可以改变肌肉内部功能状态,使肌肉的体积、张力以及柔韧性和顺应性改变, 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效果。
(-)肌腱与周围组织
1.肌腱 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色白、强韧,但无收缩功能,位于肌腹的两 端,其抗张强度约为肌腹的112〜233倍。肌肉借助,肌腱附着于骨骼,当肌肉受到暴力时, 通常肌腱不易断裂而肌腹可能断裂,或者肌腹与肌腱连接部或者是肌腱的附着点被拉裂。 与肌腱相连的结构是肌内膜,分割肌纤维和肌原纤维的最内层组织;肌束膜,包绕纤维束; 肌外膜,包绕整个肌肉的外层纤维鞘。纤维鞘是与肌肉相连并包绕肌肉的框架,也是肌肉 抵抗被动拉长的最初抵抗力的来源。当挛缩发生时,肌外膜之间会与胶原相粘连,从而限
70
肌肉牵伸技术彳
第四章
制了运动。
2.关节囊 由纤维结缔组织膜构成的囊,附着于关节周围,并与骨膜融合连续,包围关 节。分两层,外层为纤维膜,质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富含血管和神经;内层为 滑膜层,质薄而柔润,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富含血管网,分泌滑液,其不仅起到润滑作用, 还是关节软骨和半月板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而韧带是连接骨与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纤 维束,不仅能够加强关节稳定性,而且有限制关节过度运动的作用,有囊内韧带(如膝关节 内的前后交叉韧带)和囊外韧带(如膝关节侧副韧带和離韧带等)之分。任何疾病造成关节 囊和韧带的损伤,都会不同程度造成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挛缩,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三)肌梭与腱器官
1•肌梭 一种感受牵拉刺激的梭形装置,外覆结缔组织囊。肌梭囊内一般含有6~12 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它又分为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两类;囊外的肌纤维就称为梭外 肌纤维。整个肌梭附着'在梭外肌纤维旁,与其平行排列。由于肌梭的感受装置位于其中 央部,所以当梭外肌纤维收缩时,感受到的牵拉刺激将减少;而当梭内肌纤维收缩时,则 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的敏感度将增高。肌梭有两种感觉末梢:一种是初级末梢,以螺旋形 式环绕于核袋和核链纤维的中间部,其传入纤维是直径较粗的la类纤维;另一种是次级 末梢,通常分布于核链纤维上,其传入纤维为直径较细的II类纤维。中枢神经系统有传出 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a传出纤维)和梭内肌纤维(丫传出纤维),当丫运动神经元兴奋时, 梭内肌纤维收缩,牵拉肌梭内核袋纤维上的初级纤维,提高其敏感性,再通过I a类纤维传 入改变a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以调节肌肉收缩。因此,丫传出纤维对调节牵张反射具有重 要作用。
2.腱器官 也是一种牵张感受装置,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 关系。但电生理学研究发现,虽然两者都是与肌肉收缩有关的感受装置,生理功能却不相 同。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长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而肌梭的传入冲动 频率不变;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张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不变,而肌梭的传入 冲动频率减少;当被动牵拉肌肉时,却发现肌梭和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都增加。因 此,腱器官是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而肌梭则是感受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装置。
对于肌梭和腱器官在肌肉受到牵拉时的作用,目前普遍认为:首先兴奋肌梭的感受装 置发动牵张反射,导致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则可兴奋 腱器官,抑制牵张反射,以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2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4:32 | 只看该作者
26楼 铁鞭01说:
三、牵伸的作用
(-)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由于疾病使身体某些部位长期制动,难免出现肌肉紧张和软组织挛缩等症状。就正常 人而言,长期坐位工作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能经常进行肌肉的伸展性锻炼,也会引起肌肉 轻微的挛缩或紧张,特别是月国绳肌、股直肌等。因此,早期、正确的牵伸治疗尤为重要,它可 以有效防止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挛缩,保持或者恢复关节的 正常活动范围。
(二)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
观察发现,由于创伤而固定关节4天后,就可见软组织出现挛缩现象。初期可采用主动
71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抑制技术,通过反射机制使紧张的肌肉松弛,尽量避免被动牵伸,以免增加疼痛和肌肉紧张 度。待肌肉紧张明显好转后,釆用被动牵伸技术进一步拉长挛缩的肌肉,恢复生理性肌力 平衡,增加活动范围。研究同时发现,挛缩存在的时间越长,正常肌肉组织被粘连组织、瘢 痕组织取代的就越多,缓解也就更困难。
(三)        调整肌张力,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姿势异常或制动等原因使肌肉、肌腱的弹性回缩力和伸展性降低,肌肉萎缩,临床上通 过牵伸刺激肌肉内的感受器——肌梭,来调节肌张力和改善肌力。对于中枢性疾患所致的 肌张力增高和肌痉挛,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也可以通过缓慢持续的牵伸来降低肌张力,保持 肌肉的静息长度,改善或者重新获得软组织的延展性。对于肌张力低下的肌群,通过适当 地静态牵伸延长肌肉,可以直接或间接反射性地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增强肌力。另外,牵伸 可以减少肌肉劳损的发生,持续被动牵伸较静态牵伸更为有效。
(四)        防治粘连、缓解疼痛
制动使韧带等纤维组织基质中水分减少,黏弹性减弱,纤维之间润滑作用降低;同时纤 维与纤维之间的距离缩小,接触时间延长,致使化学横键形成,造成纤维之间的粘连':若同 时存在组织炎症水肿,常有新生细纤维形成,排列紊乱,任意与原有纤维多处粘连,断面截 面面积增加,限制其相对滑动。牵伸技术可使结缔组织在牵伸应力作用下逐渐延长,应力 作用能促进胶原纤维的合成并能使胶原纤维沿其纵轴重新排列,防治粘连,缓解疼痛,防止 肌力失衡。
(五)        预防软组织损伤
健康教育方面,针对日常生活工作和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特点,提醒患者在活动前,应 预先对关节和软组织进行相应的牵伸活动,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降低肌肉和肌 腱等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27#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5:06 | 只看该作者
27楼 铁鞭01说:
四、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
(-)挛缩定义和常见病因
1.        挛缩定义挛缩(contracture)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病理变 化,软组织适应性短缩,造成关节活动障碍。临床上通过对肌肉紧张程度和关节活动度的 评估,一般容易诊断。挛缩常根据发病部位和短缩肌肉的动作来命名,比如膝关节股四头 肌短缩畸形不能充分屈膝,就命名为伸膝挛缩;腓肠肌短缩而不能充分背伸,就称为踝关节 屈肌挛缩。
2.        常见病因 ①皮肤组织挛缩:烧伤、炎症及创伤等所致皮肤挛缩;②结缔组织挛缩: 常见的是肌腱和韧带等结缔组织受损;③肌肉源性挛缩:如长期制动某个关节、长期卧床、 不良的工作姿势和生活习惯以及创伤后所致肌肉损伤;④神经源性挛缩:各种原因引起的 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挛缩。
(-)软组织挛缩的类型 ,
1.肌静力性挛缩 是指临床上由于患者肌肉、肌腱缩短,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但 是组织病理学上却没有明确的改变。有时肌肉、肌腱发生一过性轻度挛缩,也称为肌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紧张的肌肉可以被拉长,但不能达到肌肉的最大长度。正常人如果不经常 进行肌肉的伸展性锻炼,如长期处于坐位低头伏案的人群,也会出现肌肉轻微的挛缩或紧
72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2
张,特别是双关节肌如胭绳肌、股直肌等。此类挛缩经过正确的主被动牵伸治疗,大多数可 在短时间内产生疗效。
2.        瘢痕粘连 正常组织损伤后如果出现瘢痕组织,由于粘连将导致周围软组织的活动 范围降低,从而限制了关节的活动和功能。常见的有深度烧伤后、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等,瘢 痕组织的形成引起局部组织挛缩。对于此类患者,早期合理的康复介入,可以有效预防瘢 痕的发生;而已经形成组织挛缩者,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牵伸、理疗等方法来减轻。
3.        纤维性粘连纤维性粘连是指由于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和纤维性改变而造成的软组 织挛缩,它可以明显限制关节活动,其存在时间越长,正常组织被粘连组织、瘢痕组织取代 的就越多,关节功能的改善就变得越发困难。因此,治疗上强调及时控制各种炎症,预防组 织纤维化,尽早开展康复训练。
4.        不可逆性挛缩各种病因导致正常软组织被大量的非伸展性组织(如骨、纤维组织 等)所替代,使软组织丧失延长能力,称为不可逆性挛缩。保守治疗对此类挛缩大多无效, 常采用手术方法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
5.        假性肌静力性挛缩相对于肌静力性挛缩而言,假性肌静力性挛缩是由于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所致,如小儿脑瘫、偏瘫和颅脑损伤等疾病;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使肌肉处于一 种不正常的持续收缩状态,进而引起关节活动障碍。早期预防和早期康复介入对这类患者 尤为重要。
五、肌肉牵伸种类与方法
(―)被动牵伸
1.        手法牵伸顾名思义,手法牵伸是治疗师徒手对紧张或挛缩的组织及活动受限的关 节进行牵伸,通过控制牵伸参数(体位、方向、速度、强度和时间等),来消除组织紧张、增加 挛缩组织的长度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由于其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和有效,临床最为常 用。相较于关节的被动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手法牵伸旨在使受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而 关节的被动活动是指在关节本身活动并未受限、可利用的范围内进行运动,目的是维持关 节现有的活动范围,但无明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作用。
2.        机械牵伸由于手法牵伸的强度和时间局限性,临床上常借助重量牵引、滑轮系统 和夹板等机械装置来持续增加小强度的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缩短组织,提高疗效。 牵伸时间至少20分钟,甚至数小时;牵伸强度视患者而异。
3.        自我牵伸是指患者为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自己将身体部位移动至某一位置所进行 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利用自身重量、体位改变和肢体运动等为动力来源,牵伸强度和持 续时间大体与手法牵伸相同。正确指导患者处于固定而舒适的体位进行自我牵伸,合理调 节牵伸参数尤为重要,它是临床巩固疗效的措施之一。
(二)主动抑制
为使牵伸的阻力最小化,在肌肉牵伸前,嘱患者有意识地主动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 受到自己人为的抑制,此法称主动抑制。该技术只能放松肌肉组织中具有收缩性的结构, 对结缔组织没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肌肉支配完整,而且患者能够自主控制的情况 下;对由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痉挛和瘫痪的患者,作用不大。
1.收缩一放松法 ①置拟牵伸的肌肉于舒适的拉长位置;②进行抗阻等长收缩约10秒,
73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使肌肉感觉疲劳;③主动放松该肌肉;④治疗师被动活动肢体,通过增加活动范围来牵伸肌 肉;⑤休息几秒钟后,重复上述过程1~2次。
操作时注意事项:①强调在无痛状态下,完成紧张肌肉的抗阻等长收缩:②对于抗阻等 长收缩的强度,并不一定需要最大强度,较长时间的中等强度抗阻等长收缩就可有效抑制 紧张肌肉,同时也便于治疗师控制。
示范举例:踝跖屈肌牵张。①患者取仰卧位,主动踝背伸至适当位置,使跖屈肌紧张; ②治疗师一手置于小腿远端固定,另一手放在足底,向足背方向施加阻力,患者跖屈抗阻等 长收缩约10秒;③主动放松跖屈肌;④治疗师被动将患者踝关节背伸,拉长跖屈肌。
2.        收缩一放松一收缩法①〜③步骤与“收缩一放松法”相同;④紧张肌肉的拮抗肌主 动做向心性肌肉收缩,使受累肢体的关节活动范围增加。
操作时注意事项:同“收缩一放松法”。
示范举例:踝跖屈肌牵张。①〜③步骤同“收缩一放松法”;④主动做踝关节背伸运动 来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
3.        拮抗肌收缩法①将紧张的肌肉被动拉长至一个舒适的位置;②紧张肌肉的拮抗肌 做等张收缩;③对收缩的拮抗肌施加轻微阻力,但允许关节运动,此时由于交互抑制的作 用,紧张的肌肉因而被放松。
操作时注意事项:避免施加太大的阻力,以免导致紧张肌肉的张力扩散,反而限制了关 节运动或引起疼痛。
示范举例:治疗踝跖屈疼痛或紧张。①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自行将踝关节放在一个 舒适的位置;②主动行踝关节背伸;③治疗师在踝关节背伸同时,于足背处施加轻微阻力, 允许关节运动,此时踝跖屈肌被放松。
(三)其他有助于牵伸技术的方法
1.        冷热疗法 热疗可以增加组织的伸展性,降低治疗中发生损伤的可能性,热敷后的 肌肉更容易被牵伸。常用的方法有蜡疗和超声波等,超声波疗法可以降低挛缩肌肉和结缔 组织张力以及感觉神经兴奋性,缓解疼痛和痉挛;还可以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蜡 疗则可以使皮肤保持柔软有弹性,防止皮肤过度松弛和形成皱褶,提高皮肤紧张度;对瘢 痕、肌腱挛缩等有软化和松解作用,并能减轻因瘢痕挛缩引起的疼痛。也有人建议在牵伸 前后予以局部冷敷,以减轻软组织牵伸后的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2.        手法按摩 尤其是深部手法按摩,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降低肌紧张。一般选 择在热疗后进行按摩,软组织的伸展性将达到进一步的提高,便于下一步进行肌肉牵伸。
3.        夹板和支具由于肌肉的弹性和黏滞性,被牵伸的软组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弹; 为使肌肉保持在最大有效长度,可在牵伸之后应用夹板或支具进行长时间持续的牵伸,能 有效地起到牵伸挛缩部位和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目的。一般来说,夹板常用于上肢,支具主 要用于躯干和下肢。
六、肌肉牵伸程序
(-)牵伸前的评估
牵伸前,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必须对患者进行系统地临床检查,了解受累关节的发病原 因、性质以及功能状况,再依据相关的评定量表来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74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
K
(-)选择牵伸方法
积极与患者沟通,让其尽量保持在舒适、放松的体位;被牵伸部位处于抑制反射、易于 牵伸的肢体位置;充分暴露牵伸部位,如有可能应去除绷带、夹板或较多的衣服。根据引起 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选择最有效的治狩方法。如果功能受限的主要原因是由软组织挛缩 引起的,可选用肌肉牵伸技术;如果是关节本身的原因,可选用关节松动术或两者兼顾。
