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40|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帖 从春秋战国看历史。

[复制链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4:5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李文东说:
朋友们都说该论坛没有什么营养。,有的只是勾心斗角,侮辱谩骂。 其实呢。换个角度看问题。,论坛就是让一些人发泄情绪的地方。,无论他的行为是否妥当,但在他看来。他发现了便觉舒畅。,这些东西咱就不说了。,今天给大家换个口味。,我转载一些我所看过的自认为比较好的历史文章。,分享过来,让大家一起品读一起欣赏。,我这个人除了爱好信用卡,股票等金融相关的东西之外。,闲暇之余更爱好历史。,通过历史去了解人性,通过历史去感知社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初中历史课老师曾多次提到学历史有什么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没有那么大的格局。,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事业上做得更好。,为了不影响论坛的秩序,我会在这一个帖子内进行转载。,同时也多管个闲事,希望天涯过客,这位朋友也能这样。,因为你所发的帖子实在太乱。,作为搬运工有点不称职啊。,好了,闲言少叙,咱们就从下一楼开始转载。,同时也希望爱好历史的朋友共同评论赏析。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321

帖子

53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35
28#
发表于 2021-8-31 07:43:42 | 只看该作者
28楼 杏花天影说:
看看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356

帖子

297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977
27#
发表于 2021-8-26 14:33:21 | 只看该作者
27楼 沉默是金说:
我也喜欢历史类文章,我喜欢。渤海小吏写的文章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1

主题

4040

帖子

97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758
26#
发表于 2021-8-26 11:13:16 | 只看该作者
<
26楼 月亮雨说:回复25楼李文东
帮顶帖子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25#
 楼主| 发表于 2021-8-26 11:06:47 | 只看该作者
25楼 李文东说:
顶一下。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2139

帖子

571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1
24#
发表于 2021-8-25 17:12:07 | 只看该作者
<
24楼 智会眼说:回23楼李文东
挺好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6:09:47 | 只看该作者
23楼 李文东说:
不知有没有朋友看这种历史类文章。,如果喜欢请在后面跟帖回复,我会继续做勤劳的搬运工。,作者在分析历史的时候,更加着重于人心。,假设两个小孩跑过来向你告状。,一个说他先打我,一个又说他先打我。,说实话,没有摄像头的情况下,咱真不好判断谁是谁非。,何况这还是几千年来云遮雾照的历史。,伟大的文学家胡适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要能为现在服务。,杜撰出一些故事来,催人奋进。,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它能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所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到底是怎样? 我认为倒显得不那么重要。,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在分析这一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扩展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工作生活中,为人处事方面能够更上一层楼。,才是我们应该学取的。 朋友们,您说对吗?,当然在茶余饭后无聊至极的时候。,对一些是非功过,拿出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辩论。,提高我们自己的认知水平。,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也是人生中一大快事。,不知各位朋友们是否同意?,至少我现在在阅读某段历史或者在看新闻的过程中。,虽不敢说有独特的见解。,但也能粗略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呢。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59:35 | 只看该作者
22楼 李文东说:
在豪门贵族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为了保证自己死后,孤儿寡母不被别人欺负。君主通常都会在生前,就给自己的儿子,划拨大量的权力资源,配备强大的私人团队。

虽然说,类似的作法,通常总会引起诸子相残,但是君主似乎也只能这样选择。
因为君主不这样做,他的儿子通常就会丧失继承权,还会被人随便欺负。
当然了,为了保证自己死后,帝国不会因为诸子争夺继承权,而出现骨肉相残。
君主在分配权力资源时,通常会按这种比例操作。假如太子是权力资源是100,那其它几个儿子,也就是50、或30.
类似的玩法,没有意外的话,可以保证太子顺利上位,也可以让大家自然而然的团结在太子周围,而不是没事就去窥视老大之位。
郑武公布生前布置的权力格局比较理想。
第一、郑武公的儿子、老婆拥有压倒性的权力资源。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没有人敢欺负他的孤儿寡母。
第二、太子(后来的郑庄公)拥有的权力资源,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也没有人能挑战他的权力。
但是最后的问题,却出在郑庄公母亲的身上。
因为各种原因,郑庄公的母亲非常偏心郑庄公的弟弟(叔段)。
在这种背景下,叔段本身缺乏与郑庄公相争的实力,却因为有母亲的支持,拥有了这种实力。于是他们兄弟之争,似乎是无可避免了。
郑庄公的母亲为什么偏心小儿子叔段呢?
从感情上讲,据说是因为她生郑庄公时出现难产,受了惊吓,所以一直非常讨厌郑庄公;而生叔段的时候很顺产,所以就非常喜欢叔段。
从权力制衡上讲,显然是因为她作为母后,只有两个儿子权力平分秋色,他才更容易居中制衡,而成为郑国最有权力的人。
所以郑庄公上位后,母亲就让郑庄公把京邑分封给弟弟叔段。
京邑是郑国最重要的城池之一,它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完全可以和郑国的都城新郑相提并论。
简单的看,这就是晋国的曲沃、翼城之争的翻版啊。
两年前,晋文侯死了。晋文侯的弟弟占据了晋国第二大城市曲沃,晋文侯的儿子占据晋国都城(翼城)。于是拉开了晋文侯兄弟两系长达六十多年的火拼序幕。
现在,郑武公死了,郑庄公占据郑国都城新郑,弟弟叔段占据郑国第二大城市京邑,还有他们母亲的支持。以后会是什么结果?没有意外,肯定是兄弟大火拼啊。
晋国曲沃、翼城之争,发生在公元前745年。
郑国的京邑、新郑之争,生在公元前743年。
似曾相识的历史故事。
似曾相识的故事中,老皇帝惊人雷同的错误(诸子并立)。
但是最后的结果,多少是有些不同的。
晋国的曲沃、翼城之争,持续了三四代人,历时67年,最后小宗战胜了大宗。也就是皇族大佬战胜了皇帝。
而郑国的这种相争,在郑庄公兄弟时代,历时22年就结束了;而且最后是大宗战胜了小宗,也就是皇帝战胜了皇族大佬。
公元前744年,郑庄公14岁,叔段11岁。
公元前722年,郑庄公36,叔段33岁。
两个兄弟明争暗斗22年,终于来了一个了断。
郑庄公的人生比较传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郑庄公是历史上隐忍的代名词。因为他弟弟在母亲的支持下,咄咄逼人威胁他时;他一直都是表示退让。甚至在人们都劝他应该反击时,他依然也是一退再退、一让再让。
许多年后,有一个大哥被另一个大哥欺负了。
人们都劝这个大哥应该反击。这个大哥就说了,主曾经说过,他打我左脸,我就把右脸给他伸过去;他抢了我的外褂,我还要把马夹也送给他。
总而言之,我就这样惯着他!
他一看欺负人这么容易,又这么爽,肯定还会去欺负别人的。等大家都想灭他的时候,我再代表大家去灭他,这不是又省时,又省力吗?
再总而言之,老子曾经说过,欲左先右,欲进先退,想出拳,先得把胳膊收回来啊;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有爆发力啊!
那个大哥欺负他,欺负得爽了,还真的就又去欺负别人。
最后,大家不敢言而敢怒,最后你踩踩我的脚,我碰碰你的胳膊肘,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于是就达成了默契。于是,那个大哥就感觉自己要走上人生巅峰之际,突然被另外三个大哥联手群殴,当时就把粮本交了!
这是赵、韩、魏三家大佬与智伯的故事。
智伯也是一世之雄,开始占尽上风。但是因为恐惧,让赵、韩、魏三家实现联合,于是转眼之间所有的成就都一风吹光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郑庄公面对自己弟弟的咄咄进逼,大约也是这种态度。
总而言之,我惯着你,我把你惯得越来越没样时,我再反击你。
所以人们劝郑庄公反击弟弟叔段的时候。郑庄公总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总而言之,他现在得罪的人还不够多,等他得罪的人足够多时,我再收拾他。
其实不用别的,郑庄公仅靠这句话,就称得上可以青史留名了。因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典故就是源于这里,而且这个成语非常著名。
郑庄公隐忍22年,终于KO了自己弟弟。但是在善后的问题上,却有意无意的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
取得胜利后,郑庄公虽然没有杀自己母亲,但是也表示,永远都不会原谅自己母亲。总而言之,我以后再也不会见你的,除非我们都到了黄泉!
这显然是一个受感情支配,而犯的大错误。
自己的母亲支持他弟弟,他都是一副永远也不会原谅的样子;其他人支持他弟弟,他会是什么态度呢?
我们必须得知道,他弟弟能和他分庭抗礼20多年,身后的支持者肯定多的去了,如果郑庄公不能有效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是很危险的事。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就用亲情、利害关系打动他。
当然了,用利害关系劝说郑庄公原谅自己母亲,多少有些不恭敬,因为这样劝说郑庄公,多少意味着,郑庄公和自己母亲毫无感情,只是受制于利害关系,才愿意与自己母亲和好。
所以,在劝说郑庄公时,对方完全是用亲情去劝说的。总而言之,一个人有母亲可以孝敬,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郑庄公说,我也想孝敬我的母亲,可是我一时生气,和我母亲发誓说,不到黄泉,我们不是会相见的。
对方就说,这个好办,我们挖个深井,一直挖出水来,你们都到地下,就相当于到了黄泉,就可以相见了。
最后,郑庄公母子在挖出水的地下相见了。
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他母亲一直偏心自己弟弟,一心帮着弟弟夺取属于自己的一切,甚至还想帮弟弟弄死自己。
但是这个深可见水的地道里,他们终于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总的来说,在贵族政治时代。加强自己兄弟子侄势力,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选择。所以郑庄公兄弟相争的一地狗血;但是郑庄公在位期间,依然让自己几个儿子,势力一个比一个大。既然如此,郑庄公死后,围绕郑庄公的继承权,郑国难免会再次掀起血雨腥风。
郑庄公死后,太子顺利的爬上了郑国老大的位置,他就是郑昭公。
但是,郑昭公的弟弟非常有势力,关键是,郑昭公的弟弟还有一个非常强势的老丈人。所以,郑昭公的弟弟在自己老丈人的支持下,就把郑昭公给打得逃亡国外了。
郑昭公的弟弟爬上郑国老大之位后,就成了郑厉公。
郑厉公在老大的位置上,也没有坐多久,也让自己手下的大佬,打得逃亡国外了。
这个大佬把郑厉公打跑后,就又把郑昭公迎接了回来。
郑昭公第二次爬上郑国老大的位置上,也没有坐多久,就让自己手下的大佬给整死了。这个大佬把郑昭公整死后,就让郑昭公的另一个弟弟,当了郑国的老大。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大约就会知道,为什么各国君主明知道诸子势大,就会骨肉相残,依然忍不住要这样玩了吧。
最简单而言,郑厉公与手下大佬不和,手下大佬直接就打得他逃亡国外;郑昭公与手下大佬不和,手下大佬直接就整死了他。
如果不是因为郑庄公的几个儿子,随便拿出一个也算个人物,你说现在的郑国,到底是谁家的天下了?
总的来说,郑庄公死后,他的四个儿子轮流坐庄一圈;第一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更是两上两下,两个儿子也因此死于非命,郑庄公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总算是结束了。
因为郑庄公死后,诸子相争的太过激烈,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郑国渐渐衰弱,就是因为郑庄公诸子相争的太激烈了。其实呢,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说到诸子相争,哪个国家也不能免俗。
说到惨烈,就郑国这种小打小闹,与晋国相比,那实在差得太远了。
甚至而言,说到惨烈,就郑国这种小打小闹,与齐国相比,它也不是一个层次呢。
我们知道,郑庄公兄弟相争之前,晋国曲沃、翼城之争就已开始了;郑庄公死后许多年,晋国曲沃、翼城之争还没有打出结果呢?
晋国在这场火并之中,有三个君被火并出局;后来曲沃一系取得胜利,更把晋文侯一系屠杀殆尽了。
这场内讧的余波刚刚结束,晋献公诸子相争开始了;先是晋献公把太子申生灭掉,后来又把两个年长的儿子(重耳、夷吾)追杀得只能亡命天涯。
后来,晋献公两个幼子先后爬上晋国老大的位置,但是自己父亲尸骨未寒,就被人先后砍翻了,晋献公的托孤重臣也因此自杀了。
夷吾爬上了晋国老大的位置,但是他哥哥重耳,在晋国众多大佬的支持下,在众多境外力量的支持下,阴魂不散的始终想夺取他的位置。
后来,夷吾的儿子上位了,夷吾的哥哥重耳在晋国众多大佬的支持下,在秦国的武装力量护送下,一通刀光剑影、尸横遍地,终于爬上了晋国老大的位置上。这就是晋文公。
就郑国那点家族内讧,与晋国相比,真算回事吗?
我们知道,齐襄公是被自己堂弟砍死的。
齐襄公刚死不久,他的两个弟弟,就开始火拼了。最后公子小白,整死了弟弟公子纠,于是成了齐国老大。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死后,五个儿子争得一地狗血,然后轮流坐庄长达半个世纪。
就郑国那点家族内讧,与齐国相比,真算回事吗?
从这层意义上,郑国的衰弱,还得从其它地方找原因。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郑庄公的辉煌? 一手好牌却越打越不顺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59:16 | 只看该作者
21楼 李文东说: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死了,郑武公死的时候,他的长子郑庄公只有13岁;次子叔段只有10岁。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年幼的郑庄公,为什么能顺利继承自己老爸的家产呢?
幼小的君主,可以顺利的继承自己老爸的家产,主要是因为幼小君主上位,旧的权力格局可以完整的保留。
一切是显然的,幼小君主上位,无非就是换个君主,大家该干嘛,还都干嘛。而且前排就坐的大哥们,权力还会相对增加一些。一切是显然的,君主幼小,就暂时无法行使许多权力,这些权力,暂时就得由前排就坐的大哥行使。
而强势大佬篡了位,就会引发旧的权力格局动荡。
一切是显然的,有能力窥视君权的大佬,通常都有着自己强大的嫡系班底。如果他篡了位,跟在他身后的嫡系小弟,就会大批接管顶层的权力。这自然会让前排就坐的大佬,产生起集体性的恐慌。
在这种背景下,哪个强势大佬敢窥视君权,通常很容易受到大家的共同抵制。除非他控制的股权,已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否则,就只能乖乖忠于后主、幼主。
这是幼小君权力可以维持的主要原因。
[注]:为了行文简洁,我们后面用“小皇帝”来代替“幼小君主”;用“皇位”来代替“君主之位”。希望大家不要动不动就和我说,XX没有当过皇帝,这个我知道,皇帝是秦始皇之后才有的东西。
如果皇位被异姓大佬抢走,老皇帝的叔伯兄弟子侄,以后都算什么身份啊?
如果皇位被异性大佬抢走了,老皇帝的妈,以后算什么身份啊?
如果皇位被异姓大佬抢了,老皇帝的老婆,以后算什么身份啊?老皇帝的几个弟弟、几个儿子的媳妇,以后都算什么身份啊?
所以,一个异姓大佬想篡位,并不是简单的威胁小皇帝的利益,而是会威胁众多皇族成员的利益,也会威胁众多外戚成员的利益。
如果皇帝在生前,让皇族成员、外戚拥有巨大的权力,就算自己儿子年龄非常幼小,异姓大佬,也没有机会篡位的。
而且,与小皇帝有天然利益关系的人,并不只限于皇族、外戚,还有老皇帝的私人亲信。
如果小皇帝顺利上位,老皇帝私人亲信的权力就会顺延下来,他们就会继续坐在权力舞台的最前排。
如果一个强势的大佬上位,必然会带着他们私人的亲信进入顶层,老皇帝的私人亲信,就有可能被挤到边缘位置。
如果老皇帝生前,拥有强大的私人亲信团队,就算自己儿子的年龄非常幼小,强势大佬也没有机会篡位的。
现在的问题是,皇族的核心成员,有没有机会篡位呢?从普遍意义上,应该也是没有机会的。
皇叔一系,通常是没有机会的。
一切是显然的,因为小皇帝上位,皇弟就顺延成了皇叔;皇子就顺延成了皇弟;皇后就顺延成了太后;太子妃,就会顺延为皇后;几大皇子的妃子,还是亲王妃。
如果皇叔上位,这些人的身份,就都会降低好一大格的。
皇弟一系,通常也是没有机会的。
一切是显然的,小皇帝上位,皇子都会顺延成皇弟;皇后就会顺延成太后;如果皇弟上位了,皇后、皇子的身份,就都比较尴尬了。
所以,皇弟想篡位,他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小皇帝,而是小皇帝的母亲、兄弟。
当然了,我上面所说的一切,只是从普遍意义上,因为特殊的时候,永远存在。事实上,正是因为特殊原因存在,所以乱臣贼子才会存在,才会有机会成功。
郑武公死的时候。
郑国最有权力的三个人,郑武公的两个儿子(郑庄公、叔段)、郑武公的老婆。这三个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在郑国几乎是无敌的。
这三个人的利益,在对外的时候,那是一致的。因为关起来门,他们就是一家人。
因为类似的原因,郑武公虽然死了,也没有人敢欺负他们孤儿寡母。
老皇帝死后,他的孩子老婆会变成孤儿寡母,任人欺负。通常是因为他自己没有设置好足够的权力制约。
在这种背景下,指望臣子的忠心,把他的孤儿寡母当盘菜看,那还不如指望母猪上树呢。
在这种时刻,臣子的忠心,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忠心多少钱一斤,恐怕没有人知道。如果君主靠臣子的忠心维持二世三世万世,那还不如指望母猪能上树。
许多人对我的历史观点,之所以深恶痛绝,就是因为我总发表这种观点。因为在他们看来,我这纯粹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对此,我就纳闷了。
一个人对忠于二世三世万世不屑一顾,怎么就小人了?
一个人认为,大家内心深处,其实都对于忠于二世三世万世不屑一顾,怎么就叫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看到许多自命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学者,总是因为这种原因对我的观点深恶痛绝,我通常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些人读古书读多了,读的脑子都糊住了。
就这种历史爱好者、学者,放到民国,看到人们欺负大清皇帝的孤儿寡母,还不愁跪在大街上哭的死去活来,总而言之,乱臣贼子袁大头、孙大炮,这样欺负孤儿寡母,世人竟然拍手来称赞,真是叔能忍婶也不能忍啊。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以现代人的思维思考古代人。
其实呢,这就叫扯淡。古代人的观点,和现在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孔子说了,舜取代尧的儿子;禹取代舜的儿子;我给他们都点个赞。总而言之,天下是天下的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
孟子说了,商汤砍了夏天子;周武砍了商天子,我也给他们点个赞。总而言之,天子胡作非为,臣子就应该砍死他。
孔子孟子,难道也都是现代人穿越过去的?
始皇帝风光无限。
刘邦说了,自古皇帝轮着作,不想当皇帝的人,就不是有理想的人。“大丈夫生当如是也!”
项羽说了,自古皇帝轮着坐,我也想爬上皇位。“彼可取而代之”
陈胜说了,自古皇帝轮着坐,穷人只要有梦想,也有机会当皇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蒯通说了,自古皇帝轮着坐,谁有德、谁有才就可以当皇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这些人,难道也是现代穿越回去的,所以才会对二世三世万世的思想不屑一顾。
只是类似的观点,在皇权时代,绝不会成为主流。它只会在特定的时刻,闪亮登场一会儿。比如,曹丕、司马炎、刘裕上位的那一刹那,自然会说禅让真是一种伟大的思想。
但是禅让的思想,为什么在皇权时代,不能成为主流呢?
原因非常简单,除非乱臣贼子当道,否则,谁敢扯这种观点,那就是不想活了。在这种背景下,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扛出孔子曰、孟子曰;扛出鸟参鱼汤,就可以躲过一劫。
有一个皇帝看到孟子竟然说什么,君主干得不好,臣民就可以造他的反,当时就火了,总而言之,这个老家为要是活到现在,我非砍了他的头。再总而言之,谁敢驾着圣人的名义传播这种歪理邪说,一律杀无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能者居之、有德者居之;古今都是一样的。
只是因为君主的力量太强大,所以就用暴力压制了这种观点的流传。
世袭制的存在、延续。通常是因为只有小皇帝上位,既有的利益格局,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维持。
而在既有权力格局中获利的人,自然都会希望小皇帝上位。
在这种背景下,谁敢试图篡位,通常都会死得很难看。
这种事实,对皇权的神圣性,多少是一种说不出的亵渎。
在这种背景下,皇权政治下的御用文人,就会通过各种似是而非的内容证明,道德高尚的人,都会支持世袭制,哪怕小皇帝是个婴儿、是弱智、是变态,道德高尚的人,也会忠于他们;而一些道德败坏的人,总会蔑视世袭制,并且总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像没有利害关系制约,全天下的人都会蔑视世袭制。
其实呢,如果足够的利害关系制约,世袭制根本就无法维持。
所谓的思想,无非是现实利害关系强化出来的。
这就好像,刘备死了,应该让刘阿斗继承他的位置吗?
如果言者无罪,我相信各种大逆不道的言论肯定满天飞。问题是,在这种问题上,一个人敢胡说八道,肯定是交出自己的脑袋都不够赎罪。因为这样喜欢胡说八道,你们家人知道吗?
我们知道,春秋时代乱臣贼子满天飞。把君主当傀儡玩的人,没事废君主、杀君人的成群结队。
进入大秦帝国时代呢,也是一样一样的。
秦始皇老爸留下的权力局比较好,所以秦始皇13岁上位,也能稳坐这个位置。
秦始皇留下的权力格局有问题,所以秦始皇刚死,李斯、赵高就把秦始皇的儿子、女儿杀了个一塌糊涂,在这种背景下,年幼的胡亥自然就孤立无援了。然后呢,他被赵高废杀了。临死前,秦二世希望可以当个富贵翁,甚至是当个平民;说一千道一万,他不想死啊。问题是,他还是被杀了。
西汉诸王、外戚专权的格局,看起来很失败,处于皇权的角度上,它是很成功的。
东汉时代,外戚宦官轮流坐庄的格局,看起来比较失败,处于皇权的角度上,它实际上是很成功的。
我们总觉得,西汉让诸王、外戚专权有问题;东汉让太监、外戚轮流坐庄有问题;无非是因为我们相信,世袭制度可以靠臣子的忠心维持。问题是,世袭制度如果靠人们的忠心维持,还不如指望母猪能上树。
总的来说,皇帝想让天下一世二世的传下去,总得玩各种力量的平衡、利害关系的制约;但是这一切,说出来多少是有损皇权神圣性的,所以皇帝宁愿让人们相信,诸王、外戚、太监专权,就是皇帝脑袋有问题的结果。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58:41 | 只看该作者
20楼 李文东说:
鲁惠公死的时候,公子息快30岁了,他弟弟9岁。

