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法灸法图解(第三版)

[复制链接]

17

主题

121

帖子

45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4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30 20:3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ab126cv说:
本帖最后由 ab126cv 于 2020-4-30 20:39 编辑

推荐阅读图书免费转制

    针灸技术是我国古老的医疗方法,对许多病证有独特的疗效,近代被列入世界医学范畴,为许多国家所采用。针灸治病的效果,因素很多,但最终取决于操作方法,因此,历代医家对针刺手法及灸法的应用和研究十分重视。古代针刺手法多达百余种,由于有的手法不易用文字表述清楚,且各家对手法作用的认识不同,使手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给后人学习和应用造成了不少的困难。
    蔺云桂先生在45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历代医家有关针刺手法及灸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应用,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采用图解的方式写成专书,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相信该书的出版,对提高针刺手法及灸法的临床疗效,将起积极的作用。为此,我热烈祝贺该书的出版。
    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鲁之俊
中国针灸学会第一届会长

第三版前言
    本人自1947年学习针灸疗法,70余年来均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在1997年出版了《针法灸法图解》,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在2006年曾对该书做过一次修订,出版了《针法灸法图解(修订版)》,使图书内容更侧重于临床应用,并将第一版中缺陷之处加以修改。图书推入市场后,再次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支持。
    在此暮年之际,本人对《针法灸法图解》再作一次修改,盼能为针灸事业添砖加瓦。主要修订如下:
    1.将原图解部分的图案重新上色,如将针感层、皮层等用色块表示;经络传导、经络循行线条以色彩线条表示等,使图解更生动、简单。
    2.结合本人近年来的临床、教学经验和针灸研究的进展对原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3.本次改版将开本改大,使版面更加大气、美观。    4.对原书中已经发现的文字差错进行了修正。
    最后,衷心希望此次再版可以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帮助,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但由于年迈多病,精力有限,若未能达到读者期望,盼谅解。
蔺云桂   
2016.1.18

第一版前言
    针灸疗法是我国历代医者与群众在同疾病长期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类医疗方法,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祖国的医疗保健事业起着重大的作用,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针法,是指以毫针为主体刺激人体皮肤至骨膜的所有组织并进行手法操作,以寻求针感,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手法操作是针刺治疗技术的基础,内容包括刺入、进针、寻找针感、调整针感、行针刺激、留针与出针等操作。手法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因此,从古迄今的针灸学者,都不曾间断过对针刺手法的研究与探讨。其创立的手法,竟多达3000余种,不可不谓丰富多彩。
    所谓灸法,是采用不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使皮肤组织发生非损伤性或损伤性的变化,以达到治病目的的又一种治疗方法。而调节与控制温度,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无论是针法,还是灸法,都是以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为指导,以刺激经络穴位为目的的。二者之间既具有共同性(各自对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具有同等效果)、互补性(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又存在着特异性(某些病证只能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互相之间不能替代)。但它们都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简便易行等优点。所以,几千年来,一直深受广大民众的  认可。
    和世界上许多其他事物一样,针灸疗法也并非完美  无缺。就以手法来说,至今仍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有  些手法的操作动作很难用语言和文字表述清楚。如“进  圆退方”  “回拨”“上下左右盘旋”“左点右剔”等手  法及手感气至的感觉问题。二是指导手法的理论名目繁  多、五花八门。有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学说;有  天文、地理、八卦、九官、奇数、偶数等推断;有主客、  母子、夫妻、器具、动物等借喻;还有男女、左右、前后、  鬼神、咒语、书符等神说。三是各家的补泻手法操作出  入较大,很难统一。如有的主张先浅后深,有的主张先  深后浅;有的说要左捻,有的说右捻;有的认为宜重刺;  有的认为应轻刺;有的说要三进三退,有的则认为以六  进六退为好。而对补泻的认识,也是各持己见;有人认  为有泻无补,有人认为有泻有补,还有人认为补泻皆无。  这些争议,持续了近千年之久,使后学者是非难辨,莫  衷一是,给学习手法者带来了许多困难。关于灸法,迄  今各家仍以艾炷灸的壮数及艾条灸的时间为治疗标准,  至于大小不同的艾炷和粗细不同的艾条点燃后所产生的  热量对皮肤的损伤程度,至今未有明确的阐述…
    带着以上问题,笔者先后走访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许多针灸界同仁,参加90%以上的全国性针灸学术会议。经过多次的切磋与探讨,我们一致认为:要进一步澄清针刺手法的是非曲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建立起规范化的针灸法,以期提高针灸治疗效果,促进针灸疗法沿着科学的轨道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45年来在临床、科研与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参阅古今诸家文献,对各种针灸法的起源、发展、操作、功效、应用等进行考证与阐释,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用图解的方式写成本书。
    全书分上篇、下篇。上篇针刺治疗手法图解,共6章,详尽介绍了毫针手法的基本要求、基本原理、基础手法、古代补泻手法、现代各家手法及其他针刺治疗手法图像。其中,其他针刺治疗手法包括鍉针(浅针)、挑刺、梅花针(七星针)、刺络、穴位注射、耳穴治疗、芒针、火针、头针、点穴(指针)、穴位埋针、小针刀、电针、电热针和电火针等15种针术的使用工具、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内容。下篇灸治法图解,就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损伤性灸、无损伤灸(温灸)与各种灸治方法分3个章节进行阐述。
    笔者力图以浅近、生动、直观的形象图、模拟图与展示图的方式阐释各种手法操作的动作及复式手法的整套操作过程,使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内容尽显图中。全书的撰写,自始至终遵循尊古而不泥古,重今而不薄古的原则。如在论述不同手法的用途时,不但对手法中起作用与不起作用的操作动作进行分析,还对手法的指导理论进行阐发,陈指其弊端,剖析其误谬,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学者研究参考。然小小拙笔,难以一一尽抒本意,疏漏舛错,在所难免,恳望同仁予以指正。
    在数年的编撰过程中,王辉廉医师始终给予大力的    协助,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悉心审阅时提供许多    宝贵意见,同道们也对此项工作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    值此一并致以谢忱!