(三)牵伸技术参数
1 •患者体位 一般选择卧位和坐位,尽可能暴露治疗的部位,便于关节被牵伸至最大 的活动范围。
2.        牵伸方向牵伸力的方向应与肌肉紧张或挛缩的方向相反。先施以小强度、主动牵 伸软组织结构;在可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活动;缓慢移动肢体至运动受限的终末端;固定 近端、运动远端肢体,以增加肌肉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
3.        牵伸强度强调在无痛或微痛的范围内实施操作,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临床实践 证明,低强度、长时间的持续牵伸效果优于高强度、短时间的牵伸。
4.        牵伸时间 被动牵伸持续时间一般为每次10〜15秒,也可达30〜60秒;然后重复 10〜20次,反复使被牵伸肌肉在长度上延伸、局部有紧张牵拉感;每次间隔时间为30秒左 右,同时配以轻手法按摩来放松,利于组织修复并缓解治疗反应。机械性牵伸每次15〜20 分钟。住院患者视病情1〜2次/日,门诊患者每日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一般需行 3~5个疗程。如果规范治疗1周后仍无明显疗效或者症状加重,应该重新评估,立即调整 参数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七、临床应用
(-)适应证
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继发引起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 降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影响;预防由于制动、内外固定和失用等造成的肌力减弱以及 相应组织短缩的发生。另外,体育锻炼前后的有效牵伸,利于预防肌肉骨骼系统受损。
(二)        禁忌证
关节内外组织有感染、结核和肿瘤等,特别是各种炎症急性期;新发生的骨折和软组织 损伤:严重的骨质疏松;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内;关节活动或肌肉被拉长时出现 剧烈疼痛;骨性因素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挛缩或软组织短缩已经造成关节僵硬,形成了不 可逆性挛缩。此外,对于截瘫或肌无力严重者,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保持一定的肌力, 应慎用肌肉牵伸技术。
(三)        注意事项
1.        对拟牵伸的肌肉进行功能评估,明确牵伸和限制的肌肉和关节,充分固定好近端,牵 伸动作宜缓慢可控制。
2.        积极介绍病情,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使被牵伸部位放松;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的 反应,一般肌肉酸痛不能持续24小时以上,否则需要调整牵伸参数。
3.        为避免牵伸中挤压关节,可对关节先稍加分离牵引力,力度要求适中、缓慢、持久, 这样既能使软组织产生张力,又不会引起或加重疼痛。治疗中,要避免跳跃性牵伸,尤其在 关节活动末端应避免弹动关节,因为可以刺激被牵伸肌肉的牵张反射,反射性引起收缩,影
75
第四章
»肌肉牵伸技术
响牵伸效果。
4.避免过度牵伸已长时间制动或不活动的组织,特别是大强度、短时间的牵伸比小强 度、长时间的牵伸更容易损伤软组织,造成关节不稳定。而关节不稳定又会加剧疼痛,增加 了骨骼肌再次损伤的风险。另外,应注意避免牵伸已岀现水肿的组织和过度牵伸肌力较弱 的肌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28#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5:40 | 只看该作者
28楼 铁鞭01说:
第二节上肢肌肉牵伸技术
—、肩部肌肉
肩关节的运动方向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和内外旋等动作,参与的肌群中有许多 肌肉都附着在肩胛骨上,因此在牵伸肩部肌肉时必须固定肩胛骨(保持肩胛骨在没有外展 和外旋的位置上)。临床观察发现,肩部肌肉中,最容易引起紧张或挛缩的肌肉是限制肩关 节全范围前屈、外展和旋转的肌群,而那些阻止肩关节内收和伸展到中立位的肌群很少会 出现紧张或者挛缩。
(-)徒手被动牵伸
1•肩关节前屈 肩后伸肌群牵伸(图4-1)。
牵伸目的:牵伸肩关节后伸肌群,增加肩关节前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肘关节取屈曲位,前臂和手自然放松。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上方手从患者内侧握住肘关节,下方手置于肩胛 骨腋侧缘固定肩胛骨。
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前屈到最大范围,牵拉肩后伸肌群。
图4-1用后伸肌群牵伸
2.肩关节后伸
牵伸目的:牵伸肩关节前屈肌群,增加肩关节后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上肢置于体侧,前臂和手自然放松。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上方手置于肩胛骨上以固定肩胛骨,下方手从掌 侧握住肘关节。
牵伸手法:下方手从掌侧托起肱骨远端,将肱骨被动后伸到最大范围,牵拉肩前屈肌群。
76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
3.肩关节外展 肩内收肌群牵伸(图4-2)。
牵伸目的:牵伸肩内收肌群,增加肩关节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主动外展位,屈肘90°。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测,上方手托住肘关节,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 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外展至最大范围,牵伸肩内收肌群。
图4-2肩内收肌群牵伸
4.肩关节内旋 肩外旋肌群牵伸(图4-3)。 牵伸目的:牵伸肩外旋肌群,增加肩关节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屈肘90°,肩外展90°»
治疗师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内侧手置于肱骨远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
牵伸手法:外侧手缓慢将前臂向足部方向朝治疗床面运动至最大范围,牵拉肩关节外 旋肌群。
图4-3用外旋肌群牵伸
5.肩关节外旋
牵伸目的:牵伸肩内旋肌群,增加肩关节外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屈肘90°,肩外展90°。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外侧手置于肱骨远端,内侧手握住前臂远端。 牵伸手法:内侧手将前臂向头部方向朝治疗床面运动至最大范围,牵拉肩关节内旋肌群。
77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6.        肩关节水平外展
牵伸目的:牵伸胸部肌群,增加肩水平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肩部置于治疗床外,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可呈屈曲位。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内侧手固定肩部,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
牵伸手法:外侧手将患者上肢向地面方向运动至最大范围,牵伸肩关节水平内收肌群。 另外,胸肌的牵伸也可在坐位下进行,患者双手五指交叉放在头后部,治疗师立于患者身 后,双手分别握住两侧肘关节,向后做水平外展运动,同时嘱患者做深吸气后呼气的运动。
7.        增加肩胛骨的活动
牵伸目的:牵伸肩胛提肌,增加肩胛骨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头主动转向非牵伸侧,稍前屈,直至颈部后外侧感酸胀。屈肘,外展牵 伸侧上肢,牵伸侧手置于头后部。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身后牵伸侧,外侧手自前面托住肱骨远端,内侧手放在牵伸 侧颈肩交界处。
牵伸手法:内侧手向下按压,外侧手向上抬起;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后深呼气,达到牵伸 肩胛提肌的作用。
(-)自我牵伸
1.        长轴牵伸 患者侧坐在高靠背椅上,牵伸侧上肢放在椅背外,手提一重物或利用对 侧手向下牵伸上肢。
2.        分离牵伸 患者站立,牵伸侧腋下夹一毛巾卷,屈肘。对侧手可在胸前或背后握住 前臂远端,向身体内侧牵伸肩部。
3.        增加肩前屈 当上肢前屈小于90。时,可侧坐在治疗台旁,牵伸侧上肢放在治疗台上, 伸肘并前臂旋前,非牵伸侧手放在上臂上面,身体向前方及治疗台方向倾斜,以牵伸肩后伸 肌群。当上肢前屈大于90。时,可采用双上肢前举,两手握紧肋木,身体悬挂在肋木上来牵 伸肩后部伸肌群,此时应考虑患者年龄、肌力等情况,注意避免损伤。
4.        增加肩后伸 患者坐位,背对治疗台;伸肘,牵伸侧上肢后伸,手抓住治疗台沿,非牵 伸侧手放在患侧肩部以固定肩关节,身体向前并向下运动,以牵伸肩前屈肌群。
5.        增加肩外展 当上肢外展小于90。时,坐位下外展上肢于治疗台上,伸肘并前臂旋前; 非牵伸侧手放在上臂上面,身体向下同时朝治疗台方向倾斜。当上肢外展大于90。时,可侧 对墙边站立,牵伸侧肩外展并屈肘,前臂贴在墙上;非牵伸侧手放在肱骨近端,身体下蹲, 以牵伸肩内收肌群。
6.        增加肩旋转 患者侧坐桌旁,牵伸侧上肢平放在治疗台上,肘关节屈曲90°。牵伸 内旋肌群时,前臂掌面离开桌面;牵伸外旋肌群时,前臂掌面向桌面运动。
7.        增加肩胛骨活动 患者靠墙而立,牵伸侧上肢外展同时屈肘,肘部接触墙壁,手放在 头后面,头部转向非牵伸侧,稍前屈;牵伸时身体稍向下蹲,使肩胛骨上旋。也可以坐在治 疗床边,牵伸侧手抓住床沿,头转向非牵伸侧并前屈,非牵伸侧手放在头的对侧;牵伸时双 手同时反方向用力,使肩胛骨向下运动。
二、肘部肌肉
肘部肌肉牵伸时,如果力量过大,容易造成肌肉创伤,导致骨化性肌炎;因此,被动牵拉
78
肌肉牵伸技术q
第四章
肘部要格外谨慎,尤其在牵伸儿童时,手法更应轻柔、缓慢,牵伸强度要小,时间稍长,或者 采用主动抑制技术,以避免发生新的损伤。
(-)被动徒手牵伸
1.肘关节伸直 肘屈肌群牵伸(图4-4)。
牵伸目的:牵伸屈肘肌群,增加肘关节伸直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内侧手放在肱骨近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 牵伸手法:外侧手被动牵伸肘关节至最大范围,以牵拉屈肘肌群。
图44肘屈肌群牵伸
2.肘关节屈曲
牵伸目的:牵伸伸肘肌群,增加肘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下方手托住肘部。
牵伸手法:上方手被动屈曲肘关节至最大范围,以牵伸伸肘肌群。患者也可取坐位,手 置于颈后部,治疗师外侧手握住肘部向上牵伸,内侧手握住腕部向下牵伸。此法对牵伸肱 三头肌长头的效果较好。
3•前臂旋前和旋后 肘部旋后肌群牵伸(图4-5)。
牵伸目的:牵伸旋后肌群增加旋前活动范围;牵伸旋前肌群增加旋后活动范围。
图4-5肘部旋后肌群牵伸
79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屈肘90°。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下方手握住肘关节固定 肱骨。
牵伸手法: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做旋前或旋后动作至最大活动范围。牵伸时要注 意梯骨围绕尺骨转,固定好肱骨防止发生肩关节内外旋代偿。
(二)自我牵伸
1.        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①患者站在床边,置患肢前臂于治疗床上,利用身体重量向前 向下压,以牵伸伸肘肌群;②置一毛巾卷于牵伸侧肘窝处,非牵伸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屈肘 至最大范围,以牵伸肱三头肌;③面墙而立,两侧前臂背侧和手背接触墙壁,上身向前,同 时屈肘,借助上身重量达到牵伸伸肘肌群,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        增加伸肘活动范围 患者背向肋木,双手反向抓紧肋木;躯干向前运动,同时伸肘, 借助上身重量牵伸屈肘肌群。
3.        增加旋前或旋后活动范围牵伸侧置于屈肘位,非牵伸侧手握住牵伸侧前臂的远端, 做旋前或旋后活动达最大范围。或者嘱患者双手同时持一小木棍,健侧带动患侧做旋前和 旋后动作。
三、腕及手部肌肉
由于手的外在肌经过腕关节,可以影响腕关节的活动范围;所以,在牵伸腕部肌肉时, 要强调牵伸力应接近腕掌关节,手指处于放松状态。当手指诸关节挛缩时,需要对其分别 进行牵伸,切忌不能同时牵拉;如果是外部的肌肉限制了运动,在一个关节上牵拉肌肉时需 要稳定其他的关节,然后维持被拉长时的位置,越过第二个关节牵伸肌肉,直至被牵拉到正 常的长度。
(-)被动徒手牵伸
1.腕关节伸展 屈腕肌群牵伸(图4-6)o
牵伸目的:牵伸屈腕肌群,增加腕背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者坐在治疗床旁,前臂旋前使掌心向下,腕伸出桌沿。
治疗师手的位置:坐在牵伸侧,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者手掌。
牵伸手法:被动伸腕至最大范围,牵拉腕屈肌群,同时允许手指被动屈曲。
图4-6屈腕肌群牵伸
80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W
2.        腕关节屈曲
牵伸目的:牵伸伸腕肌群,增加腕屈曲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在治疗床旁。上肢放在治疗床上,屈肘90°,前臂旋后或中立位, 手指放松。        *'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牵伸侧,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手掌背面。
牵伸手法:被动屈腕至最大范围,牵拉腕伸肌群,同时保持手指自然伸直。
3.        腕关节桂侧偏 尺侧屈腕肌群牵伸(图4-7)。
牵伸目的:牵伸尺侧偏肌群,增加梯侧偏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坐位,前臂平置于治疗台上。
治疗师手的位置: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第五掌骨。
牵伸手法:向橈侧偏,牵伸尺侧肌群。
图4-7尺侧屈腕肌群牵伸
4.        腕关节尺侧偏
牵伸目的:牵伸橈侧偏肌群,增加尺侧偏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坐位,前臂平置于治疗台上。
治疗师手的位置: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第二掌骨。 牵伸手法:向尺侧偏,牵伸橈侧肌群。
5.        指关节伸展
牵伸目的:牵伸屈指肌群,增加伸指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坐位或仰卧位,牵伸侧上肢稍外展,屈肘90° o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下方手托放在手指掌侧,五指 相接触。
牵伸手法:下方手被动伸腕至最大范围,再将手指完全伸直。
6.        指关节屈曲
牵伸目的:牵伸伸指肌群,增加屈指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或坐位,牵伸侧上肢稍外展,屈肘90°。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下方手握住手指。 牵伸手法:下方手被动屈腕至最大范围,再将手指完全屈曲。
81
刁第四章
尸肌肉牵伸技术
(-)自我牵伸
1.        增加屈腕活动范围 双手手背相贴放于胸前,手指向下,肘关节做向下运动,腕关节 做向上运动,以牵伸伸腕肌群;也可以将前臂掌侧放在桌上,手伸出桌沿,非牵拉侧手放在 其手背并向下施加力量,以牵伸伸腕肌群。
2.        增加伸腕活动范围 双手手掌相贴放在胸前,手指向上,肘关节向上运动,腕关节做 向下运动;也可以将牵伸侧手掌平放在治疗台上,非牵伸侧手放在手背上固定,患侧前臂向 前运动。
3.        增加橈侧、尺侧偏活动范围 牵伸侧前臂旋前放在桌上。增加橈侧偏时,将手掌向 下,非牵伸侧手放在手背上,向橈侧偏牵伸尺侧肌群;增加尺侧偏时,将手掌向上,非牵伸 侧手握住手掌,向尺侧偏牵伸視侧肌群。
4.        增加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1)        增加掌指关节屈曲时,牵伸侧手握拳,非牵伸侧手放在掌指关节处,将近端指骨向 手掌方向屈曲,以牵伸掌指关节伸肌群。
(2)        增加掌指关节伸展时,牵伸侧掌心向上,四指并拢;非牵伸侧拇指横放于掌侧掌指 关节处,其余四指放在手指背侧,拇指用力向背侧伸展,以牵伸掌指关节屈肌群。
5.        增加指间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1)        增加指间关节屈曲时,牵伸侧手屈曲近端及远端指间关节,非牵伸侧手握住其手指 背侧,同时屈曲近端及远端指间关节,以牵伸伸指肌腱。
(2)        增加指间关节伸展时,牵伸侧手指伸直,非牵伸侧拇指放在近端指骨背面,示指放 在远端指骨掌面,同时牵伸近端及远端关节屈指肌腱,以牵伸屈指肌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7:52 | 只看该作者
