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天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盲人结缘地藏经

[复制链接]

0

主题

58

帖子

2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18
41#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41楼 qr清瑞说:
修行纲要略论

048真正的快乐是寂灭、是清凉
  一般,阿罗汉得道以后都说四句话:“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到那时生灭真的已尽了。如果说我们还有一念头的生灭,迟早这一个念头就会引动二念、三念、无穷的念开始了。按照佛法介绍,达到阿罗汉境界,那要真正修行到“生灭已灭,寂灭为乐”才行。
  我们以为寂灭就是死人了,或者像那个空气似的没了,不是的。真正寂灭以后,我们才真正地解放了,再也不会生死轮回,被起起伏伏的波动牵引了,一定不会了。现在大家搞不懂什么叫寂灭,不知道寂灭的快乐是怎么回事,我们每天脑子里边的念头一个接一个,念念不断,我们以为这个是快乐。看见好事快乐,看见不好的事就烦恼,其实好事也是烦恼,好事多了也受不了,天天兴奋天天乐,也受不了。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寂灭才是真乐。既没有善,也没有恶,真正地空了,清净了,回到本原了,那才是清凉灭度的真乐。大家要知道,修行,得不到清凉,不行,不对。
  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修行要清凉。不是说修行我们就得多少福报,不需要。得了福报以后也不要去享福,我们就享用现有的一切。如果我们福报大,钱很多,住住大房子,开开好车,很好,没问题。但是心里要清凉,不要对钱、房子等执着,不要没完没了地去追求这些。有能力我们多做点儿事情也可以,但是心里要清凉,不要强求,强求就错了,就得不到永恒的解脱,得到的就是痛苦。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8

帖子

2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18
42#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42楼 qr清瑞说:
修行纲要略论

049“制心一处”是为临终“心不颠倒”服务的
现在我们这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的修行,又是发露忏悔,又是拜忏诵经念佛,费了这么多劲,干什么呢?就是保证“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就保证这一条就够了,目的就是这个。只要临终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懂得念佛,没有障碍,我们能看见阿弥陀佛来了,就成功了,就跟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但是,本来快走了,又想起还没做饭呢,坏了,又走不了了。这叫什么?颠倒!这也叫颠倒。
  所以,我们要深信切愿,往生净土。我们现在修行,拼命地做功课,拼命地转变心念,就是要把我们与世间的一切纠缠,慢慢地消除干净,不牵挂。如果牵挂,就坏了,到时候就麻烦了,死不瞑目啊!总想着,柜子里边还存着三千块钱呢,走不了了,完了!“心不颠倒”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念一句佛号就可以了,没那么简单。佛祖说得很清楚,往生西方,善根福德因缘不能缺少啊!我们别搞很高深的理论,就按佛经说的,临命终时,只要还懂得念佛,其他什么也不想了,一切都不想了,只懂得念佛。阿弥陀佛来了,我们看见了,阿弥陀佛通知我们何时走,我们就该洗澡洗澡,该干什么干什么,换好衣服,把存折都给儿子孙子,准备走人了。到了约定的那个时间点,一心念佛,阿弥陀佛一接,我们就走人了。“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是为往生西方做保证的。我们现在天天拼命修行,信愿坚定,老实念佛,就是保证这个的。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8

帖子

2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18
43#
发表于 前天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43楼 qr清瑞说:
修行纲要略论

  050“可许则许”的含义
  有“许”“不必许”和“可许可不必许”三种意义。
  【许义】假使我们所求的事情,于我们究竟有益无害的,就请佛菩萨允许我们,护持我们,使事情实现,满我们的愿望。
  【不必许义】倘使我们所求的事情,现在虽然可以满足我们的愿望,可是日后有不可设想的祸患预伏着,而我们凡夫所预料不到,这是要求佛菩萨慈悲保护,不必允许我们的请求,以免后来的祸患。
  【可许可不必许义】
  1.可许义。假使我们的业报中,应该先受到水灾、火灾、盗贼、病苦,以及谋事无成、家口不安等等厄难;我们只希望苦难受得轻一些——所谓重报轻受,使得我们消除从前的恶业;然后因着这不如意的因缘,才能引起更大的福利收获,以达到现在所求的愿望。
  2.可不必许义。若是我们的前因,本来可以达到我们所愿求的,可是所求的事情,倘若伏有后患,这样虽然我们祈求您,也请您可怜我们的愚痴,非但不必允许我们的请求,并且要求您,就是在我们夙业分上,本来可以得到的,也要使我们所谋求的不能成就。
  以上我已经把“许”、“不必许”和“可许可不必许”三种意义约略说过了。因果关系非常复杂,我们凡夫俗子怎能知道?人事的发生,有的似乎是凶险的,而实在倒是幸福的;有的似乎是可喜可庆的,而实在是可悲可吊的;有的似乎是可悲可吊的,而实在是可喜可庆的。祸福是互相倚伏着的,得失没有一定的啊!
   (本段文字出自《可许则许》)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8