他们谁应该继承鲁惠公的家产呢?
公子息作为鲁惠公的长子,年富力强,而有自己强大的班底,似乎应该由他来继承鲁惠公的家产。
问题是,公子息的弟弟虽然只有9岁,但是他妈是宋国老大的妹妹。因为这层身份,用大道理去扯,他就是传说中的嫡子。
虽然说,在那个年代,嫡子不嫡子的,那就叫扯淡,因为后世有个高人曾说过,礼法岂为我辈所设?事实上,春秋时代的大佬们,恐怕都也是这样不拘小节的。
在那个年代,如果人们愿意遵守所谓的礼法,无非是因为这个所谓的礼法,正好符合他们的利益。
比如,公子息的弟弟是嫡子,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大家肯定能找出一百个理由,把他清理出局。因为嫡子算个屁啊?在那个年代,被扔到一边,甚至当场砍死的嫡子,那是多的去了,再多一个,也实在不多。
问题是,这个嫡子的亲舅舅是宋国老大,这事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有宋国老大给撑腰,谁再扯什么嫡子算个屁,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于是一番明争暗斗之后,最后,公子息的弟弟作为另一个大股东,担任了董事长(鲁国国君)。公子息作为最大的股东,兼任总经理(鲁国执政官)。
这样一来,鲁国到底谁是老大,就比较模糊了。
往阳光了想,公子息与从前的周公非常相似,总而言之,自己弟弟年幼,于是他就替自己弟弟当家,天地良心,他可真没有篡位的意思。
但是往阴暗了想,公子息当时和篡位,已没有什么差别了。因为在历史书上,公子息的爹是鲁惠公,公子息就是鲁隐公、他弟弟后来是鲁桓公。就这种盖棺定论的称呼,多少意味着,公子息想篡位的意图,在当时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周公也是公啊。
问题是,周公的爹叫周文王、哥哥叫周武王、侄子叫周成王,史书盖棺称他周公,自然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如果周公盖棺定论是周隐王,谁敢说他是忠臣呢?
公子息以大股东的身份,担任总经理;他弟弟以大股东的身份,担任董事长。
这种双头格局,一直维持了11年时间。
我们再简单捋一个时间表。
鲁惠公死的公子息快30岁了,他弟弟只有9岁。
11年过去了,公子息快40岁了,他弟弟也20岁了。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
那就是鲁国应该谁说了算呢?
以前公子息可以说自己弟弟年幼,所以事事应该由他作主。现在他弟弟长大成人了,鲁国再事事由他作主,好像就有点说不下去了。
现在,公子息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那就是一不作不二不休,直接把自己弟弟火并出局。
下策,那就是渐渐交出权力,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他只是一个执政官,鲁国真正的老大是他弟弟。
中策,那就是想办法继续维持这种双头格局。总而言之,虽然弟弟长大成人了,但是鲁国真正的老大,依然是他。
公子息的弟弟,现在也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就是寻找机会,把自己哥哥火并出局。
下策,就是找个机会,主动禅让自己的君主之位;或是放弃争夺权力的机会,继续当一个傀儡。
中策,就是以大股东的身份,不但担任董事长,还要兼任总经理;但是与此同时,还承认自己哥哥是最大的股东,并且还是副总经理。
开始,兄弟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中策;于是鲁国的双头格局继续维持着。
这种两头格局的维持,永远存在一个问题。
那就是兄弟两个人都会陷入囚徒的困境中。因为在这种格局中,他们谁也无法确定对方是怎么想的。
因为,你火并了对方,就可以大小吞吃;对方火并了你,对方就会大小吞吃。这种利益的趋动,就足以让一方有可能突然掏出刀来。
更主要的是,你时刻有一种担心,那就是你不火并对方,对方有可能先下手为强的;对方也时刻有一种担心,那就是他不火并你,你就有可能先下手为强的。在这种恐惧的心理下,谁也会忍不住想掏出刀的。
后来,他们兄弟二人发生火并,表面上是因为小人从中挑拨。其实呢,这是因为公子息的弟弟渐渐成年,所以想收回自己的权力了。而当时的公子息呢?显然不愿意痛痛快快的交回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突然有人对他们兄弟中的某一个人说,你弟弟(或你哥哥),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对你下手了。你说,他们会怎么做?
公子息拒绝了这种诱惑,也克服了这种恐惧,但是他弟弟,面对人们的挑拨,终于忍不住动手了。于是公子息就被火并出局了。
《左传》开篇,就是从鲁惠公死,公子息(鲁隐公)担任鲁国执政写起的。
所以,《左传》开篇就是鲁隐公元年。
鲁隐公元年,郑庄公火并了自己弟弟。
鲁隐公四年,卫国兄弟发生火并。先是弟弟捅死了哥哥,后来人们又把这个弟弟杀了。于是让另一个弟弟上位了。
鲁隐公十一年,鲁隐公就被自己弟弟火并了,他弟弟就是鲁桓公。
所谓的礼法,其实就是权利、义务的分配法则。

最简单而言,嫡长子的继承法则,为什么会出现呢?显然是因为在多妻的社会中,一个人在社会上混,不但要拼爹,还得拼妈。

嫡子与庶子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有个好妈,这意味着他在分配家产时,更容易占据优势。
当然了,用冠冕堂皇的道理去说,显然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更容易保持家族的稳定。
一切是显然的,嫡子、庶子势力相当,家族就很容易陷入分裂、内讧。
所以,每当君主让大老婆、小老婆地位相当时;或是让几个儿子势力相当时,人们总会忍不住告诫他,这样下去会非常危险。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君王要让自己几个势力相当呢?因为谁也知道,这注定会引发家族内讧啊。
显然是因为,当时是标准的贵族政治。
如果君王不扩大自己家族成员的力量,其它家族都是兄弟子侄遍布各个权力枢要,而且势力巨大,君王一族就非常危险了。
这种困境,看过我写的两晋南北朝历史的网友,相信不会陌生。
因为类似的原因,鲁桓公兄弟势力相当,最后引得兄弟手足相残,但是鲁桓公上位后,依然让自己四个儿子势力相当。所以鲁桓公死后,几个儿子也是争得的一地狗血。
只是因为鲁桓公有一个老婆是齐襄公的妹妹(齐桓公的姐姐),所以在鲁桓公死后,继承权之争,就没有发生什么问题。
因为在当时背景下,谁也知道,鲁国老大的位置,就应该由齐襄公的外甥继承。否则,齐襄公那种如虎如狼的恶人,岂肯善罢干休?要知道,按所谓的礼法,鲁国老大的位置,也就是应该由齐襄公的外甥继承啊,因为他是如假包换的嫡长子!
但是,鲁桓公其它三个儿子呢?既然拥有了不可低估的权力,自然就不会轻言放弃。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兄弟四人的矛盾暂时被压制住了,但是四兄弟分庭抗礼的事实,却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齐襄公的外甥,就是历史上的鲁庄公。
因为鲁庄公兄弟四个人,一个比一个牛X。所以鲁庄公虽然是鲁国老大,但是他的三个兄弟,也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在这种背景下,鲁庄公还没有咽气,围绕鲁国老大的继承权,就已一片刀光剑影了。
按鲁庄公的意思,肯定是想让自己儿子继承自己的权力。问题是,他的三个兄弟,一个比一个牛X,他儿子想顺利上位,就比较困难了。
鲁庄公的第一个儿子、虽然爬上了鲁国老大的位置上,但是很快被鲁庄公的哥哥干掉了。

鲁庄公的第二个儿子,虽然也爬上了鲁国老大的位置上,但是也很快被鲁庄公的哥哥干掉了。
鲁庄公的这个哥哥名叫庆父。所以,后世有一个成语就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当然了,鲁庄公这个哥哥虽然牛X,但是也很快被清理出局了。而他之前,鲁庄公的一个弟弟,也在这种权力之争中死于非命了。
经过这样一地狗血的争斗之后,鲁庄公的第三个儿子终于坐稳了鲁国老大的位置,他就是鲁僖公。
虽然说,鲁庄公四兄弟,火并的一地狗血,并且有两个被火并出局了,但是他们为代表的力量,依然在鲁国盘根错节。
在这种背景下,鲁庄公一系虽然一直占据着鲁国老大的位置;但是鲁庄公一兄二弟的子孙,却通常比鲁国老大更有权力。
这就是春秋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三桓之乱。
幸运的是,鲁国并没有在这种长达二百多年的三桓之乱中走向分裂,也没有因此走向灭亡。从这层意义上,鲁桓公几个儿子之间的争斗,是非常克制的,也是非常理智的。
鲁国相关的历史,暂时就讲到这里。下一节,我们讲郑国的历史。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郑庄公上位 幼小君主的权力靠什么维持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56:06 | 只看该作者
19楼 李文东说:
上一节,我们说鲁惠公看到刚过门的儿媳妇非常漂亮,就中止了儿子的婚礼,自己把儿媳妇娶了。