29楼 铁鞭01说:
第三节下肢肌肉牵伸技术
—、靓部肌肉
髓部肌肉附着在骨盆和腰部脊柱上,当牵拉醜部肌肉时,必须固定好骨盆,以减少不必 要的代偿运动,使牵伸力量真正作用在覩部。
(-)被动徒手牵伸
1.屈膝时髄关节屈曲 屈膝位伸髄肌牵伸(图4-8)0
图4-8屈膝位伸蕊肌牵伸
82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
牵伸目的:牵伸臀大肌,增加屈膝时屈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稍屈髓屈膝。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远端手握住足跟,近端手托住患肢股骨远端。
牵伸手法:双手托起患侧下肢,同时被动屈曲骯关节和膝关节至最大范围。在牵伸过 程中固定非牵拉侧股骨,阻止骨盆向后方倾斜移动患者的臀部和膝部,使其充分屈曲以达 到牵拉靓关节的伸肌群。
2.        伸膝时醜关节屈曲
牵伸目的:牵伸胭绳肌,增加伸膝时屈骯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放在治疗师肩上。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侧,靠近患侧的肩部支撑患侧下肢,一手放在股骨远端以固定 骨盆和股骨。
牵伸手法:保持患肢膝关节充分伸展,另一手或另一个人帮助,沿大腿的前面固定对侧 的下肢在膝0。伸展位,骯关节中立位,同时尽量屈曲牵伸侧髄关节至最大范围。
注意:豔外旋时,屈瓠的牵拉力量作用于月国绳肌中间,靓内旋时,屈韻的牵拉力量作用 于胭绳肌外侧。
3.        競关节后伸 競后伸位骼腰肌牵伸(图4-9)o
牵伸目的:牵伸骼腰肌,增加骯后伸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牵伸侧下肢稍屈膝,非牵伸侧下肢伸膝。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非牵伸侧,上方手放在臀部固定骨盆,防止骨盆运动;下方 手放在股骨远端托住大腿。
牵伸手法:下方手托起大腿离开治疗床面进行牵拉,后伸骯关节至最大范围。
如果患者俯卧位有困难,也可以取仰卧位,非牵拉侧下肢安置于床面上,向胸壁方向屈 曲體膝关节以稳定豔和脊柱;将被牵伸的下肢悬于治疗床沿,以使髓关节后伸超过中立位。
治疗师站在患者治疗床头,一侧手固定患者非牵拉下肢韻骨下方,借助重力帮助大腿 朝向胸壁的方向,以防止骨盆前倾;另一只手放于牵伸下肢鶴骨前上方,牵伸时牵伸侧手向 下压大腿,使髄关节后伸至最大范围,牵伸骼腰肌。为了增加牵伸效果允许牵伸侧伸膝,以 使髓关节的股直肌不被限制活动范围。也可以让患者非牵伸侧屈曲髄膝关节,自己抱紧大 腿并向胸部方向屈靓屈膝,阻止骨盆在牵伸过程中向前方倾斜。
图4-9 K后伸位U族肌牵伸
83
書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4.伸髄伴屈膝 股直肌牵伸(图4-10)o
牵伸目的:牵伸股直肌,同时增加伸醜和屈膝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牵伸侧下肢稍屈膝,非牵伸侧下肢伸膝。
治疗师手的位置:一只手保持骯关节完全伸直,另一只手握住胫骨远端并逐渐尽可能多 地屈膝不要使瓠外展或旋转,使股直肌得到最大的牵伸。
图4-10股直肌牵伸
5.靓关节外展 仰卧位髄内收肌群牵伸(图4-ll)o
牵伸目的:牵伸髓内收肌群,增加髓关节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放在对侧大腿内侧,下方手从月国窝下托住牵 伸侧大腿。
牵伸手法:上方手用上臂和前臂支撑患者大腿的远端,并按压对侧前骼悄或保持对侧 下肢轻度外展来固定骨盆。尽可能外展轆关节至最大范围,以牵拉内收肌。还可以利用沙 袋固定健侧膝部,使健侧下肢保持在轻度外展位。治疗师用双手托起患侧下肢,做外展内 收运动。
图4-11仰卧位诡内收肌群牵伸
6.醜关节内收
牵伸目的:牵伸靓外展肌群,增加靓关节内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侧卧位于床边,牵伸侧在上面的腿伸靓,非牵伸侧下面的腿屈競屈膝90。。
84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

治疗师手的位置:治疗师站于患者背后,上方手置于骼哺上固定骨盆,下方手按在牵伸 侧股骨远端的外侧。
牵伸手法:上方手按压韶悄固定骨盆,屈膝、伸髄至中立位或轻度骯后伸位,轻度向上 方牵伸。让患者的魏部利用重力内收,或治疗师下方的手外加一定的压力至大腿远端的外 侧面以增强内收瓠关节。
7.骯关节外旋 韻内旋肌群牵伸(图4-12)。
牵伸目的:牵伸醜内旋肌群,增加骯关节外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患者俯卧,伸髄屈膝90°。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按压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外 踝处。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骨盆,下方手将小腿向内转至骯部外旋最大范围,以牵拉覩内旋 肌群。
若患者体位为臀部坐于床边,屈醜屈膝90°,治疗师上方手施加压力于骼靖以固定骨 盆,下方手于外踝或小腿外侧施加压力,以外旋髓关节。
图4-12 at内旋肌群牵伸
8.轆关节内旋
牵伸目的:牵伸醜外旋肌群,增加骯内旋。
患者体位:患者俯卧位,牵伸侧下肢伸競屈膝90°,非牵伸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置于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外 踝处。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骨盆,下方手将小腿向内转至最大范围,牵拉股外旋肌群。
(二)自我牵伸
1.        增加屈韻活动范围 患者手膝跪位,腰部保持稳定,臀部向后运动至最大范围,以牵 伸伸髄肌群。
2.        增加伸髄活动范围 ①患者俯卧位,双手放在肩前,伸肘手掌支持,上身向上抬至最 大范围,以牵伸骼腰肌。②站立位,双足分开,双手放在腰后,上身尽量后伸。③牵伸屈骯 肌群中的股直肌,直腿坐在治疗床上。牵伸侧下肢尽量外展并屈膝,非牵伸侧下肢伸直。 牵伸时,非牵伸侧膝部接触床面,上身向牵伸侧下肢移动,此时大腿前侧有酸胀感。
85
第四章
卜肌肉牵伸技术
3.        增加交叉伸屈競活动范围 患者取前弓步,牵伸侧屈靓、屈膝90°,非牵伸侧下肢向 后伸直,双手放在弓步腿的離骨上方,挺胸,身体下压,此方法可同时牵伸前侧伸瓠肌群和 后伸侧下肢的屈醜肌群(图4-13)o
4.        增加靓内收、外展活动范围 ①患者距墙一臂远处侧方站立,牵伸侧上肢外展,手放 在墙上,下肢外旋放在非牵伸侧下肢后方。牵伸时躯干向外侧屈,骨盆向内侧移动,以牵伸 靓外展、内收肌群(图4-14)o②患者取双足左右分开站立位,两手叉腰并做左右侧屈运动, 躯干重心在转移过程中以牵伸髄内收肌群。③骼胫束牵拉:患者取站立位,牵伸侧下肢向 后一步,上肢向上伸展,双手相握,髄部向一侧偏,以牵拉骼胫束,避免腰部侧屈代偿运动。
图4-13前個伸后傅屈诡肌群自我牵伸
图4-44        外展内收肌群自我牵伸
二、膝部肌肉
(-)被动徒手牵伸
1•膝关节屈曲 俯卧位伸膝肌群牵伸(图4-15)。
牵伸目的:牵伸伸膝肌群,增加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俯卧位。牵伸侧下肢屈膝于床边,在大腿下垫一软枕,防止牵伸时骼前上 棘和韻骨被挤压,非牵伸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放在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 牵伸手法:上方手在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被动屈膝至最大范围,牵拉膝部伸肌群。
牵拉伸膝肌群也可以在坐位下进行:患者坐在治疗床沿,屈髄90°,尽量屈膝于床的边 缘;治疗师站在牵伸侧的下肢外侧,上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固定,下方手握住内外踝上方,尽 量向后推小腿使膝关节尽量屈曲,牵拉伸膝肌群。
不同的体位,治疗效果各异。取坐位对增加屈膝0°〜90。效果最好,俯卧位则对增加屈 膝90°〜135°效果最佳。需要注意的是,俯卧位操作时切忌动作过快、用力过大,否则容易 引起伸膝肌群过度牵拉,导致膝关节损伤。
8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3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8:19 | 只看该作者
30楼 铁鞭01说: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2
图4-45俯卧位伸膝肌群牵伸
2.膝关节伸直
牵伸目的:牵伸屈膝肌群,增加膝关节伸直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下肢伸直,在大腿和韻骨前面放一毛巾卷,以减轻患者離骨挤压等 不适。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上方手放在大腿后方,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股骨和骨盆,防止轆关节在牵伸过程中屈曲,下方手将小腿缓慢 地向下压至最大伸膝范围,牵拉膝关节屈肌群。
如患者膝关节伸膝大于150。时,患者可取仰卧位牵伸,治疗师站在牵伸侧,上方手或前 臂放在離骨上方固定大腿和髄部,阻止在牵拉过程中骯关节屈曲。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踝 关节上方,向上抬起小腿,治疗师双手反方向用力,最大限度地伸展膝关节。此方法对伸膝 关节终末端活动受限,效果较好(图4-16).
图4-16仲卧位屈膝肌群牵伸
(-)自我牵伸
1.        增加伸膝活动范围 患者坐在床沿,牵伸侧下肢伸膝于床上,非牵伸侧下肢放在地 上,上身向前弯曲至最大范围,以牵伸屈膝肌群。
2.        增加屈膝活动范围根据屈膝活动受限程度,采取不同牵伸手法。①屈膝明显受限, 取站立位,牵伸侧下肢屈膝90°,双手重叠放在離骨上方向下压,同时小腿向前运动,牵伸 伸膝肌群(图4-17)。②屈膝中度受限(ROM<90°),可双手扶椅背,屈髓、屈膝下蹲,借助
87
第四章
》肌肉牵伸技术
自身重量,牵伸伸膝肌群。③屈膝轻度受限(ROM>90°),牵伸侧下肢可放在较高的椅子上 做屈髓、屈膝动作,双手握住椅背,身体向前倾,牵伸伸膝肌群;该方法同时对牵伸踝跖屈 肌,增加踝背伸也有较好作用。
三、踝与足部肌肉
(-)被动徒手牵伸
1•踝关节背伸 踝背屈、踝跖屈肌群牵伸(图4-18)。
牵伸目的:牵伸踝跖屈肌群,伸膝时增加背屈踝关节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膝关节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立于牵伸下肢的外侧。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处固定小腿,下方手握 住患者足跟,前臂掌侧抵住足底,使距腓关节在中立位。
牵伸手法:下方手一方面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向远端牵拉足跟,背屈踝关节中的距踝关 节;另一方面用前臂向近端运动,并轻轻加压力于近侧的跖骨,以牵拉腓肠肌,使踝背伸至 最大的活动范围。上述手法,在屈膝时增加踝关节背屈活动范围,主要牵伸的是比目鱼肌。
值得注意的是,当牵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时,容易过度牵拉引起足弓内侧缘松弛。因 此,牵伸时一定要缓慢用力,避免用力过大,导致医源性平底足的发生。
图4-18睬甘屈、踝跖屈肌群牵伸
88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
2.        踝关节跖屈
牵伸目的:牵伸踝背伸肌群,增加踝关节跖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或者仰卧位。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牵伸侧下肢外侧,上方手托住踝关节的后部以固定小腿,下 方手握住足背。
牵伸手法:下方手用力向下活动足至最大跖屈活动范围,使踝被动跖屈。
3.        踝关节内翻踝外翻肌群牵伸(图4-19)o
牵伸目的:牵伸足外翻肌群,增加踝内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治疗师站立在牵伸下肢的外侧,上方手握住内外踝下方距骨处,下方 手握住足跟。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胫骨远端,下方手将足跟向内转动,牵伸腓侧肌群,使足内翻达到 最大活动范围。
图4-19睬外觀肌群牵伸
4.        踝关节外翻
牵伸目的:牵伸足内翻肌群,增加踝外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手的位置:治疗师站立于牵伸下肢的外侧,上方手握住内外踝下方距骨处,下方 手握住足背。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胫骨远端,下方手握住足的背面,跖屈、足外翻牵伸胫骨前肌,使 足外翻踝关节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如果牵伸胫骨后肌,上方手固定胫骨远端,下方手握 住足底部,背屈、足外翻牵伸胫骨后肌,在肌腱拉力的反方向上调整运动和力量,使足外翻 踝关节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5.        足趾屈伸
牵伸目的:牵伸脚趾的屈曲和伸直肌群,增加脚趾屈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
治疗师位置:一般取坐位。
牵伸手法:上方手固定趾骨近端以限制关节代偿活动,下方手(活动指)握住趾骨的远
89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端朝着需要的方向活动,使脚趾的屈曲和伸直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要分别牵拉每一块限 制脚趾活动的肌肉组织。
牵拉的强度:牵拉力量的强度应轻柔,低强度牵拉与高强度相比更舒服,低强度、长时 间的牵拉,对软组织挛缩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自我牵伸
踝部最常出现紧张或挛缩的肌肉为小腿三头肌,主要影响踝的背伸功能,而踝背伸肌 的挛缩发生很少;临床上主要通过自我牵伸法来增加踝背伸活动范围,具体操作如下:
1.        患者站在楔形木块上,根据挛缩程度来选择不同的坡度。
2.        足跟悬空站在楼梯台阶上,下肢伸直,借助自身重量进行牵伸。
3.        患者取站立位面对墙壁,双手支撑墙面,身体向前(尽量)使腹部接近墙面,每次5-10秒,反复10〜20次;根据肌肉紧张程度,双足不断地向后移动,治疗时必须感受到三头肌 有紧张牵拉感。
4.        屈膝下蹲,背靠墙,健腿右前,患腿在后离墙壁约20cm下蹲,腰部挺直,利用自身体 重对三头肌进行牵伸,双侧足跟不能离开地面。随着病情好转,患侧足跟逐渐靠近墙壁至 约15cm,离墙壁越近其功能越好。每次10〜20秒,反复5〜10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31#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9:15 | 只看该作者
31楼 铁鞭01说:
第四节脊柱肌肉牵伸技术
_、颈部肌肉牵伸技术
(-)徒手被动牵伸
1.颈椎前屈 颈部伸肌群牵伸(图4-20)o
牵伸目的:牵伸颈部伸肌群,增加颈椎屈曲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坐位。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患者顶枕部,下方手放于上段胸椎部位。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脊柱;上方手放置于头部,轻柔地向下压颈部伸肌群,使颈部屈 曲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图4-20颈部伸肌群牵伸
90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3
2.        颈椎后伸
牵伸目的:牵伸屈颈肌群,增加颈椎后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取坐位。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患者前额部,下方手放于上段胸椎部位。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脊柱;上方手在前额部向后推,牵拉屈颈肌群,使颈部后伸达到 最大的活动范围。
3.        颈椎侧屈对侧颈屈肌群牵伸(图4-21)o
牵伸目的:牵伸对侧颈侧屈肌群,增加颈侧屈活动度。
患者体位:取坐位。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牵拉侧的颍部,下方手放于同侧的肩部。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牵拉侧肩部,防止肩关节代偿运动:上方手轻缓地推动患者头部 向对侧,以牵拉颈侧屈肌,使颈部侧屈运动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图4-21对傅颈屈肌群(右侧)牵伸
(二)自我牵伸
1.        颈椎后伸肌群牵伸 坐在靠背椅子上,双上肢自然放松于躯干两侧,前屈颈椎牵伸 颈部后伸肌群,增加颈椎前屈活动范围。
2.        颈椎前屈肌群牵伸 坐在靠背椅子上,双上肢自然放松于躯干两侧,后伸颈椎牵伸 颈部前屈肌群,增加颈椎后伸活动范围。
3.        颈侧屈肌群牵伸 坐在靠背椅子上,双上肢自然放松于躯干两侧,颈部向一侧做侧 屈运动,牵伸对侧颈屈肌群。
二、腰部肌肉牵伸技术
(-)徒手被动牵伸
1 •腰椎后伸 腰前屈肌群牵伸(图4-22)&laquo;