帖子

2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18
44#
发表于 昨天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44楼 qr清瑞说:
修行纲要略论
051为什么要明白“可许则许”的道理
“往往有许多事情,暂时虽然得到快乐,而未来已隐伏着大祸。这何异小孩子用舌尖舐刀头的蜜,而不知有割舌的危险呢?这是需要父母给与监护的。佛菩萨就是众生的父母,《楞严经》里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他们怎能忍视他们的孩子,去贪食五欲刀头的蜜呢?所以想祈求世事快乐的人们,必须仰求佛菩萨,为他们保护支援。我们不可以因暂时的得失而生怨恨,以增加自己的罪业;碰着不如意的事情,应当生欢喜心,因为已经消除我们一层罪业了。”
   (本段文字出自《可许则许》)
  佛教育我们:遇到任何事,不理会,平静对待。但是我们往往平静不下来。来了好事那当然高兴,觉得学佛了,事事顺利是正常的,是应该的,好像佛欠着我们账似的,必须得管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开始恨上了,往往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谈个朋友,谈得很好,到一定程度分手了,这时心里痛苦死了,就埋怨:学了半天佛,佛连朋友都不给我们留下来。于是就不愿意学了。这是为什么呢?因果没搞懂!
  我们根基不稳,问题、现象出来以后,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应该怎么办,怎么理解啊?有一本书叫《可许则许》,把因果讲得特别地细致、透彻,从各种角度进行了分析,特别的微细。这里讲了,遇到不如意的事儿也要欢喜。为什么呢?佛已经帮助我们把更大的罪业消了,只是表现出一些轻微的罪业了。
  只有真正地理解了因果的复杂性,知道了佛菩萨处理我们问题的原理,我们才能真正地深信佛,依靠佛,而不产生怨恨,才有可能继续修下去。否则,很可能遇到点小事,得了,算了吧,不学佛了!我们自己把宝贵的佛法就丢弃了。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8

帖子

2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18
45#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45楼 qr清瑞说:
修行纲要略论

  052要相信佛菩萨的安排
  善恶业报都是自作自受。因果的道理很是精微,虽然极其错综复杂,可是乘除消长,是决不会错乱的。倘若我们能够改过为善,诵经念佛,就能使善业日日增长,恶业日日消除。要得到幸福,远离祸患是无须我们祈祷而自然能够实现的。
   (本段文字出自《可许则许》)
  这段话很重要。大家刚开始学佛经常琢磨:哎呀,工作不好,怎么求求地藏菩萨找份好工作;或者是找不到对象,就求地藏菩萨怎么送个好媳妇儿;要不,就求地藏菩萨怎么给送个一百万过来,我拿它二十万建寺,都是这些。这里讲了,这一切都是因果。因果非常地错综复杂,我们感召的一切,加、减、乘、除,绝不会错的,都是自己业力的延续,因果力量的表现而已。我们学佛了,懂得改过为善了,我们坚持拜忏、诵经、念佛,懂得不吃肉了,行五戒十善了,这么日日增长,恶业一定是日日消除了,将来的因果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佛法是圆满的。绝不是我们想找个媳妇儿,佛就专门管我们找媳妇儿,别的不管了,不会!佛是平等的、圆满的、全面的,不是光管一点儿。我们真正修行,除了超度有缘众生这件最难解决的事儿,其他的业力同时都在消除。我们修好了,有可能媳妇儿找到了,工作也来了,钱也有了,什么都好了,往往是全面的。不仅仅是一方面的改善,一定是全面的。
  所以建议大家老老实实地修行吧!不用管这个、管那个了。我们不用求,真正按照佛教诲的去做,其实佛全在管我们的。就好像父母对待孩子,从小到大,绝不会让孩子吃不饱,喝不着水,也不会让孩子冻着、受伤,都是全方位地保护的。绝不会只要能吃饱、吃好就行了,把孩子光着扔一边,不会的!一定是全方位地保护。佛菩萨对我们众生也是这样的,不用去单独地求某件事,老老实实地依照佛的教诲去做,慢慢地坚持,全方位地得到好处。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5-31 15:43 , Processed in 0.8423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