这种事,虽然出自传说中的二十四史。但是它显然是非常扯淡的。对此,我们上一节,已分析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看前面。这里就不多说了。
鲁惠公、公子息、宋武公妹妹的故事,更符合情理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
那就是,鲁惠公为自己儿子,向宋武公的妹妹求婚。但是宋武公认为,我的妹妹非国王不嫁,嫁个王子,丢不起这种人。总而言之,你想娶我女儿,我明天就给女儿置办嫁妆,送她过鲁国。如果你儿子想求婚,那就免了吧。
这就好像,秦穆公的女儿,如果有机会在晋文公和晋文公的儿子之间选择,肯定会选择年过花甲的晋文公,而不会选择壮年的晋文公之子。
至少秦穆公可以代女儿选择,肯定会这样做的。
甚至而言,关于鲁惠公娶宋国老大妹妹的故事,《春秋》上也说得非常清楚,那就是宋国老大希望鲁惠公亲自娶自己妹妹。
鲁惠公替儿子向宋武公妹妹求婚时,宋国老大就说了,我妹妹一生下来,手上写着三个字,“鲁夫人”。我们一直还奇怪,这是哪跟哪的事啊,现在看来,我妹妹生来就是要当鲁国王后啊!换而言之,并不是我不想让自己妹妹嫁你儿子,实在是你儿子只是太子,他不是国王啊。
《左传》是这样记载的: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宋国老大不想让妹妹嫁给公子息,大约是因为鲁国老大,到底还能活几年,谁也说不准。
宋国老大的妹妹嫁给公子息,对鲁国的实际影响力相对就比较弱。如果嫁给鲁国老大,对鲁国的实际影响力就比较大了。
关键是,有宋国老大这样强大的后盾,就算鲁国老大死了,宋国老大的妹妹以太后的身份在鲁国的影响力也是不能低估的;至于宋国老大的妹妹再生个儿子,鲁国以后的老大,自然就是宋国老大妹妹的儿子了。
事实上,只有这样的操作,宋国老大才没有意见;宋国老大的妹妹也没有意见;鲁惠公的儿子(公子息)也没有什么意见;而且周天子、周边诸侯也说不出个啥。
否则,上面这些人都不满意,而且还都说三道四,你说鲁惠公还混啥呢?
这一波操作,也就是苦了公子息。
未婚妻变成了后妈,真心说不是多大的事;问题是,突然多出个后妈,而且还生了个小弟弟,这事就比较大了,因为以后老爸死了,分家产时就比较复杂了。
不过,鲁国老大虽然给公子息娶了一个后妈,而且还生了一个小弟弟,但是并没有视公子息为眼中钉,相反还一直对他不错;因为公子息在鲁国,一直位高权重、而且混得风生水起。
但是这样发展下去,它显然会存在个问题。
那就是鲁惠公驾鹤西游后,他留下的庞大家产,应该由哪个儿子来继承呢?
顺着这个故事,我们再说说楚平王的故事。
楚平公替自己太子向秦国老大的女儿求婚。但是秦国老大的女儿到了楚国,楚平王一看秦国老大的女儿实在太漂亮,就直接霸为己有。
楚平王霸占了自己儿媳妇,从此就视自己太子为眼中钉,于是一心往死整自己的太子,结果呢,在往死整自己太子的过程中,他把伍子胥的老爸也给整死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伍子胥一怒,领着吴国军队,把楚国差点给灭了,并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里刨出来打了稀巴烂。
其实呢,这个故事的套路,也是标准的民间故事套路。
因为,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是秦国老大女儿。如果楚平王真的这样胡折腾,他不怕秦国借着为女儿、女婿讨说法的理由,干涉楚国内政?
所以,这个故事,比较符合情理的过程,大约是这样的。
楚平王替自己太子向秦国老大女儿求婚。秦国老大就说了,我的女儿,只能当你们楚国的王后。换而言之,你想娶我女儿,我现在就给我女儿准备嫁妆,你儿子想娶我女儿,那就免了吧。
在这种背景下,楚平王本来想让自己太子娶秦国老大的女儿,结果变成了自己娶秦国老大的女儿。
至于楚平王后来什么要往死整自己的太子,原因也非常简单。
楚平王娶了秦国老大的女儿,关键是秦国老大的女儿,还给楚平王生了一个儿子。你说,楚平王死,谁应该继承楚平王的家产呢?
以前,楚平王死后,家产肯定由他的太子继承。现在,秦国老大的女儿突然嫁到楚国,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家产继承权十有八九,就是这个女人生的儿子了。
在这种背景下,你说楚平王的太子,以及他的支持者,能甘心接受这种事实吗?
我前面所说的卫宣公娶儿媳的事,也是类似于此的。
总而言之,卫宣公想娶齐国老大的女儿,齐国老大就说了,我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卫国王后,而不是卫国的太子妃。
当然了,齐国老大的女儿,成了卫国的王后,而且还生下了儿子。那卫宣公的前太子,前途就一片暗淡了。
所以卫宣前太子,很快被卫宣公整死了。因为他不死,齐国老大的女儿,嫁给卫宣公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的。这就好像,秦国老大的女儿嫁给楚平王,楚国太子的结局,似乎就注定了不幸。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既然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就更往远了说一说它。
我们许多人经常说,中原王朝与匈奴、突厥人合亲时,常常是送公主过去,实在有点太吃亏,我们应该让匈奴、突厥老大,把他们的女儿送过来啊!
其实呢,这话就说的外行了!
中原王朝送个公主过去,也就是赔个女儿,送点嫁妆就完事了。关键是,这样一来,蛮族老大明天还得管中原王朝老大叫爹;而且没有意外,新一代蛮族老大,以后也就是中原王朝老大的外孙。这想一想,也够中原王朝美上半天的。
你千万别说这是阿Q精神,因为明天蛮族老大真的送一个公主过来,那事可大了。我们想象的蛮族公主,肯定也是别有风味的大美女,实际上,这种概率估计不大,因为那种地方的女人,更大概率上是女汉子。
这种女人送过来,中原王朝的老大难免会头疼的。更主要的是,中原王朝老大陪她睡了半天,一直没有孩子,怎么办?生了两个孩子,还都是公主,你说怎么办?说得轻松点,老大继续陪她睡呗!问题是哪个中原老大一想到这个,肯定头都会大起来的。
其实呢,这都是小事,更主要的是,匈奴、突厥那种二话不合,就敢和中原王朝掀桌子蛮族老大,把女儿嫁过来。中原王朝老大,哪敢让人家当小老婆呢?让她当大老婆,以前的大老婆往哪放?
所以,某个中原王朝老大,娶了一个这种活宝,当时就愁得连饭也吃不下去。
也亏得从前的大老婆深明大义,愿意退让;还天天劝她陪蛮族公主睡,否则,家里这点事,也会让中原王朝老大快疯了的。
其实呢,这依然是小事。真的问题是,如果蛮族公主拥有了中原王朝皇后的头衔,在自己小弟协助下,一心参与中原王朝国政,你说咋整?
最要命的还在,这个蛮族公主,再生下个儿子,这个儿子一心追求太子之位;甚至明天当了中原王朝的皇帝,蛮族公主摇身一变成了太后,你说咋整啊?
所以,中原王朝老大有点脑子,通常不会没事找这种麻烦的。
有一个中原王朝老大,为了讨好蛮族老大,就想让自己儿子娶蛮族老大的女儿。
这种玩法,总的来说比较好。因为我们前面说的困境,相对比较弱一些。
问题是,蛮族老大的态度很简单,如果你想娶我女儿,我明天就把女儿给你送过去;你儿子想娶我女儿,那就免了吧。因为以我女儿的身份,只能嫁中原王朝老大,绝不可以嫁中原王朝老大的儿子。
什么,你这个儿子是太子?太子也不行啊。说句不好听的话,你身子骨这样硬朗,谁知道你能活多大呢?万一你长命百岁,或是真的来个万岁万万岁,我女儿就是死了,盖棺定论恐怕也就是一个太子妃。
所以,你娶我女儿吧。这样一来,我女儿一步就到位了;关键是,你以后就管我叫爹,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至于说到和你儿子的婚事,你如果死了,我女儿再嫁你儿子,也可以啊。
这就好像,我娶了中原王朝的公主;我死了,她还可以嫁给我儿子啊。
听到这个消息,这个中原王朝老大,当时就想拉稀了。但是他的老婆儿子,都劝他以国事为重,于是他就只能娶了这个蛮族公主。
于是,这个中原王朝的老大,本来计划给儿子找媳妇,掉头就成了给自己找老婆。
当然了,这个中原老大死后,这个蛮族公主,就又嫁给了中原老大的儿子。
这个中原王朝老大,也不是边边角角的草台班子老大,因为他的名字叫高欢;翻开史书,绝对称得上大名鼎鼎。
也许有人会问,高欢是哪个朝代的?他是干什么的?对此,你叫我怎么解释呢?对此,我们只要知道,高欢绝对是一个牛X闪闪的历史人物就可以了。
神武病之,令杜弼使蠕蠕,为世子求婚。阿那瑰曰:“高王自娶则可。”神武犹豫,尉景与武明皇后及文襄并劝请,乃从之。武定三年,使慕容俨往娉之,号曰蠕蠕公主。.....神武尝有病,不得往公主所,秃突佳怨恚,神武自射堂舆疾就公主。其见将护如此。神武崩,文襄从蠕蠕国法,蒸公主,产一女焉。
这种神操作,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只有野蛮人会玩。
春秋时代,卫宣公想给自己儿子娶齐桓公的姐姐。齐桓公的老爸态度,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我这个儿女非国不嫁。
当然了,更神奇的还在于,卫宣公死。齐桓公的哥哥用武力,强迫卫国接受了自己外甥必须当卫国老大的事实;同时为了安抚卫国其它反对派的情绪,就让自己妹妹(卫宣公的夫人),嫁给了卫宣公的另一个强势儿子。总而言之,卫宣公两个强势儿子,一个是齐国老大的外甥,一个是齐国老大的妹夫,齐国以后不会偏心谁的!
这种操作神奇吗?说神奇,它也不是最神奇。毕竟,相对于政治利益,这种人伦道理,常常是苍白的。
后来,秦穆公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惠公的儿子,后来又决定把这个女儿嫁给了晋文公。我们必须得知道,晋惠公与晋文公那可是亲兄弟。
面对秦穆公这种厚意,晋文公一时尴尬极了。但是他手下小弟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能得到秦国的支持,你必须得接受这种牺牲。于是,晋文公先娶了自己亲侄子的老婆,然后又杀了自己亲侄子。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鲁国的家族内讧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559

帖子

24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408
18#
发表于 2021-8-25 15:55: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18楼 雪中悍刀行说:
回复 沙发李文东