牵伸目的:牵伸腰部屈肌群,增加腰椎后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站立位,头部慢慢地靠在治疗师的肩膀上。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胸骨前,下方手放于腰紙部。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腰紙部;上方手在胸前轻轻向后推,牵拉腰屈肌群,使腰椎后伸 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注意动作应缓慢,保持身体动态平衡,避免摔倒。
91
:第四章
A肌肉牵伸技术
图4-22原前屈肌群牵伸
2.        腰椎前屈
牵伸目的:牵伸腰背部伸肌群,增加腰椎前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站立位。
治疗师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背部,下方手放于腰紙部。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腰紙部;上方手在背部,轻轻向下压,牵拉腰椎伸肌群,使腰椎 前屈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时,选择低强度、动作缓慢地进行牵 伸,避免动作太大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
3.        腰椎侧屈 腰部侧屈肌群牵伸(图4-23
牵伸目的:牵伸腰部侧屈肌群,增加腰椎侧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站立位。
治疗师位置:站立位,上方手置于牵拉侧肩膀,下方手放在非牵拉侧骼部。
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腰紙部;上方手在肩部轻轻向对侧推,牵拉屈腰肌群,使腰椎侧 屈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图4-23腰部值屈肌群(2■值)牵伸
(-)自我牵伸
1.腰椎后伸肌群牵伸 站立位,双上肢自然放松于躯干两侧,做腰椎前屈运动至最大 的活动范围,牵伸腰部后伸肌群。
92
肌肉牵伸技术V
第四章乜
2.        腰椎前屈肌群牵伸 站立位,双手叉腰,做后伸腰椎运动至最大的活动范围,牵伸腰 部前屈肌群。
3.        腰椎侧屈肌群牵伸 站立位,一手叉腰,一手上举,向对侧做腰部侧屈运动至最大的 活动范围,牵伸腰部侧屈肌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3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39:46 | 只看该作者
32楼 铁鞭01说:
第五章关节松动技术
第一节概 述
—、基本概念
(-)定义
关节松动技术(joint mobilization)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师在 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因力学因素导致 的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 特点。
(-)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
关节松动技术常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类型。
1.        生理运动(physiological movement)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如关节的 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生理运动可以由患者主动完成,也可以由治疗师被动完成,在 关节松动技术操作中,生理运动就是一种被动运动。
2.        附属运动(accessory movement)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附属运动是 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一般不能通过关节的主动活动来完成,而需要由 其他人或健侧肢体的帮助才能完成。例如,滑动、滚动、分离(包括垂直分离和水平分离)或 牵引等,均属于附属运动中常用的手法。
应用举例,一个人不能主动地使脊柱任何一个相邻的关节(如颈椎)发生分离,但他人 可以通过类似于牵引的方式比较容易地完成上述活动;又如,一个人也不能主动地使掌指 关节发生轴向分离,但借助于健侧手的帮助,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掌指关节的轴向分离。这 些活动都属于关节的附属运动。
3.        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的关系两者关系密切。当关节因疼痛、僵硬而限制了活动时, 其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如果生理运动恢复后,关节仍有疼痛或 僵硬,则可能关节的附属运动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治疗时通常在改善关节的生理运动之前, 先改善关节的附属运动;而关节附属运动的改善,又可以促进关节生理运动的改善。
(三)治疗平面
手法治疗中的一个假想平面,该平面平行于关节面,并垂直于关节的轴心。治疗时,凡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召
属于分离或牵拉的手法,实施力的方向或是平行于治疗平面,或是垂直于治疗平面。凡属 于滑动(gliding)的手法,实施力的方向一定平行于治疗平面,而滚动(rolling)手法,实施力 的方向沿着治疗平面变化。
(四)关节松动技术与我国传统医学手法的区别
关节松动技术在手法操作上有些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 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中两者有较大的区别。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推拿又称按摩, 两者所指相同。但在西方治疗技术中,推拿术与按摩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1.        西方按摩术(massage)是指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一 些手法操作,其手法比较简单,主要有揉法、推法、叩击法、震颤法。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软组 织损伤,如烧伤后的皮肤瘢痕,肌腱移植或缝合术后的组织粘连和瘢痕等。
2.        西方推拿术(manipulation)是指作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的一种快速、小范围的手法 操作,多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趁患者不注意而突然发力。一般分为快速推拿术和麻醉下推 拿术两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脱位后的复位等。
关节松动技术在广义上可以归入推拿术的范畴,但在实施时其操作手法的速度比推拿 术要慢。20多年来,国外关节松动技术发展很快,临床应用广,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与 按摩术、推拿术一起共同构成了治疗骨科疾患的三大基本操作技术。由于澳大利亚的麦特 兰德(Maitland)对这一技术的发展贡献很大,因此,也有将其称为“麦特兰德手法”或“澳式 手法。”
二、手法等级
与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相比,关节松动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对操作者施加的手法进行 分级。这种分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仅可以用于记录治疗结果,也可以用于临床研究。
(-)分级标准
手法分级是以关节活动的可动范围为标准,根据手法操作时活动(松动)关节所产生的 范围的大小,将关节松动技术分为4级。
I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II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 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in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 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IV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 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手法等级选择
治疗时根据关节在附属运动或生理运动时是以疼痛为主还是以僵硬为主来选择手法的 等级。
一般而言,i、n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因疼痛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皿级手法适用于治 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关节僵硬;w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 节活动受限。手法分级范围随着关节可动范围的大小而变化,当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时,分 级范围相应减小,当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时,分级范围也相应增大(图5-1)。
95
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图5-1分级随.关节活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①关节松动手法分级模式图
关节活动受限时的手法分级;A2~B2关节活动改善后的手法分级
三、治疗作用
1.        缓解疼痛当关节因肿胀或疼痛不能进行全范围活动时,关节松动可以通过活动关 节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从而缓解疼痛。同时可以 防止因关节活动减少而引起的关节退变,这些是关节松动的力学作用,关节松动的神经学 作用表现在关节松动可以抑制脊髓和脑干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痛阈。
2.        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动物实验及临床均发现,关节不活动可以引起组织纤维增生, 关节内粘连,肌腱、韧带和关节囊挛缩。关节松动技术,特别是Ms IV级手法,由于直接牵 伸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因此,可以保持或增加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改善关节的活动 范围。 ,
3.        增加本体反馈本体感受器位于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和关节囊,关节松动由于直 接活动了关节、牵伸了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和关节囊,因此,可以提高关节本体感受器的 敏感度,主要是下列本体感觉信息:关节的静止位置和运动速度及其变化,关节运动的方向, 肌肉张力及其变化。
96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2
K'
四、        临床应用
1.        适应证 任何由于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 紧张;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 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2.        禁忌证 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增加)、关节的炎症、 恶性疾病以及未愈合的骨折。
五、        操作程序
(-)患者体位
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 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松动。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时,治疗师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侧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侧手松动另一端。本 节中除特别说明,凡是靠近患者身体的手称内侧手;远离患者身体的手称外侧手;靠近患者 头部一侧的手为上方手;靠近患者足部一侧的手为下方手。其他位置术语与标准解剖位相 同,即靠近腹部为前,靠近背部为后,靠近头部为上,靠近足部为下。
(三)        治疗前评估
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 硬)及其程度。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 用小级别手法(I、II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in、N级)改善活动。治疗中要不断 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四)        手法应用技巧
1.        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主要是根据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治疗 目的(如缓解疼痛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
2.        手法操作的幅度 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 应超过僵硬点。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 快速度(如I级手法)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如皿级手法)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        手法操作的强度 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活动范围 大的关节如髄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关节。
4.        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时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4次,治疗的总时间在15〜20分钟。 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
5.        治疗反应治疗后一般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多为正常的治疗 反应,通常在4〜6小时后应消失。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太大,应 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一天。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 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关节松动技术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理过程,如类风湿关节炎和损伤后的炎
97
m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症反应。在这些情况下,关节松动的主要作用是缓解疼痛,维持现有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 减少因力学因素引起的活动受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3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40:18 | 只看该作者
33楼 铁鞭01说:
第二节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一、颈椎关节
(-)运动学概要
虽然颈椎在脊椎椎骨中体积最小,但它的活动度和活动频率最大,而且解剖结构、生理 功能复杂,所以容易引起劳损和外伤。
1.        生理运动 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运动。活动比较大的节段是c“,C“,C", 一般从C24屈曲程度大于伸直,而在c6~t,,伸直稍大于屈曲。
2.        附属运动包括相邻颈椎的分离牵引、滑动及旋转。分离是颈椎沿着长轴的牵伸运 动,滑动是相邻椎体间的前后及侧方的移动,而旋转则是指相邻椎体间或横突间的转动。
(-)手法操作要领
1.        分离牵引