●参考文献
    [1]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不详.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重庆市中医学会.伤寒论[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5.
[4]张仲景,金匮要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5]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6]杨上善,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7]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8]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0]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11]闻人耆年,备急灸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12]滑寿.难经本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13]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M].清代文渊阁四库全书医家类藏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14]徐凤.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15]高武,针灸聚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16]高武.针灸素难要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17]汪机,针灸问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8]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19]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20]李梃.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1]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M].上海:锦章书局,1936.
[22]廖润鸿.针灸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3]吴谦,等.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4]吴亦鼎.神灸经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
[25]周树冬,等.金针梅花诗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
[ 26]马继兴.简要针灸正骨[M].北京:北京卫生出版社,1952.
[ 27]朱琏.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1.
[ 28]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 29]任作田.任守中注解[J].针术.中医杂志,1959(7):25.
[ 30]鲁之俊.新编针灸学[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4.
    [31]裴斌.针灸手法烧山火、透天凉临床操作的经验介绍[J].中医杂志,1956 (8):429.
    [ 32]焦勉斋.我对针灸操作手法的研究和试谈烧山火与透天凉的针刺手法[J].中医杂志,1959 (10):62.
    [33]张时宜,等.陆(瘦燕)老师对针刺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的研究[J].中国针灸,1981 (1):18.
[ 34]司徒铃.略谈针刺补泻法[J].新中医杂志,1982 (9):33.
[ 35]秦尚文.郑魁山针刺手法经验介绍[J].中国杂志,1982 (11):49.
[ 36]傅景华.赵缉庵补泻法[J].山西中医杂志,1986 (2):34.
[ 37]杨甲三,毫针单手进针法[J].中医杂志,1984 (6):56.
[38]郭效忠.谈谈我对提高针刺疗效的一些体会[J].中国杂志,1984(11):5.
[39]刘天健.运气行针法的初步介绍[M].中国针刺手法选编,1982:  130-132.
[ 40]北京中医医院,金针王乐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1]师怀堂.毫针的针刺手法经验[J].中国针刺手法选编,1982( 18).
[42]方吉庆.凤凰展翅补泻手法[J].中国针灸,1982 (1),32-33.
[43]张信,滞针术与螺旋弧度刮针法[J].辽宁中医杂志,1982(11).
[ 44]孙明一.用呼吸法激发经气感传看临床上的治疗作用[M].中国针灸治疗手法选编,1982,164-166.
[45]李志明.针刺凉热补泻手法[J].中医杂志,1982 (1):30.
[46]王启明.针刺手法在临床中应用的体会[J].中国针灸,1981 (2):39.
[47]张善忱.内经针灸类方语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48]张缙,针灸大成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49]黄之光.黄廷翼浅针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0]陆寿康,等,针刺手法一百种[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7.
[51]李学耕.小儿飞针疗法[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 52]上海耳针协作组.耳针疗法选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53]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3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6
沙发
发表于 2020-5-1 01:11:3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纯属娱乐说:
发个电子书上来啊楼主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5-19 16:00 , Processed in 0.296179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