好文章。

来自:掌上乐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55:48 | 只看该作者
17楼 李文东说:
齐桓公死后,五个儿子拉帮结派,为了争夺齐桓公的继承权,那是大打出手,折腾的一地狗血。
在这种背景下,齐桓公的尸体摆在寝宫里,就没有人管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明争暗斗,公子无亏暂时取得了继承权,于是齐桓公的安葬问题,终于可以提到日程之上了。但是此时,齐桓公的尸体上,已爬满了蛆虫;许多蛆虫都已顺着门窗爬得满世界都是。
在这场火并之中,公子昭暂时入于下风,于是就跑到了宋国避难。
当时的宋国老大,就是宋襄公!
看到公子昭前来避难,宋襄公自然一副当仁不让的样子。总而言之,你既然这么看得起我,我一定会为你申张正义的。
于是在齐襄公的帮助下,公子昭很快打了其它几个兄弟,并且爬上了齐国老大的位置上。
因为公子昭,成了齐国的新一代老大,而且在齐国老大的位置上,稳稳坐了10年时间。
所以说到宋国帮助太子昭复位时,史书通常都会说,齐桓公生前,就曾托孤公子昭于宋襄公;而且史书说到公子昭时,通常都会称之为太子昭。
类似的内容,就我感觉,我们听一听就可以了。
因为这显然是宋襄公、公子昭的一面之词。总而言之,宋国出兵干涉齐国内政,那可是齐桓公生前布置好的。
类似的说词,是不是真的?宋襄公肯定会说是真的,公子昭肯定也会说这是真的。
问题是,公子昭的几个弟弟,会怎么说呢,肯定会说,这就是撒谎连草稿也不打的鬼话。因为你们宋国算老几啊,我爹生前,授权你们宋国可以出兵干涉我们齐国内政?我爹的脑袋让驴踢过啊?
更主要的是,什么太子昭,那不扯淡吗。你们信誓誓旦旦的说,我爹生前就曾明确表示,让公子昭当太子,我们怎么不知道呢?
因为,公子昭的几个弟弟,都想谋求继承权,所以他们的力量本身就非常分散;而且公子昭不但国内有支持者,在国外又取得了宋襄公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支持,自然占尽了优势,于是很快打败了竞争者,成为齐国的新一代老大。
到此为止,齐国的内乱算是暂时结束了。
这件事结束后,显然给了宋襄公太多的幻想。因为这似乎证明,宋襄公只要努力,也可以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复制齐桓公的成功。
看着宋襄公的这种雄心壮志,他哥哥就劝他说,兄弟,你可得慎重啊。
因为想复制齐桓公的成功,那得有强大的国力作后盾,否则,那不是事没事寻事吗?最简单而言,你的实力不够,却想充大尾巴狼,那在诸侯会盟的时候,你应该坐在哪里?你应该以什么身份出现?
宋襄公觉得自己是霸主,但是以他的实力,想坐在楚国老大、齐国老大的前面,多少是有些自不量力的。因为拿重量级类比,宋国也就是一个100公斤级的选手;而齐、楚都是三五百公斤级的选手,宋国老大哪有资格坐在齐国老大、楚国老大前面呢?
当时的齐国老大,是因为宋襄公鼎力帮助才上位的,所以看到宋襄公坐在自己前面,虽然有点不高兴,但是也不会太计较。问题是,楚国老大看到宋襄公敢坐在自己前面,当时就不高兴了,因为你算个屁啊,你怎么就敢坐在我前面?
宋襄公如果当时认个怂,也许还有回旋余地;但是宋襄公非要充大尾巴狼。楚国老大当时就让人把宋襄公给抓了起来。
总而言之,不给你点颜色,你肯定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
虽然说,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楚国很快把宋襄公给放了,但是宋襄公也是颜面尽扫。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宋襄公虽然丢了脸,但是也没有丢到姥姥家。
问题是,宋襄公并不甘心这种失败,所以后来又和楚国发生了冲突,因为重量级相差太大,所以宋襄公自然又是让楚国老大按倒一顿狂扁。
这次大败,更让宋襄公颜面扫尽,于是宋襄公回去后,那是又气又恨,很快就死了。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宋襄公的脸,虽然丢到了姥姥家,却并没有丢到名垂青史的境界。
问题是,宋襄公被楚国老大接连痛扁之后,为了挽回颜面,就说了一大通,“宁可天下人负我,我绝不会负天下人”的大道理。
总而言之,我本来可以趁楚国老大立足未稳之际,就把楚国老大打个人扬马翻,但是我认为这样有些胜之不武,所以我就想等他站稳了脚跟,互相施礼之后再动手。但是没想到楚国老大上来就给了我一个冲天炮,直接打得我满脸都是血。
再总而言之,我当时一个劈空掌,已打到了楚国老大的鼻梁上,我当时一用力,楚国老大轻则满脸都是血,重则就是脑浆崩裂,只是我觉得这一切太残忍,所以就及时收手了。但是,没想到楚国老大没有领情,反而趁机一脚踢在我的裆部,直接踢得我栽倒在地。
换而言之,你们千万不要看到我被楚国老大打得倒地不起,就认为我的武功不如楚国老大;实际上,我的武功比楚国老大起码高出三个段位。
更主要的是,我绝不后悔今天所作的一切,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我依然还会这样做。
总而言之,一个绝顶高手,他会把武德、江湖道义看得生命还重要。
再总而言之,我也希望天下的习武者,都会把武德看得,比胜负更重要,甚至比生死更重要。
基于宋襄公的本意,大约是想说,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我太善良了。
事实上,这是普遍失败者惯用的说词。总而言之,并不是因为我无能,实在是因为我太善良了;再总而言之,敌人之所以能打败我,是因为敌人太卑鄙无耻,一点做人的底线也没有。
最经典的桥段就是,我军本来可以秒杀敌人的,奈何敌人总是驱赶众多无辜百姓,冲在前面当人肉盾牌、人肉开路机,于是我军纵然神功无敌,也无处发挥啊。
类似的桥段,我本来也是相信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国军说自己失败时,也是用这种说词,顿时让我有了怀疑一切的感觉。因为除了把这场战争当成正义邪恶之争,并且认为国军代表正义的人,谁会相信这种事呢?
其实呢,宋襄公的这种词,最可笑的地方,就是他吹牛吹得有点太搞笑了。
因为就凭他这副德性,还想出其不意把楚老大打翻在地?就凭他这副德性,还说自己愿意下狠手,早把楚国老大打死了。他吹牛的时候,能不能打一下草稿?
如果大家这样嘲笑宋襄公,宋襄公也不会名垂青史。因为失败之后,用这种说词为自己辩解的人实在太多了。
问题是,人们听到宋襄公这种词说,竟然都觉得,你挨打,那就是活该。因为就你这种迂腐的脑袋,武功再高,也挡不住一菜刀啊!
于是,成语典故中就多出一个词条,那就是宋襄之仁。
总而言之,宋襄公有机会大败楚国老大,却因为抱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武德第一、胜负第二;被人打死事小,破坏江湖规矩事大的态度,最终被楚国老大打死了。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怎么说呢!还是不说了。
说来也真是搞笑,让宋襄公名垂青史的,绝不是他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而是宋襄之仁的成语!
宋襄公退出了历史舞台。
晋文公称霸天下的历史渐渐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兵败身死。
公元前637年,晋文公就在楚成王、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爬上了晋国老大的位置。
看着晋文公的历史,我总是忍不住在想,这也真是因为晋文公无能。如果晋文上台后,一通组合拳把秦国给灭了,一通无影脚把楚国给灭了,那秦穆公、楚成王写在历史书上,肯定都比宋襄公还不可理喻了。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再看春秋时代的历史,更难免会感觉,春秋时代的大哥们,怎么一个比一个迂腐啊!看着他们这种迂腐不堪的表现,我们更难免会有一种想穿越的冲动,因为穿越回这种遍地都是人头猪脑的时代,我们想不发达,也太难了。
一切是显然的,秦穆公、楚成王都认为晋文公英雄无敌,更认为晋文公手下的小弟,一个比一个龙行虎步。但是当晋文公落到自己手里时,他们竟然都没有趁机灭掉晋文公,相反都是哭着喊着帮助晋文公争夺晋国老大的之位。
面对这种操作法,项羽的妇人之仁,自然是甘拜下风;就是宋襄公的妇人之仁,它也得甘拜下风啊!
幸好,晋文公被吹得神乎其神,也只能与秦、楚并世称雄。所以秦穆公、楚成王的相关神操作,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就好像,刘备混到死,也只能与曹操并世称雄,所以说到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也不失为一段历史佳话;如果刘备掉头灭了曹操,那人们评论曹操时,肯定也会说曹操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妇人之仁,甚至是他缺乏政治头脑。
当然了,如果刘邦混到死,也只能与项羽并世称雄,项羽的鸿门宴,也不失为一段佳话。问题是,刘邦通过一通神操作,打得项羽自刎乌江,于是谁看到项羽的鸿门宴,也会觉得,项羽真是妇人之仁,更是一点政治头脑也没有。
其实呢,晋文公的发迹史,本身就证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是众多原因促成的,一个政治人物的能力强弱,它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否则,楚成王、秦穆公一心帮助晋文公上位,这算怎么回事呢?
因为按英雄史观的理解,楚成王、秦穆公的脑袋没有让驴踢过,它就不应该这样玩啊!因为这不是盼着晋国统一天下吗?
从时间线索上,这段历史,我先暂告一个段落。
这一段历史,按我的历史观划分,就是天下海选、地区争霸的阶段。它历时130年左右。从公元前770-公元前638年。也就是从烽炎戏诸侯到晋文公上位前。
下一段历史,我会从晋文公上位写起,相关历史,就是东齐、西秦、北晋、南楚四强争霸的历史。这段历史,也历时130年左右。从公元前638-公元前500年。也就是晋文公上位,到勾践夫差上位前。
但是,目前写的这130年,所缺的内容实在太多。因为我前面只写了西秦、东齐、北晋、南楚的四国崛起,当时的其它诸侯国,都也没有介绍。
所以接下来,我会补写一些鲁、郑、卫、宋等国,在这个时期的历史。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鲁国公子息 未婚妻突然变成了后妈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55:27 | 只看该作者
16楼 李文东说:
说到齐桓公,我们也要提几个段子。,:

齐桓因为一生没有吃过人肉而遗憾,易牙就把自己儿子烹制成美食献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希望竖刁可以一直陪伴自己,竖刁就阉割自己入宫陪齐桓公。
面对此情此景,齐桓公就说,这两个人真是大忠臣啊。
齐桓公认为这两个人是大忠臣,那可是发自心底的认为。以至于管仲快死的时候,齐桓公就想让这两个人接替管仲的职务。管仲一听齐桓公这种话,当时惊呆了,因为这两个人,明显都不是好人啊!
于是,管仲就给齐桓公讲了一套大道理,面对管仲深入浅出的讲解,随便拉出一个路人,也会恍然大悟;聪明绝顶的读者,听完管仲的分析,更难免会感觉英雄所见略同。
但是齐桓公,就是整不明白这种简单的道理。于是齐桓公死后两个多月,尸体都没有人管,蛆虫都爬出了寝室.........。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是岁,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这个故事,虽然出于标准的正史,而且各种历史书都会隆重的、不厌其详的介绍这个故事。但是就我感觉,这就是一个标准的民间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中的奸臣,实在好象戏曲故事中的小丑;晚年的齐桓公,又实在好像一个脑残了。关键是,管仲表现出来的智慧,也就是一个路人的水平啊。因为就易牙、竖刁、在故事中的表现,随便拉出一个路人也会知道,他们就不可能是好人。
关键是,齐桓公死后为什么会这样惨呢?
史书中也交待的清清楚楚,那就是齐桓公时代,大老婆、小老婆地位相当;太子、公子地位相当;所以齐桓公死后,围绕家产继承权,一直折腾的鸡飞狗跳。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齐桓公有十多个儿子,有机会谋求继承权的儿子,就有五个。
到底谁应该成为齐桓公的继承人呢?这就是一本糊涂账。最后的结果,就是这兄弟五个人轮流坐庄。
齐桓公的第一个儿子,杀出一条血路,爬上齐国老大的位置。结果,三个月后就被人砍翻了。
齐桓公的第二个儿子,在国际友人的支持下,经过一番激烈的火并,也终于爬上了齐国老大的位置上。
齐桓公的这个儿子比较幸运,因为他在齐国老大的位置上呆了十年。但是他的儿子,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因为他尸骨未寒,他的儿子就被人砍翻了。
齐桓公的第三个儿子,砍掉了自己哥哥的儿子,也爬上了齐国老大的位置。
齐桓公的这个儿子也比较幸运,因为他在齐国老大的位置上呆了十九年。但是他的儿子,就没有什么幸运可言了,因为他尸骨未寒,他的儿子也被人砍翻了。
齐桓公的第四个儿子,砍掉了自己哥哥的儿子,也爬上了齐国老大的位置上。齐桓公的这个儿子,显然没有前面两个儿子那样幸运了,因为他在位四年,就被自己小弟火并了。
齐桓公的第五个儿子,绕过自己侄子,爬上了齐国老大的位置上。
到此为止,因为桓公诸子势力一个比一个大,所以兄终弟及、兄弟轮流坐庄的局面总算结束了。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注:这里所说的齐桓公第一个儿子、第二个儿子.....并不是按年龄排的,而是按他们当齐国老大的顺序排的。
看到了吧,齐桓公的几个儿子,就是这样一个比一个牛X。
就凭这种滥摊子,就是管仲活着,恐怕也会火并的一地狗血,它关易牙、竖刁、开方什么事呢?
是的,易牙、竖刁驱逐公子昭,拥立了公子无诡。但是我们也很难说,这就是他们的错。因为齐桓公生前,到底是让公子昭当继承人,还是让公子无诡当继承人,根本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桓公与管仲属孝公於宋襄公,以为太子。雍巫有宠於卫共姬,因宦者竖刀以厚献於桓公,亦有宠,桓公许之立无诡。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
最简单而言,太子昭说自己是毫无争议的君位继承人;但是不要说别人了,就是他的几个弟弟,都也不承认。
更主要的是,太子昭后来可以变成齐孝公,是国际势力强行干预的结果。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齐人将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与齐人四公子战。五月,宋败齐四公子师而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
其它几个公子,虽然暂时被太子昭压制住了,但是他们依然拥有着可以和太子昭(齐孝公)分庭抗礼的权力地位。对此,只要我们看看,他们此后一直轮流坐庄就可以了。
从这层意义上,齐桓公死后境遇悲惨,主要是因为他生前,让大老婆、小老婆地位相当;让太子、公子势力相当。而这种玩法,几乎必然会导致家族内讧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史书基于各种原因,记述历史的兴衰成败时,一方面会客观的记述它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会有意无意加入各种民间故事。
最经典的就是,西周的灭亡,史书会记述周幽王废长立幼;齐桓公之后齐国大乱,史书会记述齐桓公五子争宠;但是也会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齐桓公宠幸易牙。
如果我们用情理分析历史,自然会知道,前者才是国家混乱分裂的主要原因。
但是很不幸,类似的内容不够狗血。所以后世许多史书在介绍西周灭亡、齐桓公之后齐国大乱时,通常都会隆重介绍烽火戏诸侯、易牙烹子奉君的故事,而对于废长立幼、诸子争宠的内容,都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甚至提都不提。
为什么我认为烽火戏诸侯、易牙烹子侍君的故事只是民间故事呢?因为看类似的故事,除了能满足我们廉价的优越感,实在没有别的价值。
看着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我们难免会认为西周灭亡就是周幽王脑袋进水的结果,因为正常人怎么会这样玩呢?
看着易牙烹子侍君的故事,我们难免会认为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就是因为齐桓公脑袋后来让驴踢了,因为正常人,怎么可能会认为易牙值得信任呢?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难免会认为,让我们穿越回去,我们闭着眼睛,也能比他们干得更好。
从这层意义上,齐桓公之后齐国大乱,就是齐桓公操作失误造成的。但它与齐桓公信任易牙并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齐桓公为什么要这样玩呢?
答案很简单!
在贵族时代,君主加自己儿子的势力,就会在这一代,为诸子火并埋下伏笔;也会为下一代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之争埋下伏笔;甚至会为随后几十年的家族内讧埋下伏笔。问题是,如果君主不加强自己儿子的势力,恐怕就会被其它豪门家族和平演变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翻开春秋时代,这种兄弟相争、叔侄之争,大宗小宗之争,那就是普遍而又普遍存在的事实。
因为在贵族政治下,君主都会在这种两难困境中无法自拔。
在贵族政治下,君主明知道太子、亲王势力相当,会引发内讧,他们就是无法拒绝;当然了,他们明知道诸王势力一个比一个大,会引发内讧,但是就是无法拒绝。
注:这一节中的亲王、诸王,严格的说应该是公子。但是类似的表达,可能会让绝大多数读者缺乏一个直观的概念,所以写成了亲王、诸王。
晋国君主就是在这种两难困境中左右挣扎,终于玩的亡国了。
齐国呢,其实也是如此的。
晋国感觉诸公子势大,容易家族内讧,所以就限制诸公子的势力。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家叔伯兄弟子侄不可信,外人就可信吗?显然也是不可信的。
更主要的是,自家的叔伯兄弟子侄再火并,最后也是肉烂在锅里,国家还继续维持着。
比如,晋国曲沃、翼城之争,争得天昏地暗,死了一大批人,晋国还是晋国;后来晋文公兄弟争得一地狗血,砍死一大片人,但是晋国还是晋国。
一切是显然的,无论是叔叔当老大,还是侄子当老大;无论是哥哥当老大,还是弟弟当老大;抑或是远房堂兄弟当老大,他们也是一家人啊,晋国的大旗也会一直迎风不倒啊。
问题是,如果外人势力强大,最后就是会肥水流到外人田的。最后,晋国君主的兄弟、子侄势力一个比一个弱,而异姓大佬的势力,一个比一个强,最后几大家族通过一番火并,于是晋国变成了韩、魏、赵三国,从此就没有晋国啥事了。
齐国的灭亡呢,也是大同小异的。
齐国老大后来也是感觉诸公子势大巨大,容易家族内讧,所以就限制诸公子势力。最后的结果呢,也是异姓大佬势力越来越大,君主变得越来越像傀儡。
齐国几大豪门火并的结果,就是田氏家族一枝独大,于是齐国就无疾而终了。
按中国历史通常的、普遍存在的惯例,齐国其实已经灭亡了。因为以前这个地方的老大姓姜(姜子牙的姜)、也可以说是姓吕(因为姜子牙又名吕尚),现在这个地方的老大呢,却开姓田了。
但是田氏取代姜氏后,并没有换国号,所以齐国看起来,好像就是依然在延续着。
这就好像,刘秀夺取天下后,始终高举大汉帝国的旗帜,所以大汉帝国看起来,又继续存在了二百多年。
当然了,如果曹氏篡汉后,依然高大汉的旗帜;司马氏篡汉后,也依然高举大汉的旗帜,那历史看起来就比较简单了。因为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少背好几个朝代了!
其实,西方的罗马帝国,就是这样延续的。虽然说,罗马帝国的老大,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姓,但是他们高举的旗帜,始终也是罗马。
西方的古代历史,简单的看,那是太简单了。因为中国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众多朝代,而罗马历史看起来就是罗马、东西罗马。你说简单不简单?但是,当你细看时,自然会发现,罗马历史按中国历史的惯例去看,那经历的朝代可多的去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历史并不是英雄传奇的故事。但是我们的历史书,总是习惯性的把历史写成英雄传奇。
于是,我们通常所看的历史书,总会有意无意的告诉大家。齐桓公神功无敌,所以齐国迅速步入了辉煌了;齐桓公晚年昏晕,所以他死后,齐国迅速走向了衰落。
其实呢,齐桓公之后的齐国,虽然一片混乱,但是齐国扩张的步伐并没有因此停止。
我们必须得知道,齐桓公死后二三百年,姜姓齐国才灭亡的(被田氏取代)。而在这二三百年时间里,齐国的版图还一再扩大。最简单而言,齐桓公死的时候,齐国连山东半岛都没有统一;而齐桓公死后若干年,齐国的版图不但包括了整个山东半岛,还在南扩张了许多地盘。
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靎鸗网友制作的齐国早期扩张图,就比较直观了。
图片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54:33 | 只看该作者
15楼 李文东说:
说到齐桓公称霸中原时,我们常常会提到尊王攘夷的战略。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我们难免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尊王攘夷的战略太牛了。
其实呢,这种战略就是小儿科的东西。毫不夸张的说,随便拉出一个路人,在当时背景下,也知道这种战略。
这就好像,在当今世界,随便拉出一个路人也知道,一个国家想称霸全球,就应该以联合国的名义,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
问题是,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因为你想驾着这种大旗号令天下,首先得克服两个问题。
第一、你得有召集大家开会的实力。
否则,就算你以联合国的名义,而且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也没有人把你当回事的。
比如,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肯定会有众多国家响应。换一个二流的小国,也扯这种大旗,有用吗?估计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算哪根葱啊。
关键是,就算是美国,驾着以联合国的名义、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号召大家跟着他一块替天行道,也有很多国家不买他的账啊。而且面对这种事实,美国也无可奈何。
第二、谁不服你,你就能收拾谁。
否则,你以联合国的名义,一会儿要维护世界和平,一会儿要打击专制独裁的国家,一会儿还要对其它国家的人 权问题指手划脚。突然有人指着你的鼻子说,你特么的算老几啊?你怎么话这么多啊!你应该怎么办?
更有甚者,人家当时就给你来个冲天炮,一拳打得你满脸都是血。总而言之,你自己屁股还拿瓦盖着,天天对别人指手划脚,你真是太欠抽了!而对这种事实,你又该怎么办啊?
毫不夸张的说,除了美国敢玩尊王攘夷(以联合国的名义、维护世界和平、保护全球人 权),就没有哪个国家,能充起这种大尾巴狼了。
从这层意义上,齐桓公可以玩尊王攘夷,那就是他父兄留下的强大国业支撑着,否则,齐桓公敢扯什么尊王攘夷,那就是没事,想出去找抽了。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接过齐桓公的大旗,一度成为春秋时代的新霸主。奈何实力不够,所以他这样的玩的结果,也就是自取其辱。
首先,说到召集大家开会的权力。
齐桓公出面召集大家开会,敢拒绝去开会的中原诸侯很少。
宋襄公出面召集大家开会,大部分诸侯国家,都是带理不理的。不过,总算也有几个诸侯响应,所以宋襄公勉强也算是一代霸主了。
其次,说到谁不服,就收拾谁的权力。
齐桓公出面组织大家开会,就算有人不服,也绝不敢公然打齐桓公脸的。
宋襄公出面组织大家开会,有人不服,当场就给宋襄公来了个冲天炮,打得宋襄公满脸都是血。面对此情此景,宋襄公连个大话都说不出来。关键是,如果不是旁边有人出来打架,宋襄公没准当场就让捅死了。
后来,宋襄公不服,想给对方的颜色看看,结果又让人家拍了一板砖,当时就卧床不起,然后死了。
面对此情此景,就算史书承认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又有什么意义?
因为,人们看着宋襄公这个霸主,除了好笑,还是好笑。因为,你没事充这种大尾巴狼干什么呢?现在,让人打死了,是不是感觉很爽啊?
宋襄公的事,我们随后会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齐桓公上位前,齐国就已是天下第一强国了。
看过上一节的读者,自然知道,齐桓公哥哥在位的时候,郑国、鲁国、卫国那种中原强国,就已无力与齐国相提并论论,其它等而下之的中原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当时天下纷争还处于海选阶段,所以秦国还没有统一关中;晋国也没有统一山西南部,谁也无力与齐国争夺中原霸权;楚国虽然崛起了,并且开始虎视中原,但是影响力毕竟有限,在这种背景下,齐国称霸中原,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齐桓公称霸中原也好,玩尊王攘夷的战略也好,都是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基础上实现的。
注:这里所说的中原,是指夹在北晋、南楚、东齐三国之间的地区。
注:前面所说的,宋襄公让人打了一冲天炮也好、还是让人拍了一板砖也好。只是形容宋襄公当时让人打得惨样。并非写实。
齐桓公时代。秦国蒙头在关中打怪升级;晋国蒙头在山西南部打怪升级,谁也无心与齐国争夺霸权。
其它小国,面对齐桓公的号令,哪敢随便拒绝呢。
当时敢不服齐桓公、且一心参与中原争霸的的诸侯国,似乎只有楚国。
当然了,正是因为楚国一直咄咄逼人,中原各国才害怕被楚国兼并。在这种背景下,齐桓公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所以才会有众多诸侯国响应。
当然了,楚国毕竟已是一个三五百公斤级的选手,所以齐国也不敢与楚国正面冲突。但是不把楚国打服了,齐桓公号令天下,多少有些底气不足。
在这种背景下,齐桓公就玩了一招责苞茅不贡、昭王不返的太极神功。
话说,齐桓公纠结起一支多国部队,浩浩荡荡的就杀到了楚国边境。面对齐国这种玩法,直接把楚王也吓坏了,因为世界大战好像一触即发啊。
楚王就派人问齐桓公,你这是要干什么?
齐桓公说,按礼法,你们楚国每年都得给周天子进贡一车西瓜。以前,周天子高高在的时候,你们年年都给周天子按时进贡;现在,周天子势力衰微了,你们就连续好多年,不再给周天子进贡这一车西瓜了。我们实在知道,你们楚国这是想干什么?
楚国的使者一听这话,当时惊呆了,因为你们摆出一副要打世界大战的架式,就是为这种不值一提的小事啊!
齐桓公一听楚国使者这种话,当时就气炸了。因为这是小事?我靠,这是天下的纲常大义!
就冲你这句话,我砍了你的脑袋,都是便宜你!你特么的有种,再把刚才说过的话,给我重复一遍!
楚国使者一听这话,当时就不敢乱说话了。
楚国使者的话,摆在桌子下面,自然一点毛病也没有。因为楚国连续好多年,一直不给周天子进贡那一车西瓜,它算个屁的事啊!
如果这都算个事,周天子称王,楚国老大也称王,这不是要反天吗?
如果这都算个事,楚国一再兼并周边的国家,这更不是要反天了吗?
问题是,楚国使者的话,摆在桌面上,那可毛病大了。你连续好多年,一直不对周天子履行进贡的义务,你认为这是小事,你好大的喷口啊!
所以,楚国使者吓得赶紧改口。
总而言之,这种事,的确是我们楚国的错;而且错的非常严重。但是,看在我们诚心认错的份上,希望你们会放我们一马!
当然了,我们以后,肯定会年年按时给周天子进贡;甚至而言,前几年欠下的贡物,我们也会如数都补上。因为说来说去,它不就是几车西瓜吗?
齐桓公一看楚国使者这种态度,当时就说了,你能代表你们楚王吗?如果能代表,看在你诚心认错、改过的份上,我们也愿意放你们一马。
如果你不能代表楚王的态度,就回去和他好好商量。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们楚王不服气,我今天非整死他!
这也真是齐桓公敢放这样大的喷口,换个人敢和楚国这样说话。楚王肯定能打得他跪地救饶了。因为,特么的,就你事多啊!我们楚国该怎么干,用你教?你信不信,老子一刀捅死你啊?
当然了,面对齐桓公这样大的喷口,楚王也只能表示,他愿意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总而言之,我们以后,肯定年年按时给周天子进贡一车西瓜,甚至以前欠下的西瓜,我们也全会补上。
注:齐桓公所说的是责苞茅不贡、昭王不返。为了让大家对相关内容有一个更直观的感觉,所以就用一车西瓜代替了。总的来说,都是标准的小题大做;没事寻事。
于是一场世界大战,就这样兵不血刃的,以齐国大胜结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江湖上混,面子那是有多么的重要。
齐桓公折腾的惊天动地,就是要了一个面子。
这种世界大战,多少有些如同儿戏,但它的结果,就是楚国向齐国低头了!而且还向齐国认错了,并表示愿意改过了。
晋国、秦国在自己的地盘上蒙头打怪升级,无力插手中原事务。楚国向齐国低头了,其它小国,还有谁敢不服齐桓公呢?
齐国折腾的这样惊天动地,为什么只说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呢?
原因非常简单,面对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楚国才可能对他低头,否则,楚国也不是吃素的,真的玩起命了,到时谁砍死谁,还真不一定呢。
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对秦国、晋国的势力范围,那是毫无影响的;换而言之,秦国该打怪升级,还打怪升级;晋国该打怪升级,还继续打怪升级,齐国根本无力干涉。
甚至在楚国的势力范围,齐国也无力干涉。因为在齐桓公称霸时代,楚国该扩张,还是继续扩张,只是楚国在扩张的时候,适当得给齐国留点面子。
当然了,齐桓公称霸中原,绝不是为了什么世界和平。因为世界和平,关齐桓公屁事来着?
齐桓公的历史形象非常好,其实就是因为人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历史罢了。
这就好像,带着有色眼镜看历史人物,不要说那些金光闪闪的政治人物了,就是黑社会大哥杜月笙,那也是传说中的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忧国忧民。
总的来说,盗亦有道,无道而能成为大盗,只在童话故事中存在。
如果天下大乱,能让齐国不间断的扩张,齐桓公肯定会唯恐天下不乱的;如果维护世界和平,就能让齐国的江湖地位继续上升,不是齐桓公想维护世界和平,随便拉出一个国家,也会想着维护世界和平的。
所以,齐桓公在位期间,也是连逼带骗、带打带诈的,吞食鲸吞着周边的小国。
为了让大家对齐国早期的江湖地位、扩张历程,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所以特意找靎鸗网友订制了一张历史地图。
图片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53:58 | 只看该作者
14楼 李文东说:
春秋开局时代,齐国就是大国。