作用:颈椎的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去枕仰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外,枕在治疗师的手掌上,颈部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头部位,一侧手托住患者头后部,一侧手放在下颌处, 双手将头部沿长轴纵向牵拉,持续约15秒钟,然后放松还原。重复3次。颈椎上段病变在 颈部中立位牵引,中下段病变在头前屈10。〜15°位牵引。
注意事项:治疗师每次施加的牵拉力量逐渐增加,依次为全力的1/3, 2/3, 3/3o
2.        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分离牵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分离牵引。向左旋转时,治疗师右手放在患者 枕部托住其头部,左手放在其下颌,双手同时使头部向左缓慢转动。向右旋转时手法操作 相反。
3.        侧屈摆动
作用:增加颈椎侧屈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向右侧屈时,治疗师的右手放在患者的枕 后部,示指和中指放在患者颈椎左侧拟发生侧屈运动的相邻椎体横突上,左手托住患者下 颌。操作时治疗师上身稍微向左转动,使颈椎向右侧屈,向左侧屈时手法操作相反。
4. 后伸摆动(图5-2)        /•
作用: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坐位,大腿支撑患者头后部。双手放在颈部两侧向上提,使颈 椎被动后伸。
98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
图5-2颈椎后伸摆动
5.        垂直按压棘突
作用: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额处,下颌稍内收。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指尖相对放在同一椎体的棘突上, 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c2和C7的棘突在体表比较容易摸到,操作时可以C2或C7的棘突 为标准,依次向下(从C2开始)或向上(从C7开始)移动。
6.        垂直按压横突
作用: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一侧横突上,拇 指指背相接触,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可以双手拇指同时推动,或内侧手拇指固定,外侧 手推动。如果局部疼痛明显,外侧手的拇指可以靠近横突尖;如果关节僵硬明显,外侧手的 拇指可以靠近横突根部。
7.        垂直松动椎间关节
作用:增加颈椎侧屈和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但头部向患侧转动约30。。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放在横突与棘突之间,向腹侧推动。 如果在此体位上一时不能模准,可先让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治疗师一侧手拇指放在棘突 上,一侧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横突上,然后让患者头向患侧转动约30。,治疗师双手拇指 同时向中间靠拢,此处即相当于椎间关节处。如果症状偏向棘突,可以外侧手固定,内侧手 稍偏向棘突用力;如果症状偏向横突,可以内侧手固定,外侧手稍偏向横突用力。
二、胸椎关节
(-)运动学概要
胸椎的生理运动可以前屈30°、后伸20°,左右侧屈共为40°,左右旋转为70°,旋转时合 并有侧弯。附属运动包括垂直按压棘突、侧方推棘突、垂直按压横突等。
(-)操作要领
1.垂直按压棘突
作用:增加胸椎的屈、伸活动范围。
99
第五章
►关节松动技术
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上段胸椎(Tg)病变时,脸向下,双手五指交叉,手掌向上放在 前额;中、下段胸椎(Ts.8, T9.12)病变时,头向一侧,上肢放在体侧或上肢外展,前臂垂于治疗 床两侧,胸部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上段胸椎病变,治疗师面向患者头部站立,双手拇指放在胸椎 棘突上,指尖相对或指背相接触,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胸椎背部。中、下段胸椎病变,治 疗师站在体侧,-侧手掌根部(相当于豌豆骨处)放在胸椎棘突。操作时借助上肢力量将棘 突向腹侧按压。
2.        侧方推棘突
作用:增加胸椎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双手拇指重叠放在拟松动棘突的侧方,其余 四指分开放在胸背部。拇指固定,双上肢同时用力将棘突向对侧推动。
3.        垂直按压横突
作用:增加胸腰椎旋转及侧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胸椎的一侧横突上, 指背相接触或拇指重叠将横突向腹侧推动。如果疼痛明显,拇指移向横突尖部;如果僵硬 明显,拇指移向横突根部。
4.        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胸椎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在治疗床上,双上肢胸前交叉,双手分别放在对侧肩部。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者一侧,向右旋转时,左手放在其右肩前面,右 手放在左肩后面,双上肢同时用力,使胸椎随上体向右转动。向左旋转时治疗师手法操作 相反。
三、腰椎关节
(-)运动学概要
通过椎间盘的横轴,范围由上到下逐渐增加,腰椎的单独旋转幅度甚小,左右共约16°。 附属运动包括垂直按压棘突、侧方推棘突、垂直按压横突以及旋转摆动等。
(-)操作要领
1.垂直按压棘突见图5-3。
作用:增加腰椎屈、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腹部可以垫一小枕, 使腰椎生理性前屈变平,上肢放在体侧或垂于治 疗床沿两侧,头转向一侧。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 下方手掌根部(相当于豌豆骨处)放在拟松动的 棘突上,五指稍屈曲,上方手放在下方手腕背部。 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棘突垂直
图5-3垂直按压棘突
100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E
向腹侧按压。
2.        侧方推棘突
作用:增加腰椎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4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棘突一侧,指腹接触 棘突,拇指尖相对或拇指相互重叠,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腰部。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 助上肢力量将棘突向对侧推动。
3.        垂直按压横突
作用:增加腰椎侧屈及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腰椎的-侧横突上,指 背相接触或拇指重叠。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横突向腹侧推动。如果疼痛 明显,拇指移向横突尖部;如果僵硬明显,拇指移向横突根部。
4.        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腰椎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下肢屈髄、屈膝。屈靓角度根据松动的腰椎节段而定, 松动上段腰椎,屈髓角度偏小,松动下段腰椎,屈髄角度偏大。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一侧肘部放在患者的肩前,另一侧肘部 放在骼靖上,双手示指分别放在拟松动相邻椎体的棘突上,同时反方向(肩向后,骼靖向前) 来回摆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3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41:46 | 只看该作者
34楼 铁鞭01说:
第三节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一、肩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肩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包括水平内收和外展),旋转(包括内旋 和外旋);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挤压、前后向滑动等。
(-)操作要领
1.        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肩外展约50°,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 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内侧手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约10 秒钟,然后放松,操作中要保持分离牵引力与关节盂的治疗平面相垂直。
2.        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
101
第五章
►关节松动技术
内侧手放在腋窝,拇指在腋前。外侧手向足的方向持续牵拉肱骨约10秒,使肱骨在关节盂 内滑动,然后放松,操作中要保持牵引力与肱骨长轴平行。
3.        上下滑动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牯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此手法是上述1和2手法的结合。治疗师站在躯干一侧,双手 分别握住肱骨近端的内外侧。内侧手稍向外做分离牵引,同时,外侧手将肱骨上下推动。
4.        外展向足侧滑动 见图5-4。
作用: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90°,屈肘约70°,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师前臂内侧。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坐在患者外展肩的外侧,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 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外侧手稍向外牵引,内侧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图5-4外展向足侧滑动
当患者关节疼痛剧烈或明显僵硬,上肢不能外展,可让患者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或外 展至最大范围,肘关节伸、屈均可;治疗师站在患肩床头,双手拇指放在肩峰下肱骨头上, 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两侧。双手固定不动,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5.前后向滑动见图5-5。
作用:增加肩前屈和内旋活动范围。
图5-5前后向滑动
102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上方手的手掌放在肱骨头上, 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稍稍将肱骨托起,上方手将肱骨的近段由前向后推动。如果关 节疼痛明显(如急性期),治疗师可以将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上,由前向后推动肱骨头。
6.后前向滑动见图5-6。
作用:增加肩后伸和外旋活动范围。
有三种操作方法。
(1)        患者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旋前放在胸前。治疗师站在患侧肩关节的 外侧,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双手拇指同时将肱骨头 向前推动(图5-6①);此手法也可以在患者侧卧位时操作。
(2)        患者仰卧位,上肢稍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师内侧上肢肘窝处。治疗师站 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外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外侧手将肱 骨由后向前推动(图5-6②)。
(3)        患者俯卧位,患侧肩关节放在治疗床边缘,肩前方垫一毛巾,上肢外展,上臂放在 治疗师内侧大腿上。治疗师站在外展的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放在肱骨近端后面,外侧 手放在肱骨远端前面。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将肱骨向前推动(图5-6③)。
① ②
图5-6后前向看动
103
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上述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关节明显疼痛的患者;第三种方法主要用 于治疗关节明显僵硬的患者;第二种方法介于两者之间。
7.        外展摆动
作用:当外展超过90°时,进一步增加外展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 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外侧 手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
8.        侧方滑动见图5-7。
作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躯干一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远 端及肘部。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向外侧推动肱骨。
如果关节僵硬明显,治疗师也可以用双手握住肱骨近端,颈肩部抵住肱骨远外侧。松 动时,双手向外,肩部向内同时推动肱骨。
图5-7侧方滑动
9.        水平内收摆动
作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肩前屈90°,屈肘,前臂旋前,手搭在对侧肩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后方,同侧手托住患侧肘部,另一侧手握住搭在对侧 肩部的手。双手同时将患侧上肢做水平内收摆动。
10.        后前向转动
作用: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 及肱骨近端前面。双手拇指同时由后向前转动肱骨。
11.        内旋摆动见图5-8。
作用: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104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乜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上方手托住肘部,下方手握住前 臂远端及腕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
图5-8内旋摆动
12.        外旋摆动
作用:增加肩外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屈肘90° □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下 方手托住肘关节前面,上方手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
13.        肩胛胸壁关节松动手法见图5-9。
作用:增加肩胛骨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 指与四指分开,固定肩胛骨下角。双手同时向各个方面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分别做上抬、 下降、前伸(向外)、回缩(向内)运动,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做旋转运动。
图5-9用胛购璧关节松动手法
105
第五章
肘关节松动技术
二、肘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肘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伸;橈尺近端关节与橈尺远端关节共同作用可以旋前和旋 后。附属运动包括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以及侧方滑动等。
(-)肱尺关节操作要领
1.        分离牵引
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屈肘至最大范围,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肘窝,手掌接触前臂近端,掌根靠近尺 侧,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和腕部背面尺侧。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向足的方向推动尺骨。
2.        长轴牵引
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稍外展,肘关节伸到最大范围,前臂旋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尺 侧。内侧手固定,外侧手沿着长轴牵引尺骨。
3.        侧方滑动
作用:增加肱尺关节的活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伸肘,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一侧手放在肱骨远端,一侧手握住前臂近端。 将尺骨向橈侧推。
4.        屈肘摆动
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或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的外侧,上方手放在肘窝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 远端,并将前臂稍作长轴牵引后再屈曲肘关节。
5.        伸肘摆动
作用:增加伸肘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外侧,上方手放在肘窝,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 在伸肘活动受限的终点摆动前臂。
(三)肱橈关节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见图5-10&raquo;
作用:增加肱槎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上方手抓住肱骨的远端,下方手握住前臂近端 的尺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向外侧推动橈骨,做肱橈关节分离的动作。
2.长轴牵引
作用:增加肱梯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的活动范围。
106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
图5-10分离牵引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肘关节在伸肘活动受限处,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上肢及躯干之间,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外侧手握住 前臂远端橈侧。内侧手固定,外侧手沿楼骨长轴向远端牵拉。
3.侧方摆动
作用:增加伸肘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下方手握住前臂远 端橈侧及腕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向尺侧摆动。
(四)橈尺近端关节
1.        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屈肘,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双手分别握住槎骨或尺骨的远端。一侧手固 定,一侧手将橈骨或尺骨沿长轴牵引。
2.        前后向滑动 见图5-11。
作用:增加前臂旋前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伸肘,前臂旋后。
图5-14前后向滑动
107
匕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或坐,双手分别握住橈骨和尺骨的近端,拇指在上, 四指在下。一侧手固定尺骨,一侧手向背侧推动橈骨。
3.后前向滑动见图5-12=
作用:增加前臂旋后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或坐位,肩稍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或坐位,一侧手拇指或掌根部放在橈骨小头处,四 指放在肘窝,一侧手握住肘关节下方。上方手向掌侧推梯骨小头。
图5-12后前向滑动
4.前臂转动
作用:增加前臂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上方手握住肱骨远端,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 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旋前或旋后摆动。
三、腕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腕部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腕(掌屈)、伸腕(背伸),視侧偏斜(外展)、尺侧偏斜(内 收),以及旋转等。附属运动有分离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等。
(-)棧尺远端关节操作要领
1.        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前臂旋前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双手分别握住挠骨和尺骨的远端,拇指在掌 侧,其余四指在背侧。握住尺侧的手固定,握住橈侧手的拇指将橈骨远端向背侧推动。如 果关节僵硬比较明显,可以改拇指为鱼际推动橈骨。
2.        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前臂旋后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前臂旋前。
108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双手分别握住橈骨和尺骨远端,拇指在背侧,其余四指在掌 侧。橈侧手固定,尺侧手拇指将尺骨远端向掌侧推动。如果关节僵硬比较明显,可以把拇 指改为用鱼际推动尺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3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42:32 | 只看该作者
35楼 铁鞭01说:
(三)        橈腕关节操作要领
1.        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台上,腕关节中立位伸出床沿或桌沿。前 臂下可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 并向远端牵拉腕骨。
2.        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屈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手背近排腕骨处固定,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梯侧, 并向背侧推梯骨。
3.        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伸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屈肘90°,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近排腕骨掌侧固定,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橈侧背面, 并向掌侧推动楼骨。
4.        尺侧滑动
作用:增加腕橈侧偏斜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伸肘,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伸出治疗床或治疗台缘。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固定前臂远端,一侧手握住近排腕骨梯侧,并向尺侧 推动。
5.        橈侧滑动
作用:增加腕尺侧偏斜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肩关节外展,内旋,伸肘,前臂旋前或旋后位,腕关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固定前臂远端,一侧手握住近排腕骨尺侧,并向挠侧 推动。
6.        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腕关节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屈肘90°,前臂和腕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近排腕骨,将腕骨顺时 针或逆时针转动。
(四)        腕骨间关节松动手法
1.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腕骨间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后,腕中立位。
109
:第五章
卜关节松动技术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坐位,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腕骨的掌面,示指放在 相应腕骨的背面。一侧手固定,一侧手向背侧推腕骨。
2.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腕骨间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伸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腕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坐位,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腕骨的背面,示指放在 相应腕骨的掌面。一侧手固定,一侧手向掌侧推动腕骨。
四、手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手部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伸,内收、外展,拇指对掌等。附属运动包括分离牵引、长 轴牵引,以及各方向的滑动等。
(-)操作要领
1.        腕掌关节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腕部伸出床沿或桌沿,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固定远排腕骨,一侧手握住相对应的掌骨,向远端牵拉。
2.        掌骨间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相邻掌骨间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后向滑动时前臂旋后,后前向滑动时前臂旋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坐位,双手拇指放在相邻掌骨的远端,前后向滑动 时,拇指在掌侧,四指在背侧;后前向滑动则相反,拇指在背侧,四指在掌侧。松动时,一侧 手固定,一侧手将相邻的掌骨由掌侧向背侧(前后向滑动),或由背侧向掌侧(后前向滑动) 推动。
3.        掌指关节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中立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腕关节中立位,掌指关节屈曲90。o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固定掌骨远端,一侧手握住指骨近端,将指骨向掌骨远 端牵拉。
4.        掌指关节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腕关节中立位,手指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指骨近端,将指骨沿长 轴向远端牵拉。
5.        掌指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        /
作用:前后向滑动增加掌指关节屈曲活动范围,后前向滑动增加掌指关节伸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或中立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手指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指骨近端,前后向滑动 时将近端指骨向背侧推动,后前向滑动时将近端指骨向掌侧推动。
110
关节松动技术彳
第五章
6.        掌指关节侧方滑动
作用:增加掌指关节内收、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或中立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腕关节中立位,手指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堪住掌骨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指骨近端的内外侧,将 指骨向橈侧或尺侧来回推动。
7.        掌指关节旋转摆动
作用: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台上,手指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一侧手握住指骨近端,将指骨稍作 长轴牵引后再向掌侧转动,或向背侧转动。
8.        拇指腕掌关节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中立位放在治疗床上,腕关节中立位,可在前臂下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远排腕骨的大多角骨固定,一侧手握住拇指近端 指骨,将拇指近端指骨沿长轴向远端牵引。
9.        拇指腕掌关节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拇指腕掌关节屈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后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远排腕骨的大多角骨,一侧手握住第1 掌骨并向背侧推动。
10.        拇指腕掌关节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拇指腕掌关节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固定远排腕骨的大多角骨,「侧手 握住第1掌骨,并向掌侧推动。
11.        拇指腕掌关节尺侧滑动
作用:增加拇指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中立位放在治疗床或治疗桌上,腕关节中立位,拇指掌侧内收。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舟状骨及大多角骨固定,一侧手握住第1掌骨,并 向尺侧推动。
12.        拇指腕掌关节橈侧滑动
作用:增加拇指对掌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后位放在治疗床上,腕中立位,拇指掌侧内收。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一侧手握住手腕背侧,手指放在舟状骨、大多角骨及第2掌骨 近端固定,一侧手放在第1掌骨处,将第1掌骨向梯侧推动。
13.        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
操作手法相同。包括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旋转摆 动。这些手法的治疗作用、治疗师操作手法与掌指关节相同,可参阅本节掌指关节这一部分 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3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43:38 | 只看该作者
36楼 铁鞭01说:
第四节下肢关节松动技术
一、靓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髓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伸,内收、外展,以及内旋和外旋。附属运动包括分离牵引、 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以及旋转摆动等。
(-)关节松动手法
1.        长轴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中立位,双手抓住床头,以固定身体。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双手握住大腿远端,将小腿夹在内侧上 肢与躯干之间。双手同时用力,身体向后倾,将股骨沿长轴向足部方向牵拉。
2.        分离牵引见图5-13。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屈靓90°,屈膝并将小腿放在治疗师的肩上,对侧下肢伸直。 双手抓住床头,以固定身体。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上身稍向前弯曲,肩部放在患腿的小腿 下,双手五指交叉抱住大腿近端。上身后倾,双手同时用力将股骨向足部方向牵拉。
注意:治疗中保持患侧靓关节屈曲90°。
图5-13分离牵引