第一、齐国的开国老大名叫吕尚。
说起吕尚,也许有人不知道,但是说起吕尚的另一个名字,大家肯定都知道,因为吕尚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姜子牙。
第二、而且在西周时代,齐国就是东方的霸主,而且这是周天子明确承认的。曰:“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第三、齐国地处远离长安、洛阳的东部地区,进入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出现大量有待开发,而且能够开发出来的土地。
因为类似的原因。春秋时代拉开序幕后,齐国说自己是天下第二强国,还真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是天下第一强国。
从这层意义上,秦、晋、楚三国,通过百年打怪升级,成为天下四强之一;齐国几乎是就是躺着进入了天下四强之列。
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公元698年-公元前685年在位。
齐襄公在位期间,齐国就已在当地称王称霸了,各大诸侯国都是敢怒不敢言。
鲁国老大的媳妇是齐襄公的妹妹,有一次鲁国老大陪媳妇回齐国探亲。结果,鲁国老大就不明不白的死在了齐国。
鲁国老大为什么会死呢?据说是因为齐襄公兄妹乱伦,被鲁国老大发现,奸夫淫妇害怕奸情败露,就谋杀了鲁国老大。
这种内容,虽然从正史上可以找到记载,而且现代学者写到这段历史时,也总是喜欢津津乐道这种内容。但是就我感觉,类似的内容,我们看看就可以了,如果过分关注这种内容,看历史和看小说没有区别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这段历史中,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就是,鲁国老大不明不白的死在了齐国,据说还是被齐襄公谋杀的,但是鲁国对此也只能敢怒不敢言,最后齐襄公扔出一个替罪羊,然后就没事了。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齐人杀彭生。
更主要的是,鲁国老大死后,谁应该继承他的权力呢?竟然是齐襄公妹妹的儿子!
我们必须得知道,鲁国老大当时有四个儿子,其它三个儿子,也都个顶个的是牛人。因为鲁国老大的这三个儿子,就是历史上的“三桓”始祖,“三桓”力量之大,一直都可以与鲁国老大相提并论。后来为了纲常大义,孔子想清理“三桓”的势力,结果没有成功,反而弄得自己无法在鲁国立足了。
更主要的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齐襄公兄妹,就是弑杀鲁国老大的凶手。最后,鲁国竟然只能让齐襄公妹妹的儿子继位,这叫什么事?
为什么鲁国让齐襄公的外甥当鲁国老大呢,原因非常简单,如果鲁国敢让别人当鲁国老大,齐国肯定不会善罢干休的。
同年七月,齐襄公召开诸侯大会。
郑国老大和齐襄公有点历史恩怨,所以不想参加这个诸侯大会,但是考虑到自己在国内的地位还不稳定,而且不参加这个诸侯大会,肯定会惹怒齐襄公的,于是就硬着头皮去参加这个诸侯大会。
结果呢,在诸侯大会上,两句话不合,郑国老大当场就让齐襄公干掉了。
关键是,干掉,就干掉了。也没有人敢追究齐襄公的罪行。
齐襄公为什么敢干掉郑国老大呢,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是郑国内部矛盾重重,所以这个郑国老大在自己国内都无法一嗓子喊到底;另一个重要原因,显然是因为齐国实力太过强大,所以他根本不怕郑国日后翻旧账。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子亹自齐襄公为公子之时,尝会斗,相仇,及会诸侯,祭仲请子亹无行。子亹曰:“齐彊,而厉公居栎,即不往,是率诸侯伐我,内厉公。我不如往,往何遽必辱,且又何至是!”卒行。.....子亹至,不谢齐侯,齐侯怒,遂伏甲而杀子亹。高渠弥亡归,归与祭仲谋,召子亹弟公子婴於陈而立之,是为郑子。
卫宣公死后,卫惠公上位。
卫惠公上位仅仅三年,就被国内的反对派打得逃亡国外。
后来,在齐襄公的帮助下,卫惠公终于复辟成功了。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卫君黔牟立八年,齐襄公率诸侯奉王命共伐卫,纳卫惠公,诛左右公子。卫君黔牟饹于周,惠公复立。
我们必须得知道,鲁国、郑国、卫国在当时,都是大国,如果当时有高手排行榜,这三个国家肯定都能排进前十位。但是这三个国家的内政,也都是在齐国的阴影下进行着。
从这些事实,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齐国的国际地位,当时有多强大。
鲁、郑、卫这样的大国,面对齐国插手内政,都只是敢怒不敢言,其它小国,就更用说了。在这种背景下,齐国不断蚕食、鲸吞周边的纪、郱、鄑、郚四个小国。
齐襄公死后,他的弟弟公子小白继位。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
因为齐桓公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巨星,所以在历史书上,齐桓公哥哥(齐襄公)的形象,自然就比较差劲了。因为只有这样处理,才能让齐桓公变得更光彩夺目。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按我前面所说的内容分析,齐桓公可以称霸中原,就没有什么神奇可言了。
这就好像,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美国强有力的影响着全球。在此过程中,美国某个总统的能力、价值自然不能低估,但也也实在没有什么神奇可言啊。
一个国家的兴衰,是受制于众多原因的。在英雄史观中,却有意无意的认为,他与老大的能力成正比。其实呢,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俄国兴起之际,老大换了一个又一个,都也可以与美国比肩称雄;而当其衰败之际,普京被人们吹得神乎其神,俄国从哪个角度,也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了;甚至而言,它的江湖地位还一直下降。
英国衰弱之际,邱吉尔牛到了天上,但是也依然无法阻止英国成帝国变成一个岛国。
当然了,俄、国英国崛起时,真是因为他们代代出英贤吗?实在未必。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齐襄公为什么会出局呢,在传统历史书上,自然是因为他脑残变态。其实呢,齐襄公的出局,也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相争的结果。
齐桓公的叔叔,在齐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齐桓公的老爸死的比较早,估计就没有齐桓公兄弟的事了。因为齐桓公的叔叔实力巨大,齐桓公的老爸死了,自然是兄终弟及的理论,会PK倒父死子继的理论。
但是,很幸运的事在于,齐桓公的父亲还没有死,齐桓公的叔叔就死了。
这样一来,齐桓公的父亲死后,齐桓公的哥哥就顺利继位了,他就是齐襄公。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但是,因为齐桓公叔叔的实力巨大,所以齐桓公的叔叔虽然死了,但是齐桓公叔叔的儿子,依然是齐国不可低估的实力派;所以他的服饰、俸禄、生活待遇一直与齐桓公的哥哥(当时的齐国太子)一模一样。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孙无知,釐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齐桓公叔叔的儿子,一直与齐桓公的哥哥(当时的齐国太子),享受同样的服饰、俸禄、生活待遇,你说他这是想干什么?