3.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屈髄和外旋髓活动范围。        ,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稍外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在患侧,上方手掌放在大腿近端前外侧,下方手 放在月国窝内侧。下方手将大腿稍托起,上方手不动,借助身体及上肢力量将股骨向背侧 推动。
112
关节松动技术卷麵圜畅;
4.后前向滑动见图5-140
作用:增加醜后伸及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膝。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患侧站立,上方手放在大腿近端后面,下方手托住膝 部和大腿远端。下方手稍向上抬起,上方手固定,上身稍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股骨向腹侧 推动。
5.        屈曲摆动
作用:增加醜屈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髓屈膝,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下方手托住小腿。双手 同时将大腿向腹侧摆动,使患侧下肢髄关节发生被动屈曲。
6.        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靓的内旋或外旋活动范围。
此手法有以下两种操作方法。
(1)        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分别屈靓,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 上方手放在離骨上,下方手握住足跟,将小腿抬起。做内旋旋转时,上方手向内摆动大腿, 下方手向外摆动小腿;做外旋旋转时,上方手向外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内摆动小腿。
(2)        患者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患侧,上方手 放在臀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的内外踝处。做内旋时下方手将小腿向外摆动,做外 旋时下方手将小腿向内摆动。
7.        内收内旋摆动见图5-15。
作用:增加髓内收、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寵,屈膝,足放在治疗床上,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上方手放在患侧髄部,下方手放在患膝 離骨上。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大腿向对侧骯部方向摆动。
8.        外展外旋摆动见图5-16o
作用:增加醜外展、外旋活动范围。
113
第五章
卜关节松动技术
图5-45内收内旋摆动        图5-16 外展外旋摆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骯,屈膝,足放在对侧膝关节上,呈“4”字状,健侧下肢 伸直。        八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上方手放在对侧骨盆上,下方手放在患 侧膝关节。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膝关节向下摆动。
注意:此手法也是临床上骨科检查中常用的骯关节检查手法之一。
二、膝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和伸,在屈膝位小腿可内旋(足尖向内)和外旋(足尖向外)。 附属运动包括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等。
(~)股胫关节操作要领
1.长轴牵引见图5-17o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坐在治疗床上,患侧屈膝垂于床沿,月国窝下可垫一毛巾卷,身体稍后倾,双手 在床上支撑。
图5-17长轴牵引
114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E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侧向患者下蹲或坐在低治疗凳上,双手握住小腿远端。双手 固定,将小腿向足端牵拉。
2.        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膝关节伸的活动范围
此手法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        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患侧月国窝下垫一毛巾卷。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 在大腿远端的前面,下方手放在小腿近端前面,虎口位于胫骨结节稍上方。上方手固定,上 身前倾,借助身体及上肢力量将胫骨向背侧推动。
(2)        患者坐位,患侧下肢屈膝,月国窝下垫一毛巾卷。治疗师面向患者坐位,一手虎口或 掌根部放在小腿近端大约胫骨结节处,一手握住小腿远端,将胫骨近端向背侧推动。
3.        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髓,屈膝,足平放床上,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坐在治疗床一侧,大腿压住患者足部,双手握住小腿近端,拇 指放在韻骨下缘,四指放在月国窝后方。双手固定,身体后倾,将胫骨向前拉动。
4.        侧方滑动
作用: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立于患侧,双手将下肢托起,内侧手放在小腿近端内侧,外 侧手放在大腿远端外侧,将小腿夹在内侧前臂与躯干之间。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将胫骨向 外侧推动。
注意事项:此手法和骨科检查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法相同。
5.        伸膝摆动
作用:增加膝关节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稍外展,屈膝。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足的方向站立于患侧,双手抬起患侧下肢,将其置于 内侧上肢与躯干之间。双手握住小腿远端,稍将小腿向下牵拉,并同时将小腿向上摆动。
6.        旋转摆动
作用:内旋摆动增加小腿内旋活动范围,外旋摆动增加小腿外旋活动范围。
此手法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患者坐位,小腿垂于治疗床沿。治疗师面向患者坐在一低凳上,双手握住小腿近端, 并稍向下牵引。内旋时,向内转动小腿,外旋时,向外转动小腿。
(2)        患者仰卧位,下肢稍外展。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双手托起患者下肢,上方手放在 大腿远端前面,下方手托住足跟。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小腿向外转动(内旋)或向内转动 (外旋)。
(三)験股关节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增加韻骨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稍屈膝,可以在月国窝下垫一毛巾卷。
115
第五章
卜关节松动技术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双手拇指与示指分别放在韻骨两侧。 双手握住韻骨,同时向上抬动。
2.        侧方滑动
作用:一般松动,增加離骨活动范围。
卑者体位:仰卧位,稍屈膝,可以在月国窝下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膝关节外侧。双手拇指放在離骨外侧,示指放在对 侧。双手固定,同时将離骨向外侧或内侧推动。
3.        上下滑动
作用:向上(头部方向)滑动时,增加伸膝活动范围;向下(足部方向)滑动时,增加屈膝 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稍屈膝,可以在月国窝下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向下滑动时,双手拇指放在離骨上端, 其余四指放在離骨两侧。向上滑动时,双手拇指放在離骨下端,其余四指放在離骨两侧。 双手同时用力将離骨向上或向下推动。
如果離骨活动明显受限,可以将一侧手的虎口或掌根放在離骨的上端(向下滑动)或下 端(向上滑动),另一侧手虎口放在離骨的下方(向下滑动)或上方(向上滑动)操作。
(四)上胫腓关节操作要领
1.        前后向滑动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醜,屈膝,足平放在治疗床上,对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坐在治疗床旁,大腿压住患者的足前部。双手拇指放在腓骨 小头上,其余四指放在两侧。双上肢同时用力将腓骨小头向后推动。
2.        后前向滑动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俯卧位,小腿下方垫一枕头或将小腿放在治疗师的大腿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或治疗师将自己的内侧腿屈膝放在治疗床上托住患 者小腿。双手拇指放在腓骨小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小腿两侧。双上肢同时用力将腓骨小 头向前推动。
三、踝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37#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43:54 | 只看该作者
37楼 铁鞭01说:

踝部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跖屈、背伸,内翻、外翻等。附属运动包括长轴牵引、前后向 滑动、后前向滑动、上下滑动等。其中下胫腓关节可以进行以下运动:①上下运动:即腓骨 头在在胫骨平台下向外方活动;②前后运动:范围很小,通常用手才能感觉出来,并随年龄 的增加而减少;③旋转及侧方运动:两者常同时发毎 此外,当足背伸时,外踝向上、外、后 方,跖屈时向下、内、前方。
(-)下胫腓关节操作要领
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
116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三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踝关节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前后向滑动时,上方手掌根部放在内踝后面,下方 手掌根部放在外踝前面;后前向滑动时,上方手掌根部放在外踝后面,下方手掌根部放在内 踝前面。前后向滑动时,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外踝向后推动;后前向滑动时,下方手固定, 上方手将外踝向前推动。
(三)胫距关节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见图5-18。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操作时可以采用以下手法。
(1)        患者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踝关节放松。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在患侧,双 手握住内外踝远端,相当于距骨处。也可用一侧下肢屈膝压住患者大腿后面固定。双手同 时向上用力牵引(图5-18①)。
(2)        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踝关节伸出床沿外。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或坐在床尾,双 手握住足背近端,借助上肢力量将足向远端牵引(图5-18②)。
图5-18分离牵引
①俯卧位;②仰卧位
2.        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背伸活动范围。
操作时可以采用以下手法。
(1)        患者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踝关节稍跖屈。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下方手放 在距骨前面,上方手放在内、外踝后方。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距骨向后推动。
(2)        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踝关节伸岀治疗床外。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床尾,上方手 握住内、外踝前方,下方手握住距骨前面,拇指在外侧,四指在内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借 助上肢力量将距骨向后推动。
3.        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跖屈活动范围。
操作时可以釆用以下手法。
117
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1)        患者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踝关节放松。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虎口放 在距骨后面,下方手虎口放在内、外踝前面。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将距骨向前推动。
(2)        患者俯卧位,踝关节伸出治疗床外,小腿前面垫一毛巾卷。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床 尾,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后面,下方手虎口放在距骨后面。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借助上肢力 量将距骨向前推动。
(3)        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前面,下方手托 住跟骨。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借助上肢力量将内、外踝向后推动。
4.        向内侧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外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下肢伸直,踝关节伸出治疗床外,小腿前面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在患足外侧,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后面,下方手握 住跟骨及距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借助上肢力量将跟骨及距骨向内侧推动。
注意:这一手法对距下关节也有一定的松动作用。
5.        向外侧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的内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患侧卧位,患肢置于下方并伸直,踝关节伸出治疗床外。上方健侧下肢屈 骯、屈膝。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后面,下方手握住跟骨及 距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借助上肢力量将跟骨及距骨向外侧推动。
6.        屈伸摆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后面,下方手握住足底。 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足做屈、伸摆动。
注意:这一手法对距下关节也有一定的松动作用。
7.        翻转摆动
作用:内翻摆动增加踝内翻活动范围,外翻摆动增加踝外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足跟后部,下方手握住足跟前部。 内翻摆动时,双手将跟骨向内侧翻转;外翻摆动时,双手将跟骨向外翻转。如果关节比较僵 硬,治疗师可以用上方手握住足跟,下方手握住足的中部,双手同时摆动,以增加摆动的强 度和范围。
(四)距下关节
1.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操作时可以采用以下手法。
(1)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踝关节伸出治疗床外。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床尾,内侧手 放在内、外踝远端距骨前面,外侧手握住跟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借助上肢力量将跟骨向 远端牵拉。
118
关节松动技术V
第五章

(2)患者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双手用虎口 分别握住跟骨和楔骨,双上肢同时用力将跟骨及足向上牵拉。