从这层意义上,齐桓公父亲一系,齐桓公叔叔一系,在齐国的权力角逐,一直在若隐若无的继续存在着。
最后的结果呢?
就是齐桓公叔叔的儿子,把握住机会,就把齐桓公的哥哥(也就是齐襄公)火并掉,爬上了齐国老大的位置。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无非是意味着,齐国的内部权力斗争,经过一番波折,还是兄终弟及的理论,战胜了父死子继的理论。
但是齐桓公叔叔的儿子,爬上齐国老大的位置上,屁股还没有坐热乎,就让反对派给火并了。
接下来的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那就是齐襄公死了,齐桓公叔叔的儿子也死了。齐桓公和他二哥,都哭着喊着回齐国争夺老大之位。
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件事,在随后的过程中,兄终弟及的理论完胜了父死子继的理论。因为在此过程中,压根就没有齐襄公儿子的事,只是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在争夺继承权。
在此时此刻,根本就没有敢提什么父死子继的事。因为齐襄公两个弟弟都是如虎如狼一样的存在着,谁敢说父死子继的事,肯定是不想活了;事实上,齐襄公的儿子,当时就吓得逃亡国外了。
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分别是公子纠,公子小白。
公子纠的主要辅佐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主要辅佐者是鲍叔牙。
管仲为了让公子纠上位,就用暗箭把公子小白射翻了。
但是,管仲并不知道,那一箭只是射在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上。他以为,公子小白被他射翻了,其实公子小白啥事也没有。
公子小白的诈死,麻痹了管仲,于是取得了这场权力竞争的主动权。
公子纠以为自己弟弟死了,就不再着急回国了,等他做好准备回国时,却发现自己弟弟小白并没有死,相反早已回国了。
当时的齐国,是众多豪门大佬并存在的格局。
对于这些豪门大佬而言,齐襄公的哪个弟弟当齐国老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既然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回来,那齐国的老大就是他了。
公子小白上位后,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这是管仲人生最大的一次败笔,因为没有意外,管仲的人生就彻底画上句号了。
但是,齐桓公的主要助手是鲍叔牙,而鲍叔牙是管仲的铁哥们。所以就向齐桓公力荐管仲,于是齐桓公没有追究管仲那一箭之仇,相反还重用管仲,于是成为一代佳话。
当然了,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就没有那样幸运了,于是他被齐桓公逼死了。
基于英雄史观的角度,如果没有齐桓公、管仲,就没有齐国后来的辉煌。
但是,我们从秦、晋、楚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代接一代努力,渐渐变成天下四强的历程去看,这三个国家的崛起,多哪个人,少哪个人,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
齐国呢,其实也是一样的。
毕竟,齐桓公上位时,齐国已是天下第一强国了。当时的秦国还蒙头在关中打怪升级,晋国还蒙头在山西南部打怪升级,谁也没有时间精力与齐国争夺中原霸权。
中原那些诸侯国,在齐襄公时代,就都被齐国修理的敢怒不敢言。从这层意义上,齐国手中的大棒已修炼的够粗够长了,只要再拿着胡萝卜向他们示好一下,他们自然会拜倒在齐国的大旗下。
现在,唯一能干扰齐国称霸中原的力量,也就是楚国,但是楚国在中原诸侯国眼中,多少还是蛮荒之国。从某种意义上,楚国的强大,正是促成了齐桓公的称霸中原。
毫不夸张的说,齐桓公所说的“攘夷”,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楚国的,事实上,中原诸侯国愿意拜倒在齐国的大旗下,就是希望在齐国的领导,强有力的阻止楚不断向中原扩张。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53:25 | 只看该作者
13楼 李文东说:
看完前两节的内容,我们大约可以知道,秦国、晋国的崛起,都是历时百年,一代接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因为类似的原因,春秋五霸秦穆公、晋文公闪亮登场时,秦国、晋国早已是天下四强之一了;而秦穆公、晋文公都是在这种背景下,让秦国、晋国步入了新的辉煌。
当然了,秦国、晋国的辉煌,都不会就此止步;因为秦穆公、晋文公之后,秦国、晋国依然在继续发展膨胀。
楚国早期的历史,和秦国、晋国的历史是一样的。我是说,他们都是历时百年,一代接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770年,楚厉王(蚡冒)在公元前758年上位。所以春秋时代的楚国历史,我们就从楚厉王说起。
楚厉王上位时,楚国还非常落后,当然也不是多强大的国家。
仅仅是因为楚国后来是天下四强之一,而且称雄天下数百年,所以楚国早期的历史,也可以找到比较详细的记录。所以我们很容易感觉,楚国在春秋开局前,就已经非常拉风了,其实呢,这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更主要的是,楚国地处偏远,而且不服王化;所以出场的形象就更显拉风了。最简单而言,当时的诸侯国老大,都是称公、称侯、称伯;只有周天子,才敢称王;而楚国的老大,早就开始称王了。
总的来说,在春秋开局时代,楚国还只是一个比较野蛮落后的诸侯国。
史书说到楚厉王和他的先人创业时代,是这样说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是说,他们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楚厉王时代,因为生产力发展,所以楚国开发了大量,以前不能开发的土地;也兼并了一些周边不知名的部落。算是迈出了楚国崛起的第一步。
楚厉王的弟弟势力非常大,所以楚厉王死后,楚国也掀起了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的理论之争。
最后,楚厉王的弟弟获胜。
这一次,楚厉王的弟弟,并没有给楚厉王儿子任何翻盘的机会,直接就把楚厉王的儿子给灭了。
在这里,兄终弟及的理论,完胜了父死子继的理论。
一切是显然的,楚厉王的弟弟上位后,楚国的御用文人,肯定得想方设法的证明兄终弟及合理、合法,而且这种观点,也会得到楚国的主流社会认同。
兄终弟及的事实,有悖于纲常礼法吗?
这个很难说,一切就看掌握话语权的人,怎么去说了。
因为父死子继的原则,存在太多的弊端,所以当它受到挑战时,通常都可以找到大量冠冕堂皇的理由。
如果老大的儿子年幼,可以说国赖长君,小屁孩子懂个屁事啊?还是让老大的弟弟上位比较靠谱。
如果老大的儿子年长,就可以说他邪恶变态,令人发指的事,干了一桩又一桩。把他清理出局,那就是替天行道。而老大的弟弟呢(甚至是某个权臣),那是英明神武、忧国忧民,让他上位,那就是上顺天意,下应民情。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继续从楚厉王的弟弟说起。
楚厉王的弟弟,就是楚武王。
楚武王时代,楚国一共兼并了9个国家。它们分别是权国、卢国、罗国、绞国、榖国、贰国、郧国、轸国、州国。
在这种背景下,楚国渐渐成为与齐国、郑国并称的天下三大强国之一。此时,秦国、晋国还远远被甩在后面呢。
楚国可以这样先声夺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楚国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好。
以前,因为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楚国附近的地盘,大都没有得到开发;春秋时代拉开序幕后,因为生产力水平突破了某个节点,所以楚国附近自然出现大量有待开发、而且能够开发出来的土地。
更主要的是,楚国处于相对偏远的地区,所以附近并没有强大的诸侯国,和他竞争相关地区的开发权;相反还有众多不知名的小部落、小诸侯国供楚国不断打怪升级。
郑国在春秋初期,可以排在秦国、晋国前面,大约是因为郑国处于当时天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郑国渐渐落后,就是因为郑国处于这种尴尬的地理环境之中。
无可否认,郑国所处的地区,是天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正因为如此,郑国的周边地区都被开发殆尽了,而且郑国周边的国家,也没有几个是吃素的;所以可供郑国开发的地区非常有限,而且周边也没有几个小国,可供郑国打怪升级。
因为类似的原因,郑国开局时的条件看似得天独厚,却实在没有什么后劲可言。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从楚国的历史说起。
楚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文王上位。
楚文王上位后,楚国已是江汉地区,毫无争议的强国了,所以在随后的兼并战中,进行的更是得心应手。
楚文王上位后,楚国又灭了六个国家,并且开发了大片蛮荒地区。楚文王灭的六个国家,分别是邓国、吕国、申国,缯国、应国、息国。
到目前为止,不算开辟的大片蛮荒地区,楚国兼并的诸侯国,有据可考的就有15个。单就体量而言,显然早已是五六百公斤级的巨无霸了。在普遍选手,都是三五十公斤重量级的背景下,楚国拥有的优势,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因为类似的原因,楚文王的儿子上位后,楚国扩张的步伐,更是无可抑制了。
楚文王的儿子,就是楚成王。
楚成王上位后,先后灭了周边八个国家。它们分别是,弦国、黄国、英国、氏国、柏国、房国、道国,夔国。
单就体量而论,楚成王时代的楚国,真可以得上天下第一了。
但是楚国发展到此时,就有一个瓶颈需要克服了。
楚国不断打怪升级,齐国也不断打怪升级、晋国也不断打怪升级,在中原地区的归属权上,这三个国家渐渐存在了冲突。一切是显然的,楚国想兼并中原诸侯国,齐国、晋国也想啊。关键是,他们都可以把脚伸进中原经济发达的地区。
在这种背景下,楚国继续扩张时,需要面对的,不再是三五十公斤级的小诸侯;而是体量同样超过三五百公斤级的齐国、晋国了。
从某种意义上,齐桓、晋文可以称霸中原,就是因为楚国咄咄逼人的扩张,让中原地区的诸侯们,都感受到了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当齐桓、晋文高举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时,很容易获得这些诸侯的响应。
而且,齐桓、晋文称霸中原的主要标志,就是在争夺中原霸权的过程中,对楚国实现了成功的打压。
楚成王在位足足有50年。因为在位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他前期与齐桓公PK过;后期与晋文公PK;虽然说,因为各种原因,楚国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谁也得承认,当时的楚国,绝对可以与齐、晋相提并论。
虽然说,因为地缘的原因,楚成王并没有与另一个春秋五霸秦穆公PK过,但他们显然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谁也得承认,楚成王的江湖地位,绝不逊色于秦穆公。
更主要的是,楚成王还曾暴棰过宋襄公。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
从这层意义上,春秋五霸的提法,明显把春秋时代的时间线弄混乱了。
如果抛开春秋五霸的说法,以楚成王在位的时间为轴,以齐、晋、楚、秦四强争霸为主线,这段历史就比较清晰。
楚成王也算一代牛人。但是楚成王的太子更是一代狠人。
话说,晚年的楚成王感受到了太子的威胁,于是就产生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如果楚成王废立太子成功了,说起这段历史,也就是众多君主晚年宠爱幼子,猜忌太子的故事之一。
但是很不幸,楚成王的太子,那是标准的狠人,当他确切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在小弟们的支持下,组织了强有力的反击。
于是楚成王作为一代雄主,就被自己儿子逼杀了。在临死前,楚成王希望太子满足自己最后一个愿望,那就是再吃一顿熊掌。但是因为夜长梦多,太子就劝楚成王赶紧上路,总而言之,你赶紧上路,还可以留个全尸;否则,刀剑无眼,我也不敢保证你可以留全尸,于是楚成王只能选择了上吊。
楚成王的太子就是楚穆王。
楚穆王上位,楚国又兼并了七个国家,他们分别是江国、六国、蓼国、蒋国、群国、舒国、鄀国。
为了让大家对楚国的早期历史,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我特意找靎鸗网友订制了一张楚国早期历史地图。
图片
这些小国,被楚国兼并的具体年代,存在众多不同版本,这里我们只是按自己认可的版本进行绘制。相关内容并没有深究的价值,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楚国的发展,绝不是某个人神功无敌的结果,而是历时一百多年,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努力结果。
楚穆王死后,楚国的发展并不会停止,相反更快了。因为楚穆王的儿子,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齐桓公之后,齐国再也没有出现过霸主。
晋文公死后,晋国也没有再出现过霸主。
楚庄王死后,楚国也没有再出现过霸主。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常常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齐国、晋国、楚国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在齐桓、晋文、楚庄时代。
其实呢,这三个霸主之后的齐、晋、楚依然在继续发展。
只是因为齐、晋、楚的实力都越来越大,而且谁都想称霸中原,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谁也无法称霸中原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我不说秦国呢?因为秦穆公的霸主地位,其实就是半买半送的。
受制于地缘、生产力的限制,当时的秦国还无法插入巴蜀、也无法越过黄河,所以天下争霸的事,在整个春秋时代,就和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只是因为秦国与齐国、晋国、楚国并称当时的天下四强,而且在晋文公称霸天下前,秦穆公还一再强有力的打压着晋国,所以不给秦穆公个霸主的称号,多少有些说不下去。
但是说句真心话,秦穆公的这个霸主称号,比宋襄公都勉强;宋襄公虽然混得很狼狈,但是宋襄公召开过诸侯大会,也领着几个诸侯国干过一些维护国际秩序的事,而秦穆公则从来没有过。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53:03 | 只看该作者
12楼 李文东说:
公元前785年,晋穆侯死了。
虽然说,此时距周幽王被人捅死,还有15年的时间,但是所谓的礼法、纲常早已大乱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晋穆侯死后,晋国竟然开始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晋穆侯的权力,应该由谁继承呢?
按理说,这就不是问题。因为晋穆侯死的时候,太子仇已经20岁了,而且从后面的内容去看,太子仇绝对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问题是,晋穆侯的弟弟势力太大,所以兄终弟及的理论,自然要出来PK父死子继的理论了。
关键是,周天子也丧失了维护礼法纲常的能力,所以兄终弟及的理论,一时压过了父死子继的理论。在这种背景下,晋穆侯的权力,就由他弟弟继承了。
总的来说,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父死子继与兄终弟继相比,哪个更合理?世袭与禅让、选举,哪个更合理?永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就看力量站在哪一边了。
这就好像,臣民的势力大了,世袭自然是不合理的;关键是,长个脑袋的人也知道,禅让、比世袭更合理啊。
问题是,君主势力大的时候,什么禅让、选举的理论,都是标准的歪理邪说啊。
因为在君主势力巨大的时代,真正的理想、有节操、有情怀的人,谁不是开口闭口,先帝对我恩重如山,我一定会好好忠于后主。
在这种背景下,谁敢扯什么后主年幼,或是后主智商不够,如果让他继承先帝之位,就会让国家、百姓的根本利益无法保障,当时就会让人喷飞的。因为你X的,怎么开口闭口的全是利益啊。什么国家百姓的根本利益?它与忠于一世二世三世的伟大理想、情怀相比,它算个P啊?
若干年后,晋襄公死了。下面的大佬,竟然直接绕过晋襄公的儿子,就是想着在晋襄公的弟弟中,选一个比较合适的继承人。
面对此情此景,晋襄公的老婆差点气疯了。因为先帝死的时候,手把手的把儿子托付给你们,你们也一个个信誓旦旦的说,会永远忠于后主。
现在到好,先帝刚闭眼,你们就把我们孤儿寡母踢到一边。这还有天理吗?人们都说,曹操、司马懿不是东西。问题是,与你们相比,曹操司马懿也清白的好像婴儿。
什么你X的,后主年幼、无知。按你们这种歪理邪说,周公早就该取代成王;诸葛亮早就该取代刘后主!你们干这种乱臣贼子的勾当,还开口闭口的晋国、晋国百姓的根本利益,你们这不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吗?
晋襄公的老婆,抱着年幼的儿子,天天如同泼妇一般骂大街,又如同怨妇一般说自己孤儿寡母的可怜遭遇。直接把赵盾为代表的晋国大佬,整得非常尴尬。
如果晋襄公一系势力非常有限,赵盾为代表的大佬们,自然可以无视她这种泼妇一般的构当,甚至可以给她们母子一杯毒酒,让她到地下早日和晋襄公相聚。问题是,晋襄公的势力绝不可低估,臣子们就尴尬了,因为晋襄公老婆说的话,怎么看,也非常有道理啊。
当然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坚守父死子继的原则,真是害死人啊。于是,晋国又开始玩兄终弟及了。
注:以上内容,只是为了方便大理解,所以引用的例子,有很多大跨越了时空。因为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必须得举一些大家熟悉的例子;都举此前的例子,估计大家都会云里雾里的。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既然晋穆侯的弟弟势力巨大,御用文人自然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证明兄终弟及比父死子继,更合理、更合理,也更符合晋国的国情。
在这种背景下,晋穆侯死后,他的弟弟就爬上了老大的位置,而太子仇只能亡命天涯了。
当然了,晋穆侯的弟弟爬上老大的位置上,也就风光了四年时间。
四年之后,太子仇、公子成师兄弟二人联手,就把他们的叔叔(晋穆侯的弟弟)火并出局;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
太子仇上位后,就是历史上的晋文侯。
太子仇反杀自己叔叔上位,这算什么事呢?合情吗?合理吗?合法吗?这个很难说清楚。如果父死子继的原则是无可置疑的,太子仇反杀自己叔父,自然就是合情合理的。
问题是,父死子继的原则,在许多时候就是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这就好像,尧把君位让给舜;尧的儿子反杀舜上位,这合理吗?这个真心说,比较难说清楚。这也好像,宋太宗在位时,赵匡胤的儿子反杀他上位,这个合理吗?这个真心说,也比较难说清楚。
但是,太子仇、公子成师兄弟,反杀自己叔父成功,人们自然会觉得它非常合理。因为这就是夺了属于自己家的东西。

晋文侯的上位,是在他弟弟成师的支持下实现。所以整个晋文侯时代,公子成师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哥级人物。
而这种事实,显然又会为下一代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理论之争,埋下伏笔。因为晋文侯的弟弟势力这样大,晋文侯死后,晋文侯的儿子,还能顺利继承晋文侯的权力地位吗?估计是比较难的。
但是在晋文侯时代,晋文侯和他的弟弟成师,一直相处的不错,而且共同拉开了晋国崛起的序幕。
在晋文侯时代,晋国的最主要成就,就是兼并了韩国。
我们这里所说的韩国,并不是和赵、魏齐名的韩国,和赵、魏齐名的韩国,是400多年后,在此基础上再度建立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韩国,在西周初期就出现了,它严格意义上,就是西周时代的一个封国,因为他在春秋刚刚拉开序幕,就让晋文侯兄弟给兼并了。
韩国的开国老大,和晋国的开国老大,那就是亲兄弟;他们都是周武王的儿子,而且他们都是侯国。
韩、晋二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亲疏远近一样;而且又都是侯国。意味着他们的综合国力,在西周时代,并不会有本质的差别。
从这层意义上,晋国兼并韩国,那可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在周朝崩盘前,因为没有发生普遍性存在的兼并战,所以诸侯国之间的体量,并不会有本质的差别,所以周天子为代表的社会秩序,相对比较容易维持。
用重量级类比,在西周时代,只有少数诸侯是70公斤级的选手,还有一些诸侯是60公斤的选手,更多的诸侯也就是50公斤的选手;还有一些诸侯,也就是30公斤的选手;甚至许多诸侯也就是10来公斤的选手。
而周天子呢,却是一个500到600公斤的选手,所以周天子可以强有力的驾驭天下诸侯。因为以周天子的重量级,不用玩什么花招技巧,就可以辗压任何一个不服他的诸侯。
随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许多诸侯国的周边,就出现了许多,以前无法开发,而现在却可以开发的土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诸侯国的重量级开始自然而然的上升了。
但是因为周天子权威还没有完全瓦解,所以兼并战只能若有若无的存在着。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诸侯国的体量,虽然已开始膨胀,但是想膨胀成一个100公斤的选手,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晋国兼并韩国意味着什么?
因为晋国、韩国都是侯国。一个侯国兼并了另一个侯国,意味着晋国已成为一个100公斤以上的选手。这种体量,在当时拥有的优势,可不是一般的大。
当然了,晋国随后半个世纪的分裂内讧,大约也就由此奠定了基础。
晋文侯的弟弟,在晋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晋国的综合实力,又因为各种原因扩张了一倍。
这意味着,在人事上,晋国很容易分裂为两个中心;从地缘上,晋国也很容易分裂为两中心。
因为类似的原因,晋文侯死后。晋文侯的弟弟并没有和晋文侯的儿子争夺继承权,而是平静的表示,你老爸的权力地位,由你来继承;你只要让我坐镇曲沃城就可以了。
因为晋文侯的弟弟势力巨大,所以晋文侯的儿子只能接受这一切。
虽然有人对晋文侯的儿子说,曲沃为中心的地区,全年的GDP,比晋国首都为中心的地区还高,您叔叔占据这种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尾大不掉,到时您的地位就危险了。
问题是,这种道理谁也懂,奈何叔叔的势力太大,晋文侯的儿子,就只能接受这种方案。否则,和自己叔叔当场闹翻了,恐怕更吃亏。
简单的看,晋文侯弟弟提出的这种方案,并不过分。要知道,在那种乱哄哄的年代,老大的弟弟势力巨大,通常就没有老大儿子的事。
最经典的就是,秦宣公有九个儿子,没有一个继位,由其弟弟秦成公继位了。秦成公有七个儿子,也都没有继位,而由秦穆公继位。
至于齐国,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轮流继位,玩了半个世纪的兄终弟及。
关键是,齐襄公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公子小白)围绕继承权杀得一地狗血,却根本没有齐襄公儿子的事。最后,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棋胜一招,就成了传说中的齐桓公。
现在,晋文侯的弟弟势力巨大,承认了晋文侯儿子的继承权,只是要求坐镇晋国第二大城市(经济第一大城市),真心说,实在不算什么过分的事。
当然了,毫无悬念的,从此就拉开了曲沃、都城之争。
在此过程中,晋文侯弟弟一系坐镇曲沃,一直都是全程辗压晋文侯儿子一系。因为晋文侯的儿子一系,被晋文侯弟弟一系火并掉了五个。
但是很不幸,晋文侯弟弟一系,虽然拥有这种优势,却是始终无法取代晋文侯儿子一系。因为国际力量都积极的支持晋文侯儿子一系。
国际社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说,自然是为了维护纲常礼法;用现实的理论去分析,这就是要阻止晋国走向统一,希望晋国永远保持这种分裂的状态之中。
而晋国呢,也因此陷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内讧之中无法自拔。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晋文侯兄弟、儿子两系互相仇杀、对砍,相关地方不断溶合渗透。
六十多年后,晋文侯弟弟一系,在砍死晋文侯一系五个老大(晋昭侯、晋鄂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之后,终于突破了国际社会的干预,让晋国实现了统一。
更主要的,晋文侯弟弟一系,在统一晋国的前后时间里,还顺便灭了荀国、杨国、贾国。
晋国此时的体量,多少就有些非同小可了。因为这等于五个国家(晋、韩、荀、杨、贾)溶为一体了。这个体量,多少就接近二百公斤级了。
这种体量,放到春秋中后期,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是,放在春秋海选阶段,这种体量,那就是巨无霸了。
这就好像,大家都是50公斤左右的体量,甚至许多人只是30公斤左右的体量。你却是接近200公斤的体量,站在人群中,不用打架,人们也会害怕你的。因为这种体量,不用任何花招技巧,也可以辗压对手的。
在这种背景下,晋国的大规模扩张,终于拉开了序幕。
晋献公在此基础上,不但抢占了骊戎、狐氏等野蛮人的大片土地,更兼并了霍、耿、魏、冀国、董国五国。
此时的晋国,对周边国家的优势,更可以称得上辗压了。
这就好像,大家普遍都是五六十公斤的重量级,牛点的人也就是一百多公斤的重量级。你现在却是三百多公斤的重量级。这比赛怎么打,好像也是你辗压对方啊。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背景,自然就会知道,虞国老大听到晋国要借道时的绝望心理。因为此时的晋国,相当于十二个国家的溶合体,从重量级上,他就是可以辗压虞国的;关键是,晋国手上还拿着带血的砍刀,因为晋国已砍翻了一大片国家,并不在乎再多砍你一个。
而且晋献公的凶残、决绝,并不只是体现在国际兼并上,还体现在家族内讧中的铁血上。
晋献公上位后,感于晋国以前家族内讧太惨烈,于是就听从一个小弟的建议,直接就在家族内部来了一个大清洗。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八年,士蔿说公曰:“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乃使尽杀诸公子。
更夸张的还在于,晋献公后来又猜忌自己的儿子,于是杀了太子申生,并且派军把两个年长的儿子重耳、夷吾打得亡命天涯。
晋献公的这种狠劲,真是人说人了,我发起疯来,我自己都感觉害怕。
面对晋献公这种人,虞国老大哪敢随便拒绝啊。
问题是,虞国老大乖乖借道的后果,就是虞国、虢国都被晋国兼并了。
到此为止,晋国就相当于十四个国家的融合体了,体量大约接近400公斤级了。
晋国兼并了多少国家?
按史书笼统的记述,肯定远远不只这个数。因为不要说别人了,就是晋献公一个人,按史书笼统的说法,就兼并了17个国家,并且让38个国家臣服了。
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用这种笼统的、甚至可能就是充满文学化、或是寓言故事类的内容。
当然了,上述国家兼并的顺序,也有不同的版本。所以,大家有什么分歧,求同存异吧。
在这里,我只希望大家知道,晋国的扩张,是一代接一代人努力的结果。更主要的,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晋文公可以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并不是简单的因为晋文公神功无敌,实在是因为他父祖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国这样大的体量,现在需要的只是国家统一稳定;只要实现了统一稳定,成为天下霸主的概率那是非常大的。
图片
晋国早期扩张图。
当然了,晋国此时扩张的成就,与晋国鼎盛时的版图相比,还是非常小的。为了让大家有个直观的感觉,我们放一张全图。
图片
感谢网友靎鸗协助制图。
晋献公死的时候,是公元前651年,此时齐桓公也快退出历史舞台了。
天下四强争霸的格局,已基本奠定。
西方的秦国已统一了关中。
东方的齐国,称雄山东,更成了中原的霸主。
南方的楚国,也通过一系列兼并,成为可以与齐国抗衡的大国。
从某种意义上,当时的国际社会,绝大多数的诸侯国,也就是三五十公斤级的选手;少数国家晋级为一百多公斤级的选手,而秦、晋、楚、齐却都是三四百公斤的选手。
在这种英雄传奇中,这种重量级的差距,实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差距。因为一个人只要技巧高超、招式巧妙,重量级是多少,并不重要。
但是在现实中,这种重量级的差距,常常是任何技巧、招式,都无法弥补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秦、晋、楚、齐四强的优势奠定之后,就可以长达数百年的保持,即使他们有内讧,有幼主、庸主,这种优势也不会真正丧失。
[注]:这里所说的重量级,只是为了让大家对相关的力量对比,有个比较直观的概念,并不值得深究。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18:44 | 只看该作者
11楼 李文东说:
许多时候,一个国家的崛起,常常是这样的。

第一代统治者开国,第二代统治者让国家恢复经济,第三代统治者让国家富裕,第四代统治者让国家称雄天下。
在此过程中,我们很难说哪一代统治者不可替代。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汉高祖开国;汉文帝、汉景帝恢复经济;武帝初期让国家富裕,后期让国家称雄天下。他们谁对大汉帝国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呢?如果说不可替代,都也是不可替代的。
还有许多时候,一个国家的崛起,比上面的背景更复杂、更漫长。
因为有很多国家的崛起,常常是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一直默默无闻的打怪升级,历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渐渐崛起的。
在这种背景下,哪个统治者对国家崛起更重要,似乎都无从谈起了。因为,这些统治者常常都好像是打酱油的,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无法记住。
这一切以罗马帝国的崛起,最为经典了。
最初,罗马只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撮尔小国。
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罗马终于成为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强国。
再后来,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罗马终于称霸意大利半岛,并且逐步统一了意大利半岛。
再后呢,罗马通过近百年的战争,打败称雄北非的迦太基,成为环地中海的强国。
两后来,罗马又通过近百年的战争,打败称雄希腊半岛的马其顿,奠定了统一地中海为中心地区的基础。
而直到此时,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罗马大哥凯撒才闪亮登场。
如果我们愿意正视这种历史事实,还会觉得凯撒是罗马历史上不可替代的人物吗?估计是不会的。
关键是,如果说凯撒不可替代,他前面的统治者,就一定都是可以替代的?
历史很容易变成英雄传奇,就是因为我们喜欢抹去英雄的先辈功绩;也会模糊英雄后继者的功绩。
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凯撒被人们说了个神乎其神,最后却是被众多反对者联手火并出局了;而且他死后,罗马一片混成。
更主要的是,凯撒被人火并出局后,罗马依然在不断的发展。
最简单而言,奥古斯都(屋大维),作为凯撒的后继者,在罗马历史上的地位,实在一点也不逊色于凯撒。
再简单而言,奥古斯都(屋大维)死后,罗马帝国依然在继续发展。
凯撒比其它罗马统治者出名,无非是因为凯撒出现在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上。
此前,一直默默打怪升级,让罗马成长为庞然大物的罗马统治者,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
最简单而言,罗马从一个名不经典见的弹丸小国,渐渐称雄意大利半岛的过程中,统治者都是谁?实在就是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的级别。因为不要说普通的历史爱好者了,就是许多自命熟悉罗马史的人,如果不问度娘,估计也是一片茫然。
更主要的是,罗马后来一路杀的天地玄黄,征服环地中海的各大强国,他的统治者都有谁?实在也是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的角色。因为依然是,不要说普通的历史爱好者了,就是许多自命熟悉罗马史的人,如果不问度娘,估计也是一片茫然。
为什么会这样呢?无非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就是不是西方世界的主角。
凯撒出场时,经过罗马统治者一代接一代的打怪升级,罗马已成长为西方世界的唯一主角。在这种背景下,凯撒站在了罗马历史舞台的正中央,自然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主角。
此后的罗马大哥,通常就是西方世界的男一号。这就好像现在的美国总统,不管你怎么看他,他也注定是这个世界最知名的男主角。
但是,写在历史书上,凯撒之后的罗马大哥,单就知名度而言,除了奥古斯都,恐怕都也不能与凯撒相提并论了。
这是因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随着罗马渐渐走向统一、稳定,虽然它依然在不断成长、扩张,但是已缺乏传奇色彩了。
奥古斯都的知名度,之所以能与凯撒相提并论,是因为他是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的第一代元首,自然是不可绕过的历史人物,就如我们说中国秦汉历史,无法绕过秦始皇、汉高祖一样。
为什么写春秋历史,突然说起了罗历史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秦国历史的崛起,与罗马那是惊人的相似。
罗马的历史,是从公元前753年正式拉开序幕。
秦国的历史呢,是从公元前770年正式拉开序幕。
你说巧合不巧合?公元前770年,秦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公元前753年,罗马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东西方两个标志性的大国,闪亮登场的时间,竟然只相差十几年。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老丈人伙同蛮族人灭掉了。
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因为秦国老大表现非常优秀,所以被周平王就给了秦国一个正式编制,于是秦国开始进入诸侯行列。
从这层意义上,周平王东迁时,秦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此前的秦国,只是一个紧靠关中平原的撮尔小国,小的甚至都没名没份。
此前,如果江湖上有百名高手排行榜,估计秦国都没有资格列入。
周平王东迁后,秦国接管了周王朝遗留下来的大批资源,算是正式挤入了天下百强之列。
秦国此时的成就,虽然说不值一提,但也非常了不起了。
这就好像说,全国百强企业,你排在第一百位,指点江山时,谁也会觉得,这算个毛啊。
问题是,放到现实中,一个人敢说这种话,那得多大的喷口啊?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人在自己家乡,能在一百个纳税大户中,排到最后一名,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也是标准的成功人士。
从这层意义上,你别看秦国此时的江湖地位还非常低。但是秦国可以取得这种江湖地位,也是一代接一代的,苦苦修炼了二百年的结果。
周平王东迁时的秦国老大是秦襄公。
秦襄公让秦国正式成为天下百强之一。
但是很不幸,4年之后,也就是公前766年,秦襄公就带着未完的事业死了。
当然了,秦襄公死了,大秦帝国的事业,并不会因此停止。
秦襄公死后,他的儿子秦文公上位,继续经营他老爸未完的事业。经过近6年的努力,终于把歧山一线的蛮族打跑了,秦国的版图又得到了一次大规模扩张。
此时的秦国,在天下高手排行榜中,应该可以排近六七十位了。
秦文公死后,他的孙子秦宪公上位。
秦宪公在位其间,灭了荡社、芮国、荡氏三股势力,秦国的版图再次实现扩张。
此时的秦国,在天下高手的排行榜中,应该可以挤到三四十位了吧。
秦宪公死后,他的儿子秦武公跌跌撞撞的上位了。
秦武公在位期间,又兼并了邽、冀两大蛮族,又征服杜、郑两县。秦国的版图又一次实现扩张。
此时的秦国,在天下高手的排行榜中,应该可以挤进二十位左右了吧。
上述的这种排名,只是为了让大家对秦国的一路成长,有个比较直观的概念,不值得去深究。
此时距周平王东迁,已过去100年了。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秦国终于取得了最初的海选胜利。
到目前为止,我们大约会发现,秦国的崛起,就是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很难说哪个人是不可或缺的。
此后呢?还是一代接一代的发展;也很难说,哪个人物,是不可或缺的。
秦武公死后,其子秦德公上位。
秦德公在位期间,秦国迁都到雍城(也就是现在陕西凤翔县)。
这次迁都,意味着秦国的军政重心开始东移了;也意味着秦国把西北的主要经济区,占据的差不多了。
在这种背景下,终于拉开了秦晋恩恩怨怨、打打杀杀的历史。
在此前,秦国在陕西打怪升级,晋国在山西打怪升级,两国是没有交集的。现在,秦国称霸陕西,晋国称霸山西,两个地区性大国终于开始有正面冲突了。
秦德公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轮流坐庄。
秦德公的第三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穆公。秦穆公在位期间,秦国从某种程度上,已暂时扩张到了极限。因为西部地区,暂时没有什么可开发的地区,供秦国扩张了,东部地区被晋国死死的堵在黄河一线,无法再向前了。
但是到此为止,秦国已毫无争议的成了天下四强之一。
秦国称雄西北,大约相当于罗马统一意大半岛。
秦国称雄西北,开始进入天下四强之列,终于可以和称霸山西的晋,称霸山东的齐,称霸湖北的楚并世称雄了。
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才终于可以与称雄北非、称雄希腊半岛、称雄西亚的强国相提并论了。
当然了,秦国实现这个目标,只用了短短150年。
在那个生产力阶段,实现这个目标用150年,真心说不算很长的。因为晋国、楚国实现这个目标,都也是用了100多年的时间;齐国得天独厚,实现这个目标,也用了近100年的时间。
关键是,罗马实现这目标,足足用了近500年时间。事实上,在秦始皇都快出世时,罗马才实现了统一意大利半岛的目标;然后才拉开了称雄地中海历史的序幕。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137