2.        前后向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背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内、外踝及距骨后面,下方手虎口 放在距骨前下方的附骨上。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距下关节的远端向后推动。
3.        后前向滑动
作用:增加踝关节跖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握住足跟,手掌放在跟骨后,下方手虎 口或掌根部放在距骨前面。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借助上肢力量将跟骨向前推动。
4.        侧方滑动
5.        屈伸摆动
6.        翻转摆动
上述手法的操作与胫距关节的手法操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操作时固定手尽量 靠近距骨,松动手尽量靠近跟骨,使力量真正作用于距下关节。具体操作方法此处不再 赘述。
(五)        附骨间关节
附骨间关节的松动技术基本相同,主要为上下滑动,即由足背向足底滑动,或由足底向 足背滑动。向足底滑动可以增加附骨的背伸活动范围;向足背滑动可以增加附骨的跖屈活 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稍屈骯,屈膝,或坐位,踝关节放松,稍跖屈。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立或坐位,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附骨的背侧,示指放在足 底相应附骨的跖面。向足底滑动时,一侧手固定,另一侧手拇指向足底方向推动相邻附骨; 向足背滑动时,一侧手固定,另一侧手示指向足背方向推动相邻附骨。
(六)        附跖关节
1.        上下滑动
作用:增加附跖间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踝关节放松,稍跖屈。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上方手握住附骨,下方手握住跖骨。上方手固定, 下方手将跖骨上下推动。如果要松动某个单一附跖关节,则将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的附 骨和跖骨近端的背面,示指放在足底相应的附骨和跖骨的跖面,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跖骨 近端向足背或足底方向推动。
2.        旋转摆动
作用:旋前摆动增加踝关节外翻活动范围,旋后摆动增加踝关节内翻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踝关节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双手分别握住附骨和跖骨近端,拇指在足背,四指 在足底。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跖骨向内转动(旋前),或向外转动(旋后)。
119
第五章
A关节松动技术
四、足部关节
(-)运动学概要
足的功能主要为支撑体重,足部关节的生理运动有屈、伸,内收、外展、内翻、外翻。附 属运动有上下滑动、侧方滑动、长轴牵引、旋转等。
(-)操作手法
1.        跖骨间关节的上下滑动
作用:增加相邻跖骨间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俯卧位或坐位,踝关节放松。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双手分别握住相邻跖骨。一侧手固定,一侧手将相 邻的跖骨上下推动。
2.        跖趾关节上下滑动
作用:增加跖趾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侧下肢屈膝90°。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跖骨上,拇指在足底,示指在足背, 下方手放在相应的趾骨近端,拇指在足底,示指在足背。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趾骨上下 推动。
3.        趾骨间关节
(1)        分离牵引
(2)        长轴牵引
(3)        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
(4)        侧方滑动
(5)        旋转摆动
上述松动手法与指骨间关节的手法操作基本相同,可参阅本章第三节,此处不再赘述。
(燕铁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38#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45:56 | 只看该作者
38楼 铁鞭01说:
第六章肌力训练技术
第一节概 述
肌力是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是肌肉发挥其生理功能 的形式,肌肉主要通过肌力对外界做功。肌力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会引起 人体各项日常活动的障碍,如坐、站、步行障碍等。肌力训练是增强肌力的主要方法,肌力 下降者常常通过肌力训练恢复至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者可以通过肌力训练达到代偿、增强 运动能力的目的。肌力训练的具体技术和方法有多种,如神经传递冲动训练、助力训练及 抗阻训练等。本章将重点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肌力训练技术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肌肉生理学概念
1.        肌力(muscle strength)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2.        肌肉耐力(muscle endurance)指肌肉持续地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 定强度的等张(速)收缩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肌肉开始收缩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 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影响耐力的因素有肌纤维的类型、肌红蛋白的储备、酶的 作用及肌力的大小等;耐力与所进行的运动强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肌肉耐 力就越小。
3.        肌肉长度-张力关系(muscle length-tension relation)指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与肌 肉收缩所产生肌力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适宜的初长度,才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 若肌肉收缩时,初长度已处于缩短状态或过分拉长状态,其收缩力下降。
4.        向心性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指在肌力训练中,使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 种训练方式。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其运动学 功能是产生加速运动。如屈曲肘关节时的肱二头肌收缩,伸膝时的股四头肌收缩。
5.        离心性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指在肌力训练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被动 地延长,肌肉同时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
(-)肌肉运动学概念
1.助力训练(assisted exercise)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
121
第六章
A肌力训练技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39#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46:30 | 只看该作者
39楼 铁鞭01说:
运动或动作的一种训练方法。辅助力量可由治疗师、患者的健肢提供,亦可利用器械、引力 或水的浮力等提供。主要适用于肌力1〜3级的患者进行肌力训练。
2.        主动训练(active exercise)指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运动时既不需要助力,亦不用克服外来阻力。主要适用于肌力3级以上的患者进行肌力 训练。
3.        抗阻训练(resistance exercise)指患者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 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抗阻训练对增强肌力最为有效。主要适用于肌力3级以上的患 者进行肌力训练。渐进抗阻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是一种逐渐增加阻力的训 练方法,肌力增强时,负荷量也随之增加。
4.        悬吊训练(suspension exercise)是助力训练的一种,指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 装置,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这种训 练方法可节省治疗师的体力消耗。
5.        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 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在肌肉和骨关节损伤 后的训练初期,为了避免给损伤部位造成不良影响,常利用此种运动方法进行肌力的增强 训练,如站“马步”或半蹲位训练股四头肌、外固定情况下的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训练等。 可用于肌力为2〜5级的患者。
6.        等张训练(isotonic exercise)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张力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 长度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人类肢体的大部分日常活动都属于等张 收缩。根据肌肉训练过程中肌肉纤维长度的不同改变,又将等张训练分为向心性收缩与离 心性收缩两种不同的肌肉训练方式。
7.        等速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指利用等速仪器,根据运动过程中患者肌力大小的 变化,由机器提供相匹配的阻力,使整个关节按照预先设定的速度进行运动的一种训练方 法,又称可调节抗阻训练或恒定速度训练。等速训练也分为向心性训练与离心性训练两种 不同的肌肉训练方式。
二、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一般认为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其产生的肌力也越大。一块 肌肉生理横断面为每条肌纤维横断面之和,单位生理横断面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绝 对肌力。一般认为绝对肌力值在各种族人群中相对一致。
2.        肌肉的初长度 即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是弹性物质,在其生理限度内,当肌肉 在收缩前被牵拉至适宜的长度时,收缩时的肌力较大;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 时,产生的肌力为最大。由于关节在不同的角度时,肌纤维的初长度不同,故肌肉所产生的 肌力也不同。
3.        肌纤维的类型骨骼肌纤维可依据其收缩的特性不同分为快肌和慢肌两大类。快 肌纤维较慢肌纤维能产生更大的收缩力,因此,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断面积或 直径大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大。一般情况下,人体四肢肌肉的快、慢肌纤维类型百分比构 成大致相等,但受肌力训练的影响,快肌和慢肌的纤维横断面积和收缩力量可以发生相应 的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692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68
4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1:47:02 | 只看该作者
40楼 铁鞭01说: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
4.        肌肉的募集 肌肉收缩时同时投入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也越大,称为肌 肉的募集(recruit)o肌肉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当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 度越大,动员的运动单位就越多;当运型神经冲动的频率越高,激活的运动单位也越多。缺 乏训练的人只能动员肌肉中60%的肌葬维同时参加收缩,而训练水平良好的人肌纤维的动 员可达90%以上。
5.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一般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相一致,但也有不一致 的,如在一些较大的肌肉中,部分肌纤维与肌腱形成一定的角度而呈羽状连接。这种羽状 连接纤维越多,成角也较大,肌肉较粗,能产生较大的力,如腓肠肌或其他快肌纤维,具有较 强的收缩力。
6.        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 肌肉的收缩方式不同,产生的力也不同,如向心性收缩 和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不同。通常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要大于向心性收缩肌力; 收缩速度越慢,肌肉的募集量越多,产生的肌力越大。
7.        年龄和性别 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女性肌力一般为男性的2/3;尤其以握力和垂直 跳的力量差别最为明显,女性的握力仅为男性的60%,垂直跳的肌爆发力约为男性的65%o 肌力与年龄也有关系,女生达到最大肌力在20岁左右,男生在20〜30岁之间。40岁之后, 则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心理因素肌力易受心理的影响。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训练 者所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
三、肌力下降的常见原因
1.        神经系统疾病 无论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还是周围神经损伤,都会影响到受损神 经所支配肌肉的募集。如脑卒中、颅脑外伤等可引起偏侧肢体的肌肉瘫痪或肌力下降;臂 丛神经损伤后上肢肌肉瘫痪或肌力下降。
2.        失用性肌肉萎缩 是指由于制动及无功能状态,使肌原纤维产生减少,从而导致肌 纤维萎缩和肌肉力量的减退,常见于骨关节疾病、骨关节损伤术后和长期卧床的心脑血管 疾病患者。研究表明正常人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每天约减 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可减少50%,同时肌肉出现失用性萎缩,以股四头 肌、踝背伸肌萎缩最为明显;肌肉耐力亦逐渐减退,肌肉容积缩小,肌肉松弛,肌力和肌肉耐 力下降。失用性萎缩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肌肉的容积可复原,肌力和肌肉耐力可逐渐恢 复。除了失用性萎缩外,肌肉萎缩还包括失神经性肌肉萎缩、缺血性肌肉萎缩等常见类型。
3.        肌源性疾病肌源性肌力下降主要是因肌营养性不良、多发性肌炎等疾病所致。进 行性肌营养性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萎缩;多发性肌炎出现肌 力下降的主要部位为四肢近端肌群、颈屈曲肌群、咽喉肌群等。
4.        年龄增加 肌肉力量在儿童少年时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强,20〜25岁达到最高 水平,25岁以后平均每年最大力量下降1%, 65岁时只有25岁时力量的60%。
四、肌力训练的目的和种类
(-)肌力训练的目的
1.增强肌力使原先肌力下降的肌肉通过肌力训练,肌力得到增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5-14 23:51 , Processed in 0.2938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