帖子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5:18:21 | 只看该作者
10楼 李文东说:
以前,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是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周天子东迁洛阳,意味着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丢了;而在这种混乱过程中,各种热心勤王的诸侯大佬,难免会趁机发国难财。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以洛阳为中心的二百里左右了。
当然了,单就地盘、经济实力而言,在春秋开局时代,周天子依然是举足轻重的实力派。所以乐观的想象,周平王还是有机会中兴周朝的。
第一、周天子有天下共主的身份。不管大家怎么看周天子,怎么对周天子。周天子也是无可争议的天下共主。最简单而言,实力派不论地位有多高,也只有拿到周天子发放的委任状,才能变得名正言顺。
第二、春秋开局时代,天下那是标准的诸侯林立。现在河南省为中心的几个省里,就并存着上百个诸侯。
在这种背景下,毫不夸张的说,一个诸侯控制一个经济发达的市级地区,就可以在当地称王称霸了;控制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市级地区,就称得上大诸侯了;甚至控制一两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地区,也算一方诸侯了;就是控制一两个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地区,也不能说它是草台班子了;因为在许多时候,就是控制着一两个经济发达的乡级地区,也能算得上一方诸侯。
第三、周天子占据着一个市级地区,而且还是一个经济最发达的市级地区,单就实力而言,绝不逊色于春秋开局时代的任何一个大国。
毫不夸张的说,在周平王东迁时,想找一个比周天子势力大的诸侯,还真不好找,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春秋开局时代,秦国控制的地区,还是以天水、宝鸡为中心的地区;距离称霸关中,还远的很。
春秋开局时代,晋国控制的地区,还是以临汾、运城为中心的地区;距离称霸山西南部,还远的很呢。
春秋开局时代,齐国控制的地区,还是以淄博为中心的地区,当时的山东省,还有纪、莱、莒、鲁等不可小视的国家存在。
春秋开局时代,楚国控制的地区,只是河南、湖北交界的一隅之地。直到70年后,楚国的军政重心才移到后来的郢都。
单就春秋开局而言,我们很难说,哪个诸侯的实力、地盘,比周天子更占优势。
但是周天子却始终无法复兴周王朝,这是为什么呢?
显然是周天子占据的洛阳,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经济区;而河南省呢,是中国最古老的经济区,也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经济区。
在这种背景下,周天子占据的地方虽然重要,但是扩张的空间没有了。因为放眼整个河南省,普遍地区都是名花有主了,而且哪个地区的老大,也不是省油的灯。
相对而言,陕西、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因为开发出来的地区比较有限。所以一个政权在这种地方占据优势,放眼望去,无主的地区多的是,容易兼并的地方也多的是。
在这种背景下,陕西、山西、山东、湖北的实力派,在最初的海选阶段,更容易实现打怪升级,而河南省的实力派,显然很少有这种机会。
因为类似的原因,春秋时代开局百年之后,秦称霸陕西、晋称霸山西、齐称霸山东、楚称霸湖北,而河南省呢?始终无法决出一个真正的霸主。
[注]:上述的地理内容,只是为了让大家当时的国际格局,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所以都非常粗糙、而且未必准确,所以大家就此不必深究。
当时河南省的这种困境,就如近现代的西欧一样。
近现代开局时,西欧堪称得天独厚,但是随着其它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西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再也不能与从前相比了。
因为西欧开发的太充分了,所以英、法、德等国,在当地就都没有了开拓的空间了。最简单而言,相关地区随便拿出一个国家,就是传说中的发达国家,而且互相罗圈套罗圈的牵制着,你说他们谁能兼并了谁呢?
就这好像,拿破仑牛X无敌,却是连个眼跟前的英国都无法摆平,还奢谈什么统一天下呢?
这也好像,希特勒牛X了半天,却是连个眼跟前的英国都无法摆平,还奢谈什么统一天下呢?
这两个人,都不愿意的接受这种无奈的事实,于是逆天行事,竟然都掉头去打俄国,最后都是把自己玩残了。
面对拿破仑、希特勒的这种玩法,许多人总是习惯性说的,如果是我,肯定不会这样操作的。因为没事打俄国干什么?专心征服西欧就可以了。
类似的观点,多少是廉价到了极点。
这就好像,一个根本没有入门的棋手,看着两个九段棋手的失败棋局,开口闭口就是他们这一些步走得太蠢了、那一步走得太幼稚了,换作他肯定不会这样玩。这不是扯吗?
无可否认,这两个九段棋手是输了,是失败了。但是这两个九段棋手,都不约而同的走出了惊人雷同的棋步,自然有它的道理,如果我们认为它很蠢,通常只是因为我们连人家到底是想干什么都不知道。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我拿近现代史类比春秋时代的历史,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历史当事人的困境有多大。
周平王东迁后的困境,与此是类似的。
当然了,周平王绝不是拿破仑、希特勒那种一心逆天行事的狠人,所以他自然只能稳扎稳打,但是这样更看不到出路。
周天子想走出当时的战略困境,就得想办法把眼前的郑国摆平,如果连眼前的郑国都摆不平,还奢谈什么复兴周王朝呢?

周天子与郑国的关系,那是非常微妙。
我们知道,春秋时代的国家,大多数在周朝开国时就存在了。比如,卫国的开国老大,是周武王的弟弟;晋国的开国老大,是周武王的儿子;鲁国的开国老大,是周武王的侄子;齐国的开国老大,是周武王的老师。
而郑国却出现的却非常晚,因为郑国的开国老大,是周幽王的叔叔。单从这层关系,我们就可以想象,郑国出现的有多晚了。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郑国老大与周天子的关系,一直比较亲密。
周幽王战死在骊山脚下时,郑国的开国老大,就与周幽王并肩作战,并且牺牲在了骊山脚下。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周平王东迁后,郑国的二代老大,就是周平王最主要的、最重要的一个合作伙伴。
从亲疏上。周天子与郑国就是天然的盟友。
周幽王、郑国开国老大,是叔侄关系,并且并肩战死于骊山脚下;从这层意义上,周、郑之间,本身就有着传说中的革命友谊。
从地缘上,周天子与郑国也是天然的盟友。
因为周天子以洛阳为中心,郑国老大以新郑为中心,两国从地理上就是紧挨着的。
如果周天子与郑国的关系仅此而已,那周天子也许还真有机会复兴周朝的。因为周、郑联手了,在春秋开局时代,估计真能吊打周边各路诸侯。问题是,周、郑之间,还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你说,周、郑溶入一个家庭过日子,好吗?以空对空的说,自然很好。
因为这样一来,周王朝就更容易复兴了,天下也更容易统一了。
问题是,在现实中,它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周郑联手后,他们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基于郑国老大的角度,自然是周天子当汉献帝,他当曹操。换而言之,周天子是名义上的老大,郑国老大是实际上的老大。
如果是这样合并一个家庭过日子,郑国老大自然没有意见。问题是,周天子的意见,那大的去了。
基于周天子的角度,自然是周天子当光武帝,郑国老大当窦融。换而言之,郑国老大带着地盘加盟周天子,以后就给周天子当小弟好了。
如果这样合并一家庭过日子,周天子自然没有意见,问题是,郑国老大能没有意见吗?
如果周的实力明显优于郑,或是郑的实力明显优于周。
他们之间的就是有可能溶入一个家庭过日子的。问题是,他们的综合实力,实在没有多大的区别,在这种背景下,两家各念一本经,自然就只能就只能以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维持着。换而言之,他们之间是合作伙伴,但是也充满了竞争。
处于这种竞争的关系中,周天子、郑国老大自然都也不希望对方强大起来;因为对方强大了,就有可能兼并自己。
翻开欧洲历史上的英国、法国、德国,其实一直也是这样的。
你说他们是好朋友吧,他们自然是好朋友;问题是,他们之间显然存在无可去除的竞争关系;关键是,大打出手的时候也多的去了。
你说,他们想溶入一个家庭过日吗?应该是想的。法国的拿大哥,一心想把英法德变成一家人;德国的希大哥,也是一心想把英法德变成一家人。为此,他们都也愿意牺牲自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小弟的生命。英国的老大呢,如果有机会,估计也不会拒绝这一切的。
问题是,他们就是无法变成一家人。
关键是,谁也不希望某一股力量变得强大起来。于是玩来玩去,就只能玩传说中的均势,最后整个地区永远无法实现传说中的统一。即使出来敢于逆天行事的拿大哥、希大哥也不行。
周天子、郑国老大处于河南省那种高手扎堆的、又充分开发的地区,本身就很难找到突破口。
在这种背景下,秦、楚、齐、晋都在不断的打怪升级,而周郑互相却互相纠缠着、牵制着,谁也无法真正崛起。
这就好像,进入二十世纪后,北美、东亚依靠庞大的体量,凭借一望无际的、有待开发的地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而西欧呢,却是互相纠缠着、牵制着,渐渐不复从前的辉煌了。
周天子与郑国老大的关系,一直就是磕磕碰碰的存在着。
到了周幽王的孙子时代,周天子、郑国老大的矛盾那是越来越多。最后周天子终于忍无可忍了,因为你是不是以为,我真是汉献帝啊?
在这种背景下,周天子一声令下,就要率人打郑国老大。关键是,还有几个国家愿意跟着周天子一块打郑国老大。这看起来,似乎就是周王朝要复兴的节奏啊。
但是很不幸,战争刚刚开始,周天子就让打了个落花流水,还被人一箭射中落荒而逃了。
在这种背景下,郑国的统帅大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劲头,总而言之,把周天子俘虏算了。但是经过简单思考,终于不敢这样玩了。
郑国为什么不敢穷追猛打周天子呢?显然是因为郑国对周天子穷追猛打,会引发整个国际社会的恐慌。
第一、郑国的实力本身不容小视,如果再把周天子兼并了,他的实力就会辗压周边国家。这样一来,周边国家哪能有安全感呢?
第二、周天子的地盘你都敢兼并,兼并其它其它国家时,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周天子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都可以一直延续到最后,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洛阳是天下的中枢之一,哪个国家兼并了洛阳,在中原争霸战中,也会充满优势的。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一个国家兼并周天子时,大家都好象没事人一样,以后这个国家再继续扩张时,大家还怎么扯各种大道理呢?
事实上,周天子无法打败郑国,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开始,大家支持周天子打郑国,很大程度上就是郑国一直在河南省称王称霸,大家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既然周天子愿意打郑国,大家自然就愿意给周天子捧场。但是在关键时候,大家却难免会出工不出力的。
周天子扛着天下共主的招牌,如果真的一举把郑国打服了,那周天子以后在河南省,估计也可以称王称霸了。
在这种背景下,周天子说要打郑国,大家会过去给捧捧场,但肯定是不会卖力的。
大家给周天子捧场,只是希望人们知道,谁敢招惹周天子,就会成为天下的公敌;大家不给周天子卖力,却是希望周天子知道,你在洛阳安份守己好了,你真的想在河南省称霸,也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总的来说,大家都希望河南省维持所谓的均势,而且因为当地高手扎堆,而且还能从周边引入国际力量参与,所以就是可以巧妙的维持这种均势。
总的来说,河南省(标准的中原地区)在整个春秋时代,就是以一种微妙的形式存在着。
在最初的海选阶段(从周平王东迁到齐桓公称霸的一百年时间里),陕西、山西、山东、湖北各省占据优势的实力派,都在不断打怪升级,而河南省的实力派们,却是巧妙的、惊人的一直维持着均势。
进入四强争霸的阶段,河南省(标准的中原地区)就成了齐、楚、晋三大高手角力的场所;关键是,这三大高手,谁也无法真正控制这块地区,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这块地方玩均势的能力,实在不是一般的强。
在这种背景下,春秋开局海选结束后,就是西秦、东齐、南楚、北晋四强并立,围绕中原地区展开各种角逐,却是谁也无法寻找到真正的突破口。
本节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 秦国亦然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5-21 12:56 , Processed in 0.